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续编
皇朝经世文续编
士之品。大概有六等。第一等是中行。第二等是狂。第三等是狷。第四等是乡愿似中行。第五等是妄人似狂。第六等是庸人似狷。
以恕己之心恕人。不但己不可恕。人亦不可恕也。所谓薄责于人者。薄乎云尔。所谓无求备于一人者。器使云尔。至于观人之法。则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朋友则曰直曰谅。曰切切偲偲。此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此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何尝一毫恕得。古人礼文。如此繁重。今人如此率略。古人多事。所以省事。今人省事。所以多事。朝廷之冠裳玉帛。消弭了多少宇内干戈。家庭之温清定省。消弭了多少德色谇语。其它推之皆可。
说小七篇
陈辂
世之议者。辄曰小人。若以为大诟者。是徒举其名。而末察其实也。世之人方以小人目人。而旋且自为小人者比比矣。夫所谓小人者。非天之生使小也。亦非其自命为小也。所见小而已。今夫苍颉之造字也。象人而五体禾(支只)禾句者谓之大。五体具禾(支只)禾句者。首有戴。手有指。足有践。记所谓天地四方。男子之所有事也。小之字从八。而中分之。八者。两相背也。中分之者。私于其处也。盖天之生人也。始乎一而孳乎二。以至于亿兆。而其理不越乎一。故大人以理之一者自居。而群生莫不在宥。小人局于形气之内。与厘之一者隔。于是其身仅为亿兆中之一。而所明者唯己与人二。故中分八者。分己与人二也。凡小人者。其视己也恒重。视人也恒轻。其欲必取赢。而加于人者。恣睢而不顾。故立朝则私其家。居家则私其室。处室则私其身。上者君亲。中者僚友。下者妻子。当其无事则欢然相接。而有事辄不能相及。彼非恶而去之。所见者私于其处。一身之外。皆若有蔽焉。故至此。鸣呼。世之訾议小人众矣。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其萌芽固天下人所易蹈也。奈何訾议小人而不自警也邪。
世之议者。辄曰君子以德胜。小人以才胜。是不然。夫世之为此言者。徒以君子之谋多疏。小人之谋易遂。虽然。小人之所以易遂者。其所谋者小也。全其尺寸。而尺寸以外。虽有大害弗恤焉。快其须臾。而须臾以后。虽有大忧弗省焉。如白圭之治水然。使畀以大禹之任。则立见其窘矣。嗟乎。世之才小人者。徒羡其目前之得济。而未熟睹其害也。夫天下之势运。居天下者共之。惟众人皆得。吾是以亦得。惟众人皆安。吾是以亦安。变诈不兴。机械不作。是以熙熙。可久而无患。而小人者。攘众人之所得。以为吾之得。攘众人之所安。以遂吾之安。天下之人。皆有心思耳目手足。岂能坐致于不安。而不为之所。于是机械变诈。以与之角。当其未甚。则强陵弱。众犯寡。而成偏重之势。积之既久。饥寒颠踬。困辱愁苦。怨毒之气。偏于宇宙。天下之人无托命。而阨运由是以起。鸣呼。彼小人者非于天下也。所见者小耳。然而向之私利。亦必与之同尽。又安见所谋之必遂哉。
