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笔记
- 史讳举例
史讳举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汉书儒林传》,《春秋公羊》有严彭祖、颜安乐二家,《公羊》疏引《六艺论》云:“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彭祖本庄氏,史避讳追改。
《三国蜀志刘二牧传》:“并州杀刺史张益。”《后汉书灵帝纪》及《刘焉传》均作张懿,史避晋讳,改懿为益。
《隋书贺若弼传》:“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陈书》作鲁广达,《隋书》避讳去一字;蛮奴本名忠,亦避隋讳称其小字。
《通鉴》唐武德二年:“窦建德执逆党宇文智及孟景。”上年宇文化及谋逆,有鹰扬将孟秉同谋。景即秉,因避昞嫌名改。《通鉴》杂采诸书,故或景或秉。
《隋书》亦作孟秉。
《新唐书王敬武传》:“遣部将卢弘攻之。”《新五代史刘鄩传》作卢洪,宋人避讳改。
《新五代史周本纪》:“诏镇宁军节度李弘义。”《宋史》作洪义,云:“本名洪威,避周祖名改。”据此则本名弘威,改弘义,入宋又改名洪义也。因此知李业本弘义之弟,亦当名弘业,史家避讳,省一字耳。
又《罗绍威传》:“逐杀其帅乐彦贞。”《新、旧唐书》皆作彦祯,而此作贞者,宋人避仁宗讳改。
又《楚世家》:“与行军司马何景真等。”《通鉴》作敬真,史避宋讳改。
又《楚世家》:“拓跋常为仆射。”《通鉴》作拓跋恒,史作常,避真宗讳。
《辽史太宗纪》,天显十二年三月,晋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广,即《新五代史》之范延光,辽避讳改。
《辽史历象志》:“司天监马绩奏上乙未元历。”《新五代史》作马重绩,盖避晋出帝讳重贵,去一字。
《金史》六十《交聘表》,天德二年三月,宋参知政事余唐弼,《宋史》及《系年录》俱作余尧弼,盖《金史》臣避世宗父讳宗尧追改。
宋使辽诸臣,据《续通鉴长编》所载人名,每与《辽史》不同,其因避辽讳改者如下:
一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七月,贺国后生辰,龙图阁待制韩亿,以名犯北朝讳,权改名意。然《辽史》乃作韩翼,盖辽太祖阿保机汉名亿也。
二天圣八年,辽太平十年,八月,贺国后正旦,开封府判官侍御史张亿,《辽史》亦作张易。
三天圣九年,辽太平十一年,十月,贺国主正旦,西染院副使王克忠,《辽史》作克善,盖避辽圣宗宗真嫌名也。
四明道元年,辽重熙元年,贺国母生辰,内殿承制閤门祗候王德基,《辽史》作德本;贺国主生辰,客省副使王克基,《辽史》作克纂,盖辽道宗名洪基也。
《南史》与《宋、齐书》,《北史》与《魏、齐、周书》,亦多同人异名,皆因讳改。不明乎此,则欲检对二史难矣。略表其卷数如下:
褚叔度《宋书》五十二褚裕之《南史》二十八
谢景仁《宋书》五十二谢裕《南史》十九
张茂度《宋书》五十三张裕《南史》三十一
庾炳之《宋书》五十三庾仲文《南史》三十五
王敬弘《宋书》六十六王裕之《南史》二十四
王景文《宋书》八十五王彧《南史》二十三
宗炳《宋书》九十三宗少文《南史》七十五
褚渊《南齐书》二十三褚彦回《南史》二十八
薛渊《南齐书》三十薛深《南史》四十
孔稚珪《南齐书》四十八孔珪《南史》四十九
贾渊《南齐书》五十二贾希镜《南史》七十二
邓渊《魏书》二十四邓彦海《北史》二十一
长孙稚《魏书》二十五长孙幼《北史》二十二
刘昞《魏书》五十二刘延明《北史》三十四
李叔虎《魏书》七十二李叔彪《北史》四十五
侯渊《魏书》八十侯深《北史》四十九
张渊《魏书》九十一张深《北史》八十九
李稚廉《北齐书》四十三李幼廉《北史》三十三
张雕《北齐书》四十四张彫武《北史》八十一
郑孝穆《周书》三十五郑道邕《北史》三十五
郭儁《隋书》七十二郭世儁《北史》八十五
王充《隋书》八十五王世充《北史》七十九
