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校本)

  宋文彦博撰。前有石林叶氏《序略》及嘉靖五年高陵吕柟序,其本多讹脱。仁和胡心耘珽以文瑞楼钞本携示,检覈之,是正甚多。如:卷二十五《答诏》中“第使之城数亭障,制虏冲轶耳,非复”下衍“有而”二字,脱去“前日图也,所以张大其名,若入讨之为者,盖兵法有之,用而”廿三字;卷二十六《论西边事》中,“比其兰州本属董毡”下脱去“夏人得之为已三十八九年,董毡”十三字;卷二十七《元祐元年答奏》中“西人乱弱”下脱去“取如拾芥,又可信乎?国之大事,岂可数为“十六字;卷二十八《进汉唐故事第五》中”召客者以被墙“下脱去“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適”十一字。其馀改讹、补墨丁处不可胜数,盖犹出自宋刻也。(卷首有“御史之章”、“季振宜印”、“沧苇”诸朱记。)

  △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刊本)

  宋邵雍撰。前有治平丙午自序及元祐辛未邢恕序。後附《集外诗》十三首。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楮墨精好。惟《人鬼吟》,卷八与卷十二重出。旧为邑中张芙川藏书。卷三册首空叶有芙川以血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题其後云:“《击壤集》宋刻罕见,昔年由士礼居得三至六四卷,为季沧苇旧藏。此全部首尾完整,汪氏艺芸书舍散逸,乙巳十一月得之,爱不能释,展读三复,以血书‘佛’字於空页。惟愿此书流传永久,无水火蠹食之灾,後之读是书者,其知所珍贵也夫。”(卷首有“安乐堂藏书记”、“爱日精庐藏书”、“蓉镜心赏”、“芙川鉴定”诸朱记。)

  △鄱阳集四卷(钞本)

  宋洪皓撰。原书十卷。刻之新安者已佚。今馆本从《永乐大典》录出。後附其子适原跋,录自《盘洲集》。

  △濂溪集六卷(明刊本)

  宋周子撰。前有绍定元年萍乡胡安之《序》。卷一为公年谱,山阳度正著。卷二为《太极图说》、《通书》、《拙赋》、《养心亭说》及《诗》十一首。卷三以下皆附录。正德间刻本,後有新宁林山跋,谓编之者周世系伦,刻之者黄子敏才也。

  △周元公集十卷(明刊本)

  此本为天启间武陵黄克俭所刻,盖依万历二年崔惟植刻本,分十卷,《太极图说》、《通书》为二卷,《杂著》一卷,《附录》七卷,较正德本增文二篇,书六篇,诗十八篇,而无年谱。有丁懋儒、崔惟植、黄克俭序。

  △节孝先生集三十二卷(明刊本)

  宋徐积撰。集本三十卷,首载《事实》一卷,後附《语录》一卷。此明嘉靖间淮安兵备副使刘祐繙雕宋景定本。《目录》後有“迪功郎淮安州学教授翁蒙正景定甲子孟秋初吉重行编次校定”二行,仍旧式也。有王夬亨序。

  △欧阳文忠公居士集五十卷(宋刊本)

  宋欧阳修撰。苏轼序。此书编次为公晚年所自定。凡《诗》十四卷,《赋》、《杂文》一卷,《论》二卷,《经旨辨》一卷,《诏册》一卷,《神道碑铭》四卷,《墓表》二卷,《墓志铭》十二卷,《行状》一卷,《记》二卷,《序》、《传》四卷,《书》三卷,《策问》一卷,《祭文》二卷。每卷末有“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二行。卷一後有白文二行云:“李文敏公家藏,公之孙恕宣和癸卯写本,今以考证异同於後。”其各卷後或有“朝佐考正”语者,丁朝佐也。每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卷首有“玉兰堂”、“五峰樵客”、“古吴王氏”、“王履吉印”、“梅溪精舍”、“辛夷馆印”诸朱记。)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明刊本)

