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既迁大内东华门之外。逼近民居。喧嚣之声。至彻禁蓹。未暇经理。又殿成即遇灾。以奉天门为常朝之所。故诸宫阙及各衙门皆未备。至宣德七年始加恢扩。移东华门于河之东。迁民居于西之隙地。正统初。木植已积三十万余。他物称是。五年三月兴工。六年九月。三殿、两宫、皆成。十一月朔。御殿颁诏大赦。次日复御殿颁历。又次日。文武羣臣上表致贺。而两都规制始大备矣。
永乐十八年。三殿工毕。上召漏刻博士胡奫卜之。布算讫。跪曰。明年某月某日午时当毁。上大怒。囚之。至期。狱卒报以午过无火。胡服毒死。则午正三刻也。殿果焚。上甚惜之。今查三殿之火在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庚子日。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十三日丙申。奉天等殿门灾。是日申刻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正殿延烧至午门。楼廊俱尽。次日辰刻始息。越十余日。上谕以永乐殿灾。尚有门代。今满区一空。禁地可乎。殿庭无不复之理。当仰承仁爱。毋卖直为忠。于是礼、工、二部言。正朝重地。亟宜修复。但事体重大。工费浩烦。容臣等会同勘议。上曰。当先作朝门并午楼为是。殿堂即随次为之。明年七月。大朝门等工成。四十一年九月。三殿成。时上性严急。诸臣竭力从事。随宜参酌。须弥座缺。坏者补之。柱小者束之。短者梁之。始得集事。既成。工部请额。谕曰。朝殿。太祖名之。成祖因之。今只仍祖定。惟天字当出奉字上。敬天作基可也。于是部臣谓当为横匾。天字居中。两傍稍下相对。上复以为不雅。取洪范字义。改奉天殿曰皇极殿。门曰皇极门。华盖殿为中极。谨身殿为建极。仍直匾顺书。文廔曰文昭阁。武廔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又改干清右小阁曰道心。旁左门曰仁荡。右曰义平。
太祖以奉天名殿。此自来所无。其名之正。亦自来所不及。方幸汴梁。即筑奉天台。今在藩司治后。盖太祖心与天合。故念念在兹。不敢忘。世宗既改大礼。恚羣臣力争。遂改郊改庙。一切变易从新。并改殿名。大臣随声附和。举朝阶震慑不敢言。穆庙立。应诏陈言者。每每有复殿名一款。时亦不从。今劫灰已久。未暇议及。日后工完。圣明深念祖德。仍奉天之旧可也。
两宫之灾。则正德九年与万历二十□年各一次。旋即葺复。而今新宫尤伟。盖工部以殿材移用故也。若在世庙时。亦必易名矣。
南内
南城在大内东南。英皇自虏归。居之。其中翔凤等殿石栏干。景皇帝方建隆福寺。命内官悉取去为用。又听奸人言。伐四围树木。英皇甚不乐。既复辟。悉下内官陈谨等四十五人于狱。令锁项修补完备。各降其职。寻增置各殿。三年十一月告成。正殿曰龙德。南门曰丹凤。殿后凿石为桥。其后迭石为山。曰秀岩。山顶正中为圆殿。曰干运。又其后为圆殿。引水环之。左右列以亭馆。杂植奇花异木其中。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世庙中复临幸。余备史官。丁酉八月游其中。悉得胜概。石桥通体皆盘云龙。势跃跃欲动。东为离宫者五。大门西向。中门及殿皆南向。每宫殿后一小池。跨以桥。池之前后为石坛者四。植以栝松。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左右围廊与后殿相接。其制一律。想仿大内式为之。太祖钦定。所谓尽去雕镂存朴素者。
梳妆台
大内后苑山石。宣宗广寒殿记。详矣。旁有所谓梳妆台者。相传起于辽之萧后。考之辽史。望气者言。女真有天子气甚旺。遣使迹所自起。乃一小石山。玲珑奇甚。时女真方臣于辽。辽多所需索。因请此山自行辇取。女真许之。乃大发人夫。凿而载之。凿之夜。山鸟皆悲鸣。即以其石筑台。此台与山之所自起也。其后益以艮岳。当是金完颜亮以前事。宣皇止以艮岳立论。当时阁臣宜密奏补所未足,而竟寂寂。岂畏宣皇英明不敢言。抑原昧其来历故然耶。然辽方凿山。而阿打骨、吴乞买、生已久矣。何益哉。何益哉。
演象所
嘉靖初废大恩慈寺。从锦衣卫之请。即其地改为射所。上以金鼓声彻于大内。拟改建玄明宫。别以大兴隆地为射所。谕工部及都督陆炳。炳言。大兴隆地。亦逼禁城。不便。惟安定门外有废官厅隙地。宜将宣武门外民兵教场移此。而移射所于民兵教场。射所旧地改为演象点视差拨之所。得旨允行。其地在宣武街牌坊之西。至今人双称之。曰射所。或曰演象所。莫知所自来也。
