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

文官嫉媢
郭子仪困于程元振、鱼朝恩。犹曰宦官。可言也。至李晟困于张延赏。延赏文臣。为宰相。而嫉媢大功臣。殆逢迎德宗猜忌之性。故为此憸计。真可恨可杀。其子弘靖陷于幽州。天所以报也。晟祀于武成王庙。位在十哲。宋孝宗黜之。则汤师退所为。汤殆延赏之后身。而论者犹谓晟讦奏。失大体。余谓此正大体。不可失也。
韩裴
令狐绹荐裴坦为职方郎中、知制诰。裴休持不可。而不能夺。故事。初诣省视事。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甬道而坐。坦重愧谢。休勃然曰。此令狐丞相之举。休何力。顾左右。索肩舆。亟出。省吏骇愕。以为唐兴无有此辱。人为坦羞之。坦性清俭。子娶杨收女。嫁具多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今受辱于休。休好佛。亦非污士。而相阨如此。中必有故。然休固失矣。方悍然出省。坦宜何如自处。力辞之可也。坦后拜相。从子贽。昭宗时。亦继其位。帝疑其外风检而昵帷薄。以问学士韩偓。偓曰。贽。咸通中大臣坦从子。内雍友。合疏属以居。故臧获猥众。出入无度。殆此致谤。帝为释然。偓真长者。遇他人。坦难乎免矣。偓又解陆扆之阨。
王谢
江左之晋。必称王谢。王氏辅元帝。号称中兴。在位不闻谢氏一人。谢氏破符坚。最为上功。在位者亦不闻王氏一人。岂天之生才。随时各聚一族。抑亦有褊心阻抑。不相容耶。如谢安与王愉翁壻成仇。便自可见。
吕霍意见
张永嘉入朝。南九卿约吕仲木往贺。以不识面辞。既卒。约会祭。乃不拒。曰。今自合从众。永嘉清而狠。殁后。家中有扰攘事。闻于御史。霍渭?在南京。约仲木。冀力保其家。吕与书。责其阿私党奸。且望其一变为正人。霍复以书辨。称永嘉十善。吕不应。事遂止。二公议礼原不合。霍之约吕。可谓不智。马西玄为吕作墓志。言永嘉暴横其乡。侵田宅无数。事或有之。宜其后之不振。
渭?生而重瞳。既病。或言当考命书者。公言。志定即命定。自疑梦兆不佳。两子在远。曰。死斯已矣。尚惜千百岁耶。门人约御医王琠候问。王曰。尚可药。但曾辱吾家。夺吾弟监生。药如不效。谁任其咎。乃止。既革。张目旁视。口称天地间道理。次日卒矣。嘉靖庚子顺天试。其子若馆宾。不得与。欲上疏摘录文及卷之疵谬。并中者纳贿事。门人李中麓力止不听。李又复书。言所中卷多可观。诸子进取。不必在一时。安知本省无入格者。遂碎其疏。不果上。而子与瑕中广东第九。已不及见。其性之刻急如此。□□□循王文又何怪焉。是年。顺天典试者为童□□□学诗。吁。亦危矣。
解怨为德
□□□□僖公永明掌台篆。为给事中。魏时亮所□□□□□魏新进。未知公之素。而张之亲吴某□□□吏部不得怨公而揭之魏者。公既去。众知□□来吴考察夺官。魏。江右人。居官清整。后副院□□僖少子天德行取至京。深虑旧却。魏闻之。引□□谢曰。少年入流言。误弹尊公。终身为恨。今乃□补过。遂荐入台。盖君子人相处。解怨为德如此。魏长身谔谔。余初第。犹及见之。后官至尚书。
庄僖为芜湖令。拜南给事中。天德亦令芜湖。后父子并祀于县。
忘怨威德
新昌吕光洵之父。豪于乡。县令曹祥抶之。卒为善士。曹祥。太仓州人也。光洵为御史。按太仓谒祥。祥已忘前事。光洵语其故。祥不自得。光洵曰。微翁。吾父安得改行善其后。盖戴恩十余年如一日也。留竟夕谭。乃去。且厚赠之。祥为循吏。不必言矣。若光洵父子。不以为怨以为德。不忘亦不讳。而恳恳致谢。贤于人远矣。光洵官至尚书。有名。
忘怨释罪
