西溪丛语

李义山《娇儿》诗云:“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按,《吴史》云:“徐知训怙威,娇淫调谑,王无敬畏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号参军,令王ヮ髻鹑衣为苍头以从。”欧公《五代史吴世家》云:“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ヮ髻为苍鹘。”前云“苍头”,非也。
《南唐世家》:“号扌建马牌。”按,《南唐史》亦作“扌建”字。举世以为“捷”字,非也。《说文》:“扌建字,从建,音纪偃切,马行不利也。”《考工记》云:“终日驰骋,左不扌建。”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越绝书》云:“始皇以三十七年来游会稽,以正月甲戌到越,留舍都亭,取钱唐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刻文于大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越二十里。”《水经》云:“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孙畅之《述征记》云:“丞相李斯所篆也。”
《南史》:“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范云为主簿。云以山上有始皇刻石,三句一韵,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又字皆大篆,人多不详。云夜取《史记》读之,明日登山,读之如流。”张守节云:“会稽山,刻李斯书,其字四寸,画如小指,圆镌。今文字整顿,是小篆字。”
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无树木。其山侧有三石笋,中有水一泓,别无他石。石笋并无字。复自小迳,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又云:“越王栖于会稽,宫娥避于此。”又云娥避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于石中。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得一采药者,引之至耳,非伪碑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
杜甫诗云:“尝果栗皱开。”或作“雏”字,殊不可解。《集韵》:“皱,侧尤切,革纹蹙也。”《汉上题襟》周繇诗云:“开栗弋之紫皱。”贯休云:“新蝉避栗皱。”又云:“栗不和皱落。”皱,栗蓬也。
《左传》云:“故讲事以度轨(绝句),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绝句),采谓之物。”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元泽引古本《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为书。”书安可无也,学者慎所取而已,不知慎所取,则不如勿学而已矣。
尝观《八师经》:“佛时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梵志,名曰邪旬,来诣佛所,欲质所疑,曰:‘吾闻佛道,厥义宏深。巍巍堂堂,犹星中月。神智妙达,众圣中王。愿开盲瞑,释其愚痴。所事何师?’天尊曰:‘吾前世师,其名难数。吾今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师也。’”始悟东坡《宸奎阁碑铭》云“巍巍仁圣,体合自然,神耀得道,非有师传”之意。所谓八师者: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饮酒、老、病、死。王莹夫云:“坡公手写《八师经》,顷尝见之。”
沈休文山阴《柳家女》诗云:“还家问乡里,讵堪持作夫。”乡里,谓妻也。《南史张彪传》呼妻为乡里,云“我不忍令乡里落他处”。今会稽人言家里,其意同也。
潘岳《闲居赋》:“房陵朱仲之李。”李善云:“朱仲李,未详。”按,《述异记》云:“房陵定山有朱仲李园三十六所。”许昌节度使小厅,是故魏景福殿。董卓乱,魏太祖挟令迁帝自洛都许。许州有小李子,色黄,大如樱桃,谓之御李子,即献帝所植,至今有焉。王逸《荔枝赋》云:“房陵缥李。”
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云:“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又云:“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何,月就云中堕。”刘禹锡《泰娘歌》“月堕云中”之句,盖本于此。
