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讲读
太祖最好学。海内宿儒。征聘殆尽。临朝。侍左右。每事谘访。退即与之讲解。甚至互为辨难。又设大本堂教皇太子。其诸王、诸王孙。皆亲加督课。且日与诸儒相上下。故太宗、仁宗、皆优于文事。而建文尤为瞻敏。太宗又推此意教皇太孙。命姚广孝等讲读华盖殿。故宣宗诗文。妙绝今古。而绘事尤精。虽圣神天纵。要之。预教之功。不可少也。英宗即位之元年。少傅杨士奇等请开经筵。时年方十岁。行礼甚肃。历代因之。定以初二、十二、廿二。而尤勤于日讲。至武宗时。始不免作辍。世宗励精于先。倦勤于后。神宗初立。张太岳亦尽抖擞从事。后御朝日稀。不复举行。虽日讲进稿不废。要之。皆成故事故纸矣。
经筵词 【 陆俨山着】
经筵开自祖宗朝。按月逢旬第二朝。今上春秋偏好学。三千年后见神尧。
国初经筵无定日。至英庙初朝。始着为仪。今用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寒暑及有故。奉旨暂免。多以春二月、秋八月举行。今岁实以七月二十二日。上之勤学也。
编排御览效精诚。白本高头手写成。句读分明圈点罢。隔宵预进讲官名。
凡进讲。先从内阁点题。票示讲官。分撰讲章。送阁下详定。敕房官用高头白手本写成二通。讲官预进东阁。用象管朱印成句读科发。隔日进呈。其一在御座展览。其一在讲案供讲。
丝鞭声肃退朝官。名在经筵略整冠。一字班行先出队。中臣扶辇下金銮。
凡经筵。例用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或知。或同知经筵事。九卿之长及学士、祭酒、等官侍班。詹翰坊局及国子祭酒。每二员为讲官。詹事府詹事等官。各部侍郎出由翰林者。仍为讲官。翰林春坊。每三员为展书官。给事中、御史、各二员侍仪。鸿胪寺、锦衣卫堂上官。各一员供事。鸣赞一员赞礼。序班四员举案。侯伯一人领将军入直。制敕房官。书写讲章。通谓之经筵官。皆得入衔。每当鸣鞭退朝。上将赴经筵。则各从本班略整衣冠。以俟先出分队作一字行。随驾而南。
金水河头白玉桥。上公宝带侍中貂。逡巡小立瞻龙气。左顺门高御幄飘。
驾过金水中桥。迤逦转东。各官俱候桥北。南面小立。望驾升至左顺中门进入。然后度桥循行。每望见御幄迎风映日。或时见小伞盖。擎蔽朝阳。
文华殿启奉天东。滴翠浮青映碧空。谭艺讲经频设仗。太平天子坐当中。
文华殿在今奉天门之东。比诸殿制稍减而特精雅。用绿色琉璃瓦。左右为两春坊。上之便殿。所常御者也。今用为经筵之所。中设御座。龙屏南向。又设御案于御座之东。稍南。设。讲案于御案之南。稍东。入殿中门。当槛下。白石一方。纯洁。可丈许。抬讲案官置案当其北二三尺地。始赞讲官拜起也。
百官朝下殿门前。仗马双牵七宝鞭。黄道正中移步辇。侍臣班从赴经筵。
上御奉天门朝罢。百官皆北面拱立。中使齐牵仗马过东。上兴。下御座。乘板轿。由丹陛南下。赴文华。经筵官、执事官、皆从。
龙池凤掖蔼朝暾。板轿初回转角门。听唱官人来进入。讲章默默又重温。
各执事官于左顺门之南门西。以次相向序立定。时上已御文华。阖中门。各官东行下坡。则板轿已回出向西。循河过小桥北。入角门矣。适启文华中门。内侍唱官人每进来。外门传唱毕。各官始北行。徐由两门以入。是时轮讲官各默诵所讲之章。敬慎之至也。