神木
神木见于永乐间。宋礼所奏。遣官祭之。即因之赐名焉。至嘉靖三十九年。凤阳府五河县杉木一株。围一丈五尺。长六丈六尺。涌出泗水沙中。守臣上言。中都祖陵所在。大木忽现。谓由河、洛而下。原非所出之区。谓从江、淮而入。又无逆流之理。是盖祖宗启佑。淮、泗效灵。与大工会。不偶然也。昔成祖重修三殿。有巨木出于卢沟。因以神木名厂。二百年来。美谈再续。谨拜手以献。疏入。上令送至。以助营建。
永平大雨三日。雨中有列炬。后若千乘万骑从西北至者。东走海去。雨既。有大木三十章。长十丈。大数围。遗永平城下。盖龙王采木来送。阅数十年一遇之。时南昌熊瑞以恤刑至。所亲见者。 【 亦嘉靖年间事。】 旧传高邮州新开河有运皇木者。适遭冲决。失大木二。岁久。湖中有二物如龙形。每遇风雨。则昂首奋迅。声闻数十里。远近见闻。相传木龙出现。自后湖决。虽风雨不现。疑入海矣。嘉靖元年。州堂岁久将圮。郡守谢。欲新之。材木俱集。独少正梁。命工营求不得。忽湖中浮一物。苔衣如毛。长尺许。游动摇荡。人疑不敢近。报州差水工验勘。乃一巨木也。撁拽至岸。工人量之。与州堂间架长短相合。遂祭告。斤削绘彩。以充其用。祀而上之。若神助。无难于力。或以二木之遗其一者。郡人王□诗。谢公有意建州衙。神木千年出浪花。
梅澚湖。在姚江之北。有梅龙。旧经云。溪有古梅。吴时作姑苏台。伐以为梁。而存其根。产木成坞。有巨木卧湖心。水涸不露。人繇此神之。曰梅龙。盖梅梁之根云。秋七八月。雷雨交作。有声如鼍吼。闻数里。土人相传梅龙顾子。十道志。吴造建邺宫。始取材至明堂溪。见古梅。其材中梁。取以还都。梁已具。无所用之。一夕。梅忽飞还。土人异之。号曰梅君。今在湖中。随水沉浮。一云。会稽禹庙梁即此木。
凡楠木。最巨者。商人采之。凿字号。结筏而下。既至芜湖。每年清江主事必来选择。买供运舟之用。南部又来争。商人甚以为苦。剔巨者沉江干。俟其去。没水取之。常失去一二。万历癸酉。一舟飘没。中有老人。素持斋。守信义。方拍水。若有人扶之至一潭口。榜曰水龙府。殿上人冕旒甚伟。面有黑痕。宛然所凿字号也。传呼曰。曾相识否。老人顿首曰。榜已明矣。惟大王死生之。又传呼曰。汝善人。数尚可延。速归。令一人负之而出。俄顷抵岸。则身在大木上。衣服皆不濡。既登岸。一无所见。
海虞王之稷为贵阳通判。运木渡黄河。其最大者二。忽逸陷廞泥中。千人不可出。为文祭之。乃起。复见梦曰。吾三千年为羣木领袖。今乃逐逐随其后。终当别去。必欲相烦。应天子命。非以巨舟载不可。如其言。拽而登舟。举缆。一呼如跃。舟行甚疾。绝无沮塞。
永乐中。云南普宁州。大风。折一古树。军陈福海解以为版。内具神像。着冠执笏。容貌如画。彼中神而祀之。有祷辄应。正统二年。学正杨茂请加敕封。下礼部覆寝。
瑞木
洪武元年。临川献瑞木。木中析有文曰。天下平。质白而文玄。当有文处。木理随画顺成。无错迕者。考之前代。往往有之。齐永明九年。秣陵安如寺有古树。伐以为薪。木理自然。有法天德三字。唐大历中。成都民郭远伐薪。得一枝。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诏藏秘阁。五代梁开平二年。李思玄攻璐潞州。营于壶口。伐木为栅。破一大木。中有朱书六字。曰天十四载石进。乃表上之。司天监徐鸿曰。丙申之年。有石氏王此地也。后石敬瑭起并州。果在丙申岁。宋太祖建隆五年。合州汉初县上青樛木。中有文。曰大连宋三字。太平兴国六年。温州瑞安县民张度解木五片。皆有天下太平字。英宗治平元年。杭州南新县民析柿木。中有上天大国四字。挺出半指如支节。书法似颜真卿。神宗熙宁十年八月。连州言柚木有文曰王帝万天下太平。政和二年十月安州武义县木根有文。曰万宋年岁。绍兴十四年。虔州民毁欹屋柱。木理有五字。曰天下太平时。淳熙十六年七月。晋陵县民析薪。中有四字。曰绍熙五年。如是者二。既而明年改元绍熙。果五年而光宗崩。元天历己巳。平江万户府构正衙。解一巨木。中分有天下太平之王六字。其大如斗。元已虏宋矣。真州樵人析一木。中有三字。曰天下赵。其木丈二尺围。其字青。半解扬州。半留真州。
圣木
始兴郡阳山县有豫章木。本径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奔逸。北至桂阳。
香木
英州雷震。一山梓树尽枯。而生龙脑。京师龙脑为之骤贱。每一两值钱千四百。味苦而香酷烈。又施州卫有大木。乃先朝所采,百牛拖之不动。时时生蕊。大仅如豆。焚之极香。
运木
