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小人失势。而其力犹能鼓党动众。攻害君子。使君子不敢开口。此亡国之小人。而失势者。天也。国之不即亡。亦天也。君子得时。而其力不能拔茅连茹。慑伏小人。使小人反得生心。此误国之君子。而得势者。幸也。国之终于误。非不幸也。
凡事。君子能放下。小人则否。大小人亦能放下。小小人则否。
韩魏公只是有福。此句最妙。故曰。无福之人。不可与共功名。
韩侂冑亦有好处。弛道学之禁。崇鄂王之封。其当国。初诚失策。后亦凶终。然终不失为魏公之后。
章元礼谓宋朝讲明道学。国朝受用。此语极有见解。却得太祖尊崇。固是天纵圣人。当日宋刘诸君子之功不少。
攻讲学者莫甚于宋季。至有窜逐流离者。然止科以伪之一字。犹可言也。近乃訾以牟利。利之涂甚多。以学牟之。无乃大拙。若谓可兼。则廉隅龌龊。势不同涂。如何说得上。不过心度、心想。谓当然。人之愈趋愈下如此。
圣人语录是行的。说的。门人记的。贤人则悟得的。命词的。门人修饰的。下此则摹仿的。安排的。门人附丽的。又有一等人。绝不知学。窥文苑之半斑。染三教之余唾。亦晓晓为此。是尚口的。改头换面的。其徒赞颂夸张的。古有僭经。此则僭语。盍亦自反而思之。
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
疾之已甚。乱也。难道是容他。作养他。小小怪他。此处理会。不可说尽。有必不传之书。何劳辟他。有必传之书。又何苦辟他。
翻刻古书甚害事。刻一番。错一番。必后者为是。则必以前者为非。
我辈居林下。不是至人。莫作悬空齐得丧语。直是向闭门扫轨中寻出许多滋味。看世上人纷纷迭迭。到老不休。真是可怜。心下便干干净净。
做官只有两件。为国家干事。为自己营私。二者俱做不得。真极痴极蠢人。反而思之。自是明白。不要说着造化二字。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此是何等语。又是何等意思。人却引以自命。袭此口吻。长了浮薄。岂当日立言之意。
以石激水。水更清。以雪压山。山愈净。以火炼金。金益精。寻常体帖于激处、压处、炼处。不要胡乱讨个镇心丸药。如达子、倭子杀来。力与之抗。中国人定狠于夷狄。方寸灵明定胜于外感也。
不道人短。便不说己长。若说己长。必道人短。
宋朝人物。充李若水之才。可以为张乖崖。充张乖崖之才。可以为管、葛、韩、范、富、欧。只到得这地位。其分量然也。
吕申公用韩、富、范。可谓曲当其才。议者谓其挟仇用间。何居。
虎豹、鳄鱼。擒而杀之。易耳。为文驱得去。方难。
人都愿儿孙聪明。读书取科第富贵。予谓如许儿孙诚佳。但富贵行其恶。斲伐元气。根必立枯。即做好人。行善事。亦发泄秀气。今年花茂。来年无花。不若平平一顶头巾。为乡党自好之士。乃可久。上策也。
世谓竹有节而啬华。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兼之。其说未尽。竹无华。故中虚而挺。不然。是君子。乃插鬓画眉也。梅无叶。故枝疎而老。不然。是野叟。乃锦衣博带也。松啬香。故干霄而苍。不然。是伟丈夫。乃熏肌膏发也。兰草本无枝干。与三友另论。
余丁酉。病几死。病中常觉此身立万峯顶上。两下俱深壑。或卧危堤上。两下俱大海。要见生死关头。只在此处。
