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子藏
- 兵家
- 孙子集注
孙子集注
○张预曰:虽是平陆,须有高阜,必右皆之,所以恃为形势者也。前低后高,所以便乎奔击也。】
[点校者按,《淮南子》云:“左前川泽,右背山陵。”“天罡所击,不可与敌”,即“右背高”与“前死后生”之意。下文云:“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兵之利,地之助也。”即伸“右背高”之旨。“前死后生”,诸家解释皆非。]
此处平陆之军也。
【梅尧臣曰:处平陆,当知此二者。
○张预曰:居平陆之地,以上二事为法。】
凡此,四军之利,
【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泽、平陆也。
○张预曰:山水斥泽平陆之四军也。诸葛亮曰:“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李筌曰:黄帝始受兵法于风后而灭四方,故曰胜四帝也。
○梅尧臣曰:四帝当为四军,字之误欤。言黄帝得四者之利,处山则胜山,处水上则胜水上,处斥泽则胜斥泽,处平陆则胜平陆也。
○王晳曰:四帝,或曰当作四军。曹公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一本无作亦。
○何氏曰:梅氏之说得之。
○张预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按《史记•黄帝纪》,云与炎帝战于阪泉,与蚩尤战于涿鹿,北逐荤粥。又太公《六韬》言,黄帝七十战而定天下。此即是有四方诸侯战也。兵家之法,皆始于黄帝,故云然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
【梅尧臣曰:高则爽恺,所以安和,亦以便势。下则卑湿,所以生疾,亦以难战。
○王晳曰:有降无登,且远水患也。
○张预曰:居高则便于觇望,利于驰逐,处下则难以为固,易以生疾。】
贵阳而贱阴,
【梅尧臣曰:处阳则明,顺处阴则晦逆。
○王晳曰:乆处阴湿之地,则生忧疾,且弊军器也。
○张预曰:东南为阳,西北为阴。】
养生而处实,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乗实犹高也。
○梅尧臣曰:养生便水草,处实利粮道。
○王晳曰:养生谓水草,粮糒之属。处实者倚固之谓。
○张预曰: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军无百疾。】
是谓必胜。
【李筌曰:夫人处卑下,必疠疾。惟高阳之地可居也。
○杜牧曰:生者,阳也。实者,高也。言养之于高则无卑湿阴翳,故百疾不生,然后必可胜也。
○梅尧臣曰:能知上三者,则势胜,可必疾气不生。
○张预曰:居高面阳,养生处厚,可以必胜,地气干熯,故疾疠不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杜牧曰:凡遇丘陵堤防之地,常居其东南也。
○梅尧臣曰:虽非至高,亦当前向明而右依实。
○王晳曰:处阳则人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张预曰:面阳所以贵明,显背高所以为险固。】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梅尧臣曰:兵所利者,得形势以为助。
○张预曰:用兵之利,得地之助。】
上雨,水沫至,欲渡者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济而水遽涨也。
○李筌曰:恐水暴涨。
○杜牧曰:言过溪涧,见上流有沫,此乃上源有雨。待其沫尽,水定乃可渡。不尔。半渡恐有暴水卒至也。
○杜佑曰:恐半渡水而遂涨。上雨,水当淸而反浊,沫至,此敌人权遏水之占也,欲以中絶军。】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
【凡地有计,智料敌而行。
○张预曰:武刚也,未能用刚武以轻进,谓未见利也。】
足以倂力料敌,取人而巳。
【曹操曰:厮养足也。
○李筌曰:兵众武用力均,惟得人者胜也。
○杜牧曰:言我与敌人,兵力皆均,惟未能用武前进者,盖未得见其人也。但能于厮养之中,拣择其材,亦足幷力料敌而取胜,不假求于他也。
○陈皥曰:言我兵力不多,于敌又无利便可进,不必他国乞师,但于厮养中倂力取人,亦可破敌也。
○贾林曰:虽无武勇之力而轻进,足以智谋料敌,倂力而取敌人也。
○梅尧臣曰:武,继也。兵虽不足以继进,足以幷给役厮养之力,量敌而取胜也。
○王晳曰:晳谓善分合之变者,足以倂力,乗敌间,取胜人而巳。故虽厮养之辈可也。况精兵乎。曹说是也。
○张预曰:兵力旣均,又未见便,虽未足刚,进足以取人,于厮养之中,以幷兵合力,察敌而取胜,不必假他兵以助巳。故《尉缭子》曰:“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此言助卒无益,不如已有兵法也。】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杜牧曰:无有深谋远虑,但侍一夫之勇,轻易不顾者,必为敌人所擒也。