  此周益公编本。首列《年谱》一卷,後有《附录》五卷。凡分《居士集》、《外集》、《易童子问》、《外制集》、《内制集》、《四六集》、《奏议集》、《杂著述》、《集古录跋尾》、《书简》为十种。明天顺间邑人程宗重刻於庐陵郡学。宗,字源伊,以《诗经》中柯潜榜进士,由邢部员外郎出知吉安府事,履任未期月,访求是书旧本於胡文穆子永肃家,遂捐俸刻之。有苏轼《居士集序》、胡柯《年谱跋》及钱溥、彭勖序。(卷首有“东吴”、“鹿城胡氏”、“四香山房图书记”朱记。)

  △欧阳先生文粹五卷(宋刊本)

  宋陈亮编。凡文一百三十篇,又《拾遗》十一篇。此书各家著录皆作二十卷,是本密行小字,独分五卷,诚为希觏。前列苏轼序及当时名人祭文。《目录》後有乾道癸巳陈亮後序。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六字。板刻精妙,字句与本集颇有异同,并资参考。卷中多正书木印云:“安抚提刑汪郎中置到绍兴府学官书,许生员关看,不许带出学门。”盖为明时官学藏书。

  △乐全先生文集四十卷(旧钞本)

  宋张方平撰。苏轼序。附王巩撰《行状》为一卷。状中述公有《玉堂集》二十卷,乃制草之文,别录成编,故不载集中。书内“慎”字皆注“御名”,盖孝宗时有刻本也。(卷首有“海宁杨芸士藏书印”朱记。)

  △范忠宣公集二十卷(元刊本)

  宋范纯仁撰。集本十七卷,其十八至二十,附《国史》本传及《行状》。旧为公从玄孙之柔所编,有楼钥序、之柔及沈圻、廖视、陈宗道跋。(卷首有“武林诸氏家藏”朱记。)

  △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四卷(宋刊残本)

  此书不见诸家书目,亦无序录。原本卷数无考。仅存《古律诗》二卷、《杂论》一卷、《经论》一卷。其诗标《纪行》、《怀古》、《投献》、《简寄》、《酬答》、《送行》、《释氏》、《九日》、《器用》、《寺观》、《祠庙》、《山水》、《城洞》、《园圃》、《书画》、《禽兽》、《自述》、《挽辞》、《效古》诸类,较《嘉祐集》增多《游嘉州龙岩》、《初发嘉州》、《襄阳怀古》、《寄杨纬》、《和杨节推见赠》、《答张子立见寄》、《送蜀僧去尘》、《九日》、《和魏公题仙都观》、《游陵雲寺》、《过木枥观》、《神女庙》、《题白帝庙》、《万山荆门》、《惠泉》、《昆阳城》、《题三游洞》、《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仙都山鹿》、《自尤》,凡二十首。《嘉祐集送任师中》此作“吴师中”,《杂论》中增《辨奸论》一篇。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五至二十七字不等。“殷”、“徵”、“匡”字阙笔,而“桓”字不改作“威”,亦不阙笔,疑是北宋麻沙本也。(卷首有“一经後人”“范文安珍藏”朱记。)

  △嘉祐集十五卷(校宋本)

  宋苏洵撰。是书郡人蒋篁亭、黄荛圃皆有校宋本,此即依之校改,是正为多。

  △嘉祐新集十六卷(校宋本)

  宋苏明允集。宋时有二本,一名《嘉祐集》,一名《嘉祐新集》,此冯己苍氏以家藏明刻悉依宋本改正,增钞《附录》一卷,末有“绍兴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学雕,教授沈裴校”二行。又有朱笔题记云:“乙酉夏避兵城东之洋荡村,借钱颐仲宋本校增。村中无事,十日而毕。六月二十七日孱守老人记。”(卷首有“上党大冯收藏图书记”朱记。)

  △临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宋刊本)

