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默觚中节录 
魏源

圣贤志士未有不夙兴者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求道则易悟。为事则易成。故相士相家相国之道。观其寝兴之蚤晏而决矣。谗鼎之铭曰。昧爽丕显。后世犹怠。康王晏朝。关睢讽焉。宣王晏起。庭燎刺焉。虫薨同梦。齐风警焉。是以夙夜匪懈。大夫之孝也。夙兴夜寐。士之孝也。夙夜浚明有家。大夫之职也。朝而受业。士之职也。鸡初鸣咸盥漱栉纚。人子事亲之职也。尧民日出而作。舜徒鸡鸣而起。夜气于是乎澄焉。平旦之气。于是乎复焉。人生于寅。凡草木滋长。皆于昧爽之际。亦知吾心之机。于斯生息。于斯长养乎。旦而憧扰与长寐同。旦而牿亡与昼寝同。诗曰。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裂则焚。故智勇有时而困。且有时而自害。求其多而不溢。积而不焚者。其惟君子之德乎。德善积而不苑。其德弥积。其服弥广。其行弥远而不困。诗曰。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同言而人信。信在言前。同令而民从。从在令外。怀璧之子未必能惠。而人竞亲之者。有惠人之资也。被竭之夫身俭能施。而人皆疏之者。无济人之具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主无道德。虽袭法古制。不足以动民。扬子曰。圣人之言可能也。言之而使人信。不可能也。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末世小人多而君子少。人以独善之难为也。而不知秉彝之不改也。幸一遇焉。心夷疾瘳。乌有德立而邻尚孤。道修而人不闻者乎。逃空谷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去人滋久。思人滋深。叔世之民。其去圣哲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闲。故行修于一乡者乡必崇。德昭于一国者国必宗。道高于一世者世必景从。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有凤皇之德。而后其羽可用为仪。未有燕雀其质。而鸾皇其章者。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将文章之罪欤。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百官万民。非此不丑。君臣上下。非此不牖。师弟友朋。守先待后。非此不寿。夫是以内亹其性情。而外纲其皇极。缊之也有原。其出之也有伦。其究极之也动天地而感鬼神。文之外无道。文之外无治也。经天纬地之文由勤学好问之文而入。文之外无学。文之外无教也。执是以求今日售世哗世之文哉。诗曰。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大雅曰。小心翼翼。小雅曰。惴惴小心。心。量之廓然也。而顾小之。何哉。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业不进者。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自大则廉而刿物。才而陵物。议论高而拂物。方且是己非人。不知其心易盈者。正由其器小乎。小则偏愎狭隘。而一物不能容。奚其大。诚能自反而心常畏。畏生谦。谦生虚。虚生受。而无一物不可容。奚其小。齐桓葵邱之震矜。叛者九国。考甫三命滋益恭。明德奕世。然则人之自大也。适所以自小与。君子惟不自大。斯能成其大。

专为攻玉之石。而不为受攻之玉。专为磨镜之药。而不为受磨之镜。专为锻金之冶。而不为受锻之金。世情类然也。为人何其厚。为己何其薄。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是故君子之容。惕乎若处四邻之中。俨乎常有介冑之容。瑟乎其中之莫缝焉。僩乎其外之莫讧焉。肃肃兔。言其瑟也。赳赳武夫。言其僩也。观大于细。观变于常。观谨于忽。冀缺耨而如宾。可以为大夫矣。日磾养马而严威。可以托孤寄命矣。有大贤。有中贤。有小贤。小贤君役。中贤君。大贤君师。可干城者不可为好仇。可好仇者不可为腹心。书曰。文王尚克修和有夏。亦惟有若虢叔闳夭泰颠散宜生南宫适。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谓五臣能以道辅文王。使以其精微之德降于国人。公侯腹心之谓也。