金诚。字诚之。籍广州右卫。读书社学。指使麻张。最无赖。系之。诟曰。军余乃敢效儒生耶。褫其衣。使薙草烈日中。稍缓挞之。诚泣曰。读书冀显扬。今亏体辱亲矣。张愈怒。逮其父。窘辱之。父子相视不敢言。行贿乃免。永乐丁酉。诚领解首。明年进士。为刑部主事。张坐杀人逮至。望见诚。一步九顿。诚笑迎之。言于堂官。释其罪。张造诚。诚执礼如平时。张感泣。以女妻其子。诚。敦朴人。以寿终。
仇怨相遇
凡人仇怨。能解为上。其有仇怨在贫贱。而富贵偶然相值者。尤为不幸。当求善处之策。歙汪雅堂公名在前。隆庆戊辰进士。嘉兴司理升刑部主事。罢归。凡二十余年。余辛卯谒吾师许文穆公。师曰。此中惟汪雅堂好客。盍往拜之。相见恂恂。公筑小园。曲折甚有致。治具精甚。盖明干有用才。问其罢官本末。不答。后访之。则其父原平湖丞为刘尉所构。太守徐摄之。公方为诸生。蒲伏请罪。徐不为礼。竟逐其父。明年。公乡举联第。司理嘉兴。二人尚在。徐惭郊迎。刘自缚请罪。公本不较。两人中疑厚为备。徐入觐败官。疑出于公。讦之。俱罢。岂非冤对不能避者乎。要之。选时亦可避。而官止于此。避亦何益。汪入庚午棘围。收冯具区。先生既没。冯为墓志云。虽耀俗眸。终亏远到。耀之一字。亦可思已。
善谑
具区与贺伯闇吏部同年。贺长一月。以文字相知。冯既贵。贺尚滞诸生。冯善谑。贺矜庄自律。相会。冯故以谑语挑之。贺大怒。愈怒愈谑。贺无如之何。权全拂衣去。且怒且骂。冯只笑谑。致书曰。果不出吾计中也。贺无如之何。亦一笑如初。朱生曰。两公心事真如青天白日。具区先生能游戏三昧。而贺去之远矣。
具区得寒疾。五日不交睫。忽大鼾卧。寤而汗如沐。曰。方鼾时。梦出门。见远山蔽天。身入空室中。如纱厨。外错星霞。手拭之。石也。行里许。大海中万山色正如郁蓝金碧相射。涛声雷震。其澄彻处。蛟龙鬼神可数指也。仰视诸山。秀色可餐。忽已在足下。耸身而入。两隶前导。启朱门。中有伟丈夫数十。以旌幢迎。庭中树多异香。风吹作声如丝竹。阶砌峻整。宫宇弘丽。皆有封识。俄然洞开。其中物似光妙所成。又似家所常御。出门返顾。其额曰宛委之山云。梦之九年新春。正噉粥。箸堕地。不能拾。屈一臂以枕。呼之不应。逝矣。或梦之为城隍神。呵殿出门。而郭明龙五岁时。目忽盲。梦神人抉之复明。舟火燎须。有神赤面。自火中引出。归。舍舟登陆。堕水灭顶。若有木践而升。渡江风作。舟侧且覆。亟泊芦洲。露宿终夜。犹吟诗不废。生时三梦为城隍神入庙治专。事历历可指数。没之前二日。梦城隍神约日交代。如期而卒。
具区不甚教子。每叹曰。人生自性。苦苦督训。多费物力。供师友之奉。真痴人也。筑精舍于孤山。曰。得附林处士足矣。并买舟西湖。二女侍歌舞甚适。不能饮。惟佳茗清香。与衲子为伍。亦逍遥地行仙也。评者曰。抛却富贵易。并忘子孙难。
奉师友
黄鲁直居涪州。有广人林师仲者。往谒之。勉以教子。曰。人家有宾客。动辄费数千金。乃不能捐百千奉其师友。非善计也。师仲兄弟感其言。创义斋以教。遂有登第者。至今振振不替云。
师弟子礼
孙明复居泰山。孔道辅往谒。见石介事明复。执杖履甚恭。鲁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此语却不然。鲁固素多礼义者。
门生天子
张后胤。字嗣宗。昆山人。唐太宗微时。尝从受业。后即位。召燕月池。帝从容曰。今日弟子何如。对曰。昔孔子门人三千。达者无子男之位。臣翼赞一人。乃王天下。计臣之功。胜于先圣。帝为之笑。此真所谓门生天子也。为睦州刺史。乞骸骨。帝见其强力。问欲何官。因陈谢不敢。帝曰。朕从卿受经。卿从朕求官。何所疑。后胤顿首。愿得国子祭酒。授之。卒年八十三。考后胤与羣臣以春秋酬难。则所授之经必春秋也。宰相张镒即其后。
