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郑秀才
公名士利。字好义。宁海人。父邦彦。字国昌。好学强记。能文章。四子。士元、士亨、士利、士贞。士元字好仁。刚直有才学。洪武四年。同知怀庆府。时方役民运盐给军。独革之。令军自运。有挟重臣势来挠者。卒不为动。人至今便之。升湖广佥事。尽出军中所掠妇女。归其家。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士元以事忤御史台。嗾吏以此陷之。系狱。天子方怒甚。以为欺罔。行省三十余辈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佐贰以下。榜一百。免死。为军远方。丞相大夫皆知空印者无它罪。可恕。莫敢谏。士利方以诸生告于师。侍其兄。独叹曰。上不知。以为空印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怀。欲言之。适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假公言私者治罪。久之。士利曰。吾所欲言者。为天子杀无罪为可痛耳。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言。吾死不恨。其兄免死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最详。其意以为诚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臣以为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缝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且钱谷之数。府必合于省。省必合于户部。其数诚不可悬断预决。必至户部而后定。省府远者。去部六七千里。近者三四千里。待策书既成而后用印。则往来之难。非期年不可至。故必先用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远矣。何足深罪。且国家诸法必明之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不可而故犯之也。自立国以至于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丞相不知其罪。今一旦捕而诛之。则何以使受诛者甘心而无词乎。朝廷求贤士而置之庶位。得之甚难。位至于郡守者。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管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才乎。臣窃为陛下痛惜之。其书既成。欲上者数矣。而未决。每归逆旅。则闭门俯首而泣。泣数下。其兄子侍行者。疑而问之曰。何所苦乎。士利曰。吾自有所苦耳。若何庸知。已喟然曰。我以触天子怒。必受祸。然杀我活余人。我更何恨。遂持书诣丞相府。士利短小。容貌如常人。见丞相。礼颇倨。丞相问何事。士利曰。吾将为天子言之。丞相何问也。丞相因御史大夫入奏。上览书。大怒。诏丞相御史大夫杂问。谁教若为。必有主谋者。士利笑曰。顾其书可用与否如何耳。且吾业既为国家言事。自分受祸。人谁为我谋乎。辞卒不屈。然犹输作终身。而竟杀空印者。
朱史氏曰。高皇开创。用法一主于严。胡大海方治兵处州。其子犯酒禁。手刃之。曰。宁胡大海反。吾号令不可违也。盖截断如此。而谓尝之者有可幸。触之者有可全乎。粮税空印。虽行之已久。然高皇深恶旧习。事无小大。必经断方与施行。今未尝奉旨。一发势在必诛。于是每岁用御史查刷。其法至精至密。而空印事。亦迄今永革。当日上下相沿之习。非此一怒。必不能撤而去也。至分封之疏。利害明白。诚为正论。然高皇起徒步。成混一。精兵良将满天下。偃之则不可。付之它人之手。必且为变。故分隶诸王。使之习兵。尽其才。以暗詟奸人窥伺之志。即如文皇。天表雄奇。才干超绝。决非人臣之相。一恒人知之。以高皇神圣。父子间周旋且四十年。岂不了了。而付天下于偏顶文弱之太孙。何居。特以伦序为重。气运尚艰。不得不尽人事之正。以候天道之微。故置文皇于元之故都。隐然与南并峙。而祖训中。明开训兵待命、剪除奸臣之语。宛然文皇遗嘱。上参气数。下度人事。而中又卜之子孙。迟回审固。其虑长。而其心则已苦矣。乃居升之言。既不足仰窥圣意。齐黄之议削。又身在建文驳运中。无可奈何。卒之。北平兵起。一番扫除。天河地轴皆为翻动。而藩王之权以次渐削。承平以至于今日。似皆入高皇计算中。意圣心渊□。上与天通。有不可明言。而独自逆睹。豫有以待者。夫汉高阔略。年不甚永。晚征鲸布。伤且困矣。料身后事。尚灼灼不爽。而况高皇度越千古。为社稷苍生计。反奢于制而兆之衅乎。总前后论之。其初太宽。势也。中乃稍密。亦势也。今则锢之一区之中。绝之四民之外。国赋倾廪矣。而庶宗不得宿饱。玉牒充栋矣。而宗子谁是维城。祖制然乎哉。祖制然乎哉。
