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州县须知
州县须知
○禀复筹款收养孤贫由
敬禀者。奉本州岛转奉 宪台。以卑县境内如有衰老无依。及残废笃疾。应行收养之人。饬即确切查明。筹欵妥议禀复等因。奉此仰见 大人痌瘝在抱。实政仁心。不胜心悦诚服之至。卑职遵查。卑县向有入官田亩一分。岁收仓斗租谷三十六石。额设孤贫五名。每日支谷二升。嗣经前令增添三名。其不敷之数捐廉补给。年终详请核销在案。卑职查。梁邑地广人稠。其残废无告者。断不止此八人。且出一缺。方补一人。垂毙之民。安能久待本年闺七月。卑职到任时。查点孤贫。即见及此。曾于原额八名之外。先后补收一十八名每月十七日。捐廉当堂散给。每人每月钱二百四十文尚有随时酌给一二百文。或数十文十数文者。惟是人数较多。而经费无出。且只可润及附郭之民。其远在四乡者。势难遍及。又其事仅能敷衍于一时。未可经行于久远。若不设法筹欵。妥议章程。听其死亡相继卑职尚腼然为民父母耶。兹奉前因。卑职捐出廉钱三百千文。发交卑县当商生息。并查有库贮湖北营弁。于嘉庆四年移存盐菜支剩银一百五十四两零。似属闲款。经兑出钱一百七十二千五百文。亦发交卑县当商生息。以上二项。均每干每月支息钱一十二文。作为收养额外孤贫之费。可以酌增一十九名。巳另文详请立案。并请此外再增孤贫口粮贰拾名。另行详请于来年地丁正项存留项下。坐支报销。如蒙允准。则原额五名。原增三名。额外捐增一十九名。详请新。增二十名。通共四十七名较之原额。收养稍宽。惟是卑县残废无告。应行收养之民。尚不止此。大约前数之外。尚须收养百十人。方能上赴 体仁长人之至意。而卑职亦稍可扪心。查此等义举。邑内岂无好施乐善之人。该衿耆等如果慷慨捐输。则较之筹款捐增。尤为众擎易举。卑职到任巳五阅月。民情颇能相信。一经劝谕。无不乐从。其劝捐之法。只令好善之家。从优佽助。不愿者听之。断不敢稍事勒派。盖本属爱民之政。乃反以此厉民。本属周恤穷民之举。乃先以此扰累富民。卑职虽愚。断不出。此谨将拟就劝捐告示呈览。一俟捐有成数。即查照捐数之多寡或发商生息或置产收租。或附郭建堂。或分乡设局。或按旬给发。或每月支销。卑职悉心妥议章程。务期经久无弊。毋滥毋苛。另行禀请训示。再□卑职劝捐。不令书役与闻。绅士则择其殷实者掌收支。勤干者司酬对而巳。总之卑职愚诚所结。祇知仰体 宪慈。勤求民瘼。以期自尽其心。非敢为一身之是非毁誉计也。缘受 大人国士之知。用敢不避琐猥。上渎 宪聪。为此具禀。
○收养孤贫劝捐告示
为劝谕殷户捐赀周济穷民事案奉 有政使陆宪札内开。各属境内鳏寡孤独。残废无告之人。着地方官留心查察。立法妥办等因。奉此。仰见 宪德好生。痌瘝在抱。本县查。我梁邑普济堂。额设孤贫五名。增添三名。本县莅任后。又陆续收养一十八名。于每月十七日。捐出廉钱。当堂散给。此外亦随时酌量周恤在案。惟是梁邑残废无告之民。约计城乡内外。何止二百人。本县触目伤心。自恨力有未逮。今奉 大宪札饬。本县现巳捐出廉钱三百千并库贮闲欵一百五十四两零。作钱一百七十二千五百文。一并交给恒丰当生息。按月支息。散给孤贫。统计原额捐增两项。只可收养孤贫二十六七名。除再详请动支地丁收养二十名。此外向隅者。尚不下百数十名。若不设法周恤。听其死亡相继。本县尚腼然为民父母耶。惟本县无欵可筹。则不能不厚望于好善乐施之贤士大夫矣合行劝捐。为此示谕合邑殷户知悉。尔等各甲。岂无残废无告之人。如系尔族。则与尔。共祖宗。如系尔戚。则与尔为姻亲。如系尔邻。则与尔同乡党。平时既罄欬之相通。今日身命垂危。别无依倚。所赖以苟延残喘者更有何人。乃尔则坐享温饱。彼则立待死亡。此仁人君子所为恻然者也。古人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富贵寿考。都从阴骘中来。悭吝刻薄。断断不能成家。徒招众怨本县此次劝捐。所望绅士耆民。各发善心。共成善举。或钱或银或米或谷随意捐施。远交城内文昌祠绅士收存。即将所捐之数。自行登注捐簿。以凭本县核明。榜示勒石。但须于量力之中。加意从厚。盖多捐数两。即多活数人。且多一仁人。即少几个饿殍。此等好事。不必富厚之家。即使仅堪自给。但能行其心之所安。尽其力之所到。在穷民得以苟延性命。在捐户即为广积阴功。善气所征。福气必大。德孚桑梓。泽及儿孙其各勉力为之。毋负 大宪好生之德。及本县区区苦心可也。仍候核明捐赀之多寡。详请分别具 题议叙。及建坊给匾。岂不荣哉。其有家赀殷富。不愿捐助者。是其人意不立肯行善既不通族戚之情。岂能受长官之教。本县亦不值向其劝谕也。各遵。毋违。特示。