或问于陈子曰。如子之说。天下之恶德。皆起于小。而小之失。至于成天下阨运。若是乎先王之贵大而贱小也。陈子曰。吁。何为其然也。夫君子所见虽大。而必以小守其身。使见大而不以小守其身。几何不为无忌惮之小人也。古之称大者。唯天子当之。自天子以下。皆不敢言大。故大章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皆功德被寰区。无所于让。而后称之。孔子所大者惟一尧。而颂之称文王曰小心翼翼。诸侯之事也。况于在下之君子乎。大小犹阴阳也。阴阳不能相无。若之何贵大而贱小哉。尝试论之。理之原于一者。仁也。分之有所止者。礼也。用其识以求其宜。一其心而不敢变者。智义信也。仁大礼小。智义也信也。皆由大以趋于小。故君子之守身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小如此。记曰。小心而畏义。论语曰。以约失之者鲜。其求至于小如此。事各安其分。而与理之一者无所悖。是故礼尽而仁全。此小大相成之义。君子以大为体。以小为用。小人以小为体。以大为用。在易泰九内而六外以象君子否六内而九外以象小人。
凡公于天下者皆为大。凡私于一身者皆为小。不必恶德也。故先王之制礼。曰立中制节。盖谨守一身。任其性情之所之。则不可纪极。是以统天下而计之。度其可行。统千世而计之。度其可久。贤人君子。性厚情挚。无有已时。而旁观者。知其不可以至于是也。则为之节之。此先王之所难言也。在易阴过乎阳。卦曰小过。圣人为之象曰。丧过乎哀。行过乎恭。用过乎俭。嗟乎旨哉。今夫丧之哀。是美德也。虽然是一人之私也。穷其所至。有危身灭性者矣。行之恭。亦美德也。虽然亦一人之私也。穷其所至。有近耻取辱者矣。用之俭。是美德也。虽然亦一人之私也。穷其所至。有废饰灭礼者矣。以恭俭哀之美德。而反贻不哀恭俭以口实。讵得谓非过哉。故先王知之。为之葬埋哭泣之节。为之登降拜跪之文。为之品物度数之等。哀恭俭始可用。而丧与行与用。始行之天下后世而无弊。此则大人之效也。小儒不察于此。而专持美名以难天下。天下嫉其论之难至。戾者决籓而去。而懦者反情绝嗜。以求蹈夫过中之节。鸣呼。孰知先王之道哉。
以士与人众较。则士大而众人小。以贤人与士较。则贤人大而士小。以圣人与贤人较。则圣人大而贤人小。小大之等差。各有所著。不可不察也。今夫世之瞽者。持杖而行于市。一杖之外。则冥然无物耳。而有目者往焉。则阎闾百货。灿然于前矣。玉于熟游之地。则可举其地之名而征其所有。至于司市之官。垄断之贾则又举其所有熟而贮之吾心。而良楛贵贱。丝亳不得遯焉。此量之不可强也。故士之与众也。大以明。小以昧。贤之与士也。大以精。小以粗。圣之与贤也。大以浑化。小以勉强。学者得吾说而思之。其可以愈进于大。而毋自隘也欤。
然则进于大者奈何。曰。天下之大与小。未有相离者也。大而不始于小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人之生也。分天之一形。则其心之理。亦祗分天之一曲。此中庸所以有致曲之说。凡大人之有形者。与小相含。大人之无形者。与小相化。由其所含以求至乎所以含。其道莫要于积。由其所化以求至乎所以化。其道莫要于扩。积之者类于富。扩之者类于贵。今夫陶朱猗顿乌氏白圭之属。天下之至富者也。然其初固非天之雨金。漓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遽至于富也。铢积寸累。如桑宏羊之所为。以月以日。而后乃拥赀巨万焉。王公大人。苟非席先世余荫。亦未有忽然而据高位者。积阅功阀。年月以徙。然后乃至于轩冕。故士之于学也。日为益之。而其于识也。日为徙之。益之则日多。徙之则日精。使寸田尺宅之徒。与令丞长史辈。以远于富贵自疑。则终于贫且贱。又使小康之家。与中士之职。自以为己富己贵。则亦画其所至。而于陶猗于王侯终无由至。是故广己而造大者。惟积之与扩之之为得也。
