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楚斋随笔

     永乐大典四部
  《永乐大典》原委,据《四库提要》所载甚详,因摘录于此:「明永乐元年七月奉勅编,二年十一月奏进,赐名《文献大成》,初编为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人。既而以所编未备,复命姚广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重编,于五年十一月奏进,改赐名《永乐大典》。并命复写一部锓木,以七年十月讫工,卒以工费浩繁而罢。后移贮北京宏义阁,当时名文楼。嘉靖四十一年,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两本,高拱、张居正校理,于隆庆初年告成。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贮皇史宬,仍归永乐原本与写本于南京、后经张李之乱,南京两本与皇史宬副本并毁。不知何时。又以文渊阁所藏正本移贮翰林院库,原编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已残阙二千四百廿二卷。」据缪筱珊太史荃孙《艺风堂文集》所载,太史到翰林院时,已只存三百余本,复为同院诸公盗出,陆续售去。其盗书之法: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两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两本,仍包入包袱内,如早间带来样式。典守者见其早挟一包入,晚复挟一包出,大小如一,不虞其将马褂加穿于身,偷去《永乐大典》两本,包于包袱内而出。久之,《永乐大典》三百余本,又扫地无余。太史并谓:每次偷书,以两本为最合式,恰如绵马褂一件大小,多则为人所易觉。其偷书之法,真极精巧刻毒,不谓竟于翰林院诸公行之。我朝养士数百年,末流乃竟如此!无怪宣统辛亥,殉国难者,屈指可数,廉耻道丧,礼教沦胥久矣。阶之厉者,实夫己氏引用一班鹰犬所致也。
     桐城文学丛书目录
  予自幼即好读桐城文学家文集,当时先文庄公远碧楼藏书中有数种,予悉为取出,置于几案,复于各家诗文集及笔记、诗话、县志等书中采掇。其中师友所及,实芸芸总总,百余年不绝。信乎冯梦华中丞煦所云:姚氏之说,信足以鼓舞天下,洵不诬也。予力为搜求,其中有至难得者,拟编刊《桐城文学丛书》五十八种。其坊间有通行本,及不难购得者,不在此例。已列其书目于《续补汇刻书目》中,兹复钞附于后,聊以志毕生心血所聚,且书之以为息壤,意在必为刊行也。《山木居士文集》十二卷、《外集》二卷、附《鲁宾之文钞》一卷、《鲁习之文钞》一卷、《周易读本》十二卷,鲁九皋撰。 《抑快轩文集乙编》四十九卷、《丙编》十六卷、《丁编》九卷、《李习之文读》十卷,高澍然撰。 《震川文集补编》八卷、《余编》八卷,明归有光撰。 《望溪文集续补遗》一卷,孙葆田编。 《望溪文集再续补遗》四卷,声木编。 《依归草》十卷、《二刻》二卷,张符骧撰。 《悔生文集》八卷、《诗集》六卷,王灼撰。 《厚畬初稿》四卷,鲁鸿撰。 《怡亭文集》廿卷,张绅撰。 《思复堂文存》一卷、《诗存》一卷,姚景衡撰。 《损斋文集》二卷,陈善撰。 《韩斋文稿》四卷,孔宪彝撰。 《适适斋文集》二卷、《别集》一卷,冯志沂撰。 《龙壁山房文集》八卷,王拯撰。 《七经纪闻》四卷、《附》一卷,管同撰。 《文翼》三卷,吴铤撰。 《张廉卿尺牍》一卷,张裕钊撰。 《柏枧山房尺牍》一卷,梅曾亮撰。 《私艾斋文集》六卷,吴育撰。 《休复居文集》六卷、《附》一卷、《诗集》六卷,毛岳生撰。 《寄鸿堂文集》四卷,李宗传撰。 《钦斋文》二卷,苏惇元撰。 《可久处斋文集》八卷,马树华撰。 《甚德堂文集》四卷,吴贤湘撰。 《阴静夫遗文》二卷,阴承方撰。 《援鹑堂文集》六卷,姚范撰。 《味经山馆文钞》四卷、《文续钞》三卷、《戴氏先德传》二卷、《书传疑纂》八卷,戴钧衡撰。 《绿猗轩文钞》二卷,舒焘撰。 《秋声馆文集》二卷,欧阳勋撰。 《丹棱文钞》四卷,蒋彤撰。 《袖海楼文录》六卷,黄汝成撰。 《端虚勉一居遗文》三卷,张成孙撰。 《松溪文集》一卷,汪汝为撰。 《云在文稿》一卷,杨绍文撰。 《问亭文钞》六卷,张鹄撰。 《奉萱草堂文集》二卷、《文续集》一卷,单为鏓撰。 