裕、彧者宋讳,故《宋书》避之。邕者周讳,故《周书》避之。虎、炳、渊、世、稚者唐讳,故唐史臣避之。因所避不同,而二史称名遂异。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汉书艺文志》,儒家有庄助四篇,纵横家有庄安一篇,赋有庄匆奇赋十一篇,严助赋三十五篇。师古曰:“上言庄匆奇,下言严助,史驳文。”盖庄为汉讳,故列传改作严助、严安、严匆奇。《志》之或庄或严,则录自《七略》,避改有未尽,或后人回改也。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九年,越骑校尉赵世。”《西羌传》作赵代,《赵熹传》亦作赵代,盖章怀避唐讳改。《纪》作世,则唐以后人回改也。
《后汉书献帝纪》:“兴平二年,杀光禄勋邓泉。”《五行志》作邓渊,此作泉,章怀改。
《梁书》刘霁、刘杳、刘歊,昆弟三人,霁在《孝行传》,杳在《文学传》,歊在《处士传》。《霁、歊传》云:“祖乘民,宋冀州刺史。”《杳传》云:“祖乘人,宋冀州刺史。”或民或人,避唐讳改。
《南史文学传》:“贾希镜祖弼之,父匪之。”《王僧孺传》:“贾弼子匪之,匪之子长水校尉深。”希镜即深字。本名渊,史家避讳,或举其字,或易为深。
《新唐书许景先传》:“景先曾祖绪。”《裴寂传》附许世绪事,作世绪。此避太宗讳,去世字。
《新五代史韩逊传》:“天成四年李宾作乱。”《康福传》作李从宾,盖避后唐讳,犹杜重威避晋讳称杜威也。《通鉴》则作李匡宾。
《金史宗道传》:“承安二年为贺宋正旦使。”《交聘表》作崇道,盖避金世宗父睿宗讳,改宗为崇也。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晋书罗尚传》:“乃使兵曹从事任锐伪降。”李特《载记》作任明,《华阳国志》八作任睿。睿为本名,晋人避元帝讳易之。锐取同音,明取同义也。
《梁书邓元起传》:“萧藻将至。”上云萧深藻,此云萧藻。本名渊藻,以避讳,或改为深,或省一字。
《北齐书后主纪》:“武平四年,杀侍中张彫虎。”《儒林传》作张雕,《北史儒林传》作张彫武,汲古阁本虎作唐,尤误。盖本名彫虎,避唐讳,或改或省也。
《隋书经籍志》:“《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野民即徐广,避隋讳称其字,后又避唐讳,称为徐野人。
《新唐书姚崇传》:“崇字元之,始名元崇,以与突厥叱刺同名,改以字行,后避开元尊号,更今名。”是姚崇始名元崇,后名元之,最后名崇,皆有所避也。
《宋史刘廷让传》:“刘廷让字光乂。”《太祖纪》:“乾德二年十一月,江宁军【当作宁江军】节度使刘光义,出归州道以伐蜀”光义,即廷让也。《长编》亦作光义。《新五代史后蜀世家》作刘光乂。光义,廷让名,后避太宗讳,改以字行。《曹彬传》、《曹翰传》、《刘福传》又作光毅,皆避讳改。
唐李匡乂撰《资暇集》三卷,旧本或题李济翁撰,盖宋刻避太祖讳书其字;或作李乂,亦避讳省一字。《文献通考》一入杂家,引《书录解题》作李匡文;一入小说家,引《读书志》作李匡义。《陆游集》有此书跋,亦作李匡文。《野客丛书》作李正文。然《读书志》实作匡乂。《新唐书艺文志》有李匡文《两汉至唐年纪》一卷,注曰:“昭宗时宗正少卿。”盖即匡乂,因避讳一人数名也。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新唐书昭宗纪》:“天复二年九月,武定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叛,附于王
建。”《新五代史前蜀世家》作思敬。思敬为夏州节度思恭、保大节度思孝之弟。思孝致仕,以思敬为保大留后,遂升节度,又徙武定军。《新唐书党项传》: “思恭为定难节度使,卒,弟思谏代为节度。思孝为保大节度,以老,荐弟思敬为保大留后,俄为节度。”思恭为兄,思敬为弟,本是两人,宋人避讳,改敬为恭,遂与思恭二名相溷。并《新五代史李仁福传》夏州破黄巢之思恭,后人亦误为思敬矣。其实镇保大镇武定者乃思敬,而夏州破黄巢者自为思恭也。
南宋有两曾宏父。朱氏《曝书亭集》四三所引绍兴十三年知台州事者,乃曾纡之子,避光宗讳惇【《四库提要》误宁宗】,以字称宏父者也。与《石刻铺叙》之曾宏父,字幼卿,非一人。《南宋杂事诗》径题此书为曾惇撰,则又承朱之误者也。竹汀先生曰:朱氏考稽,号称精审,犹有此失,校书之难如此。
杨树达曰:“柳宗元有弟名宗玄,见柳著《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若如清讳,玄改为元,则二人同名矣。”今考《全唐文》乃作宗圆,粤雅堂本《韩柳年谱》则作宗糸。盖一则以玄不可作元,而改为圆;一则因玄写作,而刻本又误为糸也。
