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两渊
嘉靖五年丙戌三月。天台县起复知县潘渊进嘉靖龙飞颂。内外六十四围。五百段。一万二千章。效苏蕙织锦回文体。上以其文纵横不可辨识。使开写正文以进。是时。请建世室者。有监生王渊。其事既行。渊从选人得主簿。为上官所笞。上书自言。擢上林苑右监丞。进世庙颂。京师人为之语曰。两渊有两口。口阔大如斗。笑杀张罗峯。引出一羣狗。人之献谄如此。当时议大礼者既得逞志。云涌蜂起。为所欲为者何所不至。真世道一大更革之会也。
丰熙以学士争大礼。捍张桂。诏狱廷杖谪戍。而其子坊请赠献皇庙号。称宗并享。上卒用其言。称睿宗。入太庙。 【 子为天子。父追王。亦宜。惟入太庙则不可。】 然坊已考察。卒不用。狂而贫。客死。虽有才名。善书。何以见学士于地下。
善逐好
诸臣因大礼骤进。而夏桂洲议郊祀分合。得首揆。汪镗议及民间奢侈。正丧葬服式之制。得冢宰。人之善逐好如此。
大狱
李福达一狱。张桂为政。仗郭勋报怨。朝士四十余人皆被杖黜。福达父子独得无恙。刻钦明大狱录颁天下。后郭勋下狱死。而福达之孙同。踵妖术。行徐、沟、洛、川间。自言为大唐子孙。当出世安民。抚按捕下狱。查刻大狱录姓名来历。一一相同。同依律处斩。都御史庞尚鹏题准。同殊死。福达剖棺断尸。其族皆覆。又追论桂萼、张璁之罪。天下快之。
秘书
中秘书在文渊之署。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入直者。辰入未出。凡五楹。中一楹当梁拱间竖一金龙柱。宣庙尝幸其地。与阁臣翻咨询问。故置示史臣不得中立设座云。然临幸益稀。至今绝响。其书乃秦汉至宝。屡购所积。不得移出。今不知何如。闻往往有私窃而出者。此系神庙初年沈晴峯太史所记。乃弘治五年大学士丘浚上言。我太祖高皇帝肇造之初。庶务草创。日不暇给。首求遗书于至正丙午之秋。考是时犹未登宝位也。既平元都。得其馆阁秘藏。而又广购于民间。没入于罪籍。一时储积。不减前代。然藏蓄数多。不无乱杂。积历年久。不无鼠蠧。经该人众。不无散失。今内阁储书有匮。书目有簿。皆可查考。乞敕内阁大学士等计议。量委学士并讲读以下官数员。督同典籍等官。拨与吏典班匠人等。逐厨开将书目一一比校。或有或无。或全或缺。所欠或多或少。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及杂□、类书二类。每类若干部。部若干卷。各类总数共若干。要见实在的数。明白开具奏报。又以木刻考校年月。委官名衔为记。识于每卷之末。立为案卷。永远存照。窃惟天下之物。虽奇珍异宝。既失之皆可复得。惟经籍在天地间。为生人之元气。纪往古而示来今。不可一日无者。无之则生人贸贸然如在冥途中行已。其所关系。岂小小哉。民庶之家。迁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有所广储。虽储之亦不能久。所赖石渠延阁之中。积聚之多。收藏之密。扄钥之固。类聚者有掌故之官。阙略者有缮写之吏。损坏者有修补之工。散失者有购访之令。然后不至于浥澜散失尔。前代藏书之多。有至三十七万卷者。今内阁所藏。不能什一。数十年来。在内者未闻考校。在外者未闻购求。臣恐数十年之后。日渐消耗。失今不为整治。将有后时无及之悔。伏望体圣诏求遗书之心。任万世斯文在兹之责。毋使后世志艺文者。以书籍散失之咎归焉。不胜千万世儒道之幸。
合二说观之。是何前之少。而后之多。多且过三十倍。岂累朝购求所积。抑每部添副几部。与一切类书、文集。俱收入充数而然耶。是惟阁大臣能考之。
