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西溪丛语
西溪丛语
伊尹负鼎干汤。《庄子》成元英疏云:“负玉鼎以干汤。刘孝标《栖山志》云:‘故有忽白璧而乐垂纶,负五鼎而要卿相。’”《楚辞天问》云:“缘鹄饰玉,后帝是飨。”王逸云:“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尹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独《孟子》以为不然也。
刘禹锡云:“翁仲遗墟草树平。”《魏略》云:明年,景初元年,徙长安钟ね、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卒,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徒门外。后汉鄙南千秋亭有石坛,坛庙之东枕道,有两石翁仲,南北相对。
谢惠连云:“漾舟陶嘉月。”王褒《九怀》云:“陶嘉月兮总驾。”王逸云:“及吉时也。”
百六。从上元甲寅,至今乾德四年丙寅,积年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三,以通周法除之,得三通周,余六百一十三年。又除第一第二“百六”,共五百七十三年,余年入第三“百六”。从贞观十六年壬寅,入第二“百六”,至吴乾贞三年己丑。第二“百六”数穷。又从吴太和二年庚寅入第三“百六”,至今乾德四年丙寅,已得三十七年,更二百五十一年,方入第四“百六”。
阳九。从上元甲寅,至今乾德四年丙寅,积年一万三千五百七十三,以通周法除之,得二通周,余四千四百五十三年,又以阳九数除之,得九,余年入第十阳九。从武德元年戊寅,入第十阳九,至今乾德四年丙寅,已得三百四十九年,更一百七年,第十阳九数穷,重起第一阳九。
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燃香獯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初因之。文宗朝,崔蠡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宣宗复释教,行其仪。朱梁开国,大明节,百官行香祝寿。石晋天福中,窦贞固奏,国忌行香,宰臣跪炉,百官立班,仍饭僧百人,即为规式。国朝至今因之。
蔡谟初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诣谢尚而说之。尚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勤学死。”
据《苟子劝学篇》云:“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跪,足也。”引《说文》云:“蟹,六足二螯首也。”
今考《神农本草》,蟹八足二螯,其类甚多。六足者名蛇(音跪),四足者名北,皆有大毒,不可食。《尔雅》云:“骨曰骨,即彭骨也。似蟹而小。骨,王穴切。”谢尚云“读《尔雅》不熟”,必《尔雅》说蟹。今本止有彭骨一事,而他更无,恐《尔雅》脱文也。“勤学”当作“劝学”,恐《晋书》本误以“劝”为“勤”也。《建康实录》所引不误。今许叔重《说文》云:“蟹有二螯八足,旁行。”杨亻京引云“六足”,亦误,又衍一“首”字,亦误。《韩非子》云:“蟹,螯首如钺。”即当有“首”字。文字脱落,疑误学者,可为叹息。
佛经颂云:“蒗菪拾花针。”《本草》云:“蒗菪,使人健行见鬼。《药性论》云:‘热,有大毒。生,能泻人见鬼,拾针狂乱。’雷公云:‘勿误食,眼生暹火。’”《史记》:“淳于意治王美人怀子而不乳,以蒗荡药一撮,用酒饮之,旋乳。”今医方并不言能通乳,或云性寒,或云热,皆不能晓。
《上林赋》云:“仁频。”《仙药录》云:“槟榔,一名仁频。”《林邑记》云:“叶如甘蕉。”频音宾。吴普《本草》云:“一名槟门。”
《上林赋》:“蜚︽。”《史记》作,《汉书》作︽。郭璞音诔,《神农本草作鼯鼠;音羸,飞鼠也,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髯飞。《尔雅》:“鼯鼠,一名夷由。”郭璞云:“状如小狐,似蝙蝠,肉翅,尾项胁毛紫赤色,背上苍艾色,腹下黄,喙颔杂白,脚短,爪长,尾三尺许。飞且乳,亦谓之飞生。声如人呼。食灶烟,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陶隐居云:“<鼠>是鼯鼠,一名飞生,产妇持之,易生。”
杨、柳二种。杨树叶短,柳树叶长,花即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今絮中有小青子,着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芽,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
