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持旧制
孙世芳。华容人。以职方郎出督云南学政。为宽科条。凡试士。既命题。度不尽记者。示以所由。曰。禀质由人。撰词由质。苟不及此。即宿构何为。御史某欲合试诸应举者。持之。曰。非制。约士以八月五日始集。会城御史卒。不得试。其僚由左布政迁为都御史。抚滇。迁之日。敕诸司不得乘舆传呼。公曰。制。内三品始得舆。外三司舆。非制也。然都御史为布政时。业已先之。且都御史舆。四人耳。今用八。而以禁人不舆。是五十步笑百步走也。其人为敛容谢。
停告考
各省巡按于科试年。大放告考。自昔有之。正德中。陈公凤梧督湖广。山西学政上疏力争。乃得止。其巡按以民生送入学者拒之。真一大快。陈后至副都御史。泰和人。神宗初年。我浙中亦有告考。丙子年。吴御史从宪。收至千五百人。中试者几三十人。近年始题革。而督学自以干请批送者甚多。吾友陈赤石大绶至尽黜之。又一大快。陈。浮梁人。
免追廪
旧制。廪膳生员黜退者。追食过廪米。甚以为苦。成化九年。北提学御史阎禹锡引考察黜官为比。免追。从之。
督学发策
席元山书。为剡城令。多善政。后唐渔石龙至时。召父老咨而行之。元山服其义。遂相知重。及元山以议大礼。位宗伯。与宰衡异同。时龙督学陕西。因乡试发策。论朋党陈列大义以讽。元山阅录。曰。是策专箴大僚。非唐提学不能作。亟呼秦吏语曰。为我谢唐君。谨受教矣。元山丰裁甚峻。此段屈己受善。亦自难及。然未知真能受教否。寻病。命入阁。卒不起。则改之亦何及矣。人生少壮时。不克己从人。消镕气质。老而悔之。真是可惜。
亲行冠礼
叶良材。昆山文庄公之曾孙也。督学御史张鳌山以名臣之后。亲至学。行冠礼。而字之曰世德。文庄之泽远矣。鳌山亦君子哉。
嘉靖甲子。安福邹颖泉督山东学。得邢知吾侗。曰。异日当文名天下。时邢年方十四。召读书省之司衡堂。亲行冠礼。东方传为盛事。
重教职
国初最重教职。所司不许差遣。教生员必有登科合式者。方叙升。或辞职。得去官。广东博罗人林厚。字万重。以举人历四学职。凡三十六年。方允归。今勒为定法。积三四年一转。惟有气力黄夤者上进。又进士得告改大郡。副榜举人得大州县。其擢尤易尤速。而贡途老死不自振。益懈于教矣。
不上名
陈贤。参政观之弟。永乐初。征入馆修大典。先后八年。为诸儒所重。尝献平安南颂、嘉禾颂、孝感赋。上奇其才。朝廷建普度大斋。诏百官欲追荐其先者。各上名礼部。贤独不上。曰。吾平生不佞释子。今敢以徇君耶。论者劾其违诏不忠。忘亲不孝。众为危之。贤曰。吾以此得罪复何恨。有旨置不闻。历清淮、湖口、南康教职。方客京邸。有邑子暴病。往视之。已喑不能言。第数眴其槖。已属贤。贤检视槖中装。具百金慰之曰。得无念此乎。锱铢弗致而家者。吾责也。竟全归之。在南康常出江浒。见一人病挛。为同舟者所弃。舁归学舍。予饮食。戒家人谨视。问其家。知在岭南。移书久不报。死敛而瘗之。
奏弹靖远
