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唐六典
唐六典
典牧署:令三人,正八品上;(《周礼》:“牧师下士四人,掌牧马而颁之。”秦、汉太仆属官有牧师苑令,皆在边郡。历魏、晋已下,皆牧监之职。隋太仆寺统典牧署、牛羊署等令、丞,皇朝因之。武德中二人,今加置三人,领主辂、驾士等。)丞四人,正九品上;(隋置,皇朝因之。武德史三人,今加至四人。)监事八人,从九品下。典牧令掌诸牧杂畜给纳之事;丞为之贰。凡群牧所送羊、犊皆受之,而供于廪牺、尚食之用;诸司合供者,亦如之。
车府署:令一人,正八品下;(秦置车府令,以赵高为之。汉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丞,后汉主乘舆诸车,魏、晋因之。宋、齐、梁、陈并尚书驾部领。后魏阙文。北齐太仆寺领车府令、丞,遂舆乘黄令分职;隋因之。皇朝因隋。)丞一人,正九品下。(秦、汉已来,车府署并有丞一人,隋车府丞二人,皇朝省置一人。)车府令掌王公已下车辂,辨其名数及驯驭之法;丞为之贰。凡王公已下车辂:一曰象辂,二曰革辂,三曰木辂,四曰轺车。(象辂以象饰诸末;朱班轮;八銮在衡;左建旗,画龙,一升一降;右载戟。革辂以革饰诸末,左建通帛为旃,余同象辂。木辂以漆饰之,余同革辂。三辂皆朱质,朱盖,朱旗旃。一品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其ひ缨就数亦如之。轺车,曲壁、青通、碧里也。)凡春秋二时谒陵、册命王公及内外职事四品已上拜官、正 冬朝会、婚葬、奉使,皆视其品秩而给之:亲王以象辂,三品已上以革辂,五品已上以木辂。京县令以轺车,道大驾及初上给之。其婚葬则从京官三品已上给其驭。(给驾士:亲王十有八,一品十有六,二品十有四,各驾以马、骆四,辂车一;三品十有二,四品、五品十,京县令六也。)凡辂车之马率驭士预调习之,然后入辂及车;以牛驾者亦如之。
上牧,监一人,从五品下;(《汉旧仪》:“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择取教习,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中兴省。汉阳有牧马苑令,羽林郎监领。”魏置牧官都尉,晋因之。宋、齐阙文。梁太仆统南牧、左 右牧等丞,陈因之。后魏阙文。北齐太仆寺统左 右牝、驼牛、司羊等署令、丞。后周有典牡、典牝上士一人 中士一人;又有典驼、典羊、典牛,各有中士一人。隋太仆寺统典牧署、牛羊署等令、丞。皇朝因分为牧监。)副监二人,正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并皇朝置。)
中牧,监一人,正六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上;主簿一人,从九品上。
下牧,监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从九品下。
诸牧监掌群牧孳课之事。凡马五千匹为上监,三千匹已上为中监,已下为下监。凡马、牛之群以百二十,驼、骡、驴之群以七十,羊之群以六百二十,群有牧长、牧尉。(补长,以六品已下子、白丁、杂色人等为之;补尉,以散官八品已下子为之。品子八考,白丁十考,随文、武简试舆资也。)
凡马有左、右监以别其粗良,以数纪为名,而著其簿籍;细马之监称左,粗马之监称右。(其杂畜牧皆同下监,仍以土地为其监名。)凡马各以年、名籍之,每岁季夏造。至孟秋,群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诸群牧别立南使、北使、西使、东使,以分统之。)常以仲秋上于寺。
凡马以季春游牝。(《月令》:“季春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其驹、犊在牧,三岁别群。(若与本群同牧,不别给牧人。)马牧牝马四游五课,驼四游六课,牛、驴三游四课,羊三游四课。(四、三者,皆言其岁而游牝也,羊则当年而课之。其课各有率,谓:牛、马、驴之牝百,而岁课驹、犊各以六十;马二十岁则不课;三岁游牝而生驹者,仍别簿申;骡驹半之。若马从外蕃而至者,初年课以四十,二年五十,三年全课。牝驼百而三年之课七十。羔羊之白者七十,者八十。)凡监牧孳生过分则赏;(谓马剩驹一,则赏绢一匹;驼、骡之剩倍于马,驴、牛之剩三,白羊之剩七,羊之剩十,皆与马同。共赏物二分入长,一分入牧子。牧子谓长上专当者。其监官及牧尉各通计所管长、尉赏之。通计谓尉官管十五长者,剩驹十五匹,赏绢一匹;监官管尉五者,剩驹七十五匹,赏绢一匹之类。计加亦准此。应赏者,准印后定数,先填死耗足外,然后计酬之。)其有死耗者,每岁亦以率除之。(谓驼,马百头以七头马耗,骡以六,牛、驴、羊以十,白羊以十五。从外蕃而新至者,马、牛、驴、羊皆除二十,二年除十五;驼除十四,二年除十,骡除十二,二年除九;白羊除二十五,二年除二十;三年,皆同耗也。)若岁疫,以私畜准同者以疫除。(准牧侧近私畜疫死数,同则听以疫除。马不在疫除之例。即马、牛一十一岁以上,不入耗除限。若缘非时霜雪死多者,录奏。)凡官畜在牧而亡失者,给程以访,过日不获,估而徵之。(谓给访限百日,不获,准失处当时估价徵纳,牧子及长各知其半。若户奴无财者,准铜,依加杖例。如有阙及身死,唯徽见在人分。其在厩失者,主帅准牧长,饲丁准牧子。其非理死损,准本畜徵纳也。)