《小岘山人文集》六卷、《续文集》一卷、《补编》一卷,秦瀛撰。 《诗经集传拾遗》二卷,吴德旋撰。 《隐拙斋文集》六卷、《附》一卷,沈廷芳撰。 《月沧文集》六卷、《诗集》二卷、《年谱》一卷,吕璜撰。 《半岩庐遗集》二卷,邵懿辰撰。 《校经草庐文集》一卷,顾曾撰。 《惜抱轩归文评点》一卷,姚鼐撰。 《嘉树山房归文评点》一卷,张士元撰。 《韩文论述》十二卷,沈誾编。 《韩子文钞》十卷,林明伦编。 《史记别钞》二卷,吴敏树编。 《静远堂集》三卷,陈寿熊撰。 《明文偶钞》一卷、《国朝文偶钞》一卷,程崟编。 《史席闲话》一卷,鞠濂撰。 《史记七篇读法》二卷,王又朴编。 以上五十八种,专指已购得者记之。若以宽闲之岁月,陆续再购得数十种,增入原编之中,或析出另为后编,是岂特予之大幸,亦天为斯文衍一之传。近世提倡刻金石文书、《说文》书、佛书者颇不乏人,独无人议及流传桐城文学书,岂天之将丧斯文也欤,则非予所敢知矣。
     宋王应麟通鉴答问
  宋王伯厚尚书应麟撰《通鉴答问》五卷,附于《玉海》后,名曰《答问》,实系史论一种。惜所论始于周武烈王,终于汉元帝。计其全书,当有数十卷,堪与胡寅《读史管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数相埒。自宋以来,只有此数,其遗佚已久矣。大抵是书作于宋亡以后,故持论务为严刻,实有激使然。如胡寅作于南宋之初,目击自命为贤士大夫者仕于金,仕于刘豫,仕于张邦昌,实繁有徒,腆然不以为怪,不知廉耻为何事,名教扫地尽矣。寅目击心伤,不便明言,托于论史,以抒积懑。应麟与夫之史论,亦皆主于严刻,同是此时此事,痛哭而言之。非作于礼乐休明,世际承平,故为此高论,人人责以周孔也。《四库全书提要》斥之,原为承平之时,而言当务为宽和,不主严刻,亦不为无见。若纪文达公昀生当南、北宋及明之末造,胡寅等之史论,当铸金呼佛事之矣。
     论翁方纲诗
  国朝诸儒,能言而不能行者,莫如大兴翁苏斋学士方纲。学士侈言理学,研究宋五子书,乃至跪求差使,见于《啸亭杂录》,以妾为妻,并已死二妾亦扶正,见于《翁氏家事略记》。平生尤喜言诗,手录古今评注杜诗者三十余家,至三十三遍之多,可谓勤矣。又推阐赵秋谷宫赞执信《声调谱》之说,撰《小石帆亭著录》六卷,以畅厥旨,其法益密。易王文简公论诗主神韵之说,为肌理二字,亦可备一说,皆于诗学有裨。独至其所自作之诗,极与所言相反。其诗实阴以国朝汉[学]家考证之文为法,尤与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相似,每诗无不入以考证。虽一事一物,亦必穷源溯流,旁搜曲证,以多为贵,渺不知其命意所在。而爬罗梳剔,诘曲聱牙,似诗非诗,似文非文,似注疏非注疏,似类典非类典。袁简斋明府论诗,有「错把钞书当说诗」之语,论者谓其为学士而发,确为不谬。百余年来,(俞)[翁]氏之集,名虽行世,试问何人取而诵读则效?聊供插架之用。《复初斋诗集》流传益罕,欲供插架而未能,岂非不行于世之明验乎。文章乃千古之公物,公是公非,自有定评,决非一二人以私意所能扰乱也。
     徐云路事迹
  徐云路字企万,号懒云,昆山人,明太仆卿应聘八世孙。性至孝,母吴氏有肝厥病,疾作危甚,云路默祷于天,刲臂肉和药以进,疾遂愈,延寿十余年而殁。云路以明经需次广文,道光甲申卒,年六十八岁。咸丰初旌孝子,事迹入昆新两县志《孝友传》。云路少为诸生,有文誉,诗宗晚唐,填词出入两宋,为古文疏落简峭。尝卖田作秋闱旅费,舟夜泊燕子矶,朗诵所作卖田诗。邻舟闻之,问何人,云路亦出询,乃知钱塘袁枚也。亟具衣冠,执弟子礼,请受业,论诗良久而别。吴中盛诗社,云路馆吴门久,时与唱和。手辑邑人诗成集,题曰《玉辉篇》。道光末,张潜之、潘道根所刊《昆山诗存》多本之。青浦王昶致政归,撰《湖海诗传》,引云路相参证。善画梅,苍劲秀逸,人争宝之。撰有《云海楼文集》□卷、《瀹雪山房诗钞》□卷、《延秋馆词》□卷、《集腋草》□卷、《玉辉编》□卷、《昆山诗选》□卷。云路诗宗晚唐,于温李为尤近。永福黄莘田明府任时与唱和,盛称其诗。《秋江诗集》六卷,虽有王元麟、陈应魁两注本,于云路事迹多未详,盖由未见昆新两县志书,无由考证。声木因取县志中所载,录之于此,亦补注及读明府诗集者所不废也。
     董皇后行状