通家
陆务观云。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既受之。则设席望其家。遥拜其祖父。乃就坐。
巢谷袁炎
巢谷。字符修。徒步省二苏于海上。因得立传垂名。后百六十年有袁炎。炎尝学烟吴潜。潜谪循州。往从之。有力阻者。叹曰。岂可使巢谷专美于前哉。潜亦为立传。
死不忘友
贾餗与沈传师善。餗拜相。传师前死。常梦云。君可休矣。餗寤。祭诸寝。复梦曰。事已然。叵奈何。餗以李训谋覆族。然实不与训谋也。若传师者。死不忘友。今之翻面弄舌者。可以馈矣。
鹄粮
张司令。元时人。亡其名。富而好礼。慕杨铁崖名。往抑之。铁崖谓其不知书。弗应。司令乃延鲍恂为师。受业焉。后迎铁崖。乃往。席间以妓奉酒。妓名芙蓉。酒名金盘露。铁崖题云。芙蓉掌上金盘露。妓即应声曰。杨柳头边铁笛风。盖杨又号铁笛道人故也。铁崖抚掌笑曰。妓能文。其主可知矣。辞去时。司令出米。满载送之。云是鹄粮。铁崖素爱鹄。不能却。随访顾阿瑛。召阿瑛之邻人贫者。分给之而去。
旧僚执礼
况镇锺守苏州。与吴江参政平思忠有礼部旧寮之谊。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使儿辈知公为吾故人耳。其见敬如此。思忠居贫自守。未尝以事干锺。人尤多之。
子畏真心
唐子畏长于文衡山。自请北面隅坐。其书云。非面伏。乃心服也。项它七岁为孔子师。子路长孔子十岁。诗与画。寅得与征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北面而走矣。寅长于征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征仲为师。求一俯首。以消镕渣滓之心。非徼徼为异。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征仲不可辞也。袁郎中叹曰。真心真话。谁谓子畏徒狂哉。
子畏知己
子畏举弘治戊午乡试第一。其年应御史科不见录。太守新蔡曹凤荐之。得隶名末。曹初因文温州见子畏文。奇之。曰。此龙门然犀之鱼。不久将化去。盖子畏知己第一人也。
子与好客
徐子与先生好客。尤好少年美丽者。一客丑甚。自负能诗。介蔡子木先生荐之子与。蔡作书。盛言客自喜可喜状。以家人将之。恐客之窥书而求易也。子与得之大欢。亟延入。愕然。笑吃吃不止。赠以诗曰。自信金声能掷地。谁知玉貌不如人。客犹得意。传示为重。
公瑕设像
吴中周天球。字公瑕。善大书。少为文征仲奖赏。感之甚。设像中堂。岁时祀如祀先。与王百谷穉登相左。见即避去。万历乙未九月卒。年八十二。无子。子弟之子长康。亦夭。无子。以甥邵姓者为嗣。亦不克终。
扮虎
湖湘二生。一姓程。一姓郑。同窗友也。程先中甲科。授咸阳令。郑贫甚。贷钱访之。至则大出条约。禁乡人不与相见。郑乃告乞数文。作回路费。亦不与。在途不胜狼狈。后郑中二甲。除差直隶公干。程以事调获鹿县丞。又被告赃。郑前来按郡。程乃远迎叙旧。引苏章二天等语。郑笑而不答。至晚。命戏子演戏宴程。郑私唤戏子。具言前事。戏子领命。因扮二虎。一虎先衔一羊自食。旁有饿虎踞地视之。虎怒吼。衔羊而去。他日饿虎得一鹿。前虎尤饿甚。欲分食。乃扮山神出。判之。曰。昔日衔羊不采揪。今朝获鹿敢来求。纵然掏尽湘江水。难洗当初一面羞。程遂解印。步行以归。

涌幢小品卷之四
都城