正统十四年。四川卫儒学训导詹英言。靖远伯王骥、都督官聚等。奉命征思机发。不体上心。惟纵己欲。行李二三百扛。动役五六百人。挟带彩币等物。密散都司官。以邀厚利。却敢故违祖训。擅用阉割之刑。必进御为名。实留以用。及至行师。全无纪律。大军一十五万。俱从一日起程。蹂践伤残。畧不悯惜。其运粮又不设法。每军运米六斗。搬负艰辛。何以养锐。以致。有自缢而死者。又指驮粮为名。派马一千余匹。不知此马何施。又临贼境金沙江边。攻围不克。被盗杀死都指挥等官。却将渔户解作生擒。遂尔班师。将地方分与木邦孟甸。以败为功。欺天觊赏。昔唐南诏有警。侍御史李宓将兵七万击之。兵败。杨国忠更以捷闻。范祖禹引管子之言曰。君门远于万里。言壅蔽之害深也。皇上深居九重。岂知此弊。乞将骥、聚、执付法司。明正其罪。先遣廉干官沿途盘校各官行李。以谢天人之怒。以快士卒之心。 【 掩败为胜。古今武臣之常技。】 疏下兵部会同三法司议。遣御史一员。沿途直抵云南。同彼处巡按御史从公实勘。明确具闻。上以专任骥等征剿苗寇。特原之。先是骥等奏捷。赐敕奖谕。令还京。寻留骥剿贵州蛮寇。虽以土木之变。得免刑书。而加禄进封之典。赖以寝矣。
忤督学
戴冠。长洲人。为诸生高朗。下视曹耦。人多忌而非毁之。然卒莫有过者。试必居首。督学御史。绍兴人。以文章自负。或谮曰。戴秀才唾宗师文。御史怒。将黜之。会罢官得止。后以久次。贡为绍兴训导。与御史邂逅有言。不相下。他日。御史死。其家谬云。为戴教官激怒。以气疾殁。遂归。雅有志尚。小时即上书有司。请查里中淫祠去之。及壮。益究心时事。三原王公以都御史抚江南。特爱重。每召见。辄款语移时。听其论议。未尝不伟叹。知非经生也。及贡至。王公已为吏部尚书。见之。惊曰。尔尚举子耶。因问当今切务。条上数事。大要以用贤为国家首务。又劝公不弃迩言。不恃己见。勿以尝挫夺志。其言謇谔。皆有所讽切。在绍兴时。浙中海塘为患。有韩参议者。从访水利得失。条上。皆行之。
不负心
俞绘。滑州人。少负意气。为父兄服里正役。输粮入海。时有闽寇。充民兵。有斩艾功。不自叙。为诸生举于乡。赴京过沛。沛令冯。乡人也。贷十金。既下第。谒得歙县训导。冯已死矣。遗金还其子珏。珏以无券弗受。绘曰。贷金无券。信我也。若遂弗偿。非负汝父。负心也。汝父复生。其谓我何。为文告其墓。固与。珏乃受。广西尝聘典乡试。有以金赂取者。赋诗慰遣之。其人愧谢去。任惠州。过赣。按察佥事陈公壮以卒送之。道经南康。卒谓尹曰。过宾。乃陈姻家也。尹信之。厚致赆。辞曰。吾非陈姻。卒绐君矣。宪庙时。罗伦章懋以言被谪。方在歙。抗疏请以己官赎伦等罪。天下壮之。
书香窝
刘昂字孟俯。祥符人。性狷介。与众寡谐。家贫。绩学勤苦。成化间。江浦张瑄巡抚河南。聘为子师。公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辞之。提学副使天台陈公选间而嘉重。馈鲁斋遗书。命生徒有器资者从之游。以身为教。讲究义理。务使学者体而行之。经指授者多为名士。贡礼部。授内邱训导。教士不倦。内艰起。补枣强。郡太守知其贤。委摄邑符。政令清简。百姓安之。日读书堂上。事至又能立办。弘治庚戌满九载。入京。上崇守令、重儒道二疏。为当道所沮。遂归。歌曰。职冷官微言语轻。不如归去结鸥盟。林间睡起三竿日。且与儿孙乐太平。致仕归。筑室。扁曰书香窝。日吟哦其中。正德丁卯卒。年七十二。