宗禁
亲王不许出城。祖制原无此禁。惟国初事体隆重。凡出入必奏请。并迎送先后。亦太祖自定。后仍之。凡迁居省墓。必奉旨方行。当事者不察本末。因之推及郡王、将军、中尉以及庶宗。而条例中又有无故出城之语。牢守不动。此是何说。今其禁已开。有登贤书者。亦其势不得不开也。 【 宗室子孙亲尽即当听其各谋生计。既造就有用之人才。又节省无穷之禄米。】
涌幢小品卷之六
祖陵
洪武初年间。迷失祖陵。未知先骸厝所。遣官于泗州城西相河坝。岁时望祭。十七年。有朱贵者。先充龙骧卫小旗。泗州盱眙县招贤乡人。年少。回家祭祖。賷捧祖陵家图。亲赴高皇御前。画图贴说。识认宗室相同。因愿守祖宗根本。高皇大喜。除授署令。后改为奉祀。赐贵田宅、钞币、等物。令世袭。主奉祭祀。其陵庙尚用黑瓦。至宣德中年。始易以黄。
朱巷
高皇系出句容。历世墓皆在朱家巷。既迁江北。熙祖葬泗州。为祖陵。仁祖葬锺离。为皇陵。上都金陵之癸卯。追封。立石句容。上自为文。题曰。朱氏世德之碑。实宋龙凤九年事。既即大位。刻石于临濠之陵。并祭四代祖考。既得泗州图帖。立为祖陵。则并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至嘉靖十一年。县人都御史王暐上言。其地祖迹。明载天潢玉牒。圣祖碑文中。乞加崇封。遂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驭、勘上。自句容县西门。出行十一里。过二小山。地名通德乡。有一土穴。树根在内。原系栎木四枝。屈曲向上。枝头各有五指。乡人异之。呼为龙爪。今枯朽。惟有穴西田一段。各众称即朱巷故址。量丈尺。得地五亩。见今民杨春为业。自巷基西行一百五丈。斜坡土脊一段。株木一颗。木下一穽。故老相传朱皇帝家坟。量丈尺。得地三亩。遍生荆棘。并无丘垄。石碑西北。古庙一所。壁画神像。并书句容朱安八字样。石香炉上。刻朱乡社二十八户置。凡七十六字。总是一片荒坡。上曰。既无实迹。且罢。
陵像
孝陵神道。可十余里。循山而下。稍稍纾曲。石像十八对。皆有台。想孝慈皇后葬时。都已制成。天寿山神道。长亦如之。径直。有上下龙凤桥各一。盖水自塞外南注。折而东。穿过神道。局面宽广完美。真大地也。石像。宣德中始制。世宗时。神道始石砌诸像。并护以石台。盖文皇虽营寿陵。葬仁孝皇后。而其时屡出塞逐虏。重以南征。军兴劳费不可言。又建两宫。改筑三殿。其时物力大匮。无暇及此装饰工程也。
陵户
祖陵洒扫户。二百九十三。无礼生。皇陵则三千三百四十二户。礼生二十四。亲亲之杀如此。自孝陵而下。各设军卫。则五千五百。然犹未及汉立县之盛也。
九陵
天寿山九陵。长陵居中。惟景陵居左。献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皆在右。永陵又在景陵之左。是左二而右五矣。泰陵临溪水。直流二十里。制又卑隘。伤哉。伤哉。当时大臣不得辞其责。康陵中断。岂尽人事。亦若天人之穷。乃昭陵在各陵之右。寿陵又在其下。未知形势何如。今曰定陵。
陵祭
太祖得濠州。自往致祭。礼用缌麻。特制麤布白缨衫绖。比缌加重。恐改葬泄灵气。培土加封。文皇入金川门。先谒孝陵。方即位。凡忌辰。上率百官亲祭。至骑行。不用法驾。既迁北京。皇太子亲祭。宣德中。留驸马颛职祀事。长陵复土。宣宗自祭。间遣亲王。或改驸马。以后南改魏公。庭臣皆陪。北则兼用勋戚。庭臣分陪。此辟如人家上坟。子孙那得恝然。南京隔远。无如之何。天寿山相近。天子岁一亲行可也。
宣宗奉皇太后谒二陵。归见耕者。亲下马问之。亲举耒者三。因录其语。示蹇夏诸大臣。其文曰。庚戌春暮。谒二陵归。道昌平之东郊。见道傍耕者。俛而耕。不仰以视。不辍而休。召而问焉。曰。何若是之勤哉。跽曰。勤。我职也。曰。亦有时而逸乎。曰。农之于田。春则耕。夏则耘。秋而熟则获。三者皆用勤也。有一弗勤。农弗成功。而寒馁及之。奈何敢怠。曰。冬其遂逸乎。曰。冬。然后执力役于县官。亦我之职。不敢怠也。曰。民有四焉。若是终岁之劳也。曷不易尔业。为士。为工。为贾。庶几乎少逸哉。曰。我祖父皆业农。以及于我。我不能易也。且我之里。无业士与工者。故我不能知。然有业贾者矣。亦莫或不勤。率常走负贩。不出二三百里。远或一月。近十日。而返。其获利厚者十二三。薄者十一。亦有尽丧其利者。则阖室失意。戚戚而忧。计其终岁。家居之日。十不一二焉。我业是农。苟无水旱之虞。而能勤焉。岁入厚者。可以给二岁温饱。薄者。一岁可不忧。且旦暮不失父母妻子之聚。我是以不愿易业也。朕闻其言。嘉赐之食。既又问曰。若平居所覩。惟知贾之勤乎。抑尚有他知乎。曰。我鄙人。不能远知。尝躬力役于县。窃观县之官长二人。其一人寅出酉入。尽心民事。不少懈。惟恐民之失其所也。而升迁去。久矣。盖至于今。民思慕之弗忘也。其一人率昼出坐厅事。日昃而入。民休戚不一问。竟坐是谪去。后尝一来。民亦视之如涂人。此我所目覩。其它不能知也。朕闻其言。叹息。思此小人。其言质而有理也。盖周公所陈无逸之意也。厚遣之。而遂记其语。
