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例存疑

□又,或妇女尚有幼子,正需哺乳,被人杀死,情节亦属可悯,例无明文,何也。
□至戏误杀虽较鬪杀为轻,惟死者亦属平人,或亲老无人侍奉,何以并不査被杀之家,且例末又专言擅杀,何以不言戏误耶。一概不准,未免过刻,有准有不准,则又觉偏枯。必如何而后可得其平。议法者恐不免纷纷聚讼矣。
犯罪存留养亲  一,尊长故杀卑幼之案,如有亲老丁单,定案时于疏内声明,俟秋审时取结报部,分别情罪轻重办理。
   此条系嘉庆十四年刑部议准定例。
   谨按。殴杀卑幼,亦有拟绞及罪止徒流之犯,似应添叙。
□杀死卑幼,较凡鬪为轻。凡人鬪杀之案,倶准留养,则杀死卑幼之应准留养,即不待言。惟卑幼之父母,或即系杀人者之尊长,如系老疾,无人侍奉,杀人之人,是否准其留养,纂例时何以并不叙及耶。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旗人犯斩绞外遣等罪,例合留养承祀者,照民人一体留养承祀。
   此条系乾隆三年刑部议准定例,嘉庆六年増定。
   谨按。谋故鬪殴杀人之案,不闻旗人另立专条。此处特立旗人留养承祀专例,似可不必。不言流徒者,以旗人犯流徒及军罪,例应折枷并不实发故也。乃斩绞之外,又及外遣,未解何故。
□死罪及免死流犯如准留养,例应枷号两个月,外遣人犯似不应较死罪人犯更重。惟旗人犯军流,折枷,自五十日至九十日,反较留养枷号之日为多。外遣留养应枷号若干日,殊难臆断,既添入此层,似应详晰叙明。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因诬吿拟流加徒之犯,除被诬罪名应准留养者,仍照定例遵行外,如诬吿人谋故杀及为强盗等罪,以致被诬良民久淹狱底,身受刑讯,荡产破家,迨审明反坐者,依律问发,不准留养。
   此条系乾隆十四年刑部议覆甘肃按察使顾济美条奏定例。
   谨按。此军流犯之不准留养者,似应修并于末条之内。
□死罪尚准留养,诬吿拟流人犯岂有不准留养之理。例特为被诬之人久淹狱底,受刑破家各情而设,如无此等情节,是否准予留养。记核。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曾经触犯父母犯案,并素习匪类,为父母所摈逐,及在他省获罪,审系游荡他郷,远离父母者,倶属忘亲不孝之人,概不准留养。若系官役奉差者,客商贸易在外寄资养亲,确有实据者,及两省地界毘连相距在数十里以内者,该督抚于定案时,察核明确,按其情罪轻重,照例将应侍縁由于题咨内声叙。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乾隆十七年,刑部议覆船厂将军傅森题杜学良案内,钦奉谕旨,恭纂为例。一系乾隆二十一年,刑部议覆湖广巡抚张若震条奏定例,五十三年修并,嘉庆元年改定。
   谨按。此正孟子所云,世俗所谓不孝者也,何留养之有。然情节各有不同,故于不准之中,分出准予留养者。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死罪及军流遣犯独子留养之案,如该犯本有兄弟,并侄出继可以归宗者,及本犯身为人后,所后之家可以另继者,概不得以留养声请。若该犯之兄弟与侄出继,所后之家无可另继之人,不可归宗,及本犯所后之家无可另继者,仍准其声请留养。其徒罪人犯兄弟并侄出继,毋庸令其归宗,及本犯身为人后,毋庸另继,概准声请留养。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乾隆三十二年,刑部奏准定例,嘉靖六年修改。一系嘉庆四年,刑部议覆福建巡抚汪志伊,审拟黄超宾砍伤窃贼陈年朋身死,将黄超宾照例减鬪杀罪二等,拟徒。声明黄超宾有胞兄陈廷媚出继,可以归宗,与独子留养之例不符,毋庸声请等因,纂辑为例,十四年修并。
