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大范志铭
大范老子忠献公雍。压于小范老子文正公仲淹。然大范亦何可易及。临殁。索志铭于小范。称曰。发身如班定远。筹边如马伏波。又曰。维侯之德。柔文刚武。攘彼戎寇。御彼菑害。盖忠献能文。而以武职起家。故云。戎人称知州为老子。
楼启墓志
天顺七年。会场之火。大风。士焚死者百有十六人。鄞人楼启者与焉。先期杨晋庵守陈。梦有人求楼志铭者。心异之。后果如梦。
墩
苏州葑门内有土阜对峙水中。虽巨浸弗没。号曰浮墩。相传此地昔有双松参天。建炎狄难。溃兵欲伐之。陨石如雨。乃止。今放生池即其地。
广信府城中东北隅有万松墩。隆基而圆。土膏沃衍。前左介两学间。旧传为周瑜故宅。
新安有篁墩。以多竹名。程氏始祖。赐第庙食处也。黄巢经其地。与己同姓者。俱不杀。民惧其戕害。改为黄公墩。成化间。襄毅公贵。考图牒。询故老。恶其以忠臣故第。辱于逆贼。乃复旧名。子敏政。因自号。遂显于时云。
桥
嘉靖三十二年春。方士陶仲文奏。济南府齐河县有道士张演升。建大清桥。臣已募银一万三千两助功。近闻浚河得龙骨一。重十斤。又突出石沙一脉。长数丈。若有神助。迄今尚未报完。乞捐内帑。以终大工。上令给银一万四千两。
琉璃河建桥。乃嘉靖二十年事。费各处帑银三十余万两。钦助又九万三千余两。胡良河建桥。并□□□桥。乃神庙二年事。慈宁宫发银一万五千两。钦发又五万两。卢沟桥建于先朝。后时加修筑。比琉璃桥费又且十倍多矣。
蔡忠惠刱洛阳桥。横亘江中。撰时揆日。画基所向。锲趾所立。皆豫移檄江神。神得其吉告之。至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繂。每有危险。神则来相。趾石所累。蛎辄封之。至今泉州人能言。而公自作桥记。直言丈尺。费金钱成数。与年、月、时、日。首尾不及百字。噫。若在今日。不知许多夸张。并及神异梦寐已。
俗本传端明造桥。移檄海神。一卒应募。得醋字而还。解曰。酉月二十一日。此事亦奇。然实国朝蔡锡之事。端明既有神助建此桥。后复圯。锡以泉州知府修之。发石有刻文云。石头腐烂。蔡公再来。遂改名万安云。锡字廷予。鄞县人。官大理卿。有清操。两事合为一。前后二蔡殆其再世乎。
石桥易败。易以木而得久者。我明姜昂之于瀍水也。 【 昂。太仓人。】 木桥易败。易以石而得久者。唐李昭德之于洛阳也。累石为柱。锐其前杀水。涛不为怒。亦昭德也。
吴江长桥乃庆历三年尉王廷坚所造。钱公辅有记。
赵州石桥。成唐大足间。默啜破定州。南奔石桥。马伏地不进。见桥上青龙。狞撄奋怒。虏恐。遁去。
天桥。在云南府城南三十五里。观音大士凿洞山骨。使洱河水下趋处也。初未凿时。苍洱之间。水据十之七。凿后。水存十之三矣。古人谓之石河。下断上连。绝壑深堑。石梁跨之。凭虚陵空。可度一人。故名天桥。桥边激水溅珠。宛如梅树。人呼曰不谢梅。亦奇观也。桥之北有沓嶂。又名一线天。水故道也。石有古色。可吹洞箫。
建桥改堤
