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例存疑

□近则洋鎗洋炮到处皆有,贼匪用以拒捕,伤人者亦覆层见迭出,禁令倶成具文,殊可叹也。
私藏应禁军器  一,内地奸民在产硝黄地方私行煎穵,无论已未兴贩,照台湾之例科断,十斤以下,杖一百,刺字。十斤以上,杖六十,徒一年。毎十斤加一等。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药在十斤以下者,发近边充军。三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药在十斤以上者,照私铸红衣等大小炮位例处斩,妻子縁坐,财产入官。如将硝黄济匪,以通贼论。知情故纵及隐匿不首,并与犯同罪,至死减一等,俟军务完竣,仍照旧例办理。
   此条系咸丰元年署广西巡抚周天爵条奏私造、私售火药罪名一折,经刑部议准,于窝囤兴贩硫黄例内添入煎穵二字,同治元年议覆云贵总督潘铎条奏。将出产硝黄地方奸民私自煎穵,照台湾之例科断。九年,于窝囤兴贩例内删去煎穵二字,添纂此例。
私藏应禁军器  一,内地民人窝囤兴贩硫黄十斤以下,杖一百。十斤以上,杖六十,徒一年。二十斤以上,以次递加。五十斤以上,杖一百,流二千里。八十斤以上,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一百斤,杖一百,流三千里。百斤以上,发近边充军。若甫经窝囤,尚未兴贩,减兴贩罪一等。焔硝毎二斤作硫黄一斤科断,硝黄入官。邻保知情不首,杖一百。不知情,杖八十。挑夫、船戸知情不首,减本犯罪二等。知情分赃,与犯同罪。赃重,以枉法从重论。首报人,免罪,仍照硝黄入官价値向本犯另追给赏。如合成火药卖与盐徒,不问斤数多寡,发近边充军。其本省银匠、药铺、染房需用硝黄,毎次不许过十斤,令其呈明地方官批限,买完缴销,违者,以私囤论。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原载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门,乾隆五年改定。新例将私贩囤积及邻保之治罪、银匠药铺之收买(此雍正十年例),挑夫船夫之治罪及首吿之给赏(此雍正十二年例),并旧例硝黄合成火药卖与盐徒治罪之处,合为一条,移入此门,将原例删除。咸丰元年修改,同治九年改定。
   谨按。首条言煎穵之罪,次条言窝囤兴贩之罪。
□如无硝黄,则鸟鎗即属无用之物,禁鸟鎗自不得不禁硝黄,其势然也。惟合成火药十斤以上,即拟斩决,縁坐,未免太重,似应仍以有无济匪,分别定拟。
□奸民如不兴贩图利,煎穵何为。似应改为合成火药十斤以上者,发近边充军。百斤以上者,斩候。卖给贼匪者,不论斤数多寡,以通贼论。
□再,买完,本系卖完之讹,毎次修例时倶因仍未改,遂致因讹成讹。
私藏应禁军器  一,凡民间如有私制藤牌者,杖一百。失察之地方文武官,照失察私藏鸟鎗例议处。
   此条系乾隆三十九年吏部会同兵部、刑部议覆御史李漱芳条奏定例,道光四年改定。
   谨按。文武官照失察鸟鎗例议处,则私制罪名似亦应照私造鸟鎗例加以枷号,以免参差。
私藏应禁军器  一,私铸红衣等大小炮位及抬鎗者,不论官员军民人等,及铸造匠役一并处斩,妻子给付功臣之家为奴,家产入官。铸造处所邻佑房主里长等知情不首者,倶拟绞监候。专管文武官,革职。兼辖文武官及该督抚提镇,倶交该部议处。其私藏炮位及抬鎗之犯,除讯有不法重情仍照各律例以复位拟外,如讯无别情,仅止私藏者,即于私铸罪上减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失察之地方官,交部分别议处。
   此条系康熙十九年定例,雍正三年删改,嘉庆十四年、道光十四年改定。
   谨按。此条例文最严,盖谓非有叛逆重情,铸此何为。则直以反叛目之矣。
私藏应禁军器  一,京城制造花爆之家。于地方保甲门牌内注明业花爆字样,止准售卖花爆,不准售卖火药。如违例售卖火药数不足十斤者,笞五十。十斤,杖六十,毎十斤加一等。至五十斤以上者,杖一百,徒三年。其应需硝黄,如不由官行、官店承买者,照私囤例治罪。
   此条系道光十七年刑部奏准定例。
   谨按。制造花爆,各处倶有,不独京城为然,应改为通例。
□售卖火药下似应改为照兴贩硫黄例治罪。
□兴贩硫黄,例已改重,此处亦应修改。
