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编年
- 竹书纪年辑证
竹书纪年辑证
四年,大搜于黎。(《左·昭四年传》:‘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
作炮烙之刑。(《史记·殷本纪》:‘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
五年夏,筑南单之台。
雨土于亳。(《墨子·非攻下》:‘还至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
六年,西伯初禴于毕。(《唐书·历志》:‘至纣六祀,周文王初禴于毕。’)
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晋语》:‘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
作琼室,立玉门。(《文选》《东京赋》、《吴都赋》注引《纪年》:‘殷纣作琼室,立玉门。’)
十年夏六月,王畋于西郊。(《御览》八十三引《帝王世纪》:‘纣六月,发民猎于西土。’)
十七年,西伯伐翟。
冬,王游于淇。(《水经·淇水注》:‘老人晨将渡淇,而沈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晨寒也。”纣乃于此斮胫而视髓也。 ’)
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
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二十二年冬,大搜于渭。
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二十九年,释西伯,诸侯逆西伯,归于程。(《左·襄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逸周书·程寤解》:‘文王去商在程。’)
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诸侯入贡。(《左·襄四年传》:‘文王率商之叛国以事纣。’)
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猎,遇太公望于渭之阳,立为师。’)
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文选·始出尚书省诗》注、《褚渊碑》注、《安陆昭王碑》注、《类聚》十、《御览》五引《春秋元命苞》:‘殷纣之时,五星聚于房。’)
有赤乌集于周社。(《墨子·非攻下》:‘赤乌衔圭,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诗·大雅》:‘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
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逸周书·大匡解》:‘惟周王宅程。’)
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史记·殷本纪》:‘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得专征伐。’)
约案:文王受命九年,大统未集,盖得专征伐,受命自此年始。
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史记·周本纪》:‘受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明年,西伯崩。’《左·襄三十一年》正义:‘《尚书大传》:文王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纣乃囚之。’《文王世子》正义引《大传》:‘五年,文王出,则克耆。六年,伐崇,则称王。’二说不同,此本《大传》及《史记》,而系年又异。)
冬十二月,昆夷侵周。(《诗·采薇》正义引《帝王世纪》:‘文王受命四年春正月丙子,昆夷侵周,一日三至周之东门。’此在受命三年冬十二月,盖以殷正差之也。)
三十五年,周大饥。(《逸周书·大匡解》:‘惟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
西伯自程迁于丰。(《诗·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尚书大传》:‘四年,伐畎夷。’)
西伯使世子发营镐。(《诗·大雅》:‘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三十七年,周作辟雍。(《诗·大雅》;‘镐京辟雍。’)
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史记·周本纪》;‘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焉。’)
四十年,周作灵台。(《诗·大雅》:‘经始灵台。’)
王使胶鬲求玉于周。(《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与。’)
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原注:周文王葬毕,毕西于丰三十里。《汉书·刘向传》:‘文王、周公葬于毕。’注:‘臣瓒曰:“《汲郡古文》:毕西于丰三十里。”’)
四十二年,(原注:周武王元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大戴礼记》:‘武王践○三日,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师尚父曰:“在丹书。”’)
有女子化为丈夫。(《墨子·非攻下》:‘时有女为男。’)
四十三年春,大阅。
峣山崩。(《淮南·俶真训》:‘逮至殷纣,峣山崩,三川涸。’又《览冥训》:‘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四十四年,西伯发伐黎。(《书·西伯戡黎》。)
四十七年,内史向挚出奔周。(《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四十八年,夷羊见。(《周语》:‘商之亡也,夷羊在牧。’)
二日并见。(《通鉴外纪》:‘纣即位以来,两日见。’)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尚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唐书·历志》引《纪年》:‘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
秋,周师次于鲜原。(《逸周书·和寤解》:‘王乃出图商,至于鲜原。’)
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茅、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原注:伐殷至邢丘,更名邢丘曰怀。伪《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书·牧誓》:‘及庸、蜀、羌、茅、微、卢、彭、濮人。’原注十六字见《韩诗外传》三。)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原注:始癸亥,终戊寅。《史记·殷本纪》集解引《纪年》,《文选·六代论》注、《通鉴外纪》分引。原注‘戊寅’乃‘庚寅’之讹。案:自癸亥至庚寅,实五百八年,而以诸帝积年计之亦同,并与都数不合。盖以汤元年为癸亥,本于《唐书·历志》张说《历议》,而以周始伐商为庚寅,则本《历议》所引《纪年》,二者本不同源,无怪与古《纪年》积年不合也。原注见其不合,乃改为戊寅,然不免与本书诸帝积年及岁名相龃龉。盖书与注亦非尽出一人之手,或虽出一手,而前后未照也。古《纪年》‘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易纬·稽览图》同。)
周武王