病中必有悔悟处。病起莫教忘了。
与一友谭五福六极。戏言。今之君子。特不恶耳。每犯六极之五。小人所欠。特攸好德一件耳。多备五福之四。友人云。居四之中。又须改考终命为做僊人。方快。此是一说。然君子独无是心乎。要知考终即是僊。但不必去求。故老年人只以保啬为主。沉沉过日。即不必富。而四福可以稳取。决非小人所能及。
近日一名公。学问只有三件。曰。贫可使富。贱可使贵。夭可使寿。甚以为疑。一日悟云。贫可富。烧炼也。贱可贵。钻刺也。夭可寿。采战也。此语太峻。却可障邪。
妙语
吕仲木曰。行藏犹饥饱。吾自知之。吾自策之。如以吾腹而度他人之心。是既饱而强饭。此语最妙。然自身上事推之。件件皆然。不独行藏大段而已。
范伯达被召。问于藉溪。藉溪久不应。再三扣之。藉溪云。凡学者治继述。商量义理。可以问人。至出处二字。不可与人商量也。
滇人冯腾海。名云龙。以子文卿贵。封御史。尝曰。枯体变为荣体。荣体即是枯体。缕体变为丝体。丝体故是缕体。有味。有味。
方扬。歙县人。龙庆辛未进士。志行端方。尝语人曰。善。阳也。而为善宜阴。此人身上真水也。
齐武帝评杜僧明云。矜其功。不收其拙。收字最妙。凡拙者收得好。尽自可观。且有滋味。不收则害。乃痴拙也。
良法
悬钱屋梁。日用一块。此贾耘老、韩忠献之法。东坡效之。此后张无垢诸君子为之甚多。真良法也。
韩非子言。为土木人。耳鼻欲大。口目欲小。盖耳鼻大。可裁削。口目小。可开凿。此可为建置处事者之法。
好事难干
义田本是好事。宜兴徐文靖行之。至请于朝。垂永久。而其后不免于争。见震泽长语。常熟严文靖亦有此举。争又如之。其子中翰治计户。以田价偿之。乃得息。世间事皆如此。为善者实难。余少年。慨然慕立义举。今老废。不能干尺寸。要之。干亦终归画饼。口实而已。
言不可行
繄闾先生贺钦。辽东人。清操绝俗。讲学宗陈白沙。师事之甚确。乃国朝有数人物。陈言时务疏。欲革东岳玄武行宫。教坊司除娼优杂戏。恐亦难行。但为之节制可也。先生子士诰。性通敏。博极羣书。陈白沙一见。称之曰。老眼识凤雏。弘治壬子乡举。抱道自娱。不赴春选。都御史张文锦荐召。首陈十二事。不报。辞疾归。先生可谓有后矣。张文定献十策。其三封建。岂不迂阔。断分财。以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于今也行不得。
寇莱公欲斩李继迁之母。真是没学问。
卷帘审视
吕端锁王继恩抗李后。立真宗。大事真不胡涂。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羣臣。端平立不拜。卷帘审视。然后降阶。率羣臣拜贺。此时帝座上。若非真宗。将如何。必死之矣。
人心异
文潞公荐唐子方为盛德。在今日则为套子。张乖崖诮寇莱公为良规。在今日则为恶口。王沂公除丁晋公为妙手。在今日则为憸计。韩魏公瞒富郑公为独断。在今日则为擅权。匪独时异。亦其人其心异也。


涌幢小品卷之十一
韵均
五帝之学曰成均。古无韵字。韵即均也。周人立太学。兼五帝二代之名。东学为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为上庠。南学为成均。鹖冠子。五音不同均。可喜一也。
太学、国学。汉晋时名也。隋大业中。更名国子监。入国朝因之。
雍政