私藏应禁军器  一,四川、云南、贵州所产黒铅,除由官采办外,其余无论在厂在店,一律严禁出境,如违例私运,照窝囤兴贩硫黄例治罪。兵役知情徇隐,减犯人罪一等。受财故纵,与犯人同罪。赃重者,以枉法从重论。傥有济匪情事,以通贼论,仍须人铅并获,乃坐。
   此条系咸丰五年四川总督黄宗汉奏准定例。
   谨按。此因硝黄而类及之也。

纵放军人歇役:巻首
凡管军千总、把总及管队军吏,纵放军人出百里之外买卖,或私种田土,或隐占在己使唤,空歇军役(不行操备)者,(计所纵放及隐占之军数)一名,杖八十,毎三名加一等,罪止杖一百,罢职。若受财卖放者,以枉法从重论。所隐(纵放、隐占、卖放各项)军人,并杖八十。若私使出境,因而致死,或被贼拘执者,杖一百,罢职,发边远充军。至三名者,绞(监候)。本营专管官吏,知情容隐不行举问,及虚作逃亡,扶同报官者,与犯人同罪(罪止杖一百,发边远充军)。若管队把总、千总,纵放军人,其本营专管官吏,知情故纵,或容隐不行举问,及本营专管官故纵军人,其干总、把总、管队知而不首吿者,罪亦如之。(私使出境而不首吿者,同罪。)
○若钤束不严,(原无纵放私使之情,)致有违犯(或出百里,或出外境私自歇役)及(原无知情容隐,止)失觉举者,管队名下一名,把总名下五名,千总名下十名,本营专管官名下五十名,各笞四十。管队名下二名,把总名下十名,千总名下二十名,本营专管官名下一百名,各笞五十,并留任。不及数者,不坐。
○若武职官私家役使军人,不曾隐占歇役(妨废操备)者,一名,笞四十,毎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并毎名计一日,追雇工银(八分五厘五毫)入官。
○若有吉凶借使者,勿论。
   此仍明律,顺治三年修改并添入小注,雍正三年删改,乾隆五年改定。
条例
纵放军人歇役  一,凡军士,下班之日,其本管官员,擅拨与人做工等项役使。照私役军人本律发落。(按,一名,笞四十,毎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此条系前明问刑条例,雍正三年修改。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此非役使而类于役使者。

公侯私役官军:巻首
凡公侯,非奉特旨,不得私自呼唤官军,前去役使,违者,初犯、再犯免罪。三犯奏请区处。其官军听从,及不出征时辄于公侯之家门首伺立者,官各杖一百,罢职,发边远充军。军人同罪。(伯爵有犯,亦准此律奏请。)
   此仍明律,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雍正三年修改。

从征守御官军逃:巻首
凡官军(已承调遣)从军征讨,私逃还家,及逃往他所者,初犯,杖一百,仍发出征。再犯者,绞(监候)。知(在逃之)情窝藏者,(不问初犯、再犯)杖一百,充军。(原籍及他所之)里长知而不首者,杖一百。若(征讨事毕)军还(官军不同振旅)而先归者,减(在逃)五等。因而在逃者,杖八十。若在京军人逃者,初犯,杖九十。各处守御城池军人逃者,初犯,杖八十,倶发充伍。再犯,(不问京、外,)并杖一百,倶发边远充军。三犯者,绞(监候)。知(在逃之)情窝藏者,与犯人同罪,罪止杖一百,充(附近)军(不在边远处绞之限)。里长知而不首者,各减(窝藏)二等。(从杖罪减科,罪止杖八十。其从征军与守御军)本管头目知情故纵者,各(随所犯次数)与同罪,罪止杖一百,罢职,附近充军。其(征守)在逃官军,(自逃日为始,)一百日内,能自出官首吿者,(不问初犯、再犯,)免罪。若在限外自首者,减罪二等。但于随处官司首吿者,皆得准理(准免罪及减罪二等)。
○若各营军人,(不着本伍)转投别营当军者,同逃军论。(或初犯、再犯,皆依上文律科断。)
   此仍明律,雍正三年删改,乾隆五年改定,其小注系顺治三年添入,乾隆五年増修。
   《辑注》云,里长不过知而不首,非窝藏之比,故减二等。前从征私逃者,里长知而不首,不问初犯,再犯,止杖一百。逃军内以从征为重,此减二等,止照杖八十、九十、一百上减科,罪止杖八十,再犯、三犯亦然。若照充军绞罪上减,则反重于出征者矣。(按,律内小注似本于此。)
   谨按。第―层,知情窝藏者,下注不问初犯、再犯一句,是逃者止问杖罪,而窝藏者反问军罪矣,似未平允。
条例