教职入台
邵清。字士廉。江宁人。弘治壬子乡举。为江西德化教谕。典试咸自主断。交荐考上上。选御史。教职擢台臣。自清始。清在台。逢逆瑾之祸。廷杖罚米。瑾败复官。备兵左江。賷表事竣。叹曰。可以归矣。居家萧然寒士。霍文敏深重之。夫前朝教职尚入西台。今并国学各堂俱寝不行。阘茸日多。人才愈下。非一日矣。可慨。可慨。
执盖护行
刘文靖之父名亮。以贡为滨州澄城教官。性严毅。士皆畏而服之。在滨病暑。夜坐雨中。诸生更执盖立侍。去澄城。道梗。诸生共推勇有力者护之。与盗角。不能近。此虽公之教法。而一时士风之厚亦可见矣。
御倭
唐钦尧。嘉定人。为诸生有名。好讲论世务。慷慨有大节。贡入京。倭奴犯境。亟归。言于大吏。权假邳庐兵为援。贼薄城下。亲仗剑登陴。冒矢石。一夕。贼遶城三面鼓噪。惟西南隅寂然。疑之。即跃马往。见贼方自林麓中迤逦出。将济河。命连弩射之。贼惶骇走。竟解围去。先是城中无储。君以县边海上。贼必首犯。请易漕粮以银。奏留十万粟。以是城久围而民以无恐。时狼款兵被调。城守出私财。厚抚其豪长。人人得其欢心。以备仓卒可指麾也。
材略
黄(日英)。莆田人。僊游训导。知县王彝以二百金寄之。虽所爱妾莫知也。彝病死。先生呼其子来。授之。改丽水时。浙寇张甚。众推其材略。奉以捍贼。即加部署。谕以忠义。众感激效死。鼓之而进。贼奔北。境土以平。升广元教谕。与佥事董应轸同时济江。董船覆。呼近岸诸小舟。莫肯前。曰。是欲得财耳。乃自取囊中金分授之。众乃乱流而渡。董获免。众义之。刻石书其事。
赠文
贺钧。庐陵人。家尝失火。亟取累世神主奔出。他一无所问。为丽水令。见官不能俯仰。张罗峯方赴召。驰传络绎。独不一见。改应天教授。日与诸生讲学。必依于孝弟忠信。贽仪悉却。有强之受者。则曰。吾闻诸生中某贫。某病。某不能婚葬。若能助给之。即惠我也。他日诸生受助者来谢。则大喜。以为古道友谊。今乃复见。南宗伯渭厓霍公加敬礼。赠以文。称其词不饰以屏伪。礼不缛以崇质。言不谐以自立。仪不炫以衷孚。诚求自得。而无外羡云。一日出城。误传舆蹶。落水。士子倾城来迓。则方坐池亭吟诗。相与奉之而入。
执正存厚
陈芹。应天府上元县人。为崇仁教谕。其令峻刑并征。众大哗。有二生员素有私憾。遂揭于诸司。诬以倡率鼓众。听者不察。牒下节提。芹执不发。奏记曰。今奉朝命。不能禁民无越志。而谓倡自二生。此理势必无。台持三尺法。概以加之。若拉朽耳。芹司教事。而坐视诬陷。是不得其职。则当去也。若二生自以别情取戾。则宪约自有三等簿在。岂肯轻纵。当道是之。二生得免。其一官教授。一恩例冠带。皆善士也。此弘治间事。先朝重儒官。所用得人。故敢与令抗。当道亦雅信重。今则唯唯。曰可杀便杀之矣。又有一教谕曰李登。与芹同县。亦得崇仁。有肆侮贫士者。众为白于令。令有所私不惩。遂积疑移怒于登。揭于上官。时令亦被它揭。属直指使者密委它官访令事。正登之亲故也。因为详解得不罪。人以问登。登曰。吾自分已矣。令方热中仕版。吾安忍重伤其意。人咸多之。
课士