   谨按。留养本系寛典,此处有寛有严,殊不画一。
□亲老丁单,律准留养。兄弟等既经出继,则所继者,即为父母,因本犯犯罪,而令其别继,已多窒碍,本犯父母尚存,乃不另继,而必令该犯留养,何耶。
□此等例文颇极烦琐。假有兄弟二人,弟早出继,兄犯死罪及军流等罪,有子尚未成丁,伊弟出继之家,或生有子嗣,即系可以归宗。如所生之子年歳尚幼,或小于本犯未成丁之子,将如之何。出继之家,不分嗣子是否成丁,本犯之子则以是否成丁为断。出继之父母或老或疾,将令未成丁之子养赡乎。本犯身为人后者,如已有子成丁,即无庸议。如子未成丁或并无子,所后之父母可以另继,而亦年未成丁,且应继者或更小于本犯之子,又如之何。以本律论,子未成丁者,即准该犯留养,以可继论。无论是否成丁,均为合例。且本犯之子,虽未成丁,所后之家已有嗣孙矣,必强令更继一子,亦非情理。设可继之人,并非所后父母所喜悦者,能概令其承继乎。唐律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一语,最为直截了当。后来条例愈多愈觉混淆不清矣。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军务未竣以前,自首逃兵内,如实系因病落后,并非无故脱逃,而其父兄曾经没于王事,又亲老家无次丁者,准其留养。其无故脱逃,续经拏获者,虽有父兄没于王事,仍不准其留养。
   此条系嘉庆五年,刑部议奏陕甘总督觉罗长麟咨逃兵孙有因病落后逃回,畏罪自首。该犯胞兄孙斌既已阵亡,其母曹氏年老,家无次丁。可否准其留养折内,钦奉上谕,恭纂为例。
   谨按。后遣犯一条,有军营脱逃兵丁,在军务未竣以前投首者,不准留养之语。此条重在因病落后,伊兄既已阵亡,故准留养。査从前逃兵例内,并无因病落后明文。嗣于嘉庆七年始定有患病落后,军务未竣以前投首,照自首律免罪,拏获者徒三年之例,与此例均属不符。投首照律免罪之例在后,此例在先,纂定后例时,未将前例修改,是以不免参差。
□既免罪矣,又何留养之有,似应修改明晰。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卑幼殴死本宗期功尊长,定案时皆按律问拟,概不准声请留养。其有所犯情节,实可矜悯,奉旨改为斩监候者,统俟秋审情实,二次蒙恩。免勾,奏明改入缓决之后,由该督抚査明该犯应侍縁由,于秋审时取结报部核办。至殴死本宗缌麻,外姻、功缌尊长,如有亲老丁单,应行留养,均俟秋审时取结,分别办理。
   此例原系四条,一系雍正四年,刑部议覆吕高戳死胞兄吕美一案,奉旨纂辑为例。乾隆五年修改。一系乾隆四年钦奉谕旨及乾隆五年,九卿议准御史刘芳霭条奏,并乾隆六年,议覆甘肃巡抚元展成及江西按察使凌燽条奏,乾隆八年并作一条,纂为定例,一系乾隆九年,刑部议覆侍郎钱陈群奏准定例。一系乾隆十三年,刑部议覆西安巡抚陈宏谋条奏定例。并将雍正四年及乾隆八年定例二条均行删除。嘉庆十四年修改,道光十四年改定。
