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娥石
汉彭娥时遭乱。娥方出汲间。贼至。弃汲器走还。与贼遇。贼缚娥出溪边。将污之。溪边有峭壁。娥呼曰。皇天有神否。我岂受污于贼奴之手。遂以头触石者再。山忽开数丈。娥即趋入。贼急逐之。山复合。贼皆压死。娥遂不知所在。遗下汲器化为石。形似鸡。山曰石鸡山。潭曰女娥潭。
醒酒石
李德裕醒酒石。在河南长春殿南。色微青。今改曰婆萝石。作亭覆之。因以名。然不若仍旧名为得。大凡古人命名。政不必易。
五丁石
五丁石道在汉中府褒成县境。汉永平中。司隶校尉阳厥又凿而广之。
太湖石
宋太师秦国卫文节公泾。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人。参知政事。文章议论有裨于当时。宋史轶不传。公。昆山县人。韩侘冑用事。隐居十年。于所居地名石浦。辟西园。累致太湖石甚富。至今往往流落人间。然皆为屠沽儿酒肉腥秽。可吊也。独其在学宫者。为四方过客之所瞻仰。其冢间大石尤奇。旋转作人舞。而形质恢诡。类韎师所率之夷舞。若以甲乙品第。当在学宫之上。归震川先生得之。记云。公。我乡之先哲。余朝夕对之。复如对公。前十年于阊门刘尚书宅得一奇石。形如大斾。迎风猎猎。髣髴汉大将军兵至阗颜。大风起。纵兵左右翼围单于。骠骑封狼居胥。临瀚海时也。久僵仆庭中。今立于西垣云。
朱勔进太湖石。舁者千人。徽宗封曰盘固侯。
怪石
英德江中有怪石为患。众神之。创庙祀焉。霍渭厓毁其庙。未几。雷击去其石。洪涛驱沙江为安流。清远飞来峯有虎患。霍移文山神。虎遂绝。今其文竖寺中。世呼驱虎碑。
庙石
石船、石帆。铁履、铁屐。郡国志。涂山有石帆。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十道四蕃志。圣姑从海中乘石舟。张石兜帆至此。遂立庙。庙中有石船。船侧掘得铁履一量。寰宇记。宋元嘉中。有人于石船侧掘得铁屐一双。会稽记。东海圣姑乘石船。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盖江北禹庙也。
田州石
初。岑猛之将变。忽有石自田州江心浮出。倾卧岸侧。其时民间有田石倾。田州兵。田石平。田州宁之谣。猛甚恶之。禁人勿言。密起百余人。夜平其石。旦即复倾。如是者屡屡。已而果有兵变。卢苏等既来投顺。归视其石。则已平矣。
剑门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
南宫旧物
壶中九华石。此东坡题识。高不能踰指。广仅周尺。巑屼憰怪。山立九峯相属。如神劖鬼斲。米南宫旧物。后入严东楼家。尹洞山有记。
石碣
弘治初。庐州府店埠东北。居民修桥。掘土。得小石竭一。长可三尺许。上镌慎县界三字。背刻少避长。贱避贵六字。
石箭石鲸
文王射于丰。有石箭一枝。长二丈五尺。围四尺七寸。见存。因名曰文王山。其对峙者。曰武王山。今在同官县内。
渭水石鲸长二百尺。
石光射人
正德六年。桐君山下。傍江。有石发白光。皎洁闪烁。圆大如簸箕。每日自巳至未。射人目。烛数里。远近皆往观。如是者弥月而止。
石人赌钱