○陈皥曰:惟犹独也。此言殊无远虑,但轻敌者,必为其所擒,不独言其勇也。《左传》曰:“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则小敌亦不可轻。
○王晳曰:唯不能料敌,但以武进,则必为敌所擒,明患不在于不多也。
○张预曰:不能料人,反轻敌以武进,必为人所擒也。齐晋相攻,齐侯曰:“吾姑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为晋所败,是也。】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杜牧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罚齐之。
○梅尧臣曰:传上世德以至之恩以亲之,恩德未敷,罚则不服。故怨而难使。
○王晳曰:恩信非素浃洽于人,心未附也。
○张预曰:骤居将帅之位,恩信未加于民,而遽以刑法齐之,则怒恚而难用。故田穰苴曰:“臣素卑贱,士卒未附,百姓不信。”又伍参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是也。】
卒巳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巳洽,若无刑罚,则骄情难用也。
○梅尧臣曰:恩德旣洽,刑罚不行,则骄不可用。
○王晳曰:所谓若骄子也。
○张预曰:恩信素洽,士心巳附,刑罚寛缓,则骄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罚。
○杜牧曰:晏子举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也。
○王晳曰:吴起云:“总文武者,军之将,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是谓必取。
【杜牧曰:文武旣行,必也取胜。
○梅尧臣曰:令以仁恩,齐以威刑,恩威并着,则能必胜。
○张预曰:文恩以恱之,武威以肃之。畏爱相兼,故战必胜,攻必取。或问曰:《书》云:“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言先威也。孙武先爱,何也?曰:书之所称,仁人之兵也。王者之于民,恩德素厚,人心巳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武之所陈,战国之兵也。覇者之于民,法令素酷,人心易离,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令素行以敎其民,则民服。
【梅尧臣曰:素,旧也。威令旧立,敎乃听服。
○张预曰:将令素行,其民巳信。敎而用之,人人听服。】
令不素行以敎其民,则民不服。
【王晳曰:民不素敎,难卒为用。
○何氏曰:人旣失训,安得服敎。】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杜牧曰:素,先也。言为将,居常无事之时,须恩信威令,先着于人,然后对敌之时,行令立法,人人信伏。韩信曰:“我非素得拊循士大夫,所谓驱市人而战也。所以使之背水,令其人人自战。”以其非素受恩信威令之从也。
○陈皥曰:晋文公始入国,敎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此言欲令民不苟其生也。于是出定襄王。此言示以事君之大义,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又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伐原以示之信。此言在往年伐原,不贪其利而守其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此言人无贪诈也。明征其辞。公曰:“可矣。”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恭。”于是大搜,以示之礼。及战之时,少长有礼,其可用也。此五者,敎人之本也。夫令要在先申,使人听之,不惑法,要在必行,使人守之,无轻信者也。三令五申,示人不惑也。法令简当,议在必行,然后可以与众相得也。
○梅尧臣曰:信服巳乆,何事不从。
○王晳曰:知此者,始可言其幷力胜敌矣。
○张预曰: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尉缭子》曰:“令之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言号令一出,不可反易,自非大过大疑,则不须更改申明,所以使民信也。诸葛亮与魏军战,以寡对众,卒有当代者,不留而遣之曰:“信不可失。”于是人人愿留,一战遂大败魏兵,是也。】
孙子集注卷之九
孙子集注卷之十
地形篇
(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李筌曰:军出之后,必有地形变动。
○王晳曰:地利当周知险隘支挂之形也。
○张预曰:凡军有所行,先五十里内山川形势,使军士伺其伏兵,将乃自行视地之势,因而图之,知其险易,故行师越境,审地形而立胜。故次行军。)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
