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五岭
裴氏广州记云。五岭。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邓德明南康记云。五岭者。台岭之峤。五岭之第一岭也。在大庾。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在桂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在九真。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在临贺。越城之峤。五岭之第五岭也。在始安。都庞。水经注作部龙。萌渚。舆地志作明诸。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淮南子曰。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凡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注。镡城在武陵之南。接郁林。九嶷在零陵。番禺在南海。南野、余干、在豫章。其说五岭又不同。并志于此。俟考。
渡泸
孔明出师表。五月渡泸。今以为泸州。非也。泸州。古之江阳。而泸水乃今之金沙江。即黑水也。其水色黑。故以泸名之尔。沉黎古志。孔明南征。由今黎州路。黎州四百余里至两林蛮。自两林南瑟琶部。三程至巂州。十程至泸水。泸水四程至弄栋。即姚州也。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驿。一在姚安之左却。据沉黎志。孔明所渡。当是今之左却也。瑟琶一作虱琶。两林。今之邛部长官司也。
胊忍
汉地理志有胊忍县。颜师古注。音劬。误也。按说文。胊。腊挺也。其俱反。字既从句。与地名何干。通典作胊(月忍)。胊音如顺切。(月忍)。如尹切。读如闰蠢。通典之音。得之矣。而字作劬。则因汉志而误也。当从胊。乃叶闰字之音。胊(月忍)。虫名。夔州地多此虫。遂以为名。又谓胊(月忍)属汉中。亦误。检地志。汉中实无此县。云安之西三十里万户驿下。横石滩上。土人云。驿之左右。胊(月忍)故地也。辩文字与辩职方者。宜知之。古李巽岩胊忍辩。可谓互证。考千古之谬矣。
息壤
永州龙兴寺有息壤。柳子厚尝记之。谓隆然负砖甓而起者。步四步。高尺五寸。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由是人莫敢夷。子厚曰。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耳。土乌能神。其说甚正。然万历庚辰。余姚蒋劝能分部永州。有要人冀攘此寺为宅。郡邑皆唯唯。独蒋持之不与。以此得谤罢官。后数年。地竟归要人。土功兴。执役者八人。一日尽死。未几。要人亦卒。宦永者贻蒋书曰。使公早与之。则向时彼已死。无能害公矣。闻者相共惊异。按古籍。息壤有二。一。甘茂盟处。一。即此。所云鲧窃以堙洪水者。未知孰是。触者死。前后皆符。然则理诚不可穷。柳以劳疫当之者。亦臆说也。而旧有详为辨者。未知孰是。
息壤辩
山海经云。县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罗泌作路史。发挥求其说而不得。乃云。楚有地名息壤。其土能长。若人之赘疣焉。是瞇而道也。按许叔重说文解字云。壤。柔土也。书曰。咸则三壤。孔安国云。无块曰壤。九章算术云。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缓。是息土和缓之名。周礼地官十二壤注。壤。赤土。以万物自生。则言土。土。吐也。以人所耕树艺则曰壤。土坚而壤濡。前汉书欧阳传注。梁益间所爱。谓其肥盛曰壤。又尧时有击壤歌。耕者拔其陈根。击其坚块也。又汉令解衣而耕曰襄。壤字从襄。盖耕治之土也。宋杨亿当制。于辽国书云。杰壤交欢。太宗以嫌于粪朽。朽壤易作境乎。以上数文证之。壤字之意明矣。山海经所云。鲧窃帝之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土田皆君所授于民。故曰帝之息壤。鲧之治水。不顺水性。而力与水争。决耕桑之畎亩以堙淫潦之洪流。故曰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其义岂不昭然矣哉。古书、传、之言本自明且昭。而解者翳且晦。此类多矣。
