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林和靖诗集四卷(明刊本)
宋林逋撰。後有《补遗》一卷,梅尧臣序。嘉靖间雲间乔时敏刊於杭州,有《刻板序》。
△河南穆先生集三卷(旧钞校本)
宋穆修撰。附录《遗事》一卷。祖无择编本。淳熙间永州教授欧阳椿得其本,刻之以传。有无择序、刘清之《後序》。书中“构”字皆注“御名”,则自宋刻本传录者。有朱笔校字,正误甚多。末题云:“甲午季夏月下浣棫林承望雲阁主命校此。”
△钜鹿东观集十卷(校宋本)
宋魏野撰。野本隐士,殁赠秘书著作郎。其子闲编其集。援《汉书》班固引著作局为东观故事,故名曰《钜鹿东观》。有薛田序。旧为士礼居藏本。黄荛圃以宋本校正,有跋曰:“余向於顾抱冲处见有宋刻《东观集》,拟假录未果。乾隆乙卯仲冬晦日偶於五柳书居得是本,假抱冲宋刻本校勘一过,讹字赖正颇多。宋刻阙四、五、六卷,系钞补本,为曹洁躬物,後贻我郡陆其清,今抱冲得於顾听玉家,古书源流,固不可没云。”
△武溪集二十卷(明刊本)
宋余靖撰,其子仲荀编。四库著录即是本也。篇目与欧阳公所撰墓志悉合。明成化间,邱文庄得其本於馆阁,录副以传,属韶郡太守刻诸郡斋。有屯田郎中周源序。
按:《广东丛书》第一集影印本。
△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元刊本)
宋范仲淹撰。淳熙间綦焕校定。有苏轼序、俞翊跋及綦焕跋。《别集》後附忠宣兄弟遗文。此元时重刻本。《序》後有墨图记篆书云:“天历戊辰改元褎贤世家重刻於家塾岁寒堂。”殆文正後人即依原本繙雕,故写刻皆古雅,与宋本款式无异。(卷首有“毛晋私印”、“子晋”二朱记。)
△河南先生文集二十七卷附录一卷(旧钞本)
宋尹洙撰。文二十五卷,二十六、七两卷为《五代春秋》。附录本传、《墓表》、《墓志》、《祭文》、《乞与尹构官状》及《杂见事迹》为一卷。前有范仲淹序。郡人吴翌凤得录青芝山堂本,以卢抱经所藏本校过,补脱改讹为多。
△徂徕文集二十卷(影钞宋本)
题:“徂徕石介守道。”无序跋。每卷目後连接本文。中遇宋帝及“本朝”字俱空格。宋讳字亦阙笔。《四库》著录本第四卷内阙《寄元均叔文》、《读易堂》、《水轩》、《暂憩》四诗,此本不脱,犹为完善之本。(卷首有“平江陈氏西畇藏书”、“陈壿印”、“复初氏”、“张位之印”诸朱记。)
△镡津文集二十二卷(明刊本)
宋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弘治间沙门如卺刻本。首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有沙门文琇、如卺、广源序。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雪窦颂古集一卷拈古一卷瀑泉集一卷祖英集二卷(宋刊本)
宋僧重显撰。题“弟子远尘、允诚、思恭、圆应等集”,有昙玉、圆应、文政等序。遵王钱氏听藏祇有《祖英集》一种,此其全帙也。《颂古集》後有“参学仙都沙门简能校勘”一行。《祖英集》後有“四明洪举刊”一行。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廓”字减末笔,当是宁宗後刻本。旧为泰兴季氏藏书。(卷首有“季振宜藏书”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
△雪窦颂古集一卷(元刊本)
题:“参学小师远尘集。”卷末有“至正元黓敦牂蕤宾朔日”一行,当是纪其刊竟时也。
△古灵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宋刊本)
宋陈襄撰,其子绍夫编。後有《附录》一卷。先是同里徐世昌刻之,有绍兴五年李刚序。绍兴三十一年族裔辉重刻於赣之郡斋,有《後跋》。辉子晔编《年谱》附。《後集》首冠以《绍兴元年求贤手诏》并《熙宁经筵论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章稿》。渔洋山人所见小草斋谢氏钞本仅二十卷,非全帙也。是本字近柳体,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板心有字数,与海宁吴槎客藏本同。末有《使辽语录》一卷。(卷首有“梁溪顾氏朝泰珍藏”朱记。)
△青社黄先生伐檀集二卷(明刊本)
宋黄庶撰。上卷为诗,下卷为文。旧皆附《山谷集》。後有庶自序、诸孙荦、■〈田〉二跋。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宋刊本)