【梅尧臣曰:道路交达。】【点校者按,通,通达,交通便利之地。】
有挂者,
【梅尧臣曰:网罗之地,往必挂缀。】【点校者按,挂,读为罣,网罗也。】
有支者,
【梅尧臣曰:相持之地。】【点校者按,支,山脉支离之地。】
有隘者,
【梅尧臣曰:两山通谷之间。】【点校者按,隘,《汉书》颜师古注读为嗌,盖如咽喉之地,塞则不通。故为两山通谷之间,道路狭而难通之地。】
有险者,
【梅尧臣曰:山川丘陵也。】
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梅尧臣曰:平陆也。
○杜佑曰:此六地之名,教民居之,得便利则胜也。
○张预曰:地形有此六者之别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杜佑曰:谓俱在平陆,往来通利也。
○张预曰:俱在平陆,往来通达。】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于人。
○李筌曰:先之以待敌。
○杜牧曰:通者,四战之地,须先据高阳之处,勿使敌人先得而我后至也。利粮道者,毎于津阨,或敌人要冲,则筑垒或作甬道以护之。
○贾林曰:通利者,无有冈坂亦无要害,故两通往来,处高易于望候,向阳视生,通粮道,便易转运,于此利于战也。
○杜佑曰:宁致人,无致于人。巳先据高地,分为屯守于归来之路,无使敌絶巳粮道也。
○梅尧臣曰:先据高阳,利粮通阨,敌人来至,我战则利。
○王晳注同曹操。
○何氏同杜佑注。
○张预曰:先处战地以待敌,则致人而不致于人。我虽居高面阳,坐以致敌,亦虑敌人不来赴战,故须使粮饷不絶,然后为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杜佑曰:挂者,牵挂也。】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李筌曰:徃难以返曰挂。
○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动有挂碍也。徃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险阻相错,敌人巳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徃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陈皥曰:不得已,陷在此,则须为持乆之计,掠取敌人之粮以伺利便而击之。
○杜佑曰:敌无备,出攻之,胜,可也。有备不得胜之,则难还返也。
○梅尧臣曰:出其不意,徃则获利。若其有备,徃必受制。
○张预曰:察知敌情,果为无备,一举而胜之,则可矣。若其有备,出而弗克,欲战则不可留,欲归则不得返,非所利也。】
我出而不利,彼岀而不利,曰支。
【杜佑曰:支,乆也。俱不便,乆相持也。
○张预曰:各守险固,以相支持。】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李筌曰:支者,两俱不利,如挂之形,故各分其势。
○杜牧曰:支者,我与敌人各守高险对垒,而军中有平地,狭而且长,出军则不能成陈,遇敌则自下御上,彼我之势俱不利便。如此,则堂堂引去,伏卒待之。敌若蹑我,候其半岀,发兵击之,则利。若敌人先去以诱我,我不可岀也。
○陈皥曰:此说理繁而语倒,但彼此出军,地形不便,敌若设利诱我而去,我愼勿追之。我若引去,敌止则巳。若来袭我,候其半出,则急击之。
○贾林曰:支者隔险阻,可以相要截,足得相支持,故不利先出也。
○杜佑曰:利,利我也。佯背我去,我无出逐,待其引而击之,可败也。
○梅尧臣曰:各居所险,先出必败,利而诱我,我不可爱,伪去,引敌半出而击。
○王晳曰:敌不肯至,则设奇伏而退,且诡之,令必出。
○张预曰:利我,谓佯背我去也,不可岀攻。我舍险则反为所乗,当自引去。敌若来追,伺其半岀,行列未定,锐卒攻之,必获利焉。李靖《兵法》曰:“彼此不利之地,引而佯去,待其半岀而邀击之。”】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杜佑曰:盈,满也。以兵陈满隘形,欲使敌不得进退也。】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形者,两山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岀竒也。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卽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李筌曰:盈,平也。敌先守隘,我去之。赵不守井陉之口,韩信下之。陈豨不守漳水,高祖下之。是也。
○杜牧曰:盈者满也。言遇两山之间,中有通谷,则须当山口为营,与两山口齐如水之在器而盈满也。
○杜佑曰:谓齐口亦满也。如水之满器与,口齐也。若我居之,平易险阻,皆制在我,然后出奇以制敌。若敌人据隘之半,不知齐口满盈之道,我则入隘以从之。盖敌亦在隘,我亦在隘,俱得地形,胜败在我,不在地形也。夫齐口盈满之术,非惟隘形独解。有口譬如平坡迥泽,车马不通,舟楫不胜,中有一径,亦须据其路口,使敌不得进也。诸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