国初有高筑墙。广聚粮。缓称王之言。一以为朱升。一以为陈碧峯。其说不一。然太祖初得和阳。即分地甃城。此时谋臣尚未合。隐士尚未搜也。既都金陵旧城。西北控大江。东尽白下门外。距钟山颇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之宫。稍庳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域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既下北平。大将军展筑其城。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文皇因受封焉。既即位。定为北京。六年北巡。称行在。方平南交。屡出塞。且营宫殿。未闻有所改作也。
都墙
六朝时。建业都城外。仅竹篱。齐高帝时。有盗发白虎樽者。王俭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止。上曰。吾欲后世无以加。所谓外罗城也。我朝改作。凡十三城。周二百余里。包钟山、孝陵其中。北京为贴城。内外为女墙。高不及三丈。嘉靖末年虏患。作南城。如重城之制。而稍庳。要之。都墙不可已也。
罗城分工
南京外罗城。旧俱工部修理。成化九年奏准。自驯象门起八门。属本府修。沧波门起。属工部修。焦猗园云。太祖筑京城。原工部与本府共工。后府筑已竣。尚有余资。建石桥于江东门。曰赛工桥。盖赛工部也。后人误以沈万三秀媳妇所筑。遂曰赛公。可笑。然则成化题准分修。倘亦有旧例可据耶。
宫殿
南京宫殿。作于吴元年。先十二月甲子日兴工。所司进图。悉去雕琢奇丽者。门曰奉天。三殿曰奉天。曰华盖。曰谨身。两宫曰干清、坤宁。四门曰午门。曰东华、西华、玄武。大略已定。登极前一月御新宫以即位。祭告上帝。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奉天门之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殿之左右曰中左、中右。两庑之间。左文楼。右武楼。奉天门外两庑。曰左顺、右顺。及文华、武英二殿。至二十五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又建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间。及长安东西二门。而西宫则上燕居之所也。
太祖集诸地师数万人。卜筑大内。填燕尾湖为之。虽决于刘基。实上内断。基不敢尽言也。二十五年后知其误。乃为文祭光禄寺灶神云。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昂中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云云。此真大圣人心肠。故文皇北都。享国长久。
文皇初封于燕。以元故宫为府。即今之西菀也。靖难后。就其地亦建奉天诸殿。十五年改建大内于东。去旧宫可一里。悉如南京之制。而弘敞过之。即今之三殿。正朝大内也。此得地脉尽处。前挹九河。后拱万山。正中表宅。水随龙下。自辛而庚。环注皇城。绕巽而出。又五十里合于潞河。余过西华门。马足恰恰有声。俯视。见石骨黑。南北可数十丈。此真龙过脉处。出西直门。高梁桥一带。望之。隐隐隆隆可七十里。天造地设。至我明始开天寿山。又足以配。帝王万万世之传。宁有极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