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例存疑

  徒流人又犯罪   

犯罪存留养亲:巻首
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犯罪名(并应侍縁由),奏闻,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侍养)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存留养亲(军犯准此)。
   此仍明律,其小注系国初添入,雍正三年删改,乾隆五年改定。
   谨按。十恶杀人,均为常赦所不原,琐言云,死罪如律。称税粮违限、从征在逃、诬吿致死随行亲属等类,皆非常赦所不原云云。其杀人并不在内。唐律祗言十恶而不言杀人,则谋故、鬪杀均应上请矣。明律改为常赦所不原,非特谋故杀不准上请,即鬪杀亦不在上请之列,其上请者皆无关人命者也。虽与唐律不同,而尚非失之于苛。再査笺释云,死罪非常赦所不原,如诬吿人因而致死,随行亲属―人绞罪,聚至十人打夺斩罪之类云云。辑注云,笺释但引此二项为例,谓非亲身杀人者也。按,常赦不原本律内开列甚明,惟杀人则统言之,似除杀人之外,皆得奏请。如私铸铜钱、伪造印信之类亦是云云。是明律犯死罪者,虽无不准留养之文,而一经杀人则不在奏请之列。今虽仍照明律,而例内杀人之犯准予留养者,不一而足,其徒、流、军、遣,反有不准留养者,似不无稍有参差。
条例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犯罪有兄弟倶拟正法者,存留一人养亲,仍照律奏闻,请旨定夺。
   此条系康熙五十年钦奉上谕,雍正三年増入,乾隆五年纂定。
   元律云,诸兄弟同盗,罪皆至死,父母老而乏养者,内以一人情罪可逭者,免死养亲。
   谨按。律云,非常赦所不原者,奏请上裁,则遇赦不原之犯即不准留养。可知此例所云倶拟正法,似常赦不原者,亦准留养矣。
□下有分别准留、不准留及被杀者亦系独子之条,此例是否不论罪犯轻重之处,记核。
□即如强盗及谋杀倶系情罪较重者,非兄弟二人有犯,首从倶不准留养,兄弟二人共犯,则酌留一人养亲,未免稍有参差。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部内题结军流、徒犯及免死流犯,未经发配以前,吿称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及其母系属孀妇,守节二十年,家无以次成丁者,如属大、宛二县民人,该县査明,府尹确察报部。如属五城民人,兵马司掌印指挥査明,巡城御史确察报部。如属外省民人,州县官査明,督抚确察报部。军流、徒犯照数决杖,徒犯枷号一个月,军流枷号四十日,免死流犯枷号两个月,倶准存留养亲。其各省人犯,该督抚照此确査办理,若在外人犯咨解到部之后,始吿留养者,取具该犯确供,一面解配,一面行査。原籍督抚及人犯甫经到配吿称留养者,该配所一面收管,一面行査。如果例应留养,取结报部,将该犯解籍留养。原审官照军流等犯未经审出实情例议处。
犯罪存留养亲  一,军流、徒犯并非独子,地方官知情捏报,以故出论。如有受贿情弊,以枉法论。失察者交部议处。其邻保族长人等,有假捏出结者,照证佐不言实情减本犯罪二等律治罪。受财者以枉法从重论。若地方官査报后,复将假捏情弊自行査明,或上司复饬察出及邻保人等自行首送者,除本犯仍行发配外,官员及邻保人等倶免议。至定案之初不遵例取具有无祖父母、父母、兄弟、子孙及年歳若干确供者,承审之员,照军流等犯未经审出实情例议处。