   谨按。杀死有服尊长,律内并无准于留养明文。雍正四年钦奉上谕,始定有弟杀胞兄,其父母存,则留养,没,则承祀之例。乾隆初年嫌于太寛,改为斩监候,秋审时另册进呈。并添入大功以下尊长一层。十三年,陕西巡抚陈宏谋条奏,改为不准留养,将从前旧例一并删除。道光年间改定今例。此服制案分别留养之源委也。就犯亲而论,二子一死一抵,其情固属可悯。就本犯而论,逞凶残杀尊长,于法本无可原。况案关十恶,律内明言不准留养,又何必曲为之原耶。尔时所定之例,与律不符者甚多,即如因奸致夫被杀,有不忍致死其夫之心,即准声请减流。假印诓骗,财物无多,亦准减流,皆此类也。
犯罪存留养亲  一,各衙门差役犯案,除因公致罪及因人连累,或寻常过犯,并无倚势滋扰情事,遇有亲老丁单,仍准査办留养外,其余概不准声请留养。
   此条系道光十七年,刑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胡长庚条奏定例。
   谨按。差役犯罪,例祗加平人一等。况抢窃等犯均准留养,何独于差役而严之耶。留养本为犯亲而设,乃孝治天下之意。差役固可恶,岂差役之父母亦可恶耶。
犯罪存留养亲  一,遣犯内强盗窝主,造意不行又不分赃者(按,现改新疆为奴),拏获逃人,不将实在窝留之人指出,再行妄扳者(按,乌鲁木齐种地当差。此条,道光十四年已改为,逃人续供之窝家,提来审明,又属诬扳。此处亦应修改),发遣云贵两广烟瘴,偷创人参人犯在配脱逃者(按,伊犂为奴),盛京旗下家奴为匪,逃走至二次者(按,驻防为奴),派往各省驻防满洲兵丁,临行及中途脱逃者(按,伊犂当差),用药迷人,甫经学习即行败露者(按,伊犂为奴),用药迷人已经得财,为从者(按,新疆为奴),用药迷人,被迷之人当时知觉未经受累者(按,伊犂为奴),闽省不法棍徒,引诱偷渡之人包揽过台,中途谋害人未死,同谋者(按,烟瘴充军),应发极边烟瘴。罪人事发在逃,被获时有拒捕者(按,新疆为奴),开窑诱取妇人子女勒卖,为从者(按,烟瘴充军),永远枷号人犯已逾十年,原拟死罪应发遣充军者(按,发往伊犂),大伙枭徒拒捕伤差案内之灶丁、窝家(按,伊犂为奴)及军营脱逃兵丁,在军务未竣以前投首者(按,驻防为奴),军营脱逃余丁被获者(按,极边足四千里),聚众夺犯杀差案内,随同拒捕未经殴人成伤者(按,极边四千里),川省匪徒在野拦抢四人至九人,未经伤人者(按,伊犂为奴)台湾无籍游民,凶恶不法,犯该徒罪以上情重者(按,新疆为奴),贼犯犯罪事发,抗拒杀差案内,为从在场助势者(按,极边足四千里),罪囚越狱脱逃三人以上,原犯徒罪为从及杖笞为首并一二人原犯军流为从及徒罪为首者(按,伊犂为奴),幕友、长随书役等、倚官妄为,累及本官,罪应军流以上与同罪者,新疆兵丁跟役,如有酗酒滋事互相调发者(按,为奴),行窃军犯在配复行窃者(按,一二次烟瘴军,三次新疆当差),抢夺金刃伤人及折伤下手为从者(按,边远充军)积匪猾贼及窝留者(按,烟瘴军),回民犯窃,结伙三人以上执持绳鞭器械者(按,烟瘴军),开棺见尸,二次为从者(按,此条已改绞罪。盗未殡未埋尸柩,开棺见尸为从,二次发边远充军,三次发烟瘴充军,似应修改),引诱包揽偷渡过台,招集男妇至三十人以上者(按,新疆为奴)蠹役诈赃十两以上者(按,近边),积惯讼棍罪应拟军者,军流徒犯内强盗并有关伦理及凶徒扰害地方,罪应发遣者,倶不准声请留养。