殿陛森排剑戟重。金貂玉蟒护真龙。司仪起案双双过。御榻前头取次供。
今驸马都尉游泰带刀入直。立东近壁。诸将军以次侍立。各执金瓜。西亦如之。诸内侍稍北。东西两鴈伪翅以次亦执瓜侍立。诸司礼太监分东西班。近御案。鸿胪赞曰。起案。序班二员举御案置御前。二员举讲案置御案之南。正中讲案衣裙用纯黄绮。
白玉阑干与案齐。一行殽核尽朝西。珍羞良酝俱名品。指点开囊嘱小奚。
光禄寺设宴于左顺门之北。盖奉天门之东庑也。依品级序坐。盖一行俱面西。珍羞、良酝、二署名。赐宴。惟经筵最精腆。例得带从官、堂吏及家僮辈携囊榼以收馂余。
姿容沾醉总僊桃。黄阁三公共六曹。步出顺门俱北面。瞻天拜舞不辞劳。
宴毕。出至顺门之南。分班北向叩头谢恩而退。
陌宿熏衣问夜阑。斋心转觉副心难。不知言语功多少。到得君身保治安。
凡进讲。衣冠带履俱熏香。退即以别箧贮之。示不敢亵也。必斋戒。必沐浴。演习讲章。以祈感动一念之诚。殆未易以言语尽也。
斋辰服次圣躬劳。浅澹垂衣宝座高。昨日御批传帖下。龙纹重整赭黄袍。
上好学弥笃。每当忌服辍朝之日。即以变服御经筵。诸执事官俱乌纱澹服以从。惟带或用角。或照品。临期取旨。今闰月廿又一日。悼灵皇后发引。传帖经筵官。照旧服大红。其余青绿锦绣皆如制。是日始覩上赭黄袍矣。
朱衣司礼下东班。风细传言缥缈间。暂倚木天西面望。圣皇亲飨两宫还。
是日将下奉天门。忽司礼一人下东班。向内阁。若有宣示者。始知上将西朝两宫矣。各执事官俱暂入史馆。候驾东还行礼。
经筵忌辰
嘉靖元年四月戊戌。上御经筵。修撰吕柟讲尚书夙夜惟寅章。是日。仁祖淳皇后忌辰。柟以书义相关。口奏乞存忌辰。光圣孝。奏未竟。上曰。已知。因俯伏不及。承旨。上疏请罪。宥之。五月丁巳经筵。仁宗忌辰。给事中安盘奏是日当绯衣赐宴。避而辍讲则废学。如仪则忘孝。请移经筵前一日。事下礼部。覆言经筵礼期。累朝未之有改。祭议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似专指父母而言。祖以上。礼经未载。孝皇在位。遇宪宗忌辰。仍御经筵。衣青绿花袍赐宴。宜仿此行。上特令暂免。遂以为例。久之。罢不复举。大约读书讲书是好事。自非上圣。亦有时而厌怠。人家小学生子尚然。况帝王乎。议者争此区区。因废大典。若孝皇者。真万世之圣主也。
讲书职分
武宗时。李文敏公廷相方进讲。上忽退。游于西苑。公竦立至晚。退坐内臣板房。不敢睡。次日五鼓始御经筵。众以其久候立倦。或不逮往日。及开讲。声音洪亮。理致详明。上倚听。大喜。即欲传敕取入内阁办事。都督朱宁、朱安等、各有贺礼及门。公以讲书乃职分之事。虽颇称旨。非他有积劳。岂可以常事而当盛宠。因子言而取相位耶。辞之甚恳。未允。不得已。从权借左右貂珰之力。始得俞音。乃后门人如张罗峯、翟石门、严介溪。而夏桂渊则又门人之门人也。皆为内阁大臣。公竟不与焉。所亲有尤之者曰。恒言谓百年到手是功名。当时如不固辞。虽如五日京兆亦可也。公笑而不应。公父荣禄公瓒原中一甲第三名。以让会元陈澜。改二甲第一。荣禄为侍郎时。家人梦有报者曰。户部正堂爷坐后。小相公当继。后弘治壬戌。公果探花。补前之失。而荣禄公南京。廷相北京。皆户部尚书。
讲官互易
光庙以皇长子出阁讲学。讲官互有更易。一人多吴音。且举止烦急。光庙对内侍嘻曰。词组不晓。一人体胖。讲毕。倚柱而喘。目之。大不怿。此皆不择之故。先朝讲官必举有德器者充之。不挨资次。良有深意。