雷州治前立石人十二。执牙旗两旁。即今卫治是也。忽一夜。守宿军闻人赌博争声。趋而视之。乃石人得钱数千。次早闻于郡守。阅视库藏。锁钥如故。而所失钱。如所得钱数。郡守将石人分置城隍、岳庙等处。其怪遂止。
石青
永乐十七年。山西行都司军士采石青于净沙州旧塘。用工多而所得甚少。忽见青蛇随所往。二百余步失之。发其下。得石青加倍。其色视旧塘产者益鲜明。至是都指挥李谦绘图来进。
文石
王之辅。新城人。大名同知。寿工兴。督采文石于黎阳。凿地无所得。有田父言。丙夜见火光烛地。状如星陨。旦往视之。文石在焉。得万余方。
献石
屠丹山太宰父松窗公好治鱼池。及丹山母忧时。将凿池以悦其意。而未得也。一夕梦神人谒曰。吾当献之。觉而大惊异。已而于居之干隅购得隙地。因凿池。得石多且巨。又瑰奇可爱。叹曰。梦征矣。殆天意乎。乃即池为山。名曰天赐岩。构亭于池前。曰乐亲亭云。
端溪石
端溪旧石。久不可得。万历间。采珠内臣至其地。测旧坎。水深数丈。用皮囊绞至百日。水尽。人缒而下拾取。凿成零块颇多。水忽大至。缒者亟上得免。时憨山和尚在彼觅得。致王损蓭五六方。大者长尺余。高半之。召匠依古式琢成。董思白题识。细洁莹净。宛如碧玉。天然奇珍。可爱。
社义立石
黄棠。字迪吉。番禺人。在政和时修县志。论社所以主石之义。曰。社祭土。主阴气也。夫阳气积而成天。故其精为星。阴气积而成地。故其精为石。石击则星出。阴动生阳也。星陨则化石。阳变为阴也。土为阴气之积。而石乃其精。故社以石为主。时称其善论。
无字碑
泰山顶上有无字碑。色碧。文理极细。高可三丈。每面六尺。唐高宗干陵中亦有之。乃于阗国所进。
癸巳碑
龙泉关坛山石。上有吉日癸巳碑。乃周穆王所刻。笔力遒劲。有剑拔弩张之势。今移赞皇儒学仪门内。
韩文公碑
南海广利王庙在番禺南。庙有唐韩文公碑。玉简、玉砚。象鞭精致。郑絪出镇时。林霭守高州。献铜鼓。面阔五尺。脐隐起。海鱼虾蟇周帀。今藏庙中。宋真宗赐南海玉带。蕃国刻金书表。龙牙火浣布并存焉。
汾阴碑
宋真宗祀汾阴。立碑石。今在荣河县察院东。高丈余。阔三丈。光泽坚厚。上镌二圣配享铭。俗称萧墙有铁人四。高各六尺。在碑前。盖顶焚炉之具。后土祠东岳祠铁柱各二。
仆碑起立
南宫县有李阳冰庙碑。高仗余。岁久。祠颓碑仆。山阳刘安为知县。率僚属祈雨。至祠下。见碑。非数百人不能起。告于神曰。神如有灵。碑自立。安当新其祠。翌日。雷雨大作。四野沾足。碑起立。安以银觚奠神。就付诸庙中。因具上闻。且请新其祠。诏许之。召工薙草莱。增基址。兴版筑。掘地获钱六十万缗。遂为修葺之需。期月而庙成。正统辛酉春。安嘅科目久乏人。乃割俸资。市巨木送学宫。语诸生曰。吾以科目望汝辈。不负吾所望者。当以此木表其坊。是秋。白圭乡荐。举进士。历官巡抚。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遂以所市木。立乡贡进士坊。又出俸金厚赠之。自是人才辈出。科目有人。后同官于浙。师生僚友。各尽其道云。
仆碑生杏
司马温公之葬也。敕苏子瞻为文。御笔题曰。清忠粹德之碑。至党祸作。仆其碑。有杏生于断碑之罅。盘屈偃盖。拥其龟趺。金皇统间。夏邑令建祠。入元凡二百余年。白云先生家与之邻。益加封殖。绘图传之。
勒石题名