名发。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阨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会伐林者荐覆之;[诗铭案:‘荐覆之’三字原脱,赵绍祖《竹书纪年校补》卷二据《宋书·符瑞志》补。]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枝颐有异相。长为尧稷官,有功于民。后稷之孙曰公刘,有德,诸侯皆以天子之礼待之。初,黄帝之世谶言曰:‘西北为王,期在甲子,昌制命,发行诛,旦行道。’及公刘之后,十三世而生季历。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率群臣,与发并拜吉梦。 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置于昌户。昌拜稽首受,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太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类此。’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洛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着其身,又鸑鷟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只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咸曰:‘纣可伐矣。’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渡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镐。(以上除首二字,末八字,皆出《宋书·符瑞志》。)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清水注》引《纪年》:‘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引《纪年》:‘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初学记》二十四引:‘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
立受子禄父,是为武庚。(《史记·殷本纪》:‘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
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汉书·律历志》逸书《武成》:‘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伪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
命监殷。(《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
遂狩于管。(《逸周书·大匡解》、又《文政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
作《大武乐》。(《吕氏春秋·古乐篇》:‘武王乃命周公,作为《大武》。’)
十三年,巢伯来宾。(《尚书序》:‘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
荐殷于太庙。(《逸周书·世俘解》:‘辛亥,荐俘殷王鼎。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案:此是克殷年事。)
遂大封诸侯。(《尚书序》:‘武王既胜殷,邦诸侯。’)
秋,大有年。(《诗·周颂》:‘绥万邦,屡丰年。’)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墠,作《金縢》。(《书·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序:‘周公作《金縢》。’)
十五年,肃慎氏来宾。(《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八蛮,肃慎氏贡楛矢、石弩。’)
初狩方岳,诰于沬邑。(《书·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
冬,迁九鼎于洛。(《左·桓二年传》:‘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十六年,箕子来朝。(《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
秋,王师灭蒲姑。(《左·昭九年传》:‘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我东土也。’)
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逸周书·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
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史记·周本纪》集解:‘皇甫谧曰: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十年冬,王崩于镐,时年九十三岁。’《路史·发挥》四:‘案《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 )
成王
名诵。(《逸周书·武儆解》:‘属小子诵。’《史记·周本纪》:‘武王崩,太子诵代立。’)
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庚午,周公诰诸侯于皇门。(《逸周书·皇门解》:‘惟正月庚午,周公格左闳门,会群臣。’)
夏六月,葬武王于毕。(《逸周书·作雒解》:‘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
秋,王加元服。(《大戴礼记·公冠篇》:‘成王冠。’)
武庚以殷叛。(《史记·周本纪》:‘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周文公出居于东。(《书·金縢》:‘周公居东。’)
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逸周书·作雒解》:‘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
秋,大雷电以风,王逆周文公于郊。(《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王曰:“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王出郊。’)
遂伐殷。(《尚书序》:‘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三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逸周书·作雒解》:‘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
迁殷民于卫。(《尚书序》:‘成王以殷余民封康叔。’《左·定四年传》:‘分康叔以殷民七族。’)
遂伐奄。(《孟子·滕文公下》:‘伐奄,三年讨其君。’)
灭蒲始。(原注:姑与四国作乱,故周文公伐之。《汉书·地理志》:‘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
四年春正月,初朝于庙。(《诗序》:‘《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
夏四月,初尝麦。(《逸周书·尝麦解》;‘惟四年孟夏,王乃尝麦于大祖。’)
王师伐淮夷,遂入奄。(《尚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