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职官
- 唐六典
唐六典
凡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之亲分五等,皆先定于司封,宗正受而统焉。凡皇周亲、皇后父母为第一等,准三品;皇大功亲、皇小功尊属、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周亲为第二等,准四品;皇小功亲、皇缌麻尊属、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功亲为第三等,准五品;皇缌麻亲为第四等,皇袒免亲、太皇太后小功卑属、皇太后、皇后缌麻亲及舅母、姨夫为第五等,并准六品。其籍如州县之法。
凡大祭祀及册命、朝会之礼,皇亲、诸亲应陪位豫会者,则为之簿书,以申司封。若皇亲为王公,子孙应袭封者,亦如之。
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及勾检稽失。
崇玄署:令一人,正八品下;(北齐有昭玄寺,掌释、道二教,置大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有主簿、功曹员,以管诸州、县沙门,又鸿胪寺统典寺署,有丞一人。后周有司寂上士、中士,掌法门之政;又有司玄中士、下士,掌道门之政。隋置崇玄署令、丞。炀帝改佛寺为道场,改道观为玄坛,各置监、丞。皇朝又为崇玄署令。又置诸寺、观监,隶鸿胪寺,每寺、观各监一人。贞观中省。开元二十五年,敕以为“道本玄元皇帝之教,不宜属鸿胪。自今已后,道士、女道士并宜属宗正,以光我本根”,故署亦随而隶焉。其僧、尼别隶尚书祠部也。)丞一人,正九品下。(北齐典寺署有僧只部丞。隋崇玄署丞一人,皇朝因之。) 崇玄署令掌京、都诸观之名数,道士之帐籍,与其斋醮之事,丞为之贰。
●卷十七 太仆寺
太仆寺
卿一人 少卿二人 丞四人 主簿二人 录事二人 府十七人 史三十四人
兽医六百人 兽医博士一人 学生一百人 亭长四人 掌固六人
乘黄署
令一人 丞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典事八人 驾士一百四十人 羊车小史八人 掌固六人
典厩署
令二人 丞二人 府四人 史八人 主乘六人 典事八人 执驭一百人 驾士八百人 掌固六人
典牧署
令三人 丞四人 府四人 史八人 监事八人 典事十六人 主略七十四人
驾士一百六十人 掌固四人
车府署
令一人 丞一人 府一人 史二人 典事四人 驭士一百七十五人 掌固六人
诸上牧监
监各一人 副监二人 丞二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三人 史六人 典事八人 掌固四人
中牧监副监丞府各减一人史典事减二人
下牧监典事掌固减二人
沙苑监
监一人 副监一人 丞一人 主簿一人 录事一人 府三人 史六人 典事四人 掌固二人
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周礼》有太仆下大夫二人。穆王命伯ぁ为太仆正。《汉书百官表》云:“太仆,秦官,掌舆马,秩中二千石,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厩、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令、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驹、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又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汉官仪》云:“天子驾出,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后汉有车府、未央厩、长乐厩令 丞、魏因之。晋太仆银章、青绶,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品第四;丞一人,部丞五人;置功曹、主簿、五官等员;统典农 典虞都尉、典虞丞、牧官都尉、左 右 中典牧都尉、典牧令、诸羊牧丞、乘黄 骅骝 龙马三厩令。过江省,其后又置。成帝永和七年,省并宗正。盖有事则权置,无事则省。宋因晋不置,若如祀,则权置太仆执辔,事毕省。齐亦如之。梁天监七年置十二卿,太仆与太府、少府为夏卿,统南牧、左 右牧、龙厩、内 外厩,班第十。陈因之。后魏太仆卿第二品上,又置少卿;太和二十二,九卿并第三品。北齐太仆寺统骅骝、左 右龙、左 右牝、驼牛、司羊、乘黄、车府等署。后周依《周官》。隋太仆寺统骅骝、乘黄、龙厩、车府、典牧、牛羊等署。炀帝降卿为从三品,减骅骝署入殿内省尚乘局,改龙厩曰典厩署,又有左、右皂二厩,加置主乘、司库、司廪官,罢牛羊署。皇朝因之,而省皂等诸官。龙朔二年改为司驭寺正卿,成亨中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司仆寺,神龙元年复故。)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后魏太和十五年,九卿各置少卿一人,品第三上;二十二年,降为正四品上。北齐因之。隋加至二员,炀帝降为从四品上,皇朝因之。龙朔、咸亨、光宅、神龙随寺改复。)