从征守御官军逃  一,将弁在营潜逃者,严拏正法。随征兵丁,无论协剿邻封及备防本省,有私逃者,领兵将弁即将姓名、数目知照该兵丁本营及原籍,一体严拏,获日审讯明确,拟斩立决。其在军务未竣以前投首者,改发各省驻防给官兵为奴。如在配脱逃被获,用重枷枷号三个月,杖责管束。若在军务吿成以后投首者,依随征脱逃例拟斩立决。仍援引金川逃兵投首发遣新疆例奏请定夺,蒙恩免死减发者,亦改发驻防,给官兵为奴。如再脱逃,请旨即行正法。至在途患病及打仗受伤,或迷失路径与落后有因,并非有心脱逃,若在军务未竣以前投首,照自首律免罪。被获者,杖一百,徒三年。在军务吿成以后投首,亦杖一百,徒三年。被获者,改发各省驻防,给官兵为奴。(按,与留养门内一条参看。)在配脱逃被获,仍枷责管束。其跟随余丁有偷盗马匹军器及衣服银两潜逃者,亦拟斩立决。如有投首,照兵丁投首,按军务已未吿竣分别问拟。其并无偷盗情事,有心脱逃之余丁,无论军务已未吿竣,被获者倶改发极边足四千里充军,到配加枷号三个月。在配脱逃被获,亦照前枷责管束。其自行投首并笃疾者,无论军务已未和吿竣,倶杖一百,流三千里。如落后有因,无论军务已未吿竣,投首者,免罪。被获者,杖一百,枷号一个月,仍向犯属及中保人追原雇价値给主。(按,与窃盗门?随驾官员跟役逃回一条参看。)勇丁脱逃,亦照兵丁例一律办理。至驻防官兵私逃,应销除本身旗档,如落后有因,并非有心脱逃,免其销档。溃散兵丁,一概不准收标。该管将弁知情容隐,任令冒饷,或该兵丁逃后改易姓名,朦混入营食饷者,除本犯治罪外,知情容隐及失察该管将弁,均交部分别议处。
   此例原系四条,一系雍正十年定例,(按,初次脱逃即拟绞候,较律已加严矣。第律统言已承调遣,例则明言白军前逃回耳。)原奏有其不曾偷盗马匹、器械之奴仆逃回者,拏送墩门云云。(按,八旗犯罪者,例先墩锁各城门,施维翰言,民人重罪监禁,莫不居有囚室,食有囚粮。而旗下墩门之害,未易枚数。至于罪妇亦先墩门,男女混杂,贞淫无辨,宜另行羁候,以别嫌疑,崇风化。见《先正事略》。)一系乾隆十九年钦奉谕旨二道,并二十年议覆直隶总督方观承条奏,跟役刘成中途脱逃,以军法从事,并纂为例。(按,此例改拟斩立决,并跟随之奴仆、雇工亦与兵丁同科,较前例又加严矣。)乾隆三十二年修改,将拟绞旧例删去。其旧例内有不曾偷盗马匹器械之奴仆、雇工逃回分别治罪一节,摘出并入此条之内。一系乾隆四十一年,刑部遵奉谕旨査办四川军营脱逃余丁胡喜等,免死发遣案内,奏准定例。(按,此又变奴仆、雇工之名为余丁,先定之例,跟随之奴雇有偷马匹等情,即行正法。仅止脱逃者,分别奴雇,拟发驻防及问拟满徒。乾隆三十八年又经刑部议定,满兵之跟役脱逃,拏获时,无论曾否携带军器,与家奴、雇工倶照逃兵一律正法,奏准在案。此次覆奉谕旨,余丁脱逃虽干法纪,究与正身兵丁弃伍潜逃者有间,自应问拟死罪,牢固监禁,以示区别。是以又有拟斩监候俟大功吿成之例。)一系乾隆四十一年刑部核覆四川总督文绶审奏投首逃兵彭士仁、汪国才照例拟斩立决一案,钦奉上谕,纂为定例。(按,此兵丁投首比余丁治罪为严。)五十三年修并为一,并声明兵于脱逃被获,及逾限投回,倶刺逃兵二字之例,载在起除刺字条内。所有此条余兵脱逃面刺脱逃余丁字样之例,亦应移纂于彼。(按,起除刺字律文系专指抢窃贼犯而言,此处将刺字一层移并此门,甚属无谓。下条兵丁在伍脱逃,又有照例刺字之语,亦不画一。)嘉庆六年,査新疆遣犯脱逃正法之例,原指问拟死罪减发新疆人犯而言。此条逃兵在军务吿成以后投首,系由斩决蒙恩减发。如在配脱逃,自应请旨即行正法。其军务未竣以前投首逃兵及拏获之余丁,均系例应发遣新疆人犯,并非由死罪减等,若在配脱逃,仍行正法,与诸例不符云云。(按,此处分别由死罪减遣及例应拟遣最为平允,用药迷人例内甫经学习等项,亦系本罪,应发遣,并非由死罪减为发遣,何以一经脱逃即行正法耶。应与彼条参看。)七年及道光六年、二十五年节次修改,同治九年改定。
   谨按。此随征兵丁脱逃分别治罪之例,与下条参看。
从征守御官军逃  一,各处守御兵丁有拐带饷米、马匹脱逃者,计赃,照常人盗官物律加一等治罪。如拐带同营饷银,计赃,照窃盗加一等,所拐带饷米等项,仍向该犯家属名下照数追赔。知情容留之人,同罪。
   此条系雍正十二年定例,乾隆五年删定。
   谨按。守御较从征为轻,故律内拟罪亦较减。此条原例初次脱逃即照再犯律发边远充军,与上条随征兵丁照律拟绞之意相符,后将随征之例改从重典,此条反改从轻,似属参差。守御兵丁亦关紧要,拐带饷米逃走较随征兵丁量减一等,自属情法之平,此处改照盗官物定拟,傥计赃无几,必有拟杖完结者矣,殊非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