凡在牧之马皆印。(印右膊以小“官”字,右髀以年辰,尾侧以监名,皆依左、右厢。若形容端正,拟送尚乘,不用监名。二岁始春,则量其力,又以“飞”字印印其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其项左;送尚乘者,尾侧依左、右闲印以“三花”。其余杂马送尚乘者,以“风”字印印左膊,以“飞”字印印左髀。骡、牛、驴则官名志其左膊,监名志其右髀。驼、羊则官名志其颊,羊仍割耳。若经印之后简入别所者,各以新入处监名印其左颊。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并印左、右颊也。)
凡每岁进马粗良有差。使司每岁简细马五十匹、敦马一百匹进之。若诸监之细马生驹,以其数申所由司次入寺。其四岁以下粗马,每年简充诸卫官马。凡马、牛皮 脯及筋 角之属,皆纳于有司。
每年终,监牧使巡按孳课之数,以功过相除,为之考课焉。
沙苑监:监一人,从六品下;(沙苑在同州。)副监一人,正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从九品下。沙苑监掌牧养陇右诸牧牛、羊,以供其宴会、祭祀及尚食所用,每岁与典牧分月以供之;丞为之贰。(凡屠宰,国忌废务日、立春前后一日、每月一日 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十八日 二十三日 二十四日 二十八日 二十九日 三十日、每岁正月 五月 九月皆罢之。诸杂畜及羊有孕者,虽非其日月,亦免之。)若百司应供者,则以时皆供之。凡羊毛及杂畜皮、角皆具数申送所由焉。(□本云:“太仆属官有沙苑监,开元二十三年省。”)
●卷十八 大理寺鸿胪寺
大理寺
卿一人 少卿二人 正二人 丞六人 主簿二人 录事二人 府二十八人 史五十六人 狱丞四人 狱史六人 亭长四人 掌固十八人 问事一百人 司直六人 史十二人 评事十二人 史二十四人
鸿胪寺
卿一人 少卿二人 丞二人 主簿一人 录事二人 府五人 史十人 亭长四人 掌固六人
典客署
令一人 丞二人 掌客十五人 典客十三人 府四人 史八人 宾仆十八人
掌固二人
司仪署
令一人 丞一人 司仪六人 府二人 史四人 掌设十八人 斋郎三十三人
掌固四人 幕士六十人
大理寺:卿一人,从三品;(《尚书》云:“帝曰:‘咎繇,汝作士,五刑有服。’”孔安国《注》曰:“士,理官也。”《周官》为司寇。《韩诗外传》云:“晋文公使李离为理。”理,谓察理刑狱也。《史记天官书》:‘斗魁四星,贵人之牢,曰大理。《汉书百官表》云:“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 右监。景帝更名大理,秩中二千石。武帝复为廷尉。宣帝置左、右廷尉平,哀帝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后汉复为廷尉。魏初为大理,后复为廷尉。置律博士。晋置丞、主簿、明法、掾。历宋、齐,皆为廷尉。梁为秋卿,班第十一。陈因之。后魏置少卿、司直。北齐及隋为大理寺,隋置评事,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详刑寺正卿,咸亨元年复为大理。光宅元年改为司刑寺,神龙元年复故。两汉卿秩中二千石,魏、晋、宋、齐、梁、陈俱第三品。后魏第二品上,太和以后降为第三品。隋正第三品,皇朝降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后魏置,为第三品上;太和以后,降为第四品上。北齐第四品,隋因之。皇朝置二人,降为从四品上。)大理卿之职,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以五听察其情:一曰气听,二曰色听,三曰视听,四曰声听,五曰词听。以三虑尽其理:一曰明慎以谳疑狱,二曰哀矜以雪冤狱,三曰公平以鞫庶狱。少卿为之贰。凡诸司百官所送犯徒刑已上,九品已上犯除、免、官当,庶人犯流、死已上者,详而质之,以上刑部,仍于中书门下详覆。(其杖刑已下则决之。)若禁囚有推决未尽、留系未结者,五日一虑。若淹延久系,不被推诘;或其状可知,而推证未尽;或讼一人数事及被讼人有数事,重事实而轻事未决者,咸虑而决之。凡中外官吏有犯,经断奏讫而犹称冤者,则审详其状。(开元八年敕:“内外官犯赃贿及私坐成殿、公坐官当已上有合许雪及减罪者,并令大理审详犯状,申刑部详覆;知实冤滥,乃录送中书门下。其有远年断雪,近请除痕,亦准此。其余具《刑部格》。”)凡吏曹补署法官,则与刑部尚书、侍郎议其人可否,然后注拟。
