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曾有蓭赠文
公之莅我邑也。大要严不束湿。宽不随流。明足悬断。而敏又足以赴机。雅洁性成。尤能强记。过目入耳。终身不忘。历政余四年。正直编审。比我郡先二十年变法。余实建议均田。至今为口实。供刀俎者。众方观望。公精心处之。念此字安得有弊。或者弊自议生。谓领议之人得阴阳上下其间也。停之审则立推必众所允服。始为责成。妙在严任而出之速。又或者弊自隔生。谓上下隔绝。情不得通也。令凡议有未尽者。再三往复。必惬当而后止。宁减毋增。宁豁毋署。绝不震以威。施以敲朴。妙在用和而出之迟。又或者弊自左右生。谓供役诸人。得窥伺行其术也。就一二质实畏法者。谕以至诚。密为体察。其人感激効用。等为身谋。视如家事。互相告诫。密佐聪明。妙在慎择而守之确。于是高卑远近轻重之际各叶于则。单赤者尽除。负重者减等。缙绅优而不漏。阛阓摘而不惊。万众欢然。四境谧若。均之一字。始为曲尽。克臻大成。此皆他人心思所不及。精神所不到。然亦惟公行之。能握机中的。有归于神明嘿成之中。而余初议之罪。或者因之少解。夫今之贤令尹。不过五年见德。编审则垂之十年。果其尽美。又可引之数十年。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当日龚黄卓鲁。未知何如。乃以真心任事。沦浃恩施。要亦若斯止矣。余沉沉宇下。乐观厥成。以极蹇极戆之夫。世皆欲杀。公抚之有加。而余最与细民相习。所见出入耕作。无不举手加额。愿公此去。居要路。为大官者。不知何修得此。盖亦至和之旁礴。天籁之自鸣也。余久阁笔。无意当世之得失。第良心尚在。言其所明。其于赠行之文藻。蔑如也。
先兆
余既坐均田。得罪后。徐检吾以抚台一行于苏松。众大哄。谓祟发自吴兴。徐玄仗以乡绅一议于嘉禾。与贺伯闇相驳甚苦。今不知何如。大约彷佛均之一字为主。而贤有司临期参酌。故得相安。近来田价日增。不知时和年丰。既庶且富使然。抑田役均平。民不甚苦乐。趋为长久计也。记得先慈尝言。戊午岁朝。梦太守至家编役。寤而余生。而余甲申馆于汇沮潘氏。一夕三梦。甚清。初为乌程知县。梦中深思。乡党如何相处。比觉。以为杂乱无当。少选。合眼。升湖州太守。再合眼。升浙江布政。起来失笑。由今思之。皆田土户籍官也。一生作业。神先兆之。想数有不可逃者。亦何用怼且悔也。
涌幢小品卷之十五
天文
国朝最重天文。童轩以景泰辛未进士。为都给事中。升太常少卿。管钦天监事。考正历法。癸卯。予告归。再起掌监事。日食陈修省之要。盖公原占籍钦天监。精于天文故也。后改巡抚。历官南礼书。卒赠太子少保。嘉靖初。南给事中华湘。主事乐頀。改光禄少卿掌监事。后以传禁书。出为知州。
帝车
斗为帝车。运乎中央。说者谓斗。君象。故谓之帝。运动不居。故谓之车。又古者造车之初。有取于斗柄。下镌龙角之象。则所谓帝车者。岂非因其象而名之与。唐有北斗赋。王伯恂复为帝车赋。实一题也。
五星聚
嘉靖三年。五星聚于营室。司天乐頀上言。星聚。非大福即大祸。聚房周昌。聚箕齐霸。汉兴聚东井。宋盛聚奎。天宝聚尾。禄山乱。占曰。天下兵谋。星聚营室。
彗星
万历五年。彗星之异。光芒数丈。扫东南。经历斗、女、凡三度。观者无不骇绝。一曰。蚩尤旗也。嘉靖八年。亦有此异。
王李二生
但调元。江右人。有高才。乡举。游琼州。遇王某、李某、讲天文。奇之。谓为异人。尽得其说。癸丑会试策第三问。偶及天文。条对甚悉。谓前代及昭代诸名家皆不足信。惟海上王、李、二生可聘入修定。其一二场佳甚。主试叶师相取为会元。定已七日矣。阅至此篇大惊。批云。如此荆棘之世。何物二生。乃妄言。又有妄信者。公然笔之试卷。遂致斥落。然则此生琼州之游。岂非寻业对。自阨其进乎。故天下奇异之事。奇异之人。在见者择而用之。不可胡行乱说也。
雷电
二月雷乃发声。声发五日而始电。电闪雷乃益震。此阳气之以渐而张也。击石者始击则先有声。击而热。火乃出焉。非二物也。
祈雨法
春秋繁露中有祈雨法。贮水巨瓮。杂柳枝。聚蜥蜴寝其上。复以木固其泥封。令十岁幼童环日夜鞭。雨立至。此宣城徐华阳尚书试于蜀中有验。人谓仲舒深于阴阳五行之说。不虚矣。
藏冰
南方冰薄。难以收藏。用盐洒冰上。一层盐。一层冰。结成一块。厚与北方等。次年开用。味略咸。可以解暑愈病。
雪报
春雪不宜过多。若多。则百廿日必有大风雨。俗谓之雪报。最伤农。
雪篷
黄哲。番禺人。字庸之。有学行。国初聘入翰林。应制当上意。寻出知东阿县。浪溪有怪物啖人。哲为文祷于天。须臾。风雷大震。一青蛟毙于水上。人称精诚所感。初北上时。倚篷窗听雪。诧曰。天下奇音妙韵出自然者。莫是过也。欣然自酌。人称雪篷先生。