  世祖章皇帝御制《董皇后行状》,龙阳易实甫观察顺鼎刊入《琴志楼丛书》中,有云:「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太甚。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顺治拾有柒年捌月壬寅崩。」云云。声木谨案:董皇后即草野相传以为董小宛者,实则为满洲内大臣鄂刚毅侯节硕之女,见于御制行状甚明。夫以帝王之尊,开国之初,而伉俪之间,自叹不偶如此,人生伉俪之乐,真不易得。世只知得科第及高官厚禄,以为须祖功宗德,前世修来。不知得娇妻美妾,比之高官厚禄,更属不易。设非前世修来,三生有幸,天地鬼神,恐未必能使之消受此福也。
     论崔华诗
  崔华字不雕,太仓人,顺治庚子举人,工诗画,撰有《樱桃轩集》□卷。王文简公称其诗清异出尘,吴梅村祭酒目为古塘一鹤,倾倒可谓至矣。其诗集无传,名氏亦不见他人撰述,何耶?王豫编辑《江苏诗征》,录其诗九首,入卷廿二。独于王文简公《渔洋诗话》所举之「一寺千松内,飞泉屋上行。欹樯(夜)[坐]清昼,薄冷出苹间」,「溪水碧于前渡日,桃花红似去年时」等诗,一字不录,仅录《居易录》所举之「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一诗,何耶?岂以王文简公评隲未公,伊之选诗另具手眼,能判别泾渭,直驾乎新城而上之,是真不可解矣。
     十余世秀才四家
  粤西蒋霞舫京兆达,为先文庄公咸丰庚申恩科会试房师,师生谊笃,常为先文庄公书扇,下钤一印,文曰「蒋氏第十八世秀才」。后其子以明经候选教谕,先文庄公任川督时,仍岁寄羔币,以奉师母,时通函讯,是又一世秀才矣。长乐梁茝邻中丞章巨《归田琐记》,自述自明迄国朝十五世秀才,纪文达公昀任闽省学政时,特赠一扁,文曰「书香世业」。常熟冯己苍□□□家亦九世秀才,至冯修字念修号东村,矢志读书,愿青其衿,以足十世之数。顾困于童子试,四十年不克竟其志,赍恨以终,士林悲之。香山黄香石中翰培芳门联云:「三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其屋仍为明黄文裕公故居,亦十八世秀才。夫士食旧德,至十余世之久,真我朝之盛事,而海内复寥寥数家,何其难也!
     曾国藩预属墓志铭于吴敏树
  湘乡曾文正公国藩,功在社稷,名垂国史,本无待于立神道碑,当时其家人请刘霞轩中丞蓉撰文。未及作,中丞又卒,检其遗箧,仅有铭词,乃请郭筠仙侍郎嵩焘补作序文,复请李文忠公鸿章撰墓志铭。李文忠公久不亲文事,实为□□□□□代撰,见于□□□□□中。而不知当日曾文正公因吴南屏广文敏树客于两江节署,曾从容为言:「吾一旦不幸,志铭当以属子。」云云。是其生时,曾以是属望吴南屏广文。此乃一时言论,恐其家人亦未必知之,故改属他人,果知之,不必故违是命也。巴陵杜仲丹孝廉贵墀撰《巴陵人物志》十五卷,备载其语于吴广文传中,想此语闻之于广文,信不虚也。
     明竟陵公安撰述
  明末诗文派别,至公安、竟陵,可谓妖妄变幻极矣。亡国之音,固宜如此,时当末造,非人力所能挽回。世多不知其名氏、撰述,爰记之于下,以昭后世之戒。公安三袁,一庶子宗道,即士瑜,撰《海蠡编》二卷。一吏部郎中中道,撰述无传。一吏部郎中宏道。独宏道撰述甚富,撰有《触政》一卷、《瓶花斋杂录》一卷、《袁中郎集》四十卷、《明文隽》八卷。竟陵为锺惺、谭友夏,俱天门人。锺惺撰《诗经图史合考》廿卷、《毛诗解》□卷、《五经纂注》五卷、《史怀》十七卷、《合刊五家言》□卷。谭元春撰《岳归堂集》十卷、《谭友夏合集》廿三卷、《谭子诗归》十卷。复与锺惺合编《诗归》五十一卷、《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锺惺复编《名媛诗归》三十六卷、《周文归》廿卷、《宋文归》廿卷、《评点左传》廿卷。虽皆收入《四库存目》,《提要》极为诋斥,不遗余力,论者谓其言非过也。
     神农陵诗句
  神农陵寝相传其土可以治病,故袁简斋明府诗云:「一抔能治膏肓病,九死难医嫉妬心。」下句可谓慨乎其言之矣。
     陆耀遹画墁剩稿
  陆邵文征君耀遹撰《画墁剩稿》八卷,本属居幕府时,代府主之作,征君在日,戒后人勿刊。光绪四年三月,其第五孙彦颀刺史佑勤任兴国州知州时,惧其久而散佚,又以征君有遗言,弗能决。杜仲丹孝廉贵墀适居州幕,力劝之刊行,非征君意也。征君代人之作,不欲以己尸其名,尚存古人让善之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