济宁州济水。会洸、沂、泗之水。皆循大清河故道。旧未有桥。成化中。工部郎毕瑜。贵溪人。创为桥。牓曰济川。落成之日。长子生。遂以名。弘治壬戌进士。翰林编修。又一日。梦绯衣绛帻者。称宋邢魁。曰。公堤大逼。吾宫将为行路。奈何。亟索堤傍志石。丹书炳然。改筑堤。封其故墓。为文以祭。匝岁复见梦曰。愿为公后以报。诘朝生子为济时。正德辛未进士。亦工部郎。孙三才。与余同年。己丑进士。御史少卿。有名。
大堤
自郧阳而下。尽于黄州。皆为云梦。又曰梦泽。在在有堤。襄阳大堤曲所以咏也。余亲行其上。回复如冈如陵。真是伟观。盖因汉水时时泛溢。为此障之。亦如我嘉、湖之有圩。有(土斗)。而浙东万山中尤多。想自神禹治水后。帝王则为地方计。人民则为室家耕作计。悉其财力。不计时。不计劳苦。即愚公之凿山。精卫之填海。亦无以过。虽云人力。亦天意。神明所相。黄河之堤。莫壮于开封。余亦亲行。考宋初黄河尚在滑州。相去三百里。渐决。遂直抵开封城下。国初几欲迁王府。堤之。所以益固也。近日祖其说治运河。有长堤、遥堤、缕堤等名。其费不赀。而冲决如故。看来襄阳、开封、二府之堤。纡曲坚壮。制度绝佳。其妙全在纡曲。因水势既猛。堤若径直。全当其锋。势必不支。惟纡曲。则若迎若避。迎以抵之。避以杀之。今之桥堵。亦用此法。即宋艺祖剪纸圈、筑都城之意。乃若运河之堤势。必不能纡曲。又卑薄太甚。如何御水。即坚壮。亦止御得散漫之水。如何御得冲决之水。余行萧县一带。见河水溜处。其身如虹。其头如龙。霍霍望松土钻入。甚迅且劲。抝若乘瑕。俯若奔壑。岸崩顷刻数十丈。霆震电掣。铁石也靡。堤于何有。惟度其势之所至。豫设扫以待。可以徐徐斡转。
堤利
堤之功。莫利于下乡之田。余家湖边。看来洪荒时。一派都是芦苇之滩。却天地气机节宣。有深有浅。有断有续。中间条理。原自井井。明农者因势利道。大者堤。小者塘。界以埂。分为塍。久之皆成沃壤。今吴江人往往如此法。力耕以致富厚。余目所经见。二十里内。有起白手致万金者两家。此水利筑堤所以当讲也。然尤莫利于上乡之田。辛丑。余南归。经磁州。遍野皆有水沟。深不盈二三寸。阔可径尺。纵横曲折。随地各因其便。舆马可跨而过。禾黍蔚然。异之。问舆夫。水何自来。遥指西山曰。此泉源也。又问。泉。那得平流。则先任知州刘征国从泉下筑堤障之。高丈许。堤高。泉与俱高。因地引而下。大约高一尺可灌十里。一州遂为乐土。又余同门李太华有实。为汉中太守。筑堤亘十里。灌田万顷。黄昭素有记甚详。此兴水利之良法也。匪独阡陌。即漕河之重。若非从白老人筑戴家埧。挽水归之南旺。其得南北通流。济二百余年军国之用乎。徐孺东开水利。不依山寻有源之水。而于京东平洋之地。上靠天时。下靠人力。最下又靠器具。劳而无功。反招怨谤。亦固其所。今闻涿州开水田数万亩。想必用刘、李、二公之法。刘。乡科。官至太守。李。升副使。考察致仕。大约以任气失官。要之。汉中之功。当世世尸祝。而昭素之记必传。则李亦可以不朽矣。
涌幢小品卷之七
开科
洪武四年乃开科之首。其序文只曰纪录题辞。知贡举官二人。忠勤伯右丞相汪广洋、左丞相胡惟庸。时已尚左。而右居先者。以封伯故也。主文官二人。礼部尚书陶凯、前翰林侍读学士潘廷坚。考试官四人。侍读学士詹同、司业宋濂、吏部员外郎原本、前贡士鲍恂。场中先经后书。书只孟子疑一篇。二场论诏诰表各一篇。无判。三场策一篇。录中都无程文。想规制未定。尚尔草草。至十八年。始犂然大备矣。