编户
县有编户一里者。全州之平利县是也。然东至湖广郧阳府竹山县三百里。南至四川夔州府大宁县一千里。西南达县一千三百里。北至金州九十里。东北至洵阳县二百四十里。中间辽阔乃尔。大约溪山胶结而居民稀少也。其景象亦可思已。
木?豕船
战国时。楚项襄王遣将庄蒙伐夜郎。军至且兰。(木豕)船于岸。步战灭夜郎。后人以且兰有(木豕)船牂柯处。乃名其地为羣牂。牂柯。系船筏也。
哀牢。古姚州永昌郡。当在滇。今以广西为哀牢。想必有据。
新丰南迁
嘉禾城东三十余里。镇曰新丰。塘曰汉塘。相传以为汉新丰人迁于汴又南迁于此者。
洞天
普安阎洞。天下洞天之首。
长乐县有华阳洞。洞庭山有林屋洞。我湖有黄龙洞。余皆得游。奇诡不可殚述。惟林屋洞门下连涂掉。游者必卧板上拖入。故进者绝稀。
滁有秋山洞。每天霁。即洞燥欲尘。将大水。飞瀑从洞出。头高丈余。如疋练。老农觇此现旱潦。
白路贯顶
泰山悬崖绝壑。不可攀援处。时有白路迤??里。贯顶而上。盖因风雨晦冥时。狞龙求珠不可得。怒抉其石致然。理或有之。且不独泰山也。
火井
阿迷州有火井。烟来水出。投以竹木则焚。邛有火井。以外火投之。生焰。光数里。
幔井见月
宿迁县西北马灵山。凡中秋遇月。张布幔其上。月光照井。一无所隔。余日则否。时有白气冲出。下必有异。人不能测。
圣井
陈高祖生我湖长兴下若里。其宅址犹存。去太湖仅十余里。以东弁山为案。六水环注焉。宅有井。相传始生时。井水沸出以浴帝。名曰圣井。有红罗浮出焉。好事者屡为去其翳蔽出之。归震川先生为令。往视。作亭于上。勒铭焉。
泰州井
泰州有天女缫丝井。相传董永行孝之所。每蚕熟时。井中有白草。根长丈余。如丝。又有度军井。泉虽浅。常不竭。汲且尽。击其栏。泉复溢出。岳武穆经略通泰。领兵过此。饮之不竭。故以名。元淮南王闻其异。取栏置庭井中。击之无验。遂送还。至今人呼为圣井栏头云。
井署井脉
贾制使守扬州。有黄冠持画轴来见。展之。皆云章鸟篆。不可识。问之亦不应。冉冉上升。足有紫云。急拜祷曰。已涉下界。奈何不留遗迹。黄冠复下。趋出。入后土祠井中。因缒狱囚下视。见一洞。署曰玉勾。复使入。则水漫不可寻矣。蜀冈上禅智寺侧有井。味极甘冽。脉与蜀江相通。有老僧洗钵蜀江。失之。从井浮出。为寺僧所得。凡数年。老僧过而见之。惊曰。何缘到此。脱衲衣赎归。
山池船
无为州天井山顶有池出泉。四时不涸。弘治间。池偶涌沸。流出一敝船。船有篷。蓬有断绳。
虾池
白虾池在开化县北金水乡三十里。余仁合家左。广七丈。深三丈。清献赵公抃尝馆其家。后为四川制置使。以白虾遗仁合。仁合朴雅。不好玩弄。置之池内。厥后生息不绝。有求而他畜者。其色变赤。
石潭
安定县后深潭有两石似龟。或击折一头。江水为赤。数年。又有五泥人。卓立如人形。知县有清德。则沙开成潭。而泥人出。若贪污。则淤塞而泥人隐。相传吴定寔、罗昌、作令时。潭深数丈。余皆填塞。
峡岭山洞
中宿峡。一曰峡山。在清远县东。山对峙江中。秦赵胡曾钓得金鲤鱼。可重百斤。贡之秦王。有钓鲤台。东有尉佗万人城。南有标幡岭。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州将来讨。梦神人谓曰。见幡即回。及晃平回师。山顶有挂幡焉。白云山在番禺东。山高无泉。有龙化为九童子。泉遽涌出。时有五色小蛇。蜿蜒其间。下为大小水帘洞。秦安期生隐处。始皇尝遣人访之。或云。子城东遗迹尚存。蒲磵溪磵中产菖蒲。一寸九节。食之仙。
崇阳洪
崇阳县北有崇阳洪。两山相夹。中有三洪。堪舆家谓凿山有利。遂兴工。石工暴病殁乃止。久之。山长复如故。
石油
延安府延长县。石油出自泉中。岁秋。民勺之。可以燃灯。亦可治毒疮。浸不灰木。以火爇之有焰。灭之则木不坏。
周公庙泉
岐山县有周公庙。庙有润德泉。在东北隅。世乱则涸。治则出。其出必有数日烈风雷雨。弘治十五年。九月甲子。雷风交作。山泽震裂。泉乃复出。盖不知涸已若干年矣。
温泉
温泉最多。而骊山、安宁为佳。骊山泉出有二穴。朔后出左穴。望后出右穴。浇田至五里外方冷。暖水灌禾必枯。而此水无恙。其泉清澈。深五六尺。毛发都鉴。又水中蹲绿玉石。坐而浴。甚佳。骊山泉出穴甚热。到浴池正温。安宁出穴即可浴。然初浴觉稍热。久之反温。新安黄山温泉亦佳。余尝浴之。正温。雪天坐楼上望之。气坌出如蒸云。泉当大岭之下。贩米者踰岭而来。弛担就浴。必百十人。溷甚。少选即清。盖泉出右穴。流于左方也。初出处。手之甚冷。杨用修以硫黄实之。恐未必然。浴而有硫黄气者是也。斯最下。
灵泉
博平县西三十里。有灵泉。一名涵管洞。巨石甃成。六管三窍。以泄暴水。永乐九年。疏会通河。其水遂塞。可见水溢不在彼则在此。一会通河。不但通南北咽喉。而天地之气赖以节宣多矣。