大理正二人,从五品下;(秦置廷尉正一人,汉因之,与“监”及“平”谓之廷尉三官,秩千石。魏氏第六品。晋置二人,宋、齐、梁、陈并一人,品同魏氏。后魏第六品上,北齐及隋并正第六品。炀帝增置六人。皇朝置二人。龙朔二年改为详刑大夫,咸亨元年改为大理正。光宅元年改为司刑正,神龙初复旧。)丞六人,从六品上;(晋武帝咸宁中,曹志上书请廷尉置丞,自此始也。宋、齐、梁各置一人,第七品。陈第八品,后魏第七品。大业三年,改丞为勾检。皇朝置六人,增品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魏、晋、宋、齐、梁、陈大理皆有主簿,晋至陈俱二人,正七品上,皇朝因而降之。)录事二人,从九品上;狱丞四人,从九品下;(《晋令》有狱左、右丞各一人,宋、齐因之,史阙其品秩。梁、陈置狱丞二人,第七品;后魏、北齐亦二人,正九品下。隋置狱掾八人。历代并以卑微士为之。皇朝置四人,以流外入仕者为之。)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后魏永安三年,御史中尉高穆奏置司直十人,视五品,隶廷尉,位在正、监上,不署曹事,唯覆理御史检劾事。北齐及隋因之,并置十人,从第五品下。皇朝置六人,降为从第六品上。)评事十二人,从八品下。(《汉书》云:“宣帝地节三年,置廷尉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在平刑狱,故曰廷平。至后汉光武省右平。唯置左平。魏、晋以来,不复云“左”,但云廷尉平。宋、齐各一人,第六品。陈第七品。后魏、北齐及隋各置一人,正第六品下,官为评事,皇朝因之,置十二人,从八品下。)大理正掌参议刑狱、详正科条之事。凡六丞断罪有不当者,则以法正之。凡内外官及爵五品已上犯罪至弃市者,并监决。若车驾巡幸在京,则都一人留守,以总卿贰之职;在都,则京亦如之。丞掌分判寺事。凡有犯,皆据其本状以正刑名。(六丞判尚书六曹所统百司及诸州之务,其刑部丞掌押狱。每一丞断事,五丞同押,若有异见,则各言不同之状也。)徒已上,各呼囚与其家属,告以罪名,问其状款;不伏,则听其自理。(无理者,便以元状断定,上刑部。刑部覆有异同者,下于寺,更详其情理以申,或改断焉。)主簿掌印,省署抄目,勾检稽失。凡官吏之负犯并雪冤者,则据所由文牒而立簿焉。凡私坐而赎铜者。一斤为一负;公坐而赎铜者,二斤为一负。各十负为一殿。其有犯人未附而会恩免者,本犯至免官已上及犯赃贿【入己恩前狱成者,仍以景迹论。录事掌受事发辰。狱丞掌率狱吏,知囚徒。贵贱、男女异狱。五品以上月一沐,暑则置浆。禁纸笔、金刃、钱物、杵梃入者。囚病给医药,重者脱械、锁,家人入侍。司直掌承制出使推覆,若寺有疑狱,则参议之。评事掌出使推按。凡承制而出推长吏,据状合停务及禁锢者,先请鱼书以往,据所受之状鞫而尽之。若词有反覆,不能首实者,则依法栲之。凡大理断狱,皆连署焉。
鸿胪寺:卿一人,从三品;(《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汉改为鸿胪。景帝中二年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中六年,改大鸿胪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又更名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秦时又有典属国官,掌蛮夷降者,汉因之。成帝河平元年省之,并大鸿胪。后汉大鸿胪卿一人,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余职与汉同。凡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使吊之及拜王嗣。魏及晋初皆有之。自东晋至于宋、齐,有事则权置兼官,毕则省。梁初犹依宋、齐,无卿名。天监以光禄劲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是为冬卿。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掌导护赞拜,班第九。陈品第三。后魏大鸿胪卿第二品上;太和二十三年,降为第三品。北齐鸿胪寺卿一人,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后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仪。隋初鸿胪寺】卿一人,正第三品,统典客,司仪、崇玄等三署。开皇三年省并太常,十二年复旧。炀帝降卿为从三品,皇朝依焉。龙朔二年改为同文正卿,咸亨元年复曰鸿胪。光宅元年改为司宾寺卿,神龙元年复旧。旧属官有崇元署,开元二十五年,敕改隶宗正寺。)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后魏太和十五年,九卿各置少卿一人,第三品上;二十三年,降为正四品上。北齐因之。后周有小宾部下大夫一人。隋依北齐。炀帝加置少卿二人,降为从四品。皇朝武德中置一人,贞观中加置二人。龙朔、咸亨、光宅、神龙并随寺改复。)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以上尚书。若诸蕃大酋渠有封建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凡天下寺观三网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上尚书祠部。凡皇帝、皇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赞相焉。凡诏葬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仪,以示礼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