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古陵庙
帝王陵寝。自神农而上不可考。其余皆有异同。黄帝之葬。皇览云。在上郡阳周之桥山。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蓟州志云。平谷县渔子山。上有大冢。旧传为轩辕黄帝陵。上有黄帝庙。封禅书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龙髯之说。魏地形志。赵兴郡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冢。襄乐郡肤施县有黄帝祠。少昊陵已见前说。而遁甲开山图云。云阳。今长沙茶陵露水乡攸县界是也。其地葬处。生铁成坟。颛顼葬顿丘。在濮阳城门外广阳里。崔鸿前奏录云。颛帝葬广阳。下不及泉。九域志云。顺安高阳县有颛顼陵。县故隶瀛而临河。濮阳地相出入。故临河。东九里有颛帝庙。帝喾亦葬顿丘。皇览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山海经云。帝喾葬狄山之阴。帝尧葬其阳。郭景纯注云。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广及。殂亡之后。四海若丧考妣。各自起土为冢。祭醊哭泣。是以所在有墓。元和志云。顿丘北三十五里有秋山县。北三十里有帝喾墓。世记云。喾葬濮阳顿丘广阳里。尧葬见前。帝舜之葬。孟子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竹书云。陟于鸣条。尚书书陟方乃死。墨子云。舜西放乎七戎。道死南纪之市。衣衾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吕览云。舜葬纪市。不变其肆。路史云。诸冯。即春秋之诸浮。冀州地也。鸣条在河中府安邑。有舜墓。有纪市。鸣条陌去纪市才两舍。苍梧之葬。汉儒所传。非其实也。礼檀弓曰。舜葬苍梧之野。史记云。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皇览云。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王孙谋土?韦曰。象封有鼻。实在苍梧、九疑之间。亦尝僭称虞帝。故始兴有鼻天子墓。后世讹为虞舜所葬。故有苍梧之说。孟子鸣条一言。足为破的。
汉、唐之陵。多在陕西。易考。大约多西南向。前宋在河南府。后宋在会稽。取玄空五行。天水纳音。皆北向。湖有赵王坟。盖沂王、济王之类。六朝、五代。俱在秣陵。孝陵一建。皆统入围中矣。
拜陵
臣下拜陵。始于晋王导。自以元帝睠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进。皆就拜。不胜哀感。由是下诏羣臣遵行。
伐墓柏
唐肃宗时。韦陟为吏部尚书。宗人伐墓柏。坐不教下迁。不知借事去之乎。抑唐有此律令也。今大族墓木。每被不肖子孙砍伐贩卖。族中显贵者不敢呵止。则添设此例。未为不可。
舅家移茔
近时重阴阳堪舆家。凡图墓多从旧茔睥睨。余深不以为然。多避去。暇中阅唐李义琰传。改葬其先。使舅家移茔而兆其所。高宗闻。怒曰。是人不可使秉政。高宗懦主。乃能如是。想亦心慈。有不忍也。然义琰颇清俭鲠切。而亦为此。何与。