郭明龙为南祭酒。条陈雍政一款。真可叹息。疏云。两京国子监。则辟雍也。此陛下之学也。今天下府、州、县学。其大者。生徒至一二千人。而小者至七八百人。至若二三百人而下。则下县穷乡矣。臣自受事以来。在监诸生。数仅六百。一时缙绅夸以为多。则往岁之寂寥可知也。夫人才盛衰。实关于国运隆替。臣不意陛下之学。乃不得比于府、州、县之学。臣谨按往牒。洪武四年。诏选府、州、县诸生俊秀者入国子学。得陈如奎等二千七百八十二人。二十六年。监生悦慈等八千一百二十四人。永乐十九年。监生方瑛等九千八百八十四人。宣德四年。监生程宪等四千八百九十三人。正统十四年。监生金聪等四千四百二十六人。景泰五年。监生黄梦麒等五千一百七十九人。天顺八年。监生徐福等五千八百三十三人。成化二年。监生任兰等六千二十人。正德三年。监生洪濡等一千三百二十六人。嘉靖十九年。监生徐甸等二千一百五十一人。及至今日。寥寥如此。非所以风四方。示后世也。臣请下礼官。广立科条。大兴学校。夫纳粟纳马。非祖制也。今未敢议减。万不敢议增也。臣初试士。举人仅五七人。其文理优长。考在前列者。尽选贡耳。向非选贡一途。太学几无文字矣。臣窃叹天下府、州、县学之士尽皆属文。而太学之士乃半居写仿。又府、州、县学之士不无以文理被黜而来。不无以行谊被黜而来。与夫商贾之挟重糈者。游士之猎厚藏者。皆得入焉。是古之太学。诸侯进其选士。造士。最优最上者。贡之天子。而今之太学。郡邑以其被谤。被黜。无文无行者。纳之辟雍。良可叹也。郭去。刘幼安代之。余为司业。刘每叹曰。成甚国学。朝廷设此骗局。骗人几两银子。我为长。兄为副。亦可羞也。
邓刘相似
幼安少豪爽。登第后。收敛。一以邓定宇先生以赞为法。定宇官南司成。奉母龚以养。后转北少宰。母惮跋涉。先生不出。龚殁未几。先生卒。赠大宗伯。谥文洁。幼安有母罗。官守次第并赠谥。与其学问大略相同。岂天之并生奇人。抑志至而天亦从之耶。良不偶然矣。
定宇先生为南司成。苏士乞一乡绅书为先。所用礼币中有一诗扇。受之。则皆细剖名人真笔合粘而成者。有某公至。授使观之。嗟叹不已。先生笑曰。宝剑赠与烈士。即以与之。其人喜过望。而苏士甚惋惜。谓为暗投不见赏也。
丁祭演礼
两雍丁祭。北因特遣。肆于本监彝伦堂。南肄于神乐观。皆道流执事。
太学生分教
国初重太学。北方初平。选太学生为府、州、县教官。所至伺候。若贵戚重臣。其被选者多骄横。奴视吏民不为礼。后征还京师。郡邑恐其入奏发己罪。多赂以金钱。至数百缗。盖上之所重。必有偏胜处。虽神圣当天。亦无如之何。后事闻。多坐死者。焰亦少息。
好秀才
郭士渊。台州人。在国子谙生中以文名。为祭酒甘所忌。谮杀之。太祖览其文。恨恨曰。好秀才都坏了。追戮甘。极惨。
历事
监生历事起于天顺时兵部尚书马昂所题。谓曹务机要。上下疏牍关系。不宜专委胥吏。当择监生。文行明慎。综达时务。俾专司缮录。因课功。高其入铨常资。诏下所司通行。着为令。
民生
近月民生纳粟一途。人轻之。在庠士下远甚。考之罗圭峯七试。有司不录。入赀北雍。中解元、会元。人顾自立。岂在小试利不利。而俗人眼孔浅。以此分别。可笑。
余同年生吴彻如。讳正志。宜兴人。天才绝世。尊公安节先生丁丑进士。为江西丰城令。携之任。虑考试往复奔走。过金陵。入赀以去。后中己丑进士。同年秦湛。字尚明。有气概。来为令。痛抑民生。每形词色。凡编役不得免尺寸。吴方建言归。颇不平。一日笑曰。请自隗始。为道本末。秦骇然。起谢过。遂待民生加等。
秦屠出入