   此二条原例本系五条,一,凡有军罪之犯云云(按,律有流犯而无军犯,故补纂此例)。一,凡免死流犯云云(按,免死流犯亦系补律之所无者。
□此专言军流及免死流犯,死罪并不在内)。一,人犯咨解到部之后,控吿无以次成丁者,不准行云云(按,此亦专言军流人犯)。一,宛、大二县具结,申送府尹云云(按,此亦专言军流人犯),系康熙十年、十二、二十六、二十九等年题准定例,雍正三年删并,乾隆五年、四十三年修改。一,到案日讯明存案云云,系乾隆四十五年刑部奏准定例,五十二年修并,嘉庆六年改定,道光十二年将首条守节已逾二十年句内已逾二字删(按语见下条)。
   谨按。首条系专指军流、徒犯而言,与老小废疾门一条系属一事,应参看。
□旧例系部题完结,部内审结及各省督抚具题完结,照常审结。所拟军流人犯有以父母老疾控吿者云云。此处专言部内题结便不赅括,似应改为部内及各省督抚审拟题结军流、徒犯云云,删去其各省人犯,该督抚照此确査办理二句。
□免死流犯究与实犯死罪不同,而均拟枷号两个月,似嫌无所区别,且祗言免死流犯,未及免死军犯,似应一并纂入。此例査明二字原系出结。乾隆三十一年,吏部议覆河南巡抚阿思哈条奏停止文外复取印结,改为査明。近则此项无不用印结者。
□留养本系寛典,而例则防弊之意居多。古有版籍,开载甚明,是以无假捏之弊。名例所谓称人年者,以籍为定是也。古制,人戸有籍,注定年歳。如人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犯罪应收赎者,恐供状不实,致有虚诈,必以戸籍所注之年为定,留养亦然。今则版籍全不可靠,遂不能不取族邻人等甘结,一切防弊之例安得不多耶。
□人犯咨解到部,自系指解部发遣者而言。惟解部发遣之例,嘉庆六年已经停止,即无此等人犯矣。
□次条专指军流、徒犯捏报留养而言。
□与下鬪杀等案一条参看。未经审出实情系处分则例之语,刑例并无未经审出实情专条。査处分则例捏报留养条云,人犯到案,承问官务将该犯有无祖父母、父母、兄弟、子侄及年歳若干,是否孀妇之子,详悉取供。若漏未取供,系斩绞人犯,承问官罚俸一年,系军流、徒犯,承问官罚俸六个月云云。均不照未能审出实情例议处。似应详加删改。
   再,首条题结军流、徒犯,解部后吿称留养者,行査属实,原审官照军流等犯未能审出实情照例议处。次条军流、徒犯定案之初,不遵例,取有犯亲及年歳若干确供者,亦照前例议处。而下条人命案件,祗云于相验时,即将犯亲有无老疾等情讯明详报,并无作何议处之文。处分则例云,漏未取供,系斩绞人犯,罚俸一年。应参看。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人命案件于相验时,即将凶犯之亲有无老疾,该犯是否独子,讯证明确,一并详报。定案时,系戏杀及误杀,秋审缓决一次。例准减等之案,并擅杀、鬪杀情轻及救亲情切伤止一二处各犯,核其情节,秋审时应入可矜者,如有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及孀妇独子,伊母守节二十年者,或到案时非例应留养之人,迨成招时,其祖父母、父母已成老疾,兄弟、子侄死亡者,该督抚査取各结声明,具题法司随案核覆,声请留养(按,此随案声请留养者)。其余各案,秋审并非应入可矜,并误杀缓决一次,例不准减等者,该督抚于定案时,止将应侍縁由声明,不必分别应准、不应准字样,统俟秋审时取结报部。刑部会同九卿核定,入于另册进呈,恭候钦定(按,此秋审时核办留养者)。