人参。许氏《说文》:人参。字与参同。扁鹊云:有毒。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花,核黑,茎有毛,九月采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礼斗威仪》云:“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广雅》云:“参,地精人参也。”《梁书》:“阮孝绪母疾,须人参。旧传钟山所出,有鹿引之,鹿灭,得此草。”《异苑》与《广五行记》皆云:“土下有呼声,掘之,得人参。如人形,四体备具,声遂绝。”
石斛。出始兴六安山傍石上;或生木上,谓之木斛,不中用。盛弘之《荆州记》云:“隋郡《永阳县》有泷石山,山上多石斛,精好如金环。”
王冶知南恩州,其子荩臣云:“海边有石山觜,每蟹过之,则化为石,蛇亦然。”
洪炎《杂家》:“安南有玉龙膏,南人用之化银液。说者云:此膏北来则及祸。韩约都护安南,得其膏,持归。是岁。京师乱,约以附会郑注,竟赤其族。今黄白家烧金干汞,必有阴祸也。”
《会要》:雍熙中,供奉官于延德使高昌还,《行程》云:“王居北庭。北庭山中出罔砂,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如炬火,照见禽鼠皆赤。采罔砂者著木底鞋,若皮为底者即焦。有穴出青泥,出穴即变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
今俗谚云:“如‘盐药’,言其少而难得。”《本草戎盐部》中陈藏器云:“盐药,味咸,无毒,疗赤眼,明目,生海西南雷诸州,山石似芒消,入口极冷,可傅疮肿。”又,《本草》:“独自草,作毒箭,唯盐药可解。”《戎盐》条中不言,恐有脱误。
《异苑》云:“魏武北征蹋顿,升岭眺瞩,见山冈不生百草。王粲曰:‘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矾石,葬而石生热,蒸出外,故卉木焦灭。’即令发看,果得大墓,内有矾石满茔。”
据本经,矾石性寒。《异苑》云热,盖误矣,乃{石}石也。又:魏武六年,平乌丸,王粲犹在荆州,其说非也。一说粲在荆州与刘表登彰山,尝见此异。
《鸡跖》载:“摩{波石}石,出西番山石涧中,辟诸毒炉火。”《本草》云:“阳石也。出南中,人传之不经,云是观音菩萨所居山座若手按者也。”此说大谬。
《寰宇记》:“三佛齐国,南海水中,有山,五色耸峙,其石有小焰。每船舶过其下,水流如涌,人或以刀斫击之,有石进入船中者,是此石也。烧之,有硫黄气。”又谓:“舶船上下,爱其山石者,多以手扪之,故云摩{波石}石。”非前说也;匮五金,伏三黄,制铅汞。
升玄子《伏汞图》有《试鸟场消石法》,云:“其色青,取白石英炙令热,将点上,便消入石中。道书言出鸟场国,能消金石为水,服之,尽得长生。其石出处,气极秽恶,飞鸟不能过其上。人或单服从之过,身上诸虫尽化为水而得长生矣。形若鹅管者佳。”
狐刚子《粉图》云:“青消石,一名北帝玄珠。”又,《三十六神水方》,《化曾青方》,用正消石。观此,则今世间谓之消石,似非正也。
《药名隐诀》云:自古传消石能化一切金石为水者,服乃长生。不闻所出之处,徒有其名,而与无无异。近代陶隐居撰《本草》,乃言朴消是消石之朴,又言芒消与石脾合煮,成为真消石。石脾无复识者,寻其事由,殊为乖僻。则消石有正有赝,信矣。然经谓消石天地至神之物,陶言今无正石,亦未为全失。今《图经》引梁、隋间方书,谓虽非真石,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则今世所用者或可也。
崔《炉火本草》云:“消石,阴石也。”此非石类,即咸卤煎成,今呼焰消。是河北商城及怀、卫界沿河人家刮卤淋汁所就,与朴消、小盐一煎之,能制伏铅,出铜晕。南地不产朴消,能熟皮芒消可入药用。今“消石”注乃云此即地霜,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盖以能化诸石,故名消石,非与芒消、朴消一类而有消名也。
《图经》又云:今医方家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者为朴消,炼成盆中上有芒者为芒消,其芒消底澄凝者为消石。又云:炼朴消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乃消石也。则杂炼朴消、地霜而成消石是矣,非别有消石也。
余谓不假煎炼,如仙经所言,乃正消石。设煎炼而成者,亦名消石,乃今世所用焰消。亦能伏八石,而芒消可入药,且据所有用之耳,非必消石为天地至神之物也。《丹房镜源诸消篇》有马牙消、朴消、芒消、缩砂、坑消五种。若消石,则列在《诸石篇》中,可见也。
《仁和县图经》云:“盐消,出县东十里,炼成朴消。又有冬月自地中涌起消,通透光莹者名霜花,亦名剑脊消。药中用为玄明粉、紫雪之属。”