○梁山县新建养济院记
道光四年。岁甲申。秋。衡由垫江知县。捧檄摄邑篆。邑富庶为忠夔冠。其患不在贫。在不均。故其无告之民。视垫邑□倍蓰。而县旧孤贫额。纔八名耳。为恻然伤之。其明年春。勉捐钱三百千。典史山阴宋君照。捐钱伍拾千。益以库贮闲欵。共得钱柒百千文交典商。会其息。月取子钱八千四百文。凡收养孤贫三十五名。谓之官捐孤贫。稍增于旧矣。然遗者强半。意未慊也。会钱塘 陆心兰先生。以理学名儒。来为布政司使。饬通省查办孤贫。衡乃得筹所以扩充之者。辄延集近城绅士。设劝捐局。听民自输。初则惴惴然恐民之不我从也。邑士民乃曰。善哉斯举也。若惟恐不当使君意者。不三月。局撤共收捐项钱捌千陆百玖拾叁千有奇。买腴田二处。岁收市斗谷叁伯柒拾捌石肆升贰合伍勺。构东城外附郭地一区。建养济院。为屋壹伯贰拾捌间。又得收养孤贫壹伯有肆名。谓之绅捐孤贫。前后凡七阅月乃告竣焉。过此以往。哀我茕独。其获遂其生于光天化日下乎。顾以衡不德。未谙治谱。乃与邑贤士大夫相与以有成也。然非士民勇于好善。诸君子尽慎竭诚。则所以务远大之图建久长之计者。未必能聿观厥成。如此其盛且速也是役也。肩其事者。为前任安徽颖上县知县李君堪瑞。坐补富顺县儒学教谕秦君树庠。廪贡生李堪文。县学附生刀思恭。国子监生罗耀廷。钱莹理凡六人诸君子在局。不设供馔。轮值归食。不受薪俸不。妄支一钱。尤为不数数觐者。衡调任巴县。行有日矣。尤愿诸君子之有以善其后也呜呼。敬之哉。南丰刘衡
今将新建养济院碑刻五项列后
计开
一养济院记
一绅捐孤贫章程十七条
一官捐孤贫章程十六条
一沙哑汤唐家坝田契并丈尺亩数图
一观音寺田契并丈尺亩数图
○办理春荒章程
为劝谕各顾各保 【 保即团也】 设法救饥事。照得巴邑上年花干秋成歉薄各乡贫户。乏食者多。本县为民父母。断不因卸事届期。遽行袖手。刻下青黄不接。计算收割小春。尚有四五十日。不得不设法以救目前之急。因思救贫莫先于保富。而救贫正所以安富。葢贫民安。则不致生事。而富民乃安也前经筵请城内及三里绅耆入署面商。本县之意。以为救荒之法。聚不如散。今议定各顾各保 【 保即团也】 令本保之富户。接济本保之贫民。葢同保则住居不远人人相识既不至于漏□。亦不虞其冐滥。此本县所由不能不厚望于好善乐施之良士也。今将救饥章程开后。
计开
一各保。 【 保即团也】 于接示后。即曰公举绅耆数人。专办救饥之事。经众举出者。慎勿推诿。此系好事。出力者阴德无量。子孙必然兴旺。
各保。于适中之所。设立救饥公局以便绅耆会议。及富户贫民。交收来往。
一保内各户。大概分为五等。富户为第一等。次富为第二等。虽不富而尚可自赡者。为第三等。略有产业生涯。而养赡不足者。为第四等。赤贫者为第五等。着局内绅耆。确切查明。开一清单。粘于公局
一保内。第一等富户。劝令从厚捐施第二等次富。劝令量力捐施。所捐者。或钱或银或米。悉听其便。第四等为次贫。准买减价出粜之米。第五等为极贫计口散给捐施之米。
一局内绅耆各计算保内极贫若干户。户内大小若干口。次贫若干户。户内大小若干口。开单粘壁将各富户捐出之银钱。概行买米。并将富户所捐之米。通盘计算。应散给极贫若干。应减价粜与次贫若干。将数目开单粘壁。
一减价粜米所得之钱。仍再买米。仍再如前减价。出粜与次贫。展转粜买。随粜随买。钱尽而止。
一极贫领米。大口日领市斗米。以壹合上下为率。小口日领市斗米。以六勺上下为率。定以五日赴局给领一次。
一次贫买减价出粜之米。亦应子以限制。以免囤积之弊。大口日买市斗米一合上下。小口日买市斗米六勺上下。准其随时赴局买给。
一四月初旬。小春巳出。定于四月初十日撤局。
一次贫略有产业之户。若无钱买减价之米。准其向各富户立约商借些须。但不准多借。秋后计息清还。如素与该富户有隙。或该富户不愿借者。不准强借。违者禀究。若还时。富户免其算息。阴德无量。