故事。诸省运木。先于张家湾出水拽运。以次入神木厂。既完。始取批回。动经岁月。间有水溢漂失。坐累死亡者。工部主事王梃奏。即水次设厂。竹木至。验入。即与解官批回。公私便之。梃。象山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参政。清约。工诗文。负气。有宦声。亦奇士也。
府县城池
太祖与张士诚相持。得常州、长兴。皆杀城之半。以便守御。湖州亦如之。惟江阴城。元初皆毁。后乡民相率为土城。因甃砖石。加女墙。守之。
庆阳府土城七里三十步。因高阜斩削而成。东高一十丈三尺。西一十二丈。南门无城。成化初。参政朱英增筑。记曰。城之惟坚。池陴以完。深以如泉。高焉如山。所谓削山为城。因河为池。张良臣所据以叛。易守而难攻者也。
凡城皆有濠在外。惟苏州则内外有濠。而城之形为亚字形。最难攻。以太祖神威。中山王合诸大将。用兵二十余万。围之十月而后下。匪直士诚之善守也。
杭州城拓于张士诚。计九千八百五十三堞。万历四十年间。每堞议用鱼脊石版一片覆之。该银一千七百两有奇。此法尽可通行。
西宁卫城找高五丈。厚如之。盖李轨所筑。凉州卫高四丈九尺。洪武中指挥濮英增高三尺。厚六丈。城西二十里有兽文石。其一高五丈。长一丈三尺。周围三丈三尺。上有牛形。二分鹿形。一分虎头。余石有狼形、羊形、鹿形者。凡五。
过无锡县。见其城焕然一新。内白外蓝。皆以石灰涂藻。宛若世家萧墙一般。每丈约费银二两。计城可三四千丈。闻皆取办于甲里者。夫修城。役军不役民。制也。违制而动。又无益事实。其义何居。乃知秦二世欲漆其城。殊不足怪。或以余言为过。晓曰。看两京曾用此否。其人终不以为然。未几。湮颓如故。
城门
舆地志。句践应门之上有大鼓。名之为雷鼓。以威于龙也。寰宇记。吴作蛇门。作蛇象而龙角。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湘州记。前陵山有大石鼓。云昔神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十道志,雷门上有大鼓。阔二丈八尺。声闻百里。孙恩之乱。军人砍破。有双鹤飞出。后不鸣。晋书亦载之。旧门去城百余步。后改为五云门。
城门之名。自古有之。今天下名城数千。各自立名。然惟苏州阊门及齐葑娄、盘蛇与杭之钱塘最着。即儿童能言之。南则聚宝。北则哈答。任城乃元之旧名。而哈答改名崇文。任城改宣武。今皆称旧不称新。盖业在人口角中。不能易耳。其有非城门而着。曰蓟门、剑门、夔门、荆门、吴门、彭门、鴈门。古号而最雅相传者。春明门。
土司皆不许立城。
权奇筑城
绩溪胡大司空松。号承庵。先为嘉兴推官。署印平湖。适倭寇至。议城。公夜入幕府曰。民难与虑始。请缚某居军前御倭。百姓受某恩。及相急。乃可举事。从之。民大震。各任版筑。不阅月城成。权奇之妙乃尔。然非素得民心。即杀十署事官。民何急焉。同时有滁州胡柏泉。赤名松。官太宰。
楼阁台
楼阁大观。无如南昌之滕王阁。武昌之黄鹤楼。岳州之岳阳楼。三楼皆西向。而岳阳尤伟。
真定府有阳和楼。雨雪不沾洒四面。随风若避。故以名。
楚称三户。久矣。乃汉渤海郡亦有三户县。即今之长芦地方也。其地亦有岳阳楼。盖取东岳以名。因地僻。故不着。
四川达州有六相楼。则唐李峤、李适之、韩滉、刘晏、元稹、宋张商英也。或剌史。或司马。或主簿。皆以贬官至。
稻孙楼在庐州太安门上。米芾秋日登楼燕集。见田禾可爱。问诸老农。曰。稻孙也。稻已获得。雨复抽穗。芾喜。因名其楼。
紫阁。山名。在咸阳御宿川南山中。杜诗。紫阁行云入汉陂是也。山中有寺。山上多丹青树。其叶红紫。亦曰华盖树。寺有阁。
书云台在曲阜南溪之上。左传僖公五年。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亦曰泮宫台。水经注曰。灵光殿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诗所谓思乐泮水是也。东游记云。台有水自西南而来。深丈余。而无源。
余居后二十丈有范庄池。广十亩。水甚清。大旱不涸。池东南可里许。有陶墩。大水环之。又东十里。有蠡宅。相传范蠡养鱼种竹处。泗水县陶山后为薛河。河中有钓鱼台。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养鱼处。庙基为范蠡宅。其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蠡三致千金。迁徙不定。故嘉兴南门亦有范蠡湖。产五色螺。每年易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