《汉樊哙传》:“从攻项籍屠煮枣。”晋灼曰:“《地理志》无,今清河有煮枣城。《功臣表》有煮枣侯。”颜师古曰:“既云攻项籍,屠煮枣,则其地当在大河之南,非清河之城明矣,但未详其处耳。”予考《后汉地理志》,济阴郡冤句有煮枣城,此正在大河之南也。可以补《汉史》之缺。
许志仁云:“昔秦王舍舟于余杭,因曰杭州。不从舟而从木,以《诗》‘一苇杭之’之义。”
齐丘仲孚少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唐人张继诗:“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半夜钟其来久矣。
揲蓍之法,用老阳、老阴多少之数求之,即偏而不均,若以奇耦之数求之,最为精妙。三奇老阳,三耦老阴,一奇两耦,少阳两奇,一耦少阴。少阳,震、坎、艮也。少阴,巽、离、兑也。
陶渊明诗云:“闻有田子春,节义为士雄。”《汉书刘泽传》云:“高后时,齐人田生游,乏资,以书干泽,泽大悦之,用金二百斤,为田生寿。田生如长安,幸谒者张卿,讽高后,立泽为琅琊王。”晋灼曰:“《楚汉春秋》云,“田生,字子春。”
《香奁集》云:“后魏时,相州人作《李波小妹歌》,疑其未备,因补之:‘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未解有情梦梁苑,何曾自媚妒吴宫。谁教牵引知酒味,因令怅望成春慵。海棠花前秋千畔,背人撩鬓道匆匆。’”韩所补,似言闺房之意,大非其实。
《北史》:“李安世出为相州刺史。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不已。刺史薛道标讨之,大为所破,公私成患。百姓语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安世设方略,诱波等杀之,州内肃然。”
白乐天《自咏》诗云:“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玄鬓化为雪,不解休为官。”又《不二门》诗云:“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至今残丹砂,烧干不成就。”《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诗云:“阅水年将暮,烧金道未成。丹砂不肯死,白发自须生。”《对酒》云:“谩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茅。”《赴忠州至江陵舟中示舍弟》云:“幼学将何用,丹烧竟不成。”《酬元郎中书怀》云:“终身拟作卧云伴,逐月须收烧药钱。”《与故刑部李侍郎早结道友以药术为事》诗云:“金丹同学都无益,水竹邻居竟不成。”《赠江州李使君》云:“迹为烧丹隐,家缘嗜酒贫。”《题别遗爱草堂》云:“曾在庐峰下,书堂对药台。”《竹楼宿》诗:“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后集》第五十一卷《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叙烧丹事甚详,有云:“简寂馆钟后,紫霄峰晓时。心尘未净洁,火候遂参差。万寿觊刀圭,千功失毫厘。先生弹指起,姹女随烟飞。始知缘会间,阴骘不可移。药灶今夕罢,诏书明日追。”《对酒》云:“丹砂见火去无迹,白发泥人来未休。”《赠杜录事》云:“河车九转宜精炼,火候三年在好看。”《酬梦得》云:“丹砂炼作三铢土,玄发看成一把丝。”又《烧药不成命酒独酌》云:“白发逢秋至,丹砂见火空。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是乐天久留意金丹,为之而不成也。
又有《感事》诗云:“服气崔常侍,烧丹郑舍人。”又云:“唯知恋杯酒,不解炼金银。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又作《醉吟先生传》云:“设不幸吾好药,治衣削食,炼铅烧汞,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之何。今吾幸不好彼。”又《答客》诗云:“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则是晚年药术竟无所得,乃归依内典耳。
李善《文选》,引证精博,五臣无足取也。惟注《北山移文》“植薪歌于延濑”,李善云未详。吕向云:“苏门先生游于延濑,见一人采薪,谓之曰:‘子以终乎?’薪人曰:‘吾闻圣人无怀,以道德为心,何怪乎而为哀也?’遂为歌二章而去。”又不注所出。至注《解嘲》,李善引伯夷、太公为二老,乃云“只太公为一老,不闻二老”。其缪如此。
汲冢琐语晋《春秋篇》载平公梦朱罢窥屏,《左氏》、《国语》并云黄能。
谢灵运诗云:“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五臣注《文选》云:“牵丝,谓牵王如丝之言而仕也。”李善云:“牵丝,初仕,解龟,去官也。应璩云:‘不悟牵朱丝,三署来相寻。’”