屠枰石羲英。宁国人。督学浙中。持法严。竿牍俱绝。先任为秦鸿洲梁。无锡人。以太仆少卿调补。最宽。青衿居间。可以券取。时有秦晋屠出之谣。屠升南太常少卿。万历初。张江陵为政。绳下急改为祭酒。治如督学时。而周儆蓭子义为司业。周亦无锡人。和厚得士心。时又有屠毒周旋之谣。至形奏疏。屠寻转太常卿。
屠以乙丑年考我湖。先君子与焉。祯方九岁。从入郡中。考之先夕。盗发署前。正先君子寓所。次日出题。乃譬之小人二句。先君因战悸不能书。书亦难辨。屠阅草稿。批曰。此有学识。而书法乃尔。必警于盗者。寘二等。屠先生其殆圣乎。外严而中实。婉转能体人情。 【 正人虽严。必须人情。凡不近人情者。必色厉内荏者也。】 先生按湖时。羣小望风。搜诸生过失。一生宿娼家。保甲昧爽。两擒抵署门。无敢解者。门开。携以入。保甲大呼言状。先生佯为不见闻者。理文书自如。保甲膝行渐前。离两累可数丈。先生瞬门役。判其臂曰。放秀才去。门役潜趋下。引出。保甲不知也。既出。先生昂首曰。秀才安在。保甲回顾失之。大惊不能言。与大杖三十荷校。并娼逐出。保甲仓皇语人曰。向殆执鬼。诸生咸唾之。而感先生曲全一酒色士也。士亦自惩。卒以贡。为教官。
沙汰罢官
赵鹤字叔明。江都人。督山东学政。郡邑士汰其十六。又杖死训导。为诸生所讼。勘明。调霸州兵备。教官而至于杖。又至于死。岂偶然耶。抑酷刑耶。可见前代教法之严如此。至沙汰生员。又不始于张江陵矣。 【 士习不佳。沙汰亦未始不可。】
精鉴
正统元年。两京设提学御史。各省设佥事。彭勖。永丰人。往南直隶松江府应试。取十五人。华亭七人。或以为少。请益之。不许。曰。吾所取皆决。科若是足矣。及秋榜出。钱溥第一。徐观第三。张恭第五。所遗者华亭二人耳。其精鉴如此。此后南畿督学最著者毋若衡水杨宜与我浙江山之赵镗。杨拔瞿昆湖。赵拔申、许、王三相国。镗以佥都卒于家。三相方在朝。分作墓志、传、表。亦盛事也。杨至总督侍郎。
天人
李献吉督学江西。试士袁州毕。严介溪来见。时严方读书钤山堂。有盛名。献吉亦雅重之。谈次。严偶及某生文字。曰。此尽佳。何不寘上等。献吉曰。固也。为举其词。自首至尾。不遗一字。且诵且问曰。如此可得上人否。严骇服曰。公天人也。不敢复谈文字长短矣。性高简。独待士甚厚。令勿谒上司行跪礼。故事。五日一上察院。聚揖。至是亦废。遂与御史江万实忤。互讦奏。万实谢病去。而左布政郑岳、参政吴廷举与献吉素有隙。吉安知府刘乔尤甚。皆以侵官奏。廷举至弃职去。献吉亦累疏劾辩。事下总制陈金。金以军前多事。不暇,请以各奏词并付巡抚任汉及纪功给事中黎奭等勘理。汉等顾虑不能决。于是给事中王爌言。江西羣盗纵横之时。各官不能协济时艰。逞其私忿。自相搏噬。有伤风化。乞特遣官究治。乃命大理卿燕忠往。会奭按之。忠等奏。岳、乔赃有实迹。梦阳欺凌僚属。挟制抚按。皆宜罢黜。廷举论事过当。擅离职任。罪次之。又劾金临事托避。汉中立不决。万实奏词半诬。布政使黄瓒、按察使王秩、佥事李淳等。承勘迁延。亦俱宜罪。都察院议覆。诏黜岳、乔为民。梦阳冠带闲住。夺廷举俸一年。瓒秩淳各半年。金等俱宥之。万实后以考察去官。而献吉在事。毒宁王阳礼重之。请得阳春书院记。后宁王败。遂以此陷献吉。林见素救之得免。凡恣睢险薄之名。加者无所不至。至天启元年。始赐谥景文。公论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