李子谓陈子曰。古君子小人之争。君子常败。小人常胜。亦知其故乎。陈子曰。知之。虽然。愿吾子说之。李子曰。今与天下共事。多助者胜。少助者败。理之常也。凡所谓君子者。直己正行。不求合于斯世。而小人者。斤斤焉。煦煦焉。惟恐一言之忤于人。故不冒触时忌。而其类以渐附而众。及其得志也。君子于小人多恕而宥。而小人于君子多忍而断。故小人反兵之谋易。而君子复振之势难。且君子苟为小人所制。则必尽道于己。听命于天。而不屑屑苟且乞哀。以全一日之命。而小人当此。又能诎身卑服。以徐图其所事。此小人虽败不败。而君子虽胜不胜也。苟君子而能用小人之道。则君子固可胜。而小人固可败也。陈子曰。嗟乎。君子安能用小人之道哉。夫大造茫昧。万物生其中者。各就其量之所能及而致力焉。使麟服车。不如羸驴。使鸾捕鱼。不如鹈鹕各私所忌。如灰中蛆。苟非蝇。焉与为徒。以逢时为技。则固宜小人精而君子粗也。且夫君子以天下为家。小人固犹之鸡犬也。人未有奋迅一决。自断其鸡犬以为快者。而狗瘈马逸。固有时不顾其主人。又何责焉。狙之伺。狸之伏。能为卑下者。其身小耳。使牛与橐驼效焉。则何所旋其躈哉。是故君子之不能为小人之道者势也。而小人之阴贼沈猜。盖亦有自成其材者。若有所受之。而以是为供职者然。不容己也。又焉容其胜败之见哉。李子叹息而去。
疑信
王柏心
有信有不信。信也。无不信。则惑也。有疑有不疑。亦信也。无不疑。则惑也。信可信。信也。疑可信。则惑也。疑可疑。亦信也。信可疑。则惑也。天下有是非焉。是其可是。非其可非。而是非定矣。天下无是非焉。是者以非为是。非者以是为非。而是非淆矣。适南者谓去北而南矣。俄而犹未离乎南也。适东者谓去西而东矣。俄而犹未离乎东也。臧之亡羊也以博弈。谷之亡羊也以挟册。皆大惑之类也。学者之疑信。何以异是。古之君子。虽明不如离朱。聪不如伶伦。算不如隶首。推步不如大挠。而不害为大智。惟慎其信而阙其疑也。后之君子。虽论穷六合之表。心探二气之先。著书多于五车。放失罗乎百代。而不害为大愚。惟舍其信而求其疑也。文得尚而载之。武得箕而访之。颜得孔而师之。信可信也。衍雕龙而侈之。惠坚白而鸣之。列御风而行之。信可疑也。夫身心之间。伦纪之地。若经之言。若史之言。理乱成败之机。生民利害之大。此宜求其信者也。亦既博且闳矣。今舍其昭昭而求诸冥冥。譬索白日于长夜。征飞霰于炎洲也。故曰言天地解者。谬也。言不解者。谬也。言解与不解之谬者。亦谬也。且绌于理者必伸于气。气盛则辨。辨盛则争。如市贾焉。如聚讼焉。亦安睹疑信之所从邪。然则何以专信。曰莫如存疑。何以别疑。曰莫如崇信。
论道学
潘德舆
宋史创立道学传。以尊周程张朱诸子。其用意至正。然其失有数端。道学即儒也。不能分轩轾而强分之。一失也。既以道学尊程朱。而程子之徒吕与叔。朱子之师刘屏山。朱子之徒蔡西山。皆不得与。二失也。道学传起于马枢。纪学仙者流。如列仙传耳。今用异术纪儒者。三失也。此皆近人已言之。吾以为又有二失。而人未之言也。经言学道。不言道学。言道学。则属文不顺。失一矣。道者。天下之达道。即五伦也。故圣人不过人伦之至。三代立学。所以明人伦。盖无学不在其中。今作史立道学一门。则似学之涂至多。而此诸人专以道为学。世人见之。遂真有不以道为学者。名为推崇道学。实视学为广。视道为狭。于圣人劝学以修道之旨。隐相剌谬。明邵氏宝曰。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一似真士夫非道学。其于立言。亦宋史名目之偏。有以启之。至于今日道学之名目。遂为世诟病。然则宋史之贻累于道学。岂有穷哉。失二矣。或曰。宋史道学传之失既如此。使其沿史记例以儒林赅之。不亦可乎。曰。此未易以一二言尽也。凡史之例。曰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日者货殖。肇自史记。而列代之史官。或因而不革。或革而增之。吾皆以为纷纷然无当于史法。何则。史记人事者也。书其人之事。