犯罪存留养亲  一,抢窃满贯拟绞,秋审缓决一次者(按,烟瘴军),窃盗三犯,赃至五十两以上拟绞,秋审缓决一次者(按,烟瘴军),三次犯窃,计赃五十两以下至三十两者(按,烟瘴军),三十两以下至十两者(按,边远军),窃赃数多罪应满流者(按,附近军),抢夺伤人,伤非金刃,伤轻平复者(按,烟瘴军),窃盗临时拒捕,伤非金刃,伤轻平复者(按,边远军),发掘他人坟冢,见棺椁为首(按,近边军)及开棺见尸为从者(按,此条已改绞罪),内地民人在新疆犯至军流,互相调发者(按,此条本例已改为解回内地。互相调发之例已改,此条即应删除),调奸未成,和息后因人耻笑复追悔抱忿自尽致死二命者(按,边远军),行营金刃伤人者(按,伊犂为奴),川省匪徒,在野拦抢十人以上,被胁随行者(按,乌鲁木齐为奴),凶徒因事忿争,执持军器殴人至笃疾者(按,边远军),伙众抢去良人子弟,强行鶏奸之余犯问拟充军者(按,烟瘴)并军流徒犯内造卖贩卖赌具,诱拐及各项情轻人犯,果于未经发配及甫经到配以前,吿称有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与例相符,准其留养一次,照例枷责,分别刺字,详记档案。若留养之后,复犯军遣流徒等罪,概不准再行留养。
   此二例原系三条,一系乾隆二十一年,刑部议覆湖广巡抚张若震条奏定例(专指诱拐而言),三十二年、五十三年修改。一系乾隆十三年,刑部奏准定例。一系乾隆十五年,刑部议覆河南按察使严有禧条奏定例,五十三年修并,嘉庆六年、十四年、。道光十年,十九年修改,同治九年改定。
   谨按。此二条专指发遣人犯而言。尔时条款无多,近则不止此数十条矣。似应査照例文,将情重各条摘出,添入此条之内,庶免挂漏。
□此例原为发遣人犯而言。近则军流多而遣犯少,首句似应改为军流遣犯。
   袁氏滨有律例条辨云(见随园集),犯罪存留养亲始于北魏太和五年。金世宗引丑夷不争之礼以除之,极为允当。然律称奏请上裁,是犹未定其必赦也。今刑部或不上请,但依例允行。愚以为杀人者死,虽尧舜复生,不能通融,孔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可见三代无留养之文。若此者,非圣人之所矜也。夫杀人者之父母,何与于被杀者之冤魂。忘其亲杀人,其不孝宜诛。恃其亲杀人,其心术宜诛。按律内知有恩赦而故犯者,加本罪三等,恶其有所恃也。彼恃有留养之例而故犯者,何以反得寛其本罪乎。父母不能教子,致陷于恶,虽老而冻馁,亦所自取。或圣王仁政,务出万全,则按其情罪,临期请旨亦可。
   谨按。律载,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以次成丁者,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杀人之犯,即为常赦所不原,自不在奏请留养之列。是以前明及国初以来,均无鬪殴杀人,准与声请留养例文。其分别留养者,均系军流徒罪及免死减流人犯。惟査康熙二十九年,刑部会看得孙培国殴死王襄臣一案,拟绞题覆奉旨在案。今据江督傅疏称孙培国寡母年老,家无次丁,侍养需人,已死王襄成之父王月亭不愿抵偿,呈恳给与埋葬等因。査定例祗将军流人犯准其存留养亲等语,眞犯死罪从无养亲之处,且系已经题结之案,仍应咨回该督,照原拟监候造入秋审可也。奉旨,孙培国之母年老无人侍养,且王月亭呈禀不愿抵偿,恳给埋葬,着再议具奏,钦此。经刑部议准将孙培国准其存留养亲,具题奉旨依议。嗣后鬪殴杀人准予留养之案不一而足,然尚未纂为定例也。雍正二年,始有分别情伤,追给银两之例,又有査明被杀之人有无父母,是否独子之例,是例与律不免稍有参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