御制策问
洪武十八年乙丑会试。第一邓奇伟。 【 一曰伟奇。】 字子才。衡州安仁人。高皇亲制策问中云。有能者或面从志异。有德者或无所建明。中材下士。寡廉鲜耻。此三语。曲尽其妙。谁人到得。殿试。丁显第一。奇伟次之。皆授修撰。二甲。马京为编修。吴文为检讨。三甲。危瓛为纪善。杨靖为吏科庶吉士。蹇瑢为中书舍人。余观政诸司。瑢后改名为义。黄子澄、练子宁、皆是科所中。
试录
礼部所存国初会试录。止洪武四年一本。自十八年至三十年皆缺。想建文诸臣死难者多系是科以后进士。故尽毁之。文皇震怒为此不必言。三杨无一字之留。何耶。西杨原由征辟。
历仁、宣、英、三朝皆为首揆用事。与东南杨讳言逊国一节故尔阔略。乃当时诸臣与草莽士皆无私录。固是法禁之严。亦见风俗之朴。嗟乎。侯城录一线之存。天意也。
试额
弇洲杂编云。洪武三年庚戌始开科乡举。士就试者百二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又云。正德戊辰。大学士王鏊。尚书梁储主会试。相传刘瑾以片纸书五十人姓名。欲登第。因开科额三百五十人。
按洪武三年应天并各省开科取士。明年正月令设科连试三年。自后三年一举。洪武四年三月策贡士俞友仁等一百二十人。赐吴伯宗以下及第。 【 是科试录题辞出宋景濂之手。中云。先是京闱乡试中式者七十二人。未及贡南宫。上皆采用。有官御史者。及是会试。自河南而下行中书十有一。俊秀咸集。而高句丽之士与焉。则入试者当亦五六百人矣。】 此后多至四百七十余人。少则三十人。永乐元年癸未补壬午乡试。次年甲申会试。上问礼部尚书李至刚洪武取士之额。至刚以实对。命从其多者取四百七十二人。此后多者三百五十人。少则九十五人。宣宗初即位。即定省直取士之额。会试所取不过百人。南士十六。北十四。至正统七年始加为一百五十人。景泰二年。二百人。五年。三百五十人。天顺元年复辟。仍三百人。四年。一百五十人。七年。会场火。改于八月。三百人。成化二年。三百五十人。五年。二百五十人。八年。三百五十人。十一年。三百人。十四年。三百五十人。十七年。三百人。二十三年。三百五十人。弘治三年。三百人。十五年。始加为四百人。十八年。三百人。正德三年。三百五十人。六年。如之。九年。四百人。十二年、十五年。又皆三百人。嘉靖二年、隆庆二年。以首科皆四百人。万历二年。张太岳为政。止三百人。 【 前辛未四百人。太岳主考。】 余则或三百。或三百二十。或三百五十。杂编所言乃正德三年事。此额。先朝行之屡矣。前二科为四百始加之额。要知此乃中制。每间一科则依此数。皆礼部题请。而首揆主之。其年李长沙为政。安得归之试官。且王文恪与逆瑾抗。卒辞位去。而肯澜倒一至此乎。传闻之语原不足信。又不考其时与人而书之。此即祖唐人失嘱单之说。削去可也。不则后生小子传以为实。文恪亦发笑地下。谓苏人轻信轻写。弇洲亦作口业矣。
题石建坊
任亨泰。襄阳人。父杜林。从外家姓。洪武二十一年廷试。太祖高皇帝亲擢第一。官修撰。复命题名于石。建坊干门。宠异之。 【 此建坊之始。要知各进士通行矣。】 寻请复姓。上以恩自任出。勿听。殿试录。赐其妻姓曰朱氏。盖母乃元乌古伦公主。妻亦蒙古人故也。都御史陈镐录其末路大节甚详。官至礼部尚书。子显宗。孙春。皆领乡荐。显宗不乐仕进。后以荐为吏部稽勋主事。春。西安府同知。时余公子俊为知府。同心协力。丁内艰。贫不能归。余为赍发乃得行。服阕。擢知府。卒。