王士和。字希节。侯官县人。正德丁卯举人。甲戌署钱塘教谕。县自弘治丙辰王献登科。未有进士几二十年。公萃诸生试之。日课文一通。亲为改定。尽月辄第而警策。家故饶。丰酒馔。与诸士饮食。如亲子弟。或贷与钱物不校。诸生感奋。凡二十年。成进士者十五人。连考乡试。晋繁昌令、高邮知州。调海州以优之。弃官归。卒年六十。
天遣故人
廖轾。字锺范。崇仁县人。幼刻苦力学。正德八年乡荐。署海盐学事。与同寅陈玱相友善。玱。莆人也。敦行谊。善诗文。二人爱慕。皆出肝膈。公历任广楚。常修候于玱。及谢事家居。玱年已七十余。忽携仆来访。相见对泣。旋复忻慰。居岁余。玱遘疾弗起。公挥泪曰。兄毋虑。天遣故人终于吾手。丧具。当勉力图之。玱顾仆。点颔而逝。公为捐赀厚殓。立主于家。服朋友服为丧主。率子侄朝夕哭临。七日讣报玱子。至则厚遣。归其柩。
直责主司
李凤。祈州人。嘉靖三年为象山司训。古貌古心。博学能书。内子双瞽。爱礼有加。其子得金于市。麾使还其主。坐斋舍中。日肃诸生。多所发明。会主司恣睢任意。士子少有忤者。辱以非道。出丑诋语。凤整冠掀髯直前厉声曰。大人为斯文宗主。士子观法。何躁妄如此。因言不可者三。同列皆股栗。主司气夺。从容步出。闭门求归。留之。终不可得。
救难生子
嘉靖十三年甲午。陕西鄠县王邦相者。携其幼子六儿。往投巴县刘主簿。主簿。王姊夫也。至则不礼。会刘亦失官归。王不得已。乞与同舟。又且病。主簿恚之。至潜江。欲下诸水。屡不得死。乃推而弃诸路旁。逸去。父子匍伏行乞市中。居无何。父困。子独行乞。间乞于学谕任良干所。且告之故。任哀之曰。嗟乎。吾不为计。将父子同死。谁为还乡知若者。遂躬诣困处。致医药馆谷备至。王病且死。泣数行下。公亦泣曰。若无忧。吾为若治后事。归若子。乃买地葬。立石焉。收六儿于家。与弟同卧起。令学书。报书于王之族兄。为顺天府通判者。无几。通判亦卒。书未达鄠。而王氏以主簿独归。意见杀。讼起成狱。则通判之父为王翰林九思。得遗书箧中。六儿手模在焉。或疑书诈。其母刘思子垂死。见之。泣曰。吾儿其指缺。此当是也。使次子持金至潜江取子。当是时。任已行取赴京。行时诫家人。王氏来取子。无留一钱。至则家尽却其金而厚遣之。母子得全。主簿狱亦解。任后官申阳知州。祖母尚无恙。父母具存。五十后生子。人以为有天道云。
肥香
王良臣。钱塘人。名轩。受业姚文敏公之门。经术精专。以贡为松溪教谕。时年五十。无子。弃去不赴。阳明先生为赋当年一诗。家本饶。中落。晚年艺菊后圃。号曰肥香道人。后有子曰元。世其家学。为休宁训导。家复完。年八十三卒。肥香之名亦佳。
正德中。歙方肯堂司训我湖。门人吴御史巡按浙中。行部谒庙毕。诣司训斋。执弟子礼。如受业时。方平受不辞。 【 惟不肯借事干请。故能乎受其礼而不辞也。】 豪家行重贿。脱重罪。司训怒斥去。若两公者。真可以风矣。
辞贡
许西溪岳。安吉人。嘉靖丙辰当贡入京。以疾辞。或问其故。曰。吾少壮。不克致身于明时。今老矣。无能为也。吾尝劝友人某以恬退。不吾听。卒斋恨以殁。幽明之际。吾何忍负。且自言而自背。人谓我何。督学阮凵?了峯高其志。署牒云。此生殆痼疾烟霞。足媿世之沉湎荣宠。竞进不止者。饬有司其冠带礼币。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