船漏水入。内虚也。壶漏水出。外罅也。外欲之接。内欲之萌。皆以戏言戏动为之端。有一罅之乘焉。针芒泄元气。蚁漏溃江河。而全体不守矣。淇澳之诗。再言瑟兮僩兮。学道之士。必密栗其中。而武毅其外。德盛不狎侮。始能弥尔性而固道基焉。不重则不威。出口入耳。若存若亡。始勤终怠。进锐退速。而德之存焉者寡矣。其能德音孔昭。仪一心结。以底大成乎。淇澳卒章。始以善谑不虐为宽绰。则德盛礼恭之流溢也。无蚤岁之严密。遽袭暮年之宽绰。不流晋人之旷达者几希。无身过易。无口过难。无口过易。无心过难。口者介身心之间。故存诚自不妄语始。

至德以为道本。颜渊仲弓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曾子子羔子路之徒以之。后世道学独行二传。所由分与。师以贤得民。子思孟子。当仁于齐鲁。儒以道得民。诸子身通六艺。友教于西河。后世道学儒林二传。所由分与。惟周公仲尼。内圣外王。以道兼艺。立师儒之大宗。天下后世。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仁者见仁焉。知者见知焉。用焉而各效其材之所宜。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如必欲责尊德性者以问学之不周。责问学者以德性之不笃。是火日外曜者而欲其内涵。金水内涵者必兼其外曜乎。体用一原。匪圣曷全。肫肫其仁。渊渊其渊。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三代以上。君师道一而礼乐为治法。三代以下。君师道二而礼乐为虚文。古者岂独以君兼师而已。自冢宰司徒宗伯下至师氏保氏卿大夫。何一非士之师表。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有位之君子。即有德之君子也。故道德一而风俗同。自孔孟出有儒名。而世之有位君子始自外于儒矣。宋贤出有道学名。而世之儒者又自外于道学矣。雅颂述文武作人养士之政。瞽宗辟雍振鹭西雍棫朴菁莪。至详且尽。而十三国风上下数百年刺学校者。自子衿一诗外无闻焉。春秋列国二百四十年。自郑人游乡校以议执政外无闻焉。功利兴而道德教化皆土苴矣。有位与有德。泮然二涂。治经之儒。与明道之儒政事之儒。又泮然三涂。荀子曰。昊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诗曰。纵我不往。子寍不嗣音。

曷谓道之器。曰礼乐。曷谓道之断。曰兵刑。曷谓道之资。曰食货。道形诸事谓之治。以其事笔之方策。俾天下后世。得以求道而制事。谓之经。藏之成均辟雍。掌以师氏保氏大乐正。谓之师儒。师儒所教育。由小学进之国学。由侯国贡之王朝。谓之士。士之能九年通经者。以淑其身。以形为事业。则能以周易决疑。以洪范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行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曾有以通经致用为诟厉者乎。以诂训音声蔽小学。以名物器服蔽三礼。以象数蔽易。以鸟兽草木蔽诗。毕生治经。无一言益己。无一事可验诸治者乎。呜呼。古此方策。今亦此方策。古此学校。今亦此学校。宾宾焉以为先王之道在是。吾不谓先王之道不在是也。如国家何。诗曰。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争。

  求阙斋笔记    
曾国藩

   礼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女叔齐之所讥也。荀卿张载兢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张尔岐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辑五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人为观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人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赦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者。去其乱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诸葛武侯治蜀。有言公惜赦者。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蜀人称亮之贤。厥后费祎秉政。大赦河南。孟光责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国藩尝见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宥其过。众子相率而日流于不肖。又见军士有失律者。主者鞭责不及数。又故轻贳之。厥后众士傲慢。常戏侮其管辖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