国朝谒陵亲祭。自英宗正统后。五朝不复举。盖百二十年矣。至世宗乃克亲行。穆宗一行。神宗亦如之。又以寿工。亲往者三。
寿陵
嘉靖五年。世宗既奉章圣皇太后谒庙。礼成。十五年三月议兴寿工。三月丙子。又奉皇太后率皇后谒陵。发京师。次玄福宫。上戴龙威冠。绛纱袍。躬被??处呆?鞬。乘龙马。靺鞈护行。晡次沙河。次日驾发。入红门。至行宫。召谕大臣曰。此处一带。居民鲜少。田地荒落。七陵在此。如何守护。对以量移富民。上不可。再对添设一总兵。南卫京师。北卫陵寝。允之。已谒长陵、献陵、景陵。从致仕官骆用卿之言。定寿域于十八道岭。易名曰阳翠。庚辰。遍谒诸陵。壬午至沙河。敕谕昌平官生父老。免今年粮税三分之二。年六十者。布帛二匹、酒十斤。七十以上倍。生徒给灯油八十斤。遂幸西山。既夕。至玉泉亭。癸未。由青龙桥。奉皇太后登舟游西湖。至高梁桥。入阜城门。
四月十九日。上覆诣七陵。告兴工。往返凡十日。
神皇寿宫在大峪山下。先择廷臣中明堪舆者。大宗伯徐学谟。举南尚书陈道基、通政参议梁子琦、听补佥事胡宥、以往。子琦择献七处。皆以山厓不当上意。后命再卜。陈、胡、已去。而礼部恶梁躁竞不用。改卜大峪。梁愤宗伯及阁臣。上弹文。二三御史和之。卒不胜而止。然世庙曾欲葬章圣太后于此。而曰大峪空凄。不如纯山完美。其出自世宗圣明自断耶。抑有术者指之耶。圣寿万年。地必上吉。纷纷者何为。
又寿宫皆种栝子松。或曰。申文定阿上意。遣其姻工部郎徐泰时往取。考之阳翠岭兴工。亦采此松。蒙遣者皇甫百泉。泉。苏州人也。
把滑
水东日记云。太宗皇帝初营天寿山。命皇太子偕汉、赵、二王暨皇太孙往视之。过沙河。冻。王请却步辇就行。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宣庙即应声曰。更有后人把滑哩。汉回顾。怒目者久之。此则虽由一时。而后来武定州事已兆于此矣。
永乐五年。皇后崩。未卜陵地。六年。如北京。皇太子在应天监国。次年相黄土山最吉。定名天寿。十一年。上已南还。命汉王奉皇后梓宫渡江安葬。号曰长陵。久之。汉王固请还京。有异谋。
十三年。太宗刺知状。徙王安乐。寻北狩。数出塞。仍太子监国。太孙从行。监北京。从出塞者一。久之。太孙亦还京。至十八年。三殿、两宫成。决意定都。始召太子、太孙、并会北京。受朝。由是观之。六年定天寿山之后。十八年大会之前。仁宗未尝一日在顺天也。沙河把滑之语。考其时。仁宗、太孙与汉王。了不相及。
少昊陵
在曲阜县东北八里。陵前有石坛、石像。有石碑四。高广各二十余尺。龟趺亦长二十尺。其上无字。盖宋时所造。碑成未镌。金兵至。遂寝。亦奇踪也。史记。少昊葬云阳。颜师古注云。云阳。山名。在曲阜。今陵在平地。无山形。陵前又有大石。方广丈许。旧为土壅。嘉靖末。水泛始出。其文云。奉敕修。僊源县景灵宫太极观于大中祥符五年三月一日奉安圣祖。遂为大帝立石。圣像。盖宋真宗时所建。老氏之宫也。
尧陵
在曹州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丈。陵上有庙。俗谓之尧王寺是也。皇览云。尧冢在济阴城阳。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云。谷林。即城阳也。水经注云。城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皆立庙。四周有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大饶鱼笋。不敢采捕。前列数碑。枯柏数株。檀桧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有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长栎联荫。扶苏里余。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序云。宋神宗熙宁元年七月。知濮州韩铎上状。请敕本州岛春秋致祭。置守陵户。免其租税。俾奉洒扫。诏给守陵五户。弘治五年。曹州学正濮琰又以为言。且云。元至正间。为水所没。水去。又辟为僧寺。成化初。撤寺为祀。寻废。无以昭祀典。下所司知之。礼部尚书耿裕移文。欲改正祀典。已而不果。欧阳修集载济阴尧祠碑云。帝尧者。盖昔之圣主也。又曰。圣汉龙兴。纂尧之绪。祠以上牺。至于王莽绝汉之业。而坛场夷替。屏慑无位。大抵文字磨灭。字虽可见。而不复成文。其后有云。李树连理。生于尧冢。太守河南张宠。到官始初。出钱二千。敬致礼祠。其余不能读。碑后有年月。盖熹平四年所建。又载尧祠祈雨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