太仆卿之职,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之官属,少卿为之贰。凡国有大礼、大驾行幸,则供其五辂属车之属。凡监、牧所通羊、马籍帐,则受而会之,以上于尚书驾部,以议其官吏之考课。凡四仲之月,祭马祖、马步、先牧、马社。
丞四人,从六品上;(秦、汉太仆有两丞,秩千石。后汉一人,魏、晋并因之,东晋或省或置,宋、齐省。梁天监七年置十二卿,各有丞;列卿丞通视朝请,班第三。陈因之。后魏列卿丞从五品中,太和末,降为七品下。北齐丞一人,正七品下。隋太仆丞三人,品同北齐;大业五年,加为从五品。皇朝复为从六品上。武德中减置二人,永徽中加一人,开元初又加一人。领兽医博士、学生等。)主簿二人,从七品上;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位不登十八班者别置七班,主簿班第三。陈因之。北齐置一人,隋置二人,皇朝因之。武德中,品正第八,贞观中,加至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丞掌判寺事。凡补兽医生皆以庶人之子,考试其业,成者补为兽医,业优长者,进为博士。主簿掌印,勾检稽失,省署抄目。录事掌受事发辰。
乘黄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乘黄,古神马名,亦曰飞黄,背有角,日行万里。《六韬》云:“乘黄震死。”《淮南子》云:“天下有道,飞黄伏皂。”然车马职仝。后汉有未央厩令、长乐厩丞。至魏,遂改为乘黄厩,晋因之。宋太常属官有乘黄令一人,掌乘舆金根车及安车、追锋诸马车。《齐职仪》云:“乘黄,兽名也,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仙,因以名厩。乘黄令品第七,秩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梁太常属官有乘黄令、丞,三品勋位。陈因之。后魏有乘黄令、丞。北齐掌诸辇辂。隋太仆寺统乘黄署令、丞,皇朝因之,领驾士、羊车小史等。)丞一人,从八品下。(魏有乘黄丞,晋因之。宋、齐并有乘黄令,无丞。梁、陈、后魏、北齐、隋并有乘黄丞,皇朝因之。)乘黄令掌天子车辂,辨其名数与驯驭之法;丞为之贰。凡乘舆五辂:(《周礼》:“巾车氏掌王五辂。”有玉、金、象、革、木之制。至秦,唯乘金根车。汉承秦制,以为乘舆。晋武帝始备五辂,为天子法车。宋、齐、梁、陈相因不绝。后魏五辂各依方色,并驾五马。后周设六官,置司辂之职。皇帝之辂十有二等:一曰苍辂,二曰青辂,三曰朱辂,四曰黄辂,五曰白辂,六曰玄略,七曰玉辂,八曰碧辂,九曰金辂,十曰象辂,十一曰革辂,十二曰木辂。后阅视武库,得魏旧物,有乾象辇,驾二十四马;又有大楼辇车,驾二十牛;又有象辇,初驾二象,后以六驼代之,皆魏天兴中之所制也。宣帝以来,皆服御之,兼以赐皇后。隋开皇元年,以魏、周舆辇非古之制,皆废毁,改造五辂也。)一曰玉辂,祭祀、纳后则乘之;二曰金辂,飨射、郊征还、饮至则乘之;三曰象辂,行道则乘之;四曰革辂,巡狩、临兵事则乘之;五曰木辂,田猎则乘之。(凡玉辂青质,以玉饰诸末,驾六苍龙;金辂赤质,以金饰诸末,驾六赤骝;象辂黄质,以黄饰诸末,驾六黄骝;革辂白质,挽之以革,驾六白骆;木辂黑质,漆之,驾六黑骝也。五辂皆重舆,左青龙,右白兽,金凤翅,画苣文鸟兽;黄屋,左纛,金凤一,在轼前;十二銮,在衡;二铃,在轼;龙前设鄣尘;青盖三层,里黄,绣饰,上设博山方镜,下圆镜。)树羽轮,金根、朱班、重牙;左建旗十有二旒,皆画升龙,其长曳地,青绣绸杠;右载戟,长四尺,广三尺,黻文,旗首金龙,头衔锦结绶及带,垂铃;金钅、方钅乞,插翟尾五焦;镂锡,ひ缨十二就。旌旗、盖、ひ、缨皆从辂质。耕根车青质,三重盖,余如玉辂。安车金饰;重舆曲壁;八銮在衡;紫油通,紫油朱里,朱丝络网,朱ひ缨,朱覆发具络。四望车制同安车,金饰;八銮在衡;青油通,青油朱里,朱丝络网。(大驾,则太仆卿驭;五辂驾士各三十二人,并平巾帻、青衫、大口裤;千牛将军一人陪乘。)
五辂皆有副车。(按:蔡邕《独断》云:“五格之外,复设五色安车、立车各一乘,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故张良击始皇,中副车。魏志云:“天子命太祖驾金根,六马,设五时副车。”江左乃阙,至梁始备。隋开皇十四年始造五辂及副,皇朝因之。)又有指南车、(崔豹《古今注》云:“指南车,旧说云周公所作也。周公理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裳氏载之,周年而至其国。故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秦、汉其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汉末丧乱,其法不存。沈约《宋书》云:“魏明帝始令博士马钩造之,晋乱又亡。石虎使解飞、姚兴使令狐生又造,宋武平关中,得之。其制如鼓车,设木人于车上,举手指南。车骤回转,所指微差。”至齐,祖冲之又造之。历梁、陈、隋,无所变改,皇朝因之。