其谋故杀及连毙二命,秋审应入情实无疑之案,虽亲老丁单、毋庸声请留养(按,此无庸声请留养者)。至夫致死妻,应行留养承祀之案,无论殴杀、故杀,如核其情节,秋审应入可矜者,亦准随案声请。其余统俟秋审时取结,分别情罪轻重办理(按,此殴死妻分别办理者)。朝审案件一体遵行。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戏杀、误杀、擅杀、鬪杀,情轻及救亲情切,伤止一二处各犯,如定案时犯亲年歳不符,原题内未经声明,应侍秋审后,核其祖父母、父母现已老疾,孀妇守节年分均已符合,或成招时家有次丁,嗣经身故及被杀之家先有父母嗣已物故,与留养之例相符,由各督抚査明,已入秋审缓决可矜者,随时随案具题,刑部核明题覆,准其留养。其未入秋审各案,如擅杀、鬪杀,应拟可矜,戏杀及误杀例准缓决一次,减等者,亦准其随时査办。如误杀不准一次减等之案及擅杀、鬪杀、应拟缓决者,照例俟秋审时,取结报部办理(如系擅杀,仍照例毋庸査被杀之家有无父母)。
   此例首条原例本系四条,一系乾隆八年、议覆浙江按察使万国宣条奏定例(相验时即讯证明确)。一系嘉庆五年,核覆陕西巡抚台布审题段青亮札伤梁才、李世干先后身死,声明段青亮亲老丁单,俟秋审时取结办理案内纂辑为例(情实之案无庸声明应侍)。一系乾隆五十三年改定之例(戏杀、误杀,按语见后)。一系雍正十一年例,另见后,嘉庆四年删改(夫殴妻致死)。次条原例,系嘉庆四年,刑部奏准纂辑为例,九年修改,十四年修并,十九年、道光十二年改定。
   谨按。此二条倶指死罪人犯而言,而语意不免有重复之处,似应修并一条,以省繁冗。
□擅杀,向系分别情节,拟入可矜。道光二十二年奏明,一次减等,并不入矜。此处似应修改。
□死罪人犯留养,分别距省八百里内外,见有司决囚等第,应参看。
□留养门内,凡犯死罪及徒、流、军遣,律例均有分别存留养亲明文。至承祀一层,则专指殴。故杀妻而言。其殴死妻,例不应抵之案,应否准予承祀,例未议及。若因例无明文,凡犯非死罪概不准其承祀,未免轻重不得其平。
□犯罪留养,自昔已然。律系开具所犯罪名及应侍縁由奏闻,取自上裁,并不再为区分。至秋审,起于康熙年间,本为实缓矜疑而设,与留养并无干渉。乾隆十六年定例,凡鬪殴理直、伤轻及戏杀、误杀等案,倶准其随本声请留养。情重各犯,俟秋审时再行核办。二十六年,大学士九卿会议,御史周于礼条奏,又经申明前例,添纂在案。嗣后屡经修改,以秋审应入可矜及例应一次减等者,倶准其随案声请留养。余倶于秋审时取结,分别办理。歴久遵行,并无差错。乃近数十年来,戏误等案,均于秋审时取结留养,随本声请者十无一二,而此例亦几成虚设矣。
   再,第一条,到案时非例应留养之人云云,系指尚未具题而言。第二条到案时犯亲年歳不符云云,系指已经具题而言,相似而实不同。惟既准随时随案具题声请査办,乃又添入已未入于秋审各层,似可不必。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鬪杀等案及殴妻致死之犯,奉旨准其留养承祀者,将该犯枷号两个月,责四十板。鬪杀等案,追银二十两,给死者家属养赡。至殴妻致死,原题时亲老丁单,声请留养,遇有父母先存后故,与承祀之例相符者,各督抚于秋审时査明取结,另行报部,九卿一体核拟具题。傥有假捏等弊,除本犯仍照原拟不准留养承祀外,査报之地方官及捏结之邻保族长等,倶照捏报军流留养例,分别议处治罪。若留养承祀之后,如有不安分守法,别生事端,无论罪名轻重,即照现犯之罪,按律定拟,不准复行声请。