《柳河东集》九《陆文通墓表》注:“陆淳字元冲,避唐宪宗讳,赐名质。”今《通志艺文略》于淳著《集传春秋微旨》、《集传春秋辨疑》,题陆淳撰;于淳著《集传春秋纂例》,则题陆质撰,一若淳与质为二人者,应著明之。
《宋史侍其曙传》:“祥符二年,黎州夷人为乱,诏曙乘驿往招抚,其酋纳款杀牲为誓。曙按行盐井,夷人复叛。曙率部兵百馀,生擒首领三人,斩首数十级。”《蛮夷传》:“大中祥符元年,泸州言江安县夷人为乱,诏遣閤门祗候侍其旭乘传招抚。旭至,蛮人首罪,杀牲为誓。未几复叛,旭因追斩数十人,擒其首领三人。”此明一人一事,其易曙为旭,避英宗讳也。黎泸异州,音近讹也。
《南史范云传》:“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范泰传》:“泰,顺阳人。”泰为汪之孙,云为六世孙,而籍贯互异者,南乡即顺阳,梁代避讳改也。以《南史》之例言之,云亦当类叙于《泰传》之后,而今不然者,盖不知南乡本顺阳,故一族误为二族也。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金史》廿四《地理志》,蓟州县五,注:“旧又有永济县,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济务置,未详何年废。”据元至元七年孙庆瑜撰《丰闰县记》云:“金大定间改永济务为县,大安初避东海郡侯讳,更名曰丰闰。”《史》不知丰闰即永济之改名,而分而为二,乃以丰闰为泰和间置,又谓永济已废,而未得其年,皆误之甚也。
《元史刘秉忠传》:“其先瑞州人。”此辽金之瑞州,非宋之瑞州也。秉忠自曾祖以来,皆家邢州,足迹未抵江南。而江西之瑞州,本名筠州,宋末避理宗嫌名,始改筠为瑞,已在金南渡之后矣。《雍正江西通志》七一乃收秉忠入《人物》,何耶!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宋史艺文志》,经解类有颜师古《刊谬正俗》八卷,儒家类又有颜师古《纠谬正俗》八卷。此书本名《匡谬正俗》,宋人避讳,或改为刊,或改为纠,其实一书也。
又农家类,前有刘安靖《时镜新书》五卷,后又有刘靖《时鉴杂书》一卷。
注云:“杂一作新。”当亦宋人避讳,改镜为鉴,实一书也。
别集类,前有《廖光图诗集》二卷,后又有《廖正图诗》一卷。本名匡图,宋人避讳,或改为光,或改为正,其实一书也。
别集类有商璠《丹阳集》一卷,而总集类又有殷璠《丹阳集》一卷。宋人避讳,改殷为商,实一书也。
地理类,前有达奚弘通《西南海蕃行记》一卷,后又有达奚洪【一作通】《海外三十六国记》一卷。疑即一书,一作洪者,避讳改也。
又地理类,前有曹璠《国照》十卷,后又有曹璠《须知国镜》二卷。宋人避讳,往往改镜为照,疑亦一书也。
《崇文总目》道书类,有吴筠撰《真纲论》一卷,其后又有《元纲论》一卷。《东观馀论》校正《崇文总目》云:“此前已有所谓《真纲论》即此,盖避圣祖名也。”圣祖,即宋所谓始祖玄朗。一改玄为真,一改玄为元,其实一书也。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通典》廿四《职官篇》:“大唐永徽初,以国讳改持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按隋以前皆曰治书侍御史。汉《孔彪碑》、晋《郛休碑》、苻秦《重修魏邓太尉祠碑》,皆有治书侍御史,其见诸史传者尤众。今因叙述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之故,乃先避讳写为持书,果为持书,又何所谓国讳!《金石萃编》四七《马周碑跋》,不考前史,仅据《通考》沿袭《通典》之文,谓魏晋以下,皆作持书,竟不知有治书之名,其去史实远矣。
《宋史》一六七《职官志》:“太原府、延安府、庆州、渭州、熙州、秦州,则兼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按《嘉泰会稽志》三云:“国初节度使,领马
步军都部署。英宗即位,避御名,改称都总管。其后守臣兼一路安抚使者,皆带马步军都总管。”以此推之,河东陕西诸路经略安抚使,皆置于仁宗朝,当为都部署。史称都总管者,据后来改名也。然其中实脱漏原名都部署一节。至史与碑刻,时有不同,倘无碑刻,则竟不知原名为都部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