余录黄先生事。时乙卯腊月廿七日。在余溪舟中。盖余诞辰在元日。且届六旬。以病如径山避之。正大雪。有感先生听雪之题。冷冷会心。余尝有杂记曰。风来有影。非尘也。雪下有声。非珠也。意亦如此。然先生自东阿归。横经受徒。岁凡数百人。又多名士。复征判东平。坐诖误死。余尽谢亲友。以文贽请教者。瞠目不答。并绝意仕进。人亦力挤且溺之。决不复然。然则学逊先生而祸。吾知免矣。惟听雪有感。欲作歌。未能也。
蜀雪
赵纶。字廷言。上海人。进士。为内江令。识拔赵大周。先生有善政。民有利侄财。手刃七人者。绐为盗。公片言折伏。众惊以为神。蜀素无雪。是岁雪盈寸。又蝗不入境。粟一茎五穗。士民刻石称三异。仅南京刑部主事。卒。
迤南雪至少。而吴元年二月。昆明县雪深至七尺五寸。
雪三色
神宗四十四年正月。大雪。无锡有黄、红、黑、三色。城中屋瓦。勿论大小人家。俱有巨人迹。不知何祥。丙辰二月廿六日。时清明后六日也。余扫先墓。过唐栖。下雪珠。溅入篷窗。甚巨。鹢首顷刻可掬。
望气
吴元济未破数月。吴武陵自硖石望东南气如旗鼓牙盾。皆颠倒横斜。少选。黄白气出西北。盘蜿相交。武陵告韩愈曰。今西北王师所在。气黄白。喜象也。败气为贼。日直木。举其盈数。不阅六十日。贼必亡。夫天见其祥。宜修事应之。且洄曲守将。急缓不可使。吴城贼将赵晔。诈而轻。若以兵诱之。伏以待。一举可夺其城。则右臂断矣。
节令
文皇时。上元节。午门张灯。听人纵观。示与民同乐之意。庭臣有父母。多奉之来观。上闻甚喜。至加赏赉。十三年正月壬子。灯山焚。有仓卒不及避而死者。都督同知马旺与焉。上甚惋惜。时在北京。敕皇太子修省。凡各衙门追送物料。悉皆停止。以纾民力。
正统中。每岁立春。顺天府别造春牛、春花。进御前及仁寿宫、中宫、凡三座。每座用金银珠翠等物。为钱九万余。景皇即位。以明年春日。当复增三座。宛平坊民相率陈诉。言被兵之后。人户耗减。供办实难。其春花。乞买时宜花充用。从之。
西湖志谓清明前两日为寒食。琴操则曰前十日。一曰前三日。
俗云。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验之殊不然。及阅感精符云。夏至西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睛。乃知俗说之讹也。
五月五日。江南曰竞渡。陕西洋县曰踏石。
六月六日。日未出时。汲井水。用磁罂盛之。入黄瓜一条于中。黄蜡封口。四十九日。瓜已化尽。水清如故。可解热毒。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又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为端午也。卢顼传云。是夕冬至除夜。又陈师锡家享仪。谓冬至前一日为冬往。往者。冬除也。则除夕亦不独岁暮一夕为然也。
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诏七日为七夕。至今仍之。
夔门有武侯八阵图。士女以七日游此。谓之踏碛。八阵图。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杨升蓭谓在永安宫者乃武侯从伐吴。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非也。此图乃武侯应先主之召。入蜀时所布。非伐吴也。先主伐吴。武侯未尝从。惟临终受遗托付。又一到永安耳。而说者谓孔明预知先主败走。设此以迷陆逊。未知果否。
腊者。接也。新故相接。故大祭以报成功也。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月忌
凡五月五日生者多不利。其最著者。如宋徽宗改天宁节于十月十日。辽懿德皇后改坤宁节于十二月。盖亦因俗忌也。以帝后之尊尚不能免。异哉。异哉。然则五国城之酷。十香词之冤。又何尤于粘罕乙辛耶。
俗忌五月。官历不与焉。此是正当道理。不必言。然亦有可异者。太祖以闰五月十六葬孝陵。果有靖难之师。建文一支。灰飞不必言。而文皇之劳苦亦已甚矣。英宗以五月二十七立皇后钱氏。皇后遂多病。无所出。又七年。英宗北狩。后在宫中伏地祝天。昼夜不辍。因而流湿折股。又幽栖南城者六年。景王以五月十三就国。寻卒。无子。归葬西山。帝王如此。而况民家。则忌之未尝不是也。