勒石始于李斯。题名始于汉文翁。礼殿三碑。止题姓字。唐建中二年。京兆府有同官记碑。则署爵里官方。而司马温公谏院记则用文矣。
禁立碑
刘宋裴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言以为立碑者宜上言。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几可防遏无征。显章茂实。由是普断遵行。至隋唐。凡立碑者皆奏请。至五代而弛。今之立碑者。弥帀普天。若行此例。悉摧作阶砌。亦快事也。
诘龙浮碑
欧阳公四岁而孤。二亲俱葬吉安永丰之泷冈。盖其考崇公官于绵。而生欧阳子。官于泰而殁。妣越国太夫人郑氏以其子依叔父官于随。欧阳子年二十。豫随州贡。二十四登进士。历任多在中朝及江北。年四十六。太夫人卒。归祔崇公之兆。葬后还颍。尝于青州刻泷冈阡表以归。舟泊采石。夜梦神人从公假观阡表。明日。水裂舟危。公悟。投碑于江。黄山谷为文诘龙。顷之。灵龟涌碑出沙溪沼中。有龙王点迹数行如镂。取置西阳宫。为亭覆之。后宫火。独碑亭无恙。
掷碑熄火
靖康元年。尚书省火。延及各署。折省中石碑掷火中。遂息。隆庆元年。南城县治火。佥事张祉往视。亟令人拽石碑入火中。亦顿息。张盖熟宋事。投而试之。果验。岂气有所制。石火亦不免。抑事之偶值者耶。
穵碑
去思碑与题名碑。凡负时名。执法有功迹者。必经磨穵。更以浅深为高下。国子监则姜凤阿宝。吾郡则万太守云鹏。姜不过奏增监生坐班日月耳。恨之如此。万一时劲吏。千古人豪。其名穵至寸余。盖补而复磨。故深乃尔。近则陈筠塘幼学。其有以朱笔添花者。则某公也。
碑神
越巂道上一石碑。高三丈许。中有大唐地界四巨宇。苔藓繄如虬龙。独绕字傍。若巧避。下有青石。方阔可二丈。滑净若人素所履者。时有神鬼出没。人至憩且立者。必有祸。一老叟过而悦之。坐石上。良久。出酒肴。解榆桊。酌而且歌。其桊甚精。非世间物。有神人自碑跃下。笑而揖曰。今日之饮乐乎。老叟与对坐。饮且数杯。慷慨纵谭曰。别三千年。不谓相遇于此。又曰。已被此子觑见。去。去。非久留地也。遗一器。飘然上升。有樵者隐丛薄间。遥见。亟趋至。器中尚有余沥。刮入口。觉精神勃勃。自踵贯顶。归家不复思食。后辞家。不知所往。
供御桊
唐曹王皋有巧思。精于器用。为荆南节度使。有羁旅士人怀二桊求通谒。先启于宾府。观者讶之曰。岂足尚耶。士曰。但启之。尚书当解矣。及见。皋捧而叹曰。不意今日复逢至宝。指其刚匀之状。宾佐唯唯。或腹非之。皋曰。诸公未必信。命取食拌。自选其极平者。遂重二桊于拌心。以油注桊满而不浸溢。盖相契而无际也。皋曰。此必开元、天宝供御桊。不然。何以至此。问其所自。客曰。在黔得于高力士之家。
白紬帐
安禄山眤吉温。温还朝。敕吏设白紬帐于传。庆绪亲御而饯之。此时正极奢靡。而以白紬为重。岂紬一时独出而贵。或北方所少耶。今宦涂以为常物。帐用至锦绣矣。
人舆