  此临川曾孙珏刊本。前有小序云:“曾大父之文,旧所刊行,率多舛误。政和中,门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资皆被旨编定,後罹兵火,是书不传。比年,临川龙舒刊行,尚循旧本。珏家藏不备,复求遗稿於薛公家,是正精确,多以曾大父亲笔石刻为据,其间参用众本,取舍尤详。至於断缺,则以旧本补校足之,凡百卷,庶广其传云。绍兴辛未孟秋旦日右朝散大夫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王珏谨题。”又有《总目》,惟载某卷之某卷、某体诗、某体文。其细目载每卷前,《目》後即接本文。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书中“桓”字作“渊圣御名”,“构”字作“御名”,“慎”、“敦”、“廓”字不阙笔,虽有後来修板谬误不少,而原书尚是绍兴旧刻可知。覈之明繙詹大和刻本,卷第皆同。惟《挽词类》中少《苏才翁挽词》二首,《集句》中少《离昇州作》一首,而多《移桃花》一首,诗云:“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枝何荐绵花烂熳,美锦千两敷亭皋。晴沟涨春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舠。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际仿佛秦人逃。攀条弄芳畏晼晚,已见黍雪盘中毛。仙人爱杏令虎守,百年终属樵苏手。我衰此果复易朽,蟲来食根那得久。瑶池绀绝谁见有,更值花时且追酒,君能酩酊相随否?”案:此诗不似集句,疑当时误编入也。

  △广陵先生集二十卷(旧钞本)

  宋王令撰,外孙吴说编。後有《拾遗》及《附录》二卷。是集刻本不传,钞本多讹谬不可句读;卷第亦不同,或作三十一卷,或作四十二卷,皆钞胥任意分编。此本出自明人,尚清釐可观。

  △集注东坡诗前集四卷(宋刊残本)

  旧不题名,原序已失,不知何人编辑。注有“赵云”、“师云”、“李云”、“傅云”、“程云”、“胡云”、“宋云”、“孙云”,又有自注、补注新添,皆作白文。案:乾道前注苏诗者赵夔,有分类第一注本,又有四注、五注、八注、十注各本,此书疑即十注本。考所注诸家姓氏:赵夔字尧卿,又赵次公字彦材,皆蜀人。师尹,字民瞻,居里未详。傅■〈艹深〉,字荐可,仙溪人。程縯,字季长,居里未详。宋援,字正卿,孙倬,字瞻民,皆蜀人;唯胡姓未详。所谓补注新添,亦未知何人之注。又案:王文诰云:乾道时,合任居实及二赵、程、李、林、师七家为八注,又合八注与孙倬、李厚为十注。据此,与此本微有不合。书名标《前集》,未知尚有《後集》否。原书十八卷。目录钞补,今存卷一至卷四,其卷四一册。另一板本三卷本。每半叶十四行,行廿五字,大小字同。第四卷本每半叶十一行,行廿二字。宋庙讳“完”字、“构”字减笔。板刻清朗,字体劲正,当是南宋麻沙本之佳者。旧为子准陈氏藏书。(卷首有“稽瑞楼”朱记。)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元刊本)

  宋苏轼撰。宋时杭州刊本为分集编订,此即从之繙雕。卷首有宋帝赠敕、赐赞,後有本传、《年谱》、《墓志》各一卷。(卷首有“吴郡张绍仁学安藏书”朱记。)

  △东坡先生翰墨尺牍八卷(元刊本)

  此书与全集《尺牍类》中颇有出入,乃当时别行本,犹《山谷集》外之有《刀笔》也。

  △栾城集二十一卷(宋刊残本)

  宋苏辙撰。原书九十六卷,此存前集三十三至三十七、又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後集卷九至廿一。卷中篇次与明刻略异,犹存手自编定之真。每半叶十一行,行十八字。“佶”字阙笔,而“敦”字不阙,当为光宗前刻本。旧藏士礼居黄氏。(每卷有“安节”、“耕野”、“朱之蕃印”诸朱记。)

  △栾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明刊本)

  此书淳熙、开禧间俱有刻本。晁陈二家《书目》所载,卷数与此本合。前列本传《谥议》二篇,明人所增。目录後有“清梦轩藏板”五字,有邓光跋及曾孙诩、四世孙森跋。

  △豫章黄先生文集九十七卷(明刊本)