律灰
律管吹灰。术甚微妙。须用河内葭莩灰试之。方验。余灰即不动也。
九州岛不同
尔雅。九州岛。冀州。冀。近也。在两河之间。其气清。厥性相近。豫州。豫。舒也。在河之南。其气着密。厥性安舒。雍州。雍。壅也。东据龙门。河西距。其气蔽壅。厥性急促。荆州。荆。强也。又警也。北据荆山。南及衡阳。其气燥刚强梁。又南蛮数为寇逆。常警备也。扬州。扬。阳也。据淮南。距海。直大阳位。其气燥劲。厥性轻扬。兖州。兖。信也。越济水。西北至河。其气专。厥性谦信。徐州。徐。舒也。东至于海。北至岱。其气宽舒。禀性安徐。幽州。幽。要也。自易水至北狄。其气深要。厥性慓悍。岱之正东曰青州。以青丘名。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曰营州。以营丘名。盖今辽东西之地也。此尔雅之文。上与禹贡不同。下与周礼又异。禹别九州岛。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周公所作。有青、并、幽。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尔雅有徐、幽、营而独无梁、并。疑是殷制也。据此。则尔雅又在周以前。郭景纯之序。无乃未尽与。杜牧云。冀州者。以其恃强不循理。冀其必破弱。虽已破。冀其必强大也。并州者。力足并吞也。幽州者。幽阴惨杀也。
西南寒暑
风土南北寒暑以大河为界。不甚相远。独西南隅异。如黔中则多阴多雨。滇中则乍雨乍日。粤中则乍暖乍寒。滇中则不寒不暖。黔中之阴雨。以地在万山之中。山川出云。故晴霁时少。语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也。粤中之乍暖乍寒。以土薄水浅。阳气尽泄。故顷时晴雨迭更。裘葛两用。兼之林木荟蔚。虺虵嘘吸。烟雾纵横。中之者谓之瘴疟。宜也。独滇中风气。夏不甚热。冬不甚寒。日则单夹。夜则枲絮。四时一也。夏日不甚长。冬日亦不甚短。刻漏按之。与历书。与中州。各差刻余。又镇日咸西南风。更不起东北。冬、春。风刮地扬尘。与江北同。即二三百里内。地之寒热。与谷种之先后。悬绝星渊。地多海子。似天造地设。以润极高之地。亘古不溃不堙。犹人之首上脉络也。李月山谓其地去昆仑伊迩。势极高而寒。以近南故。寒燠半之。以极高故。日出没。常受光先。而入夜迟也。
府州郡县异同
春秋时。县大而郡小。秦并天下。郡大而县小。汉有郡国。皆统于州。然州乃分部之名。或十二。或九。及南北分裂。彼此相冒。各立侨寓名色至百余州。而郡即带焉。隋并天下。废郡存州。州即郡也。炀帝改州为郡。而州之名废。唐又罢郡置州。而郡之名废。其实一也。宋、元以来。设府于州。州即府也。我明府、州、并存。但州有直隶者。有属府者。以此稍异。
云南自段氏改天水。有郡之名。胡元入主中国。有州之名。我明始有府之名。惟云南县则始于汉。
各府地方。其平洋旷远。自平阳府而外甚多。至山谷幽邃而又辽阔者。莫如汉中府。自凤县至白河。南北凡一千七百余里。东西一千二百余里。州县相距多或二三百里。设官虽多。势不相及。其地分属郧台。于金州添设佥事。控制尤易。产药甚多。何首乌有一颗至十余斤者。然枵落无味。不堪用。余曾试之。笑其大而无当也。
金州谓秦头楚尾。余谓当作秦尾楚头。
古扬州。山有会稽。今分于浙。水有彭蠡。今分于江右。震泽二江五湖。今分于苏州。亦犹乌程之分为一州六县。及宜兴、余杭、华亭之分为松江三县。又分嘉兴也。
地名支干
西安府南百里有子午谷。有子午关。杜诗。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是也。陕西西乡县有子午谷。子午水。宜君县亦有子午水。庆阳府合水县有子午山。广东惠州有甲子门。成都绵竹县有庚癸山。福建福州有丁戊山。汀州府有丁水。有寅湖。德化有丁溪。广西桂林府有癸水。陕西沔县有大丙山。有丙水。有丙穴。杜诗。鱼知丙穴由来美。是也。湖广辰州有辰溪、辰水、酉水、酉阳、大酉山、小酉山。湘东王绎赋。访酉阳之逸典。是也。其源皆起于汉之戊己校尉。
地名训义
地名栎阳。读作药阳。莲勺作辇勺。隆虑作林庐。荡阴作汤阴。不羹作不郎。平舆作平预。宛句为冤劬。沙羡为沙夷。不其为不基。太末为闼末。番和为盘和。乌氏为乌支。龟兹为丘慈。番禺为潘禺。荔浦为肄浦。阳夏为阳贾。如此类甚多。此必有义。未能详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