不避讳
宋时胡安定侍讲读干、元、亨、利、贞。 【 贞。宋真宗庙讳也。】 上与左右皆失色。徐曰。临文不讳。上意遂解。毕竟讳之为是。明言帝讳。求讲别卦。上谕之讲方讲。纔妥贴。不然。亦须说明而后讲。临文者。文章也。非口讲。一作赵师尹。
请教讲官
宋孝宗时。张子韶在讲筵。上尝问曰。何以见教。张曰。臣安敢当见教之语。抑不知陛下临朝对羣臣时。如何存心。上曰。以至诚。又曰。入而对宦官、嫔御、如何。曰。亦至诚。又曰。无所接对静处时。如何。上迟疑未应。子韶曰。只这迟疑。已自不可。上极喜。握其手。曰。卿问得极好。
实录
臣祯于友人处借得各朝实录。恭颂至高皇帝初克集庆路。即改为应天府矣。以后宜书京师。或曰都下。不则当称应天。乃每每着建康字面。似是文章家改字用古法。又日珥生晕。或背气一道。多书曰日上。夫日下、日中、日左右。自是可见、可书。日之上。人何得着眼。想因钦天监原奏录之。不加订改。 【 日上。惟正午。人或不见。若在东西时。人所见非无上下也。】 实录成。择日进呈。焚稿于芭蕉园。园在太液池东。崇台复殿。古木珍石。参错其间。又有小山曲水。则焚之处也。
实录之名起于唐。国朝平元都。即辇十三朝实录至京。修之至再。太祖实录。修于建文。又再修于永乐。并历朝所修者。藏之金柜石室。最为秘密。申文定当国。命诸学士校雠。始于馆中誊出。携归私第。转相抄录。遍及台省。若部属之有力者。盖不啻家藏户守矣。闻新安有余侍郎懋学、范太常晞阳、节略自为一家。太常不知何如。尝见余侍郎世穆两庙。甚有体裁。然于吾学宪章诸书及家乘别集尚未暇及。王弇州似得兼而提摘碎散。览者可喜可愕。总又望洋。陈文端请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务于详备。一志多至四五十万余言。未几。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丁酉拟修列传。会三殿灾。奏停。盖六月十九日也。时余入史馆方三日。又十日病发。凡三月。仅得不死。而馆中无复有谈及者。盖余之无缘如此。有愧其名甚矣。
大诰
诰凡三篇。其书有初颁。有续颁。皆太祖就事用重典。警戒臣民之语。如郭桓盗粮一节。见之屡屡。而更有直书一事。尤出常情之外。盖小说中谓太祖恨陈友谅。纳其妻。不数月生子。封潭王。王既长。就国。知状。发兵反。上遣兵讨之。王绕城骂曰。宁见阎王。不见贼王。与妃自焚死。余读而深恶之。谓大圣人安有此等举动。今考大诰篇末明述其事。甚有追悔之言。可见大圣人亦有过。过生于忿。到老亦觉得自家有不是处。光明洞达。其心益虚。而其德益进矣。惟第六子生于甲辰之二月。去友谅死凡七月。友谅围洪都。尽载家属以行。则妻之获当在此时。而太祖于此际极见得分晓。决不久留其妻于宫中。以七月之孩为己子。乱天潢。产祸种。且是胡光妃所生。封楚王。名祯。非潭王。潭王名梓。生于乙巳。自焚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后人见有此事。遂不免附益耳。
永乐大典