土窑
梁豫之郊多帝王陵及卿相冢。冢小者犹延里许。俗善伐冢。有败者。刬其门。洞而居。即称窑。其穴山壁栖者。亦如之。
彭祖举柩
商彭祖卒于夏六月三日。其举柩日。社儿等六十人。皆冻死。就葬于西山下。其六十墓。至今犹在。号曰社儿墩。又墓前有薤林。春不种而生。秋不收而枯。或人妄加耕锄墓旁。则雷雨大作。
古墓
延安府井泉县西六十里。有薄姬冢。高丈余。老松古柏。蓊郁相映。人不敢犯。
越王赵佗墓山在南海。南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冈接岭。佗葬。辆车四出。棺塴无定处。吴黄武中。交州从事吴瑜访佗墓。莫能得。独得王婴齐墓。珠襦玉匣。玉玺金印三十六。铜剑三。烂若龙文。悉螭玉押金饰。后瑜携剑经赣上。飞入江水。
汉太史司马迁墓在韩城县南芝川镇。前有祠。见存。司马迁世家龙门。芝川去龙门祗隔黄河。
荆轲墓在合阳县东数十里。临川伍福题诗曰。荒村古庙祀荆轲。立马斜阳感慨多。可惜壮心为国许。堪嗟匕首奈秦何。九泉已负燕丹死。千载空悲易水歌。落叶满庭香火冷。颓垣寂寞翳烟萝。
四明倪公冻。为南兵郎。过景州。舆中假寐。见万队云屯。前一金甲将军。若相迎状。询为谁。曰。周亚夫也。既出北门。骤雨。停一败庙中。即亚夫庙也。舆中拈一旧帙。复得亚夫传。心异之。复少寝。则见梦。且揖曰。吾室苦为牧竖所秽。得一扫除。可乎。夜次献县。为邑令赵完璧言之。明日。询之。有古筱地。则周墓在焉。因新其庙。立主悬扁。禁樵采。此万历戊子年事。赵后为太常寺少卿。倪淮安太守。
李克斋遂。为衢州太守。厅有丛冢。相传为郭璞墓。发之不利于守。公曰。出政之地。岂丘垄可栖。且景纯不殁于此。竟发之。得石笋二。乃唐刺史李郈所树者。讹传云。
南宋刘锜之墓在皋亭山北小岭下。东向。石兽、石桥。伟壮俱存。土称刘太师坟。旁有庵。当是守墓者。土人云。掘下二尺。皆砖。甚坚。可用。墓已穿掘。前后皆穴。巨石露角。余言于县令塞之。锜之忠勇。在韩、岳下。秦桧之党。欲斩锜以谢金。晚年用兵。不得志。呕血以死。可怜也。
宋张十五者。园中有古墓。张因贫。发取其物。夜闻语云。有少物。几被劫去。张次日又毕取铜镜诸物。遂病瘇毒。日号呼曰杀人。竟以死。万历乙未。鸟镇夏司寇建宅。傍有旧墓。发而弃之。子女殒者七人。余镇人迁一墓。有蜂飞出。螫其臂。溃为疮。大仅如豆。中有人声。若呼名而詈者。竟死。
夏英公好术数。于洛中得善地。迨其葬时。其子龙图安期已贵显。当开营域。不自督促。委之干者。其地乃古一侍中葬穴也。故椁碑刻具在。讳不以白。取棺于旁近埋之。葬未几。而龙图死。其妇挈赀财数万。改适。次弟又得罪。废焉。
谯周墓
四川南充县署有谯周墓。自晋以来。无敢动者。嘉靖中。太守袁光翰徙之。尔后。县中频见绯衣贵人出入。县尹至者辄不利。往往迁他所避之。隆庆戊辰。南城吴鉴以进士任县令。独不避。下车之日。妻张暴卒。未几。母张又为侄所杀。疑是其子。笞而毙之。遂被劾去。
骆宾王冢祀
正德九年。曹某者。凿靛池于海门城东黄泥口。忽得古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曹惊讶。随封以土。取其石而归。籍籍闻诸人。有欲觉之者。曹惧。乃碎其石。尝考宾王本传。大明中与李敬业共谋。起义兵于广陵。不捷而遁。通。近广陵而且僻。此岂其证欤。然世所传。谓其落发。徧游诸名山。今章服俨然。何也。岂嗣圣物革后。宥而弗罪。复逃于释耶。抑人怜其才。故厚其葬而然耶。