   此例原系六条,一系雍正四年遵旨议准定例。一系乾隆十五年钦奉上谕,并十四年刑部议覆甘肃按察使顾济美条奏,并纂为例。一系乾隆二十七年。大学士九卿会议奏准定例。一系乾隆八年,刑部议覆浙江按察使万国宣条奏及八年议覆御史范咸条奏并纂为例,五十三年删并。一系雍正十一年议准定例(专为殴死妻承祀而设),乾隆三十三年修改。一系乾隆二十一年,直隶按察使永宁条奏定例(言留养后再犯),五十三年修改,嘉庆六年改定。
   谨按。律祗言犯罪留养,而不言承祀,例亦无犯死罪准其承祀明文,而独见于殴死妻一项,未知其故。査雍正四年,有弟杀胞兄之案,奉旨,一家兄弟二人,弟殴兄致死,而父母尚存,则有家无次丁,存留养亲之请。傥父母已故,而弟杀其兄,已无请留养亲之人,一死一抵,必致絶其祖宗禋祀,此处甚宜留意等因。经九卿议准,定有父母尚在,则准予留养。父母已殁,则准予承祀专条。盖为兄弟二人,一死一抵,恐絶祖宗祭祀而设,此外并未议及。雍正十一年,又定有夫殴妻至死。并无故杀别情者,果系父母已故,取结存留承祀之例。案语内并未声明因何纂定。以意揆之,似系由弟杀胞兄例文推广而及。迨乾隆十三年。陕西巡抚陈宏谋条奏,将弟杀胞兄准其承祀之例删除。原奏有除夫殴妻至死,并无故杀及可恶别情者,仍照例准其存留承祀一语,而承祀一层,遂专为殴死妻专例矣。平情而论,留养已属寛典,若推及于承祀,则未免太寛矣。且祗言殴死妻而未及别项,设有兄杀胞弟及杀妻罪不应抵者,又应如何办理耶。似应一并删除,以归画一。
犯罪存留养亲  一,杀人之犯,有秋审应入缓决,应准存留养亲者,査明被杀之人有无父母,是否独子,于本内声明。如被杀之人亦系独子,但其亲尚在,无人奉侍,不论老疾与否,杀人之犯,皆不准留养。若被杀之人平日游荡离郷,弃亲不顾,或因不供养赡,不听教训,为父母所摈逐及无姓名籍贯可以关査者,仍准其声请留养。至擅杀罪人之案,与殴毙平人不同,如有亲老应侍,照例声请,毋庸査被杀之家有无父母、是否独子。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雍正三年钦遵雍正二年谕旨,纂辑为例。一系乾隆五十四年,直隶总督刘峩题陈相卜中殴烧贼人韩晩成身死一案,刑部议准定例,嘉庆六年修并,道光四年改定。
   谨按。留养本法外之仁,律应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此专言犯亲老疾应侍也,被杀者之父母,并无明文。雍正二年钦奉谕旨,特定有被杀之人亦系独子,亲老无人奉侍,杀人之犯不准留养之例,自系对举以见义。然谕旨内明言亲老无人养赡,则被杀者之亲尚未老疾,即不在不准留养之列,自无疑义。道光四年,直隶总督以办理留养,如被杀之人,亦系独子,而其亲并未老疾,是否即准凶犯留养。咨准部覆,以被杀者果系独子,其父母虽未老疾,而现在别无次丁,即属无人奉侍。岂得以年齿尚壮,悬揣他日或可生子,遂准凶犯留养,改为其亲尚在,无论老疾与否,杀人之犯皆不准留养,殊与原奉谕旨不符(按,如此议论是被杀者之父母年止四五十歳,杀人之犯亦不准留养矣。死者之父母尚在壮年,凶犯之父母实已衰老,年壮者尚可营生,衰老者令谁侍养耶。例文之难尽平允,此类是也)。且原奉谕旨,祗云被杀之人有无父母、以次成丁之处,一并査明,于本内声明具奏,即系取自上裁之意。例直云不准留养,殊嫌未协。似不如将被杀者之父母是否老疾,有无以次成丁之人一并叙明,奏请上裁,庶为得体。再,殴死妇女之犯并不査被杀之家,如实有姑媳相依为命者,媳被人杀,以此例推之,似亦应不准声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