自古藏书之所。非止一处。汉有东观、兰台、鸿都等处。唐有秘书监、集贤书院等处。宋有崇文馆、秘书省等处。我朝稽古定制。罢前代省、监、馆、阁、掌书之官。并其任于翰林院。设典籍二员。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之在文渊阁者。永乐中。遣翰林院修撰陈循往南京起取本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余悉封识收贮如故。
南院书籍
南翰林院原有二大书柜。旧册充仞。皆国初儒臣进御之稿。如边防一本。发出拟议。则查某地、某朝、如何形势。如何处置。今则合当如何料理。仰俟圣裁。有累至三四幅者。末署云。臣某进。其它钱谷、刑名等项。亦如之。而进退人才。则又密封。稿中皆涂去姓名。防泄漏也。吕巾石先生来掌院。辑为若干卷。将付梓。会转官。携归。毁于火。真可惜也。
图书之阨
隋亡。禁内图书湮没。唐兴募访。稍稍复出。藏秘府。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密使摹肖。殆不可辨。窃其真。藏于家。既诛。悉为薛稷取去。稷败。惠文太子范得之。卒为火所焚。
王涯家。书多与秘府侔。前世名书画必厚货钩致。或私以官。凿垣内之。重复周固。若不可窥者。及败。为人剔取奁轴金玉。而弃其书画于道。无敢有拾者。
内库银钱
国朝内库以甲、乙、丙、丁、戊为号。而不及己。戊。茂也。取财物盈满之意。己。已也。止也。从此渐耗。故避不取。然势亦有所必至矣。
北工部用银千以上者题请。南自百以上即题。然亦未尝数数也。
钱一缗计一千。值银一两。唐盐利四十万缗。刘晏为转运使。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以绢代钱者。每缗加钱二百。以备将士春服。其曰每贯者。八百五十文为一贯。今大明律与之迥异。
桐漆园
南京漆园设百户二员。甲军一百余名。木??园百户一员。甲军一百余。俱三年拨人匠采取。不过二百斤。桐园百户二员。甲军二百四十名。每年采取。得油止一百五十斤。圣祖岂虚设为此无益之费。有深意焉。亦寓兵于农之意也。
司牲所
养羊三百六十余只。每只黑豆八合。草一斤。牧羊军一百二十名。官吏二名。五年内支过黑豆二千八百余石。每石价四钱二分。该银一千二百余两。草二万四千余束。每束价二分。该银五百余两。米八千八百余石。布花银七百余两。支数如此。费十而用不得一。光禄卿赵锦奏免。
干明门猫十二只。日支猪肉四斤七两。肝一副。剌猬五个。日支猪肉十两。羊二百四十七只。日支菉豆二石四斗三升。黄豆三升二合。西华门狗五十三只。御马监狗二百一十二只。日共支猪肉并皮骨五十四斤。虎三只。日支羊肉十八斤。狐狸三只。日支羊肉六斤。文豹一只。日支羊肉三斤。豹房土豹七只。日支羊肉十四斤。西华门等处鸽子房。日支菉豆、粟、谷等项料食十石。一日所用如此。若以一年计之。共享猪羊肉并皮骨三万五千九百余斤。肝三百六十副。菉豆、谷、粟、等项四千四百八十余石。此弘治初年事。正德中不知增几倍。嘉靖初量减。今又不知如何矣。
西苑豹房蓄文豹一只。役勇士二百四十人。岁廪二千八百余石。又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此皆供内臣侵牟影射之资。又闻内马监蓄马甚多。马料甚丰。其弊尤甚。每至有饿死者。夫御马。盖备圣上不时出入之用。考祖训。每门置马一二匹。鞭辔皆备。以供不时出入之用。国初不得不如此。景泰初。出御厩马载炮车。今太平已久。主上深居。不出一步。蓄此何用。此皆可减。而人臣所不敢言者。推此类。国家虚费何极。财安得不匮。而民安得不穷乎。