万历丙戌。祀骆宾王于金华之乡贤祠。盖吾师苏紫溪先生以督学批行。而胡元瑞请之也。元瑞尝谓。史第知狄梁公、宋广平。而不知宾王。故力以请。又欲祀刘孝标。不果。
墓记铭
文正书院祀希文而下。世遴一人统司之。曰主奉。第十世孙从规。易建石表。又以文正、忠宣、而下。累世宅兆在洛者。久缺封扫。请于官。求自往省。至万安山尹樊里。省奠封扫如仪。自魏公祔葬诸家。遗封故存。独忠宣之兆越五里。至则无所见。问知为屯戍所平久矣。因望祭悲号。削蓁蔓。披砂砾。肆搜不得。乃祷于空。跽泣连数日。天忽大雨三日夜。雨止。涤土去。深三尺余。露断碣数尺。题曰。宋丞相范忠宣公之墓。大惊喜。亟白于守御分阃官。始按图谱加封树。作墉屋。辨址界。正神道。植望兽。以表之。勒石记事。
宋时熊博为建州刺史。寓治建阳。尝乘舟江上。见山岸崩啮处有棺将坠。博使人往视之。则有铭焉。其辞曰。筮卦吉。龟卦凶。三十年后洪水冲。欲陷不陷被藤缚。欲落不落被沙阁。五百年后遇熊博。博感叹。为移葬他里。博后仕至工部尚书。
景定四年。王益为蕲州按抚使。元兵至。迁城于麟山。得古墓中石铭云。本有千年地。姑借五百年。感谢王刺史。移我过西园。
太保墓石
刘太保秉忠。祖康懿公、弟秉恕墓。俱在邢台县治西南先贤村。嘉靖年间。为盗所发。内有石刻云。为盗者李淮。事闻于府。捕得治罪。刘兄弟精数学。故前知如此。
掩墓
周济。洛阳人。母丧。躬自营葬域。见艮方多砖。公曰。此必古者不封之墓。即掩之。因增土数尺。是夜梦一老人。衣冠甚伟。揖谢曰。感公修吾宅。问其名,乖崖也。既觉。悟曰。乖崖乃张咏之号。已而考之。实葬其地。济以御史巡西蜀。威州土官董敏、王允、雠杀累年。敕济率方镇兵数千。至其境。曰。抚之不服。加兵未晚。令人赍榜往。允沉吟。书囮字于榜尾。令持还。众不解其意。济曰。此非无见。囮者。诱禽鸟之媒也。意谓诱而杀之耳。复释此意。示以诚信。允大惊曰。非凡御史也。即投服。以马数十。令子弟入贡赎罪。敏亦愧服。一方遂安。
圹对
吴明卿自作生穴。旁为祠。题其柱曰。陶元亮属自祭之文。知生知死。刘伯伦荷随行之锸。且醉且醒。明年登七十四。方贺者履不绝于户时。语二子。事小定。且自为志。无何遂卒。
耻志文
张嘉孚。渭南人。嘉靖丁未进士。历官副使。有清名。将卒。谓子孙曰。世人生但识几字。死即有一部遗文。生但余几钱。死即有一片志文。吾耻之。否德不足辱明公笔。自题姓名、官位、家世、岁月、纪诸石尔。盖先达有行之者。子孙必遵吾言。不则为不孝。所著述率焚。草草任散佚。戒勿收。故无得而称焉。致仕家居。终日不去书。晚好易。事多先觉。秘不语人。常曰。不须名位。不用身后之誉。袁缓是吾师也。署其庭曰。四十余年策名。却悔红尘浪度。七旬暮齿学易。几能黄发无愆。年七十九卒。子衮。举人。孙国缙。进士。
筑墓除妖
张惠。德州人。少以孝义称。祖茔去家五里。洪武初。遭兵燹。被穵暴露。累年惑于术士。未曾修葺。时公尚幼。永乐十二年。中乡举归。即谓族人曰。祖墓荆榛岁久。为子孙者。安可坐视。不用术士。不择日期。以一身任其吉凶。冬月跣足披发。如初丧。授都察院司务。至南礼部尚书。每过里。谒宣圣毕。必至祖茔。亲操锄锹。增筑坟垄。日晡方回。亲戚邻里。就茔所一会。不于私家宴乐。每日饮食皆在坟所。亦无桌櫈。就地而食。尝泣而言曰。吾祖宗在于地下。吾安忍肥甘华美。为己乐哉。巡按云南。有御史张善。福建人。病于池州。亲往视。留治汤药。日晚散步。门仆曰。此处有妖蛇。来时如风声。公曰。来即报知。门仆有惧色。责治之。他日报曰。来矣。自挟弓矢。至阶下。望蛇连发数箭。箭尽而蛇不下。令隶取席。于树下焚之。良久。蛇坠树。声如倒墙。公曰。官得其人。妖不为害。今县有妖蛇。必非良吏也。召县官笞之。过沅陵。见居民延烧数百家。皆云。有恶鸟衔火。即为文檄城隍神。责之。翌日。恶鸟死于江。