唐秘书省有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六人。潢。《集韵》:“音胡旷切。”《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云:“浸蘖汁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染则年久色暗,盖染黄也。”后有《雌黄治书法》云:“潢讫治者佳,先治,入潢则动。”《要术》,后魏贾思勰撰。则古用黄纸写书久矣。写讫入潢,辟蠹也。今惟释藏经如此,先写后潢。《要术》又云:“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则打纸工盖熟纸匠也。予有旧佛经一卷,乃唐永泰元年奉诏于大明宫译,后有鱼朝恩衔,又有经生并装潢人姓名。
《春秋》:夏姬乃郑穆公之女,陈大夫御叔之妻。其子徵舒弑君。徵舒行恶逆,姬当四十余岁,乃鲁宣公十一年。历宣公、成公,申公巫臣窃以逃晋,又相去十余年矣。后又生女嫁叔向,计其年六十余矣,而能肓孕。《列女传》云:夏姬内挟技术,盖老而复壮者,三为王后,七为夫人。或云:凡九为寡妇,当之者辄死。《左氏》所载当之者,已八人矣。宇文士及《妆台记》序云:“春秋之初,有晋、楚之谚曰:‘夏姬得道,鸡皮三少。’”
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一作计)其妻徐淑,寝疾,还家不获面别,赠诗云: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寻环,匪席不可卷。嘉报以诗云:
帝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远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可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持赠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淑又答诗一首: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沈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冀,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嘉与妻书曰:
不能养志,当给郡使。随俗顺时,亻黾勉当去。知尔所苦,故尔未有瘳损。想念悒悒,劳心无已。当涉远路,趋走飞尘。非志所慕,惨惨少乐。又计往还,将弥时节。念发同怨,意犹迟迟。欲暂相见,有所属托。今遣车往,想必有方。淑答书曰:
知屈圭璋,应奉岁使。策名王府,观国之光。虽失高素皓然之业,亦是仲尼执鞭之操也。自初承问,心愿东还。迫疾惟亟,抱叹而已。日月已尽,行有伴列。想严装已办,发迈在近。谁谓宋远,企予望之。室迩人遐,我劳如何。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岩岩,而君是越。斯亦难矣。长路悠悠,而君是践。冰霜惨烈,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得同而不离。于是诵萱草之咏,以消两家之思;割今者之恨,以待将来之欢。君适乐土,优游京邑。观王都之壮丽,察天下之珍妙,得无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嘉重报妻书曰:
车还空反,甚失所望。兼叙远别恨恨之情,顾尤怅然间,得此镜,既明妍媸,及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并宝钗一双,妙香四种,素琴一张,常所自弹也。明镜可以鉴形,宝钗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娱耳。淑又报嘉书曰:
既惠音令,兼赐诸物。厚意殷勤,出于非望。镜有文彩之丽,钗有殊异之观。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异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赐。非丰恩之厚,孰肯若斯!览镜执钗,情意仿佛。操琴咏诗,思心成结。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镜鉴形,此言过矣,未获我心也。昔诗人有飞蓬之感,班婕妤有谁荣之叹。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未奉光仪,则宝钗不列也。未侍帐幄,则芳香不发也。
梁钟嵘《诗评》曰:“二汉为五言,不过数家,而妇人居二。徐淑《宝钗》之作,亚《团扇》矣。”
东坡《志林》云:“谢瞻《张子房》诗云:‘苛慝暴三殇。’此谓上中下殇,言秦无道,戮及孥稚也。五臣注乃引‘苛政猛于虎,吾父、吾子、吾夫皆死于是’,谓夫与父为殇,此岂非俚儒之荒陋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