宋司马光撰。题“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与世行本称《传家集》者不合。其编次亦异。凡《赋》一卷、《诗》十四卷、《章奏谥议》四十卷、《制诰》一卷、《表》一卷、《书启》六卷、《序》二卷、《记传》二卷、《铭箴颂原说述》一卷、《赠谕训乐词》一卷、《论》二卷、《议辨策问》一卷、《史赞评议疑孟》一卷、《史剡迂书》一卷、《碑志》五卷、《祭文》一卷。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书中“桓”字注“渊圣御名”,“构”字注“御名”,是绍兴初年刻本也。前有绍兴二年刘峤《刊板序》及《进书表》,今世行《传家集》误刘峤为刘随,并节去《序文》首尾及年号、官衔,《表》亦不载。今并附录,以表宋刻之真。《序》曰:“孔门以颜回为德行之首,於其问仁,则曰‘天下归仁焉’;於其问为邦,则告以虞、夏、商、周之政,何哉?以其德行举而错之事业,则所谓言语、政事、文学,皆其所优为者。孔子所以称其贤,则其心固以王佐之矣。若馀子,未免夫货殖者、昼寝者、无所取材者,难与并为仁者,恶可与颜氏子同年语哉!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盖言难其人也。大丞相温国文正司马公出於去圣数千岁之後,其公忠直亮,根於性质之自然,非勉而中、思而得者,见於修身践言,则孝、弟、忠、信,虽蛮貊而可行,在屋漏而不愧。至其施诸政事,则关百圣而不惭,蔽天地而不耻;其发为文章,则探阴阳造化之赜以丰其源,躬仁义礼乐之实以沃其膏,酌圣贤出处之正以厉其操,通古今因革之变以傅其施,非徒载之空言也。是文也,君天下得之足以鉴兴衰、通治体;公卿大夫得之足以劝忠嘉、尽臣节;士庶人得之足以检身厉行,为君子之归;以至山颠水涯,幽人放客得之则浩歌流咏,斟酌厌饫,随取随足。夫舟青可渝,而公之文不可朽也;金石可磨,而公之文不可磷也;山可摧,泽可涸,而公之文愈久愈新,垂世而亡穷也。公又尝著《资治通鉴》,备论前世君臣善否之迹,与其理乱兴亡之证,别为一书,公非有意於立文者,然将以鼓吹《六经》,羽翼名教,则肆笔为言,不约而成章。古语曰:“木有文而水有波,虽欲更之,无奈之何。‘韩愈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昔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予!‘悯王道之无传也。公立朝大节,辅相勋庸,凛凛在人耳目。公虽云亡,斯文未丧,学者传诵,非独得其言、得其书而已。文集凡八十卷,为二十八门。其间诗赋、章奏、制诰、表启、杂文、书传,无所不备,实得於参知政事汝南谢公。谢公语峤曰:艰虞以来,文籍散亡,子曾大父杂端公,熙宁二年坐诋时政,及再缴诏敕,还中书,谪守九江,一斥不复。司马公时营救甚力,章疏具载国史,天下所共知之。且趣峤叙其首,镂行於世。峤虽浅陋未学,然服膺此书旧矣,矧复世笃忠义之契,顾何敢以不敏辞。绍兴二年,岁在壬子,九月旦,左朝请郎直徽猷阁权发遣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吴兴刘峤谨序。“《表》曰:”臣峤言:准尚书省劄子,备奉十月二十九日圣旨,因秘书省有请以臣近刊《司马光文集》许令投进者。断编参订,深虞三冢之传疑;睿旨聿颁,忽睹六丁之下取。前贤增重,晚学与荣。臣峤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窃以先正若司马光,大用於元祐际:奋身许国,揭万代之规模;张胆极言,切一时之利病。资治体则已详於《通鉴》,举事要则咸备於《历书》。至其翰墨之馀,犹尽天下之奥,言言霜日之可畏,炳炳丹青之不渝。繄仁庙之末年,建明是赖;暨英皇之当■〈宀一〉,献替居多。维裕陆眷注之最深,而权臣诋排之尤力。与其位高而言废,曷若身退而道尊。逮宣仁复辟之初,属时相蔽贤之日。扬雄殁而是非乃定,九龄罢而治乱遂分。兹遇公朝,载加赠典。爰讨论乎旧政,且搜访其遗文。国论交欣,儒林动色。恭惟皇帝陛下,缉熙奥学,缵绍丕基。景运中兴,方遵养於时晦;圣谟博采,常讲论於夜分。臣得善本於近臣之家,冠芜词於成书之首。写诸琬琰,羽翼鲁堂之《六经》;信若蓍龟,秕糠唐室之三鉴。览获尘於间燕,荣实贲於幽原。缅怀间世之钜公,曾是先臣之知己。叩閤而救张说,岂独见於空辞;掠麻而沮延龄,尚想闻於正色。匪徒勋业,焕在简编。期有补於将来,庶永垂於不朽。斯文未泯,仅存石室之藏;旧德益彰,重上茂陵之稿。所有《司马光文集》八十卷,计十有七册,谨随表上进以闻。臣峤诚惶诚具、顿首顿首谨言。绍兴三年十一月日左朝请郎直徽猷阁权发遣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提举常平等事臣刘峤上表。“《表》後有朱笔题”洪武丁巳秋八月收“八字,为徐良夫手笔。卷末有弘治乙丑卢雍题记云:”国初吴儒徐松雲先生收藏《温公集》八十卷,缺九卷。