   世泽

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诗书之泽。如韦玄成议礼。王吉传经。虞魏之昆。顾陆之裔。代有名家。不可殚述。我朝如桐城张氏。自文端公而下。巨卿硕学。世济其美。宣城梅氏。自定九征君以下。世精算学。其六世孙梅伯言郎中曾亮。自谓莫绍先绪。而所为古文诗篇。一时推为祭酒。高邮王氏。自文肃公安国以下。世为名儒。而怀祖先生训诂之学。实集古文之大成。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徊叹仰以为不可及。礼让之泽。如万石君之廉谨。富平侯之敬慎。唐之河东柳氏。宋之蓝田吕氏。门庭之内。彬彬焉有君子之风。余所见近时搢绅。未有崇礼法而不兴。习傲慢而不败者。稼穑之泽。惟周家开国。豳风陈业。述生理之艰难。导民风于厚。有味乎其言之。近世张敦复之恒产琐言。张杨园之农书。用意至为深远。国藩窃以为稼穑之泽视诗书礼让之泽。尤为可大可久。吾祖光禄大夫星冈公尝有言曰。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懿哉至训。可为万世法已。

   悔吝

吉凶悔吝。四者相为循环。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无有人非鬼责。是即谓之吉。过是则为吝矣。天道忌满。鬼神害盈。日中则仄。月盈则亏。易爻多言贞吝。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而守此不变。则贞而吝矣。凡行之而过。无论其非义也。即尽善之举。盛德之事。稍过则吝随之。余官京师。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阙斋。恐以满盈致吝也。人无贤愚。遇凶皆知自悔。悔则可免于灾戾。故曰。震无咎者存乎悔。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吝则驯致于凶。悔则渐趋于吉。故大易之道。莫善于悔。莫不善于吝。吾家子弟。将欲自修而免于尤。有二语焉。曰。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

   儒缓

论语两称敏则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艺赡给。裁决如流。此不数数觏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习勤不辍。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几。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辨者。余或沈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弢甫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余亦深以舒缓自愧。左传齐人责鲁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日。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惟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言鲁人好儒术。而失之皋缓。故二国兴师来问也。汉书朱博传。齐部舒缓养名。博奋扺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皆斥罢诸吏。门下掾赣遂。耆老大儒。拜起舒迟。博谓赣老生不习吏礼。令主簿教之拜起闲习。又以功曹官属。多衣大祒不中节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恶儒术之舒缓。不足了事也。通鉴凉骠骑大将军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于臣。但恐儒缓机事不称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务为舒缓。而不能应机以趋事赴功。大抵儒术非病。儒而失之疏缓。则从政多积滞之事。治军少可趁之功。王昕儒缓。见北史王宪从孙。唐相张镒儒缓。见通鉴二百二十八卷

   名望

知识愈高。则天之所以责之者愈厚。名望愈重。则鬼神之所以伺察者愈严。故君子之自处不与众人絜量长短。以为己之素所自期者大。不自欺其知识以欺天也。己之名望素尊。不更以鄙小之见贻讥于神明也。

   居业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高祖之关中。光武之河内。魏之兖州。唐之晋阳。皆先据此为基。然后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君子之学道也。亦必有所谓基业者。大抵以规模宏大言辞诚信为本。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易曰。宽以居之。谓宏大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谓诚信也。大程子曰。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纔有可居之处。诚便是忠信。修省言辞。便是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逢事便说。则忠信亦被汨没动荡。立不住了。国藩按。立得住。即所谓居业也。今世俗言兴家立业是也。子张曰。执德不宏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亦谓苟不能宏大诚信。则在我之知识浮泛动荡。指为我之所有也不可。指为我之所无也亦不可。是则终身无可居之业。程子所谓立不住者耳。

   英雄诫子弟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敛退之象。刘先主临终敕太子曰。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西凉李暠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谀。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核真伪。听讼折狱。必和颜任理。慎勿逆诈亿必。轻加声色。务广咨询。勿自专用。吾事五年。虽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为寇雠。夕委心膂。麤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颣。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则如不足。经远乃为有余。庶亦无愧前人也。宋文帝以弟江夏王义恭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为书诫之曰。天下艰难。国家事重。虽日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谙究。计当不须改作。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鱼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数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教诫子弟。则约旨卑思。敛抑已甚。伏波将军马援。亦旷代英杰。而其诫兄子书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寍死不愿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此亦谦谨自持。敛其高远之怀。即于卑迩之道。盖不如是。则不足以自致于久大。藏之不密。则放之不准。苏轼诗。始知真放本精微。即此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