策题
登科录。御制策题。在永乐、宣德、至正统初年。间用行书。想阁老亲笔进呈。因而发刻者。具见君臣一体。与慎密不泄景象。后皆付之中书官。先一夕传出矣。又如宋朝诰敕亦当制者亲笔。故皆贵重。且因之精于书法。此甚得体。宁口代王言而手反不代哉。国朝自洪武正韵一行。遂有同文专职。其制始废。不可复见。
殿试改期
旧制殿试在三月初一日。谢恩在初六日。成化八年以悼恭太子发引。改十五日。至今仍之。然初一日太促。毕竟十五日为妥。此虽人事。亦天意之相合也。
请改试期
三岁开科。八月乡试。明年二月会试。至元仁宗始定。从李孟之请也。入国朝因之。万历戊戌春闱。乔御史璧星监试。举子重裘以进。便于怀挟。请改三月。用单夹衣。则宿弊可清。李九我先生驳之曰。如此。则四月十五殿试。傥日暖。如何操笔。又其甚者。不暴杀举子耶。聚哄然一笑而止。
张幼于凤翼有会试移期议一篇。谓会试期。太祖定于二月。盖谓金陵南北之中。地在大江之南。得春为先。故定于二月。取春之中。今建都北京。远三千里。宜移在三月。其利有五。一在觐吏后从舟。可省雇费。二便于云、贵、士子。三减衣裘。防闲甚易。四誊录无呵冻之苦。五归家无闸河运舟之阻。乔璧星之疏止得其一。而至金陵取中云云。犹是臆度之说。
兵科瀛洲真像
廷试事毕。兵科设宴。延执事官看阎立本十八学士真像一卷。于志宁赞。沈存中跋。与近时所传全不同。盖真本也。原藏山西蒲州监生魏希古家。嘉靖癸卯、甲辰间。希古携入京。崔都尉以千金购之不得。是时边患棘。希古条边事。并以此卷封入。意图进用。世宗不好书画。所言边事又无当。疏入不省。谩以疏并此卷发兵科。或言成祖得此卷。仁庙与汉王争求之。难两与。遂发该科。可笑。余辛丑供事内庭。草草一阅。盖已摹换。非原本矣。
会场支费
会场支费。旧皆取之顺天府宛、大、二县。裁数百金。民已不堪。用亦不给。弘治七年。礼部尚书倪岳议。各省乡试用度。皆有羡余。请限数解部。贮顺天府支用。凡八百金。以后费用日多。正德九年。尚书刘春奏派加旧额三之二。诸用以足。
会试搜检
会试原无搜检官。嘉靖己未。御史建言。欲厉其禁。尚书吴山持不可。曰。彼已歌鹿鸣而来矣。隆庆二年复有言者。始设。两京乡试亦如之。然终亦不能尽行其法也。
密探状元
先朝策士。凡鼎甲。圣上多密访而后定。英宗己未科临轩。已儗昆山张和第一。使小黄门密至邸识之。以目眚。寘二甲第一。拔施盘第一。盖慎重如此。一科之长。文运所系。可不慎与。至问周旋而悞。则天也。
元会
天顺以后。我浙有六元会、七元会。聚散不常。要之。常六人以上。吕阁老文懿公原、杨侍郎文懿公守陈、杨尚书文公守址。俱解元。姚太宰文敏公夔。会元。商阁老文毅公。三元。南京吏部侍郎范公理、副使胡公廷瑞。俱解元。谢阁老文正公迁状元。解元。谢修撰丕、兵部主事杨质。其以未第至者。卢楷、黄廷玺。俱解元。内卢楷入太学。救祭酒邢让、陈鉴之枉有名。姚于酒中赠诗云。卢生倜傥才。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