雍谨钞补以为完书云。“又黄丕烈跋云:”此本为宋最初之刻,钱竹汀谓余曰,宋王深宁撰《困学纪闻》,载《温公集》字句,多与此刻合,知深宁所见,即是本也。世行本以《传家集》为最古,今见此绍兴初刻题曰“《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则传家之名,非其最初;及观周香严所藏旧钞本,亦为卷八十,题曰“《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卷末有“泉州公使库印书局淳熙十年正月内印造到”;又有嘉定甲申金华应谦之及陈冠两跋,皆云,公裔孙出泉本重刊,是《传家》又重刊本矣。(卷首有“徐达左印”、“松雲道人徐良夫藏书”二朱记。)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
△司马太师温国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明刊本)
此本为嘉靖间潜江初启昭所刻,高陵吕公柟校定。前有刘随序。“随”乃“峤”之误。序文亦不全。
△赵清献文公集十六卷(元刊本)
宋赵忭撰。有景定元年陈仁玉序。是本乃至治初重刊者。有至治首元蒙九晋人僧家奴钧元卿跋。凡诗七卷,文七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赵清献公集十卷(明刊本)
此成化七年顺天府尹阎铎重刻本。《诗》五卷,《文》五卷,与原本卷第不同。《附录》一卷,亦未载。
△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明刊本)
宋李觏撰。明左赞编辑。附录告词、劄子、荐章、书序、诗、墓铭为《外集》三卷。末附《祠堂记》及《年谱》。(卷首有“蓼亭萧氏藏书”朱记。)
△郧溪集二十八卷(钞本)
宋郑獬撰。前有建康秦焴序。原书五十卷,淳熙丙辰刻於安陆郡学,其本久佚。此阁本从《永乐大典》录得,凡文二十四卷,诗四卷。
△钱塘韦先生集十六卷(旧钞本)
宋韦骧撰。卷一至九为诗,卷十至十八为文。原书十八卷,其前二卷已阙。较《四库》著录本尚多二卷。後有乾道四年孙右奉直大夫知汀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使能定跋云:“先大父文稿二十卷,最後二卷遗失。能定大惧岁月浸远,复有亡逸,以隳先志。谨命工锓木於临汀郡庠。”书中遇“构”注“太上皇帝御名”,是犹从乾道本传录者。旧为吴中周香严藏书。
△安岳冯公太师文集十二卷(旧钞本)
宋冯山撰。原书三十卷。景定中,沪州周锐合其子澥《集》四十五卷并刻之,故刘光祖何德固作序称《二冯先生文集》。今澥《集》全帙,而山《集》失去十八卷,唯存全书目录。传是楼《著录》亦同,盖世无完本矣。
△元丰先生南丰类稿五十卷(明刊本)
宋曾巩撰。後有《附录》一卷,成化六年南丰令杨参刻本。《目录》後有墨图记二行云:“成化壬辰秋八月良旦南丰县绣梓重刊。”有王震旧序及丁思敬序。
△南丰曾先生文粹十卷(明刊本)
不著编辑姓氏,惟题“旴江张光启校,无锡安如石刊。”有嘉靖己酉王慎中序,亦不言何人编选。
△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十六卷(旧钞本)
题:“龙图阁学士左谏议大夫上柱国范阳郡开国侯食邑二千八百户赐紫金鱼袋祖无择撰。”诗六卷,文四卷。其卷十一至十六,皆附录名臣、贤士当时赠答诗文及家集中传记、敕书也。末有曾孙衍述祖氏源流始末及赵国体跋。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明刊本)
宋梅尧臣撰。欧阳修序後。附录《墓志赠答诗文》及《补遗诗文》为一卷。宋刻不传。正统间,宣城守袁旭得其本於公之後裔,刻之以传。杨士奇作跋。後有姜奇芳刻本,即从此出。旧为昆山葛氏藏书。(卷首有“葛鼒私印”、“靖调”二朱记。)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旧钞本)
宋范祖禹撰。无序跋。凡《诗》三卷,《表状》、《劄子》九卷,《奏议》十四卷,《进故事》一卷,《翰林词草》六卷,《启状》一卷,《赋论策问》一卷,《记序》、《铭》、《书传》一卷,《青词祭告文》、《哀词》、《诔文》一卷,《墓志》、《神道碑铭》七卷,《皇族墓志铭》八卷,《皇族追封记石记》一卷,《皇族石记》一卷,《手记》一卷。《手记》皆书元祐间一时名人,盖记其所知者以待荐剡也。是集世有二本;明程篁墩从秘阁钞得摘录刊行仅十八卷;此为足本,与陈氏《书录》、《宋史艺文志》合。(卷首有“乐意轩吴氏藏书”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