此书乃文皇命儒臣解缙等粹秘阁书分韵类载。以便检考。赐名文献大成。复以未备。命姚广孝等再修。供事编辑者凡三千余人。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本。目录九百本。贮之文楼。世庙甚爱之。凡有疑。按韵索览。三殿灾。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又明年。重录一部。贮他所。
大明会典
是书创于弘治十五年。续修于正德四年。司礼监刻印颁赐。再修于嘉靖二十八年。进呈未刊。万历四年题准重修。十五年进呈。礼部刊行。其条例大约出洛阳、余姚之手。以六部都通大为主。联以小九卿五府。而以宗人府冠于文职衙门之首。据鄙见。衙门职官原有勋、戚、文、武、四号。下至乐字号而止。宗人府掌王府之事。在勋臣之上。盖太祖重天潢。非臣下所敢儗着。若题出宗人府在前。述分封、命名、设官、王牒、掌印之概。此后以勋、戚、文、武为叙。特详文职衙门。载一切兴革本末。而纳乐字号于礼部。庶有次第。若指宗人府为文职衙门。则义有所未安。想当时不过以府有经历一员。不可不收。又以宗人府体面。不得不冠之首。则五府独无经历等官。而五府列六部之上。祖制亦岂得独违耶。
仪制莫重于登极。当以为首。乃居朝仪之后。宴莫大于庆成。宜详。止书大略。至封爵。是国家重典。并未一及。
朝贺仪以主上冠于太皇太后之前。是矣。中宫虽配帝之尊。而正外、正内。原自有别。亦冠于太皇太后之前。均内也。以妇先姑。可乎。丧礼以皇太后居先。是矣。然列孝慈皇后于章圣皇太后之后。不已太甚乎。开天圣后乃不得居第七代藩国尊崇之后之前。虽仪注非实事。宁不触目动心。据臣意见。凡关帝、后、宫禁者。宜以朝代为先后。各衙门则以类纂入可也。
两京山陵石像十八对。首言石狮子一对。坐卧各一。次云石兽一对。兽乃百兽之总名。当何所指。或曰。自来称虎为兽。考晋书成于唐魏征等。唐太宗称制临之。以太祖名虎。改称曰猛兽。然亦双文。非单举也。况虎乃武官六品服色。文臣即五品皆同。用于墓道。原不入帝王门队。当是天鹿。而临文者求其状与说不可得。则姑曰兽云耳。
典礼
今上初生。神庙喜得元孙。谕礼部。尊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为皇贵妃。皇太子正妻封妃。余皆才人。俱皇明典礼一书所载。内阁揭称。阁部俱无此书。当令搜览。得旨。各降一部为定式。
承天大志
世宗既定大礼。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命巡抚顾璘修志。征诸名士王梦泽、颜子乔等纂辑进呈。不称旨。报罢。给事中丘岳请重修。劝阁臣为之。嘉靖四十五年告成。赐名承天大志。擢岳礼部侍郎。臣得恭诵。乃兴府志。非承天志也。隆庆元年。岳以考察去官。
大礼
永嘉议礼。佐成圣孝。是也。及修大礼全书。身为总裁。上疏曰。元恶寒心。羣奸侧目。元恶者。指杨石斋父子也。夫大礼只是议论不同。其心亦惟恋恋于孝宗之无后而争之强。叩门伏哭。失于激。为可罪耳。乃曰奸曰恶。不已过乎。乘时侥幸之人。放泼无忌。致世宗含怒一时。被谴诸臣。终身不复收录。推其余波。忠直之受累者多矣。方献夫、霍韬、又言。主为人后者。莫甚于宋之司马光。光又沿王莽之说。惑人最盛。请命纂修官考订。以洗羣疑。上从之。由此言之。司马公亦当称元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