驾四马,正道,先启而行。匠一人,驾士十四人。)记里鼓车、(崔豹《古今注》云:“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执槌。行一里,下一层击鼓;行十里,上一层击镯。亦名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白鹭车、(《隋志》名鼓吹车。上施层楼,楼上有翔鹭栖焉。)鸾旗车、(《晋志》云:“鸾旗车,先格所载也。鸾旗者,谓析羽旄而编之,十二旒,列系幢傍也。”)辟恶车、(崔豹《古今注》云:“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禳祓不祥。”太卜令一人在车,执弓箭,平巾帻、绯祢裆、大口裤。)皮轩车、(《晋志》:“以兽皮为轩。”左金吾卫队正一人在车,执弩,服同太卜令。自指南车皆驾四马,正道,匠一人,驾士一十四人。)耕根车、(《晋志》云:“建赤旗十有二旒,天子亲耕所乘也。一名芝车,一名三盖车。置耒耜于轼上。”驾六马,驾士三十二人。)安车、(《晋 舆服志》云:“座乘谓之安车,倚乘谓之立车,各一乘,名五时车,俗谓之五帝车。”驾四马,驾士二十四人。)四望车、(《晋志》云:“阳遂四望、穗窗、皂轮、小形车,驾牛。”《晋中朝大驾卤簿》曰:“御四望车,驾牛,中道。”皇朝驾四马也。)羊车、(《周迁舆服杂事》曰:“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小儿衣青布裤褶,紫碧攀青耳ハ,五辨鬓,数人引之,今代名为羊车小史。而汉代或以人牵,或以驾果下马。”《晋志》曰:“武帝乘羊车于后宫,恣意所之,宫女挂竹叶、杨条,候帝之来。”)黄钺车、(崔豹《古今注》云:“黄钺,三代通用以断斩,今以黄钺为乘舆之饰。武王以黄钺斩纣,故王者以为戒。”驾二马,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执之,武弁、朱衣、革带。驾士一十二人。)豹尾车,(崔豹《古今注》云:“豹尾车,周制也,所以象君子豹变。尾,言谦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乘舆得建焉。”《汉书》曰:“成帝以幸姬赵飞燕置属车间豹尾中。”驾二马,右武卫队正一人在车执之,武弁、朱衣、革带。驾士十二人也。)属车一十有二,(属车一曰副车,一曰贰车,一曰佐车。汉因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行则中央、左、右分之;法驾属车三十六乘,最后车悬豹尾,皆皂盖、朱里。蔡邕《独断》曰:“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为八十一乘。溪武祠太乙、甘泉皆尽用之,明帝上原陵又用之。法驾三十六乘,小驾一十二乘。”大业初,备八十一乘;三年,帝嫌其多,问阎毗,毗曰:“此起于秦,遂为后式。宋孝建时,议准旗旒之数,设十二乘。今宪章往古,大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帝曰:“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可也。”皇朝因之,置十二乘,驾牛,驾士各八人。自指南车驾士皆平巾帻、绯衫、大口裤,唯耕根车青衫,羊车服则殊也。)大驾则用之。若法驾,则减五副车、白鹭、辟恶、安车、四望车,四分属车之一,余同大驾。若小驾,又减象辂、革辂、木辂、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皮轩、耕根、羊车、属车、黄钺、豹尾等车,余同法驾。若有大礼,则以所御之辂进内;既事,则受而藏之。
凡将有事,尤期四十日,尚乘供马,马如辂色,率驾士预调习。指南等车亦如之。
典厩署:令二人,从七品下;(《周礼》有校人、圉师、趣马,掌天子十有二闲之马。汉太仆属官有大厩、未央厩令。后汉太仆属官有未央厩令,主乘舆及宫中诸马;其后,置左骏厩令,别主乘舆御马。魏有骅骝厩令。晋太仆统乘黄、骅骝、龙马等厩令,过江之后,或省或置;哀帝时,省骅骝为门下之职。宋、齐因之。梁太仆统龙厩、内外厩,陈因之。后周有左、右厩,各上士一人。北齐太仆寺统骅骝、左 右龙等署。隋太仆寺统龙厩署,皇朝改为典厩署令,领执驭、驾士等。)丞二人,从八品下;(隋有龙厩丞,皇朝改为典厩丞,武德中四人,今减二人。)主乘六人,正九品下。(隋置,皇朝因之。)典厩令掌系饲马牛,给养杂畜之事;丞为之贰。凡象一给二丁,细马一、中马二、驽马三、驼 牛 骡各四、驴及纯犊各六、羊二十各给一丁,(纯谓色不杂者。若饲黄禾及青草,各准运处远近,临时加给也。)乳驹、乳犊十给一丁。凡象日给藁六围,马、驼、牛各一围,羊十一共一围,(每围以三尺为限也。)蜀马与骡各八分其围,驴四分其围,乳驹、乳犊五共一围;青刍倍之。凡象日给稻、菽各三斗,盐一升;马,粟一斗、盐六勺,乳者倍之;驼及牛之乳者、运者各以斗菽,田牛半之;施盐三合,牛盐二合;羊,粟、菽各升有四合,盐六勺。(象、马、骡、牛、驼饲青草日,粟、豆各减半,盐则恒给;饲禾及青豆者,粟、豆全断。若无青可饲,粟、豆依旧给。其象至冬给羊皮及故毡作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