钞税
国初止收商税。未有船钞。宣德间始设钞关。凡七所。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内临清、杭州、兼榷商税。本色归内库备赏赐。折色归太仓备边储。或本折输收。或有增减。累经酌议。从改钱钞。折银备船料。初用御史。正统间取回。令原设官收受。嘉靖四年设正阳钞关。专备高墙庶人供给。八年革。
免税
太祖以应天、镇江、池州、太平、宁国、五郡兴王之地。劳民可念。时免粮税。然诏中必云。除刁顽不行。仓完备及多料善民。本户粮长。秋粮不免外。其余云云。嗟乎。今之免者乃皆刁顽之类。而良民不免。太失初意矣。
盐政
蜀盐出于井。井之大仅可如竹。号曰竹井。凿之五六十丈。得澹水。至百丈。始得咸。凿甚艰。入甚深。汲甚苦。有铁焊、漕焊、刮筩、吞筩等制。纤悉俱备。非若池盐、海盐之易煮也。 【 蜀盐非之外又有火井。故煎熬甚易。】 国朝禁私盐。买官盐。而又赋民盐课钞。想亦谓私盐之不可尽绝也。闻顺天府每岁注皇上课钞一名。盖祖制以天子为百姓榜样。未知果否。京官原有食盐。后颇累及充役支解者。陆五台言于太宰严文靖公革去。惟户部如故。据此。当是嘉靖年间事。然考之弘治年间。始革各衙门食盐。惟十三道如故。而余在京拜一同年官台中者。见有送到官盐一引。则前说似未可据。并存之。
宋姚宽监台州杜渎盐场日。以莲子试卤。择莲子重者用之。卤浮三莲。四莲。味重。五莲。尤重。莲子取其浮而直。若二莲直。或一直一横。即味差薄。若卤更薄。即莲沉于底。而煎盐不成。闽中之法。以鸡子、桃仁、试之。卤味重。则正浮在上。醎淡相半。则二物俱沉。与此相类。
杜中立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滨。民苦之。中立置飞雪将数百人。具舟以载。民不劳而军食足。飞雪二字。妙。妙。
白粮
成化以前。解户上白粮及各物料。户、工、二部委官同科道验收。解户不与内臣等见面。故军校不得胁勒。内臣不得多取。小民亦不至亏累。及成化以后。部官避嫌。各款粮料不肯验收。俱令小民运送内府。而害不可胜言矣。
粮长之害。李康惠疏之最详。曰。家有千金之产。当一年即有乞丐者矣。家有壮丁十余。当一年即为绝户者矣。民避粮长之役。过于谪戍。官府无如之何。有每岁一换之例。有数十家朋当之条。始也破一家。数岁则沿乡无不破家者矣。读其言。真堪流涕。粮长既革。里长受累。均田。所以救其穷也。若有乘除。而岂一人能与其力。纷纷者。可以思矣。
马价
太仆寺马价。隆庆年间。积一千余万。万历年间。节次兵饷。借去九百五十三万。又大礼大婚。光禄寺借去三十八万。而零星宴赏之借不与焉。至四十二年。老库仅存八万两。每年岁入九十八万余两。随收随放。支各边年例之用尚不足。且有边功不时之赏。其空虚乃尔。真可寒心。
果品
正统年间。凡遇祭祀并筵宴茶饭等项。茶食果品俱系散撮。天顺年间。始用黏砌。加添数倍。成化初年。有旨裁革。弘治中。凡遇奉天殿并先师孔子祭祀。果品俱用二尺盘黏砌。每盘高二尺。用荔枝、圆眼、一百十斤以上。枣、柿、二百六十斤以上。其余祭祀虽以次递减。然所费已不赀矣。十七年题准。四方灾伤颇重。宜从减损。凡一应祭祀。除奉天殿并先师孔子用尺四盘。其余以次递减。俱照旧散撮。其大善殿、汉经、等厂。大庖厨等处。朔、望、七、九、供养用各色果品。每岁通计九万四千九百余斤。亦量减。