一各富户之佃客。分住畸零。未必尽在同团准佃客向招主借贷些须。亦不准多借。秋间计息清还。有押佃钱者。准于押佃钱内扣除。招主不愿者。不许强借。违者禀究。若还时招主免其算息。阴德无量。
一上年本县劝民修挖堰塘。闻尚有延未修理者。接示后。该绅耆谕令多雇贫民。克日兴工。俾贫民得以资生。富户藉以兴利。以工代赈。一举两得。
一目下青黄不接。务须飞速办理。葢迟一日。即多饿死数人。早一日。即多全活百十人也。
以上各条。本县斟酌时势。与合县绅耆议定。既可以济贫民。亦不致累富户此本县办荒之急计。亦即区区保富之苦心也。本县在任。日以。保富为怀。从不许衙蠹向富民诈扰。此吾民所共见共闻者。今将交卸。适遇偏灾。敢以此事重劳吾民。我知诸富户。必能鉴我苦衷。相助为理。伫见德孚桑梓。泽及儿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即本县亦并受其福。不特诸绅耆富户等。永迓
天庥巳也。本县行有日矣。愿以好善怜贫为富户劝即人以安分耐贫。为贫民勖也。毋违。特示
○禀呈编联保甲章程兼行团练由
敬禀者。案奉 宪台。转奉 督宪札饬编查保甲等因奉此。卑职伏查。保甲昉于周官。厯代行之。辄着□效。嘉庆十九年。钦奉特旨编查。惟时卑职备员广东。窃见各属奉行保甲。绝少稽查之实。徒滋科派之烦。是以该处绅士齐民。视保甲为畏途。求免入册。其入册者。相率减漏户口。推原其故。良由地方官疲于案牍。不能不假手书差。而一切工料饭食夫马之赀。不无费用。大约书役取给于约保。约保购之甲长。甲长索之牌头。牌头则敛之花户。层层索费。在在需钱。而清册门牌。任意填写。以致村多漏户。户有漏丁。徒费民财。竟成废纸。此外省办理不善之由。大率类此。此次卑职奉行保甲。一切手自亲裁。毫不假手书吏。惟卑县究有日有事件。势不能日久居乡。佐杂各有专责。亦未便远离。卑职于奉札后。传谕各衿耆。公举老成端重。众所信服之人。仿周官比闾族党之意。推为保正。按甲分之大小。分别段落。每保正一人。先给草册一本。二笔一墨。并日给饭食钱文。合将所管段落。毋论山尖岭角。将各户丁口。查照卑职所定编法章程。分别填注册内。填毕呈验。查核无讹。然后填给门牌。其牌头甲长听保正举报。实时批准。绝不合书役干与。卑职仍不时轻骑。前诣各乡。及因公相验履勘之便。随意抽查。或于审理词讼时。向两造查询。其有不符者。实时更正。除将编联之法恭缮呈览外。查卑职才识迂疏。所幸到此□及半年。民心颇能相信。所颁示谕。翕然乐从。看来保甲之法。可以必行。所有一切应行事宜。据管见所及。凡可以因地制宜。推广良法。而承宣德意者。均当次第举行。再查团练之法。其弊在于打造军器私藏违禁刀械。行之不善。流弊原多。至于设鼓传梆。互相守望。一有盗警。彼此救援。亦古者寓兵于农之遗意。如果袭其意而力去其弊。似不妨与保甲相辅而行。卑职于到任之初。即经出示劝民团练。现在业巳举行过半。未便中止。曾节次谆切示谕。止许置备木棍竹枪。仍送县印烙。其一切刀械及制缚擅杀等弊。严行禁绝。毋廑宪怀。葢卑县民情。极为安静。惟界连七属。山深路僻。外患宜防卑职至愚。以为保甲可以靖本地之匪徒。而团练则可以捍外来之宵小。是以因地设施。不得不兼行团练。合并陈明。为此具禀。
○保甲章程
巴县编联保甲式 为通饬遵办事。案奉藩臬宪详准督宪通省编查保甲等因。奉此。查此次本县奉行保甲。与从前办法不同。事事系官为经理。不准书役一人下乡。致滋索扰。尔保正牌甲人等。但须查照后开编法。将烟户丁口。确切清查。照式填注。将来奸宄屏迹。比户可封。本县与吾民共享承平康乐之福。岂非官民之厚幸耶。除俟编成后。再将规条给发饬令遵照外。合将编联之法。先行刊刻。开列于后。
今先将编联之法开后
计开
一巴邑三里各。甲俱经本县选定保正。每保正一人。给予草册一本。二笔一墨。令将所管地段。确切查明各户姓名。作何生理。有无粮业。及户内丁口若干。填注于草册内。户户开列。不准遗漏一户。户内人人开列。不准遗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