祭墓
谢枋得过辛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者。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近寝室愈悲。一寺人惊以为神。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墓旁神鼎
博大山在番禺东。山有卢循母檀氏墓。东南有卢堠循浮海与吴隐之战立烽堠处。山下溪有神鼎。唐刘道锡刺广州。遣人系鼎耳出。鼎耳断。鼎没。刘及执绠者耳尽痛。
墓盗
鄞有猾盗詹拣尸者。善发古墓。事觉系狱。以玉碗二、黄金数锭、赂邑绅包泽求解。包曰。此为盗物无疑。当不待教而诛者。亟言于当道。寘之法。其祸少息。近日徽州亦有此事。以皮为帐。钻土入墓。骨黄者吉。即易骸而葬。白者凶。黑大凶。后皆伏法。包有刚介声。历宦称阎罗包老云。
冥婚
曹操爱子苍舒死。聘甄氏死女合葬。冥婚之说所自起。近时叶台山少师女死。女故字林给事梓子。子亦死。迎而合穸。千古事必有对者。
寿椁
南唐沈彬有诗名。保大中。以尚书郎致仕。寄居高安。尝荷杖郊原。手植一树于平野间。裴徊不能去。戒诸子曰。异日葬吾此地。违之者非吾子也。居数年卒。伐树。掘土丈余。得一石椁。工用精妙。光洁可鉴。盖上刊八篆字云。天成二年。寿椁一所。乃举棺就而葬之。
墓之凶吉
蔡端明言地理家说无了期。近世魏元履葬于平坡。地深三丈六尺。梯而下棺。蔡季通所卜也。既而元履之后遂绝。古人所以行营高燥者。高则远人。燥则避风。魏公之葬无乃太卑湿乎。
李阁学九我。自其祖。原兄弟二支。一多子孙。文且贵。一最衰落。疑祖坟有利有不利也。发而改葬。其尸半存半毁。若有界者。未几。阁学亦卒。余友蔡五岳宪副乃其门生。为泉州太守。所亲见。馆友李碧海亦言其家一支多至百余丁。皆聪明。读书显贵。一仅十余人。騃不识字。
不会葬
祠土题主。执事者皆东向。迎东方生气也。泰和曾姓者。请二秀才行礼,一为杨廷策。一郭应凤。行礼归。未旬日。策、凤、俱亡。岂未明于东向之礼耶。邵康节不会葬。其亦有见于此与。
方相
近年诸大臣出葬。其威仪可谓极盛。然有一欠事。凡方相辟路。自四品以上皆四目。以余所见止二目。盖细事。初不经怀也。
羡道刊志
墓志铭藏于圹内。惟裴子野卒。宋湘东王作铭。藏矣。邵陵王又作志。堙于羡道。羡道列志自此始。
志墓无愧
杨慈湖之父廷显。字时发。少时尝自视无过。视人有过。一日忽自念曰。岂其人有过而吾独无过乎。于是自省。即得一过。旋又得二三。已而纷然。乃大恐惧。痛惩力改。或至泣下。象山陆九渊为之墓碣。尝曰。志墓非古。而铭多溢辞。惟于公无愧云。
溢美
杨惟立作许某志铭。兄镜川守陈书曰。志铭之言多溢美。吾弟此作。盖眩于志铭之言也。后有览者。尚论其世。难乎免于君子之诛矣。惟立者。杨公守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