  宋黄庭坚撰。《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一卷,《简尺》二卷。其《年谱》三十卷,公之孙■〈田〉撰。嘉靖间,分宁周季凤钞自内阁,巡按江西御史西蜀徐岱属宁守乔迁刻之,犹不失宋本之遗。有岱及周季凤序。後附《伐檀集》二卷。

  △豫章先生遗文十二卷(影钞宋本)

  嘉定戊辰曾孙铢後序,谓,今所传《豫章文集》多遗阙,持节东蜀,访诸耆耋,得之黔间凡若干纸,别而为二,曰《遗文》,曰《刀笔》。则当时与《刀笔》合刻者凡《诗》一卷,《铭赞颂序》一卷,《记书》一卷,《表奏状启婚书》一卷,《杂著》一卷,《疏祝文青词祭文》一卷,《墓铭墓表》一卷,《行状》一卷,《题跋》三卷,《行记》一卷,附宜州乙酉《家乘》於後。是书较《豫章文集》中《别集》字句颇有异同。每半叶八行,行十五字。宋讳字亦有阙笔,确从旧本录传。旧为平津馆藏书。(卷首有“孙星衍”、“芳茂山人”二朱记。)

  △山谷老人刀笔二十卷(明刊本)

  此本与《全集》中《简尺》微有不同,宋时已有别行本矣。卷首列《山谷老人传》一篇。

  △黄太史精华录八卷(明刊本)

  宋天社任渊选。有序,明朱承爵刻本,有跋。所钞诗文甚略,何大复、王渔洋皆谓其采取未惬人意,疑即承爵伪讬。以向来藏书家视为秘笈,故存之。(卷首有“王时敏烟客”、“钱燕喜印”、“寿平”、“正叔”诸朱记。)

  △后山诗注十二卷(宋刊本)

  题:“天社任渊。”前三卷钞补。卷首旧有政和五年门人魏衍撰《彭陈先生集记》、政和丙申元城陈雲题词及目录,此未钞补。题低五字,诗句下低一字,提行列注亦用大字。每半叶十三行,行廿三字。“筐”、“恒”、“树”、“桓”字阙笔。字句有胜於官刻本者,今悉举之。如:卷二《徐氏闲轩》注云“徐氏谓徐正大”,不作“大正”;卷三《送黄生》云“百年论交见子心”,不作“见子知”;《胡士彦挽词》云“经年见未频”,不作“未见频”;卷四《以拄杖供仁山主》云“一生用底今相赠”,不作“令相赠”;《西湖》云“寒花只自香”,不作“知自香”;卷五《次韵晁无斁冬夜见寄》云“寒窗冬砚欲生尘”,不作“冬夜”;卷六《寄邓州杜侍郎》云“人去此事古未有”,“去”为“云”字之讹,官刻作“言”字;注中“陈仲弓、黄叔度能过之否”,“否”字下无“乎”字:“公自为德吾何取”,不作“取为德”;《寄杜择之》云“衡阳纸贵子能频”,不作“洛阳”:“桓山”,不作“柏山”:“林峦特起终为汙”,不作“终有汙”;《和黄预感秋》云“霜黄未登俎”,不作“皆登俎”;卷七《和黄生春尽游南山》云“内愧积腹臆”,不作“肠臆”:“茅屋湿风霜”,不作“漏风霜”;《何郎中出黄公草书》云“好事元须一赏足”,不作“无须”:“晚岁河山断梦思”,不作“何山”;《赠郑户部》云“十载归来辽海东”,不作“千载”;卷八《黄预挽词》云“玉箸凝潮後”,不作“冰潮後”;《览胜亭》云“草木真宜主”,不作“真成主”;卷九《答田生》云“人今未肯忘”,不作“人尽”:“终能讳秘方”,不作“终无”;卷十《寄酬咸平朱宣德》云“今诗初得心”,不作“今时”;《绝句二首》云“勤苦著书如作吏”,不作“此吏”;《谢赵生惠芍药》云“要将结習恼鶖子”,不作“将要”;卷十一《别刘郎》云“公私两多事”注云“公私勿勿”,不作“怱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