三代时。人主乘车皆负以马。故曰辂车乘马。惟桀用人辇。谓之不道。至穆王犹用八骏。汉黄屋、左蠢、袭秦之旧。当必用人。然未及臣下也。东汉阴就始用人。为井丹所叱。唐宰相皆乘马。武元衡被刺。马归。始知之。裴度马上被斫。毡裹厚。得不死。犹断鞅而去。张弘靖以宰相镇幽州。用人舆出入。将士创见。且骇且怒。驯至于乱。是时朝官出使。皆乘驿马。间有乘担子者。夫皆自雇。然惟宰相至仆射。致仕官疾病者得乘之。王荆公在金陵乘驴。有进肩舆者。怒曰。奈何以人代畜。朝臣有赐者。力辞乃受。南渡时行在百官皆赐。汪淳溪有谢表。然止肩舆。秦桧入朝。施全刺之。毡裹厚不得入。则帏轿矣。今制。两京文武三品以上乘轿。双棍引前。四品以下即少詹、佥都、祭酒、皆乘马。用双棍。京师人谓之马棍。甚厉。若乘轿。则棍反拖后不得施矣。在外。自大吏而下。皆给马。武官勋戚皆乘马。惟年老公侯拜三公者赐轿。内相掌司理东厂者如之。亦必钦赐。今南中无大小。皆乘轿。惟有四人、两人之分。犹曰留都稍自便。北京亦用肩舆出入。即兵马指挥若卫经历皆然。雇直甚贱。在外惟典史乘马。恐不久亦当变矣。
有部使者王化。按浙。一举人冠员帽入谒。王问日。此冠起自何时。对即起大人乘轿之年。王惭。反加礼焉。盖前此外官三品用帏轿。部使者止乘马故也。
织锦札
书札至用销金大红帖。奢已极矣。闻江陵盛时。馈者用织锦。以大红绒为地。青绒为字。而绣金上下格为蟒龙蟠曲之状。江陵见之嘻笑。不为非也。江陵振厉有为。不甚通贿赂。独好华整。人以此求媚。理或有之。要亦騃甚。如此权势。何不率先俭朴。而为人所窥乃尔。
习套科禁
宋末柬帖虚套。有学际天人。即膺召用。台候神相等语。又有场屋喧噪之禁。今有大台柱、大柱国。即官詹。即开府。即铨省。恭候台福等语。习为固然。而扮屋暄谍。沿以成风。日甚一日。然所司秉公者。亦自帖然。即此可以观事。可以观人矣。
告示
前在京中过安福胡衕。见兵马司告示大于巡城御史。后归家。见驿丞告示大于知县。乃富翁之告示佥以朱笔县之通衢。盖人之不自分如此。而风俗纪纲可槩见矣。
京师老媪
京师惟内官妇人遇轿不下马。不引避。宋栗庵太宰转长安街。一老媪面衣不避。隶人误以为男子。呵而触之。媪露面。指太宰面叱曰。我在京住了五十余年。这些见了千千万万。罕希你这蚁子官。从者失色。无如之何。亟前行。老媪亦不顾去。太宰到部。笑语同寮曰。今日悔气。空受了老妇人一场大骂。同寮问故。语以状。又大笑曰。也不是蚁子了。听者俱失笑。嗟乎。此妇人眼界亦不小矣。
施钱
乘舆济人。孟子以为小惠。今有大臣行长安街携钱以与丐者。每一出。丐攀号求施。累累缀行不绝。彼自色得。人亦艳而称之。不知于政体有当否。即不能平天下。独不能如先朝姚文敏奏令五城收养活人耶。比余官南中。亦有大老行之者。数以讽余。余不应。此老亦悟。虽行之自若。然辄令圉人曰。勿令朱爷见。
松筠相公总督江南时。每出。令从者怀白金以施贫子。由是丐者探其出。常什伯随之。此可为惠而不知为政者。
涌幢小品卷之十六
圣表
先师四十九表。至援神契所志。苌弘所谈。姑布子卿所称。老莱弟子所识。荀卿、司马迁所述。并未一及须髯。汉文翁刻遗像。与唐大观元年所刻吴道子画像。孙淮海先生跋其须髯皆不甚盛。然则今之所刻殆亦太失其真矣。
道子画像在鄱阳县。元末红巾起。马至一处。不行。策之不动。疑有异宝。掘之。穹碑立土中。则圣像也。徙置一屋。众罗拜而行。从此道宫佛宇俱设宣尼像。以避兵火。饶州府学。昔为天宁寺。国初陶学士安知府事。以原有先圣十哲像遂改为学。僧奏夺不得。近年行人陆起龙欲得圣像。广文不欲开端。假巡道力。一时摩数百纸。陆得七十纸以归。有乞者皆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