籴贩
王大司马见庵象干为宣府参政。知塞上粟将踊贵。先借帑金二万。籴而息之。凡再三。得息金三万两。羡粟万六千石。此所谓治国如家者。推之九边。皆可行。
黔中贩盐于蜀。贩鱼于楚。每各银万五千金。共得息万五千金。以资军饷。取息。商贾事也。可资军实。此起于抚臣郭青螺。备极苦心。然其法创于刘晏。周文襄公踵行之。本之则管子之术也。而说者訾郭自行私贩。冤哉。人之昧心如此。缙绅不得辞其责。
开矿
国初救荒事例。原有开矿一节。泰陵禁止。成化年间。太监秦文又起此端。给事中徐忱和之。至神皇。其说大行。徧天下矣。
和市
包孝肃为三司使。凡筦库供上物。旧皆派之列郡。积以困民。公为置场和市。民得免其扰。
农蚕
中国耕田必用牛。以铁齿杷土。乃东夷儋罗国之法。今江南皆用之。不知中国原有此法。抑唐以后仿而为之也。
俗有占米之称。不晓所本。问之。亦无能言者。盖宋大中祥符间。遣使至占城国取种三万斛。并树艺法传入中国。自是始有占稻。其名曰冬占、五十日占、三十日占等数十种云。
不种而获曰稆。
荒田开时。先种芝麻一年。后种五谷。盖芝麻能败草木之根也。
蜀中稻熟时。蚱蜢羣飞田间。如小蝗状。而不害稻。然能啮人。
江南人食钱江以上米及外江籼米。多痰涎结滞。仍取南米食之。即愈。然彼处人自食之则不觉。盖人与地、与谷、各有配也。
近年农夫日贵。其直增四之一。当由务农者少。可虑。可虑。
琼州田禾三熟。蚕丝八登。湖地宜蚕。新丝妙天下。每蚕忙时。必有小鸟。连叫曰。潵山看火。其声清澈可听,蚕毕。则止。余地无之。蚕室暖。育者倦极。常有火患。作茧用柴帚。以禾草为之。长尺有咫。大可一握。散布。登蚕其上。有至二三重者。名曰上山。
湖丝惟七里者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帽缎。紫光可鉴。其地去余镇仅七里。故以名。有即其地载水作丝者。亦只如常。盖地气使然。其初收也。以衣衾覆之。昼夜程其寒暖之节。不使有过。过则有伤。是为护种。其初生也。则以桃叶火炙之。散其上。候其蠕蠕而动。濈濈而食。然后以鹅羽拂之。是为摊乌。其既食也。乃炽炭于筐之下。并其四周。剉桑叶如缕者而谨食之。又上下抽番。昼夜巡视。火不可烈。叶不可缺。火烈而叶缺。则蚕饥而伤火。致病之源也。然亦不可太缓。缓则有漫漶。不齐之患矣。编绖曰蚕荐。用以围火。恐其气之散也。束秸曰叶墩。用承刀。恶其声之着也。是为看火。食三四日而眠。眠则擿。眠一二日而起。起则餧。是为初眠。自初而之二。自二而之三。其法尽同。而用力益劳。为务益广。是为出火。盖自此蚕离于火。而叶不资于刀矣。又四五日为大起。大起则薙。薙则分箔。薙早。则足伤而丝不光莹。薙迟。则气蒸而蚕多湿疾。又六七日为熟巧。为登簇。巧以叶盖。曰贴巧。验其犹食者也。簇以藁覆。曰冒山。济其不及者也。风雨而寒。则贮火其下。曰炙山。晴暖则否。三日而辟户。曰亮山。五日而去藉。曰除托。七日而采茧为落山矣。凡蚕之性。喜温和与恶寒热。大寒则閟而加火。太热则疏而受风。蚕房宜卑。卑则温。蚕簇宜高。高则爽。又其收种时。须在清明后。谷雨前。大起须在立夏前。过此不宜也。至于桑叶。尤宜干而忌湿。少则布挹之。多则箔晞之。能节其寒暖。时其饥饱。调其气息。常使先不踰时。后不失期。而举得其宜。一时任事诸女仆又相兴起率励。咸精其能。故所收率倍常数。传者始而惊。中而疑。终而信也。其后益加讲求。为法愈密。所产益良。前后几二十年。岁无败者。时谓得养蚕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