甘泉
东昌府茌平县西北有丁家冈。出泉甘冽。酿酒甚美。谚云。茌平丁块酒。又称曰酒泉。余同年程肖莪尝就冈下造酒以归。号为天下第一。余过访饮之。真绝品。当与易州相配。
醎水泉
莱州府潍县有醎水泉。在潍东三十里刘邨。地势甚高。平泉流数十步。伏流于地。他水在左右者皆淡。惟此泉独醎。因甃为池。立祠祀之。其地去海近。岂一窦所通而然。亦奇。
第四泉
天下第四泉在上饶县北茶山寺。唐陆鸿渐寓其地。即山种茶。酌以烹之。品其等为第四。邑人尚书杨麒读书于此。因取以为号。一曰臙脂井。以土赤名。
石穴水
蜀黔之水都出石穴。处州东十里有龙泉。或一日一涨。或三日一涨。厢则清。涨则浑。人莫能测。若京师玉泉之瓮山。我湖之广若山。自趾及顶。在在从石罐溢出。而草翳之。又不必穴也。
品水
黄谏字廷臣。临洮兰州人。正统壬戌及第三人。使安南却馈。升翰林学士。作金城、黄河二赋。李贤、刘定之、皆称美之。好品评泉水。自郊畿论之。玉泉为第一。自京城论之。文华殿东大庖厨井为第一。作京师水记。每进讲。退食内府。必啜厨井水所烹茶。比众过多。或寒暑罢讲。则连饮数杯。曰。暂与汝辞。众皆哗然一笑。石亨败。以乡人有连。谪广东通判。评广州诸水。以鸡爬井为第一。更名学士泉。谏。博学多艺。工隶篆行草。而尤长八分。后诏还。卒于南雄。
禁城中外海子却古燕市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滦。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绕禁城。出巽方。流玉河桥。合外隍入于大通河。其水廿冽。余在京三年。取汲德胜门外。烹茶最佳。人未之知。语之亦不信。大内御用井亦此泉所灌。真天汉第一品。陆羽所不及载。至京师常用甜水。俱近西北。想亦此泉一脉所注。而其不及远矣。黄学士之言真先得我心。
南中井泉凡数十余处。余尝之。皆不佳。因忆古有称石头城下水者。取之。亦欠佳。乃令役自以钱雇小舟。对石城。棹至江心汲归。澄之微有沙。烹茶可与慧泉等。凡在南二十一月。再月一汲。用钱三百。以此自韵。人或笑之。不恤也。
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霉后积水。烹茶甚香冽。可九藏。一交夏至。便迥别矣。试之良验。细思其理有不可晓者。或者夏至一阴初生。前数日阴正潜伏。水。阴物也。当其伏时极净。一切草木飞潜之气不能杂。故独存本色为佳。但取法极难。须以磁盆最洁者。布空野盛之。沾一物即变。贮之尤难。非地清洁。且垫高不可。某年无雨。挑河水贮之。亦与常水异。而香冽不及远矣。
又雪水、腊水、清明水、俱可用。但雪水太澹。取不能多。惟贮以蘸热毒有效。
家居苦泉水难得。自以意取寻常水。煮滚。总入大磁罁。置庭中。避日色。俟夜。天色皎洁。开罁受露。凡三夕。其清澈底。积垢二三寸。亟取出。以坛盛之。烹茶与慧泉无异。盖经火煅炼一番。又浥露取真气。则返本还元。依然可用。此亦修炼遗意。而余创为之。未必非水经一助也。他则令节或吉日。雨后承取。用之亦可。
石名
郑磁之青石。莱州之白石。绛州之斑石。洛水之石卵。吴越之奇石。此宋所采者。国朝白石。采之近畿之大石窝。宋时未入版图。斑石取之徐、邳二州。显陵之役。枣阳出白石。若神启之云。
奔石
昔有神人驱石之海。祝曰。苍苍为牛。凿凿为羊。羊牛来斯。曰骤而骧。石皆羣奔。鞭之流血。既出谷。遇老姥。问之。见吾羊否。姥曰。奔石也。羊。吾不知。又问。见吾牛否。曰。奔石也。牛。吾不知。神人曰。惜为汝道破。因忽不见。惟羣石存焉。
磬石
宝庆府东五里康济庙有一石。约长五尺。阔一尺四寸。厚一寸五分。中穿为窍。置铁索悬架。以为磬。击之有声嘹喨。闻五里。上有二线纹。相传昔有渔者。兄渔于江。获金片以归。兄弟争分。遂化为石。因舁庙中。
津石
宋元佑中。韩相国玉汝帅长安。筑通津大石梁。督责有司急。巨石无所出。忽夜梦一文面人自荐曰。吾可应命。诘其所来。曰。吾青州石氏丈人也。居某所。以齐封人辱吾。文面之垢若干年矣。倘起吾泥涂。磨洗吾垢。与今相国任津梁。以济世之病涉者。非吾之至幸与。明日。抵某所。果见一穹碣在泥中。 【 杨光远碑。五代时事。】 丈之。应所科。磨其刻。轝至津所。柱于津。而梁落成。
石妇
广平府城东庄有二石妇。俗呼为石婆婆。其一折腰。庄人相传。夜有一妇人入人家窃饮水浆。防者以刀中之。亦不知为何物也。明旦视石人。其一腰下两断。遂以为异。咸来祈子。元旦。浓抹臙脂。焚香拜祷。颇有验。遂构亭以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