则其是非之实。自昭灼不可掩。何须先立名目以自申解。一立名目。区别繁琐。必有数失。即如循吏儒林。虽至美之名。而其人行事。不尽于此。吾以入其中。则此传为失实。如子产之言行。在春秋时无与伦比。而以入循吏是也。一矣。若其人尽于此。而在不立名目之列传中者。则他列传为失实。如贾谊董仲舒王吉。乃汉儒之冠冕。转不入儒林是也。二矣。即两者均有辞可解。而既仕未有不当列循吏者。既学未有不当厕儒林者。果不当入。则其仕其学。又何以称。将毋不入此者。皆酷吏乎。抑皆万石君之无文学乎。欲矫其弊。则循吏儒林。又将多不胜纪。进退均失实。三矣。况夫游侠滑稽日者货殖。以及后世方术释道之流。何足立传。必以传为赅备。此司马迁之所以为好奇。晋书南北史之所近于小说。而失史官纪要之实。四矣。佞幸奸臣。关系天下之故。似不可以不立传。而其不在此传者。如江充即佞幸之尤。而汉书不入佞幸。宋史奸臣传无史弥远。入者不失实。而出者失实。五矣。道学儒林之分而失也。人知之。儒林文苑之分而失也。人不知之。何也。文之无益于天下者。浮文耳。不足言文。即不足立传。而如宋史之贺铸秦观周邦彦。皆词客耳。其文何益于天下。然既以文苑立名。不得不旁搜及此也。失六矣。若其有益于天下之文。或论经。或论政治。虽文人。亦儒术之所赖也。如宋之苏洵。明之归有光。屏之儒林以外。转不及孤守一经之章句。而其书并不足传者。何也。失七矣。文苑既多载浮靡之人。世之不足以明道而无志于为儒者。皆将自恃其文。谓异日必得一佳传。可以不朽。如唐书文苑之沈佺期宋之问辈流者。益轻佻邪佞。无所不争。簧鼓其淫辞。以害风俗政事。此尤失史官惩恶之实。八矣。
凡此八失。皆列传之分名目累之。不若悉从埽除。择其事之多而有系于天下者。立传而已矣。其事相连品相类者。则相次而已矣。何为纷纷然哉。且史之大例有四。纪传表志也。表以纪年月。纪国纪官志以纪事物制度名目。不可省也。纪传不然。书君臣之善恶焉耳。而纪于帝王之明闇仁暴。未闻著名目。何独于传而析之。或曰。子谓道学儒林诸目之宜削也。而后世之儒。将错出而不画一。又何以裁量之。曰。微子间。吾固将及此。窃谓古有八儒。今有三儒。八儒者。如子思子张子夏之数。分所不必分者也。今之三儒亦然。三儒者。一曰郑孔氏之儒。诂名物。二曰程朱氏之儒。讲义理。三曰陆王氏之儒。言心性。夫儒虽有三。圣一而已。诚以孔子之言为准。则三儒者皆可以相通。而可以相捄。不然。各是其所从入。彼此迭胜。入主出奴。则不独儒与异端敌。而儒且与儒敌。是皆儒之大害也。夫郑孔之诂名物。博雅详核。而不免于碎而杂。陆王之言心性。简易直捷。而不免于虚而浮。各得孔子之道之二三而已。程朱之讲义理也。持其大中。本诸心性。不废名物。其于人也。如日用之布帛菽粟焉。特其诠释群经。识大而略小。自信而好断。不能合乎经之本旨者。亦有之矣。孔子之道。殆得其五六焉。宋元明之宗程朱者。直欲取郑孔陆王而废之。既失之拘而不通。而明末之宗陆王。近人之宗郑孔者。又别立一帜。嗤点程朱为好多而不博。又岂不大谬哉。孔门之学者。立乎三千载之上。已察其必有此患。故于论语特着之。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郑孔之经学。所谓博学切问也。而未尝内求夫笃志近思。陆王之心学。所谓笃志近思也。而未尝外包乎博学切问。程朱兼之。故直接思孟之统。特于道有所未尽焉耳。学者诚能以程朱之义理为宗。而先导以郑孔。通其训诂。辅导以陆王。求其放心。庶有以捄程朱之小失。而道学之真可见。而道学之名。目愈可以不立。夫道学为生民之所以立命。其名目尚可以不立。而况儒林循吏诸目之纷纷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