《华阳国志蜀志》云:“蚕丛、鱼凫之后,有王曰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嵋为城郭,江、潜、绵、络为池泽,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悲之,故闻子鹃之鸣,即日望帝也。”左太冲《蜀都赋》云:“鸟生杜宇之魂。”五臣注引《蜀记》云:“有王曰杜宇,号望帝,俗说云化为子鹃。子鹃,鸟名也。蜀人闻其鸣,即曰望帝也。”故鲍照、杜甫皆云是古帝魂,其实非变化也。
《春秋左氏传》:“闻晋公子骈胁,欲观(绝句),其裸浴(绝句),薄而观之。”
《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偾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如此称“者不在此位”,何以观射,乃“不”字作上声,连上句,即于义无爽。今本《家语》无二“不”字。
韩退之《泷吏》诗云:“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风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古本“风”作“虱”字,或引阮嗣宗“虱处中”为解,非也。
按,秦《公孙鞅书靳令篇》云:“国以功受官予爵,则治省言寡。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此言十二,乃止九条)。杜牧之云:“彼商鞅者,能耕能战,能行其法,基秦为强,曰彼仁义虱官也,可以置之。(注云:“置之,言不用也。”)”此昌黎之意也。
端砚。下岩,色紫如猪肝,密理坚致,温润而泽,储水发墨,叩之有声。但性质坚,矿断裂,尤多瑕疵。
秋枫岩,石色微淡,可亚下岩,坚润不及。
梅根岩,一名中岩,桃花岩,一名上岩。二岩石俱皆沙壤相杂,无水泉,色淡而燥,肌理稍疏,然中岩又胜上岩。
新坑,石色带红紫,其文细密,材质厚大无瑕,然止是崖石,颇乏坚润。
后历,石与新坑略相似,又处其次。
西坑六崖,石色青,微黑,佳者如歙石,粗罗纹,而发墨过之,石眼圆晕数重,青白黄黑相间,极大者为最胜。
土人以晶莹圆明、中无瑕翳者为活眼,形模相类、不甚鲜明者为泪眼,形体略具、内外皆白、殊无光彩者为枯眼。
唐《食货志》云:“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径八方,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又云:“开元二十六年已后,钱甚恶,诏所在置监铸‘开元通宝’钱,京师库藏皆满。肃宗上元元年,以‘开元’旧钱一当十。”
孔毅夫云:“‘开元通宝’钱,给事中欧阳询撰其文并书,回环可读,俗不知以为‘开元’钱明皇所铸。《六典》谓之‘开通元宝’。”司马光云:“薛《唐圣运图》云:‘初进蜡样,文德皇后掐一甲,故钱上有甲痕焉。’”凌《唐录政要》以为窦皇后。是时窦后已崩,文德后未立,今皆不取。李审言《记闻》云:“唐之钱文如‘乾元’、‘开元’曰重宝、通宝,世俗浅者有云‘乾重’、‘开通’,朝士尚有如此言者,尤可笑也。”
马永卿云:“‘开元通宝’,盖唐二百八十九年独铸此钱,洛、并、幽、桂等州皆置监,故开元钱如此之多,而明皇记号偶相合耳。”
《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王逸云:“英,华也。”《类篇》云:“英,草荣而无实者。”后汉冯衍赋云:“食玉芝之茂英。”言英华之英。洪兴祖《补注楚辞》云:“秋花无自落者,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之‘落’。”此言为是。今秋花亦有落者,但菊蕊不落耳,若云“黄菊飘零满地金”,即诗用《楚辞》之句。且《宋书符瑞志》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据《神农本草》:“菊服之,轻身耐老。三月采叶。”《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采,名曰玉英。”是英谓之叶也。晋许询诗云:“青松凝素体,秋菊落芳英。”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人有景行,当效而行之,如山之高当仰之。今人书简有使“景仰”者,疏矣。魏文帝《书》云:“高山景行,深所慕仰。”为是。任彦升《太宰碑》云:“瞻彼景山,肃然望慕。”虽引《诗》“陟彼景山”,然不出景行高山之意也。
《庄子》:“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郭象不注。成元英疏云:“果然,充饱也。”陆德明《音义》云:“果,如字,又苦火切。众家皆云饱貌,言依旧果然。或云:犹,如也,言腹之饱如果然兽也。”《吴录地理志》云:“九真浦县有兽名果然,狻狄类也。”《南州异物志》云:“交州以南有果然兽,其鸣自呼,尾长,腹圆,过其头,胁边斑文,皮集十余,可得一蓐。繁文丽好,细厚温暖。”魏钟毓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