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灵枢经》九卷
右王︸谓此书即《汉志皇帝内经》十八卷之九也。或谓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抄出之,名为古书也,未知孰是。
△《吕杨注八十一难经》五卷
右秦越人撰。吴吕广注。广杨玄操演。越人生于渤海,家于卢,受桑君秘术,洞明医道。世以其与黄帝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遍鹊”。采《黄帝内经》精要之说,凡八十一章。以其理趣深远,非易了,故名《难经》。玄操编次为十三类。
△《丁德用注难经》五卷
右皇朝丁德用注。以杨玄操所演甚失大义,因改王之。经文隐奥者,绘为图。德用,济阳人,嘉末,其书始成。
△《虞庶注难经》五卷
右皇朝虞庶注。庶,仁寿人,寓居汉嘉。少为儒,已而弃其业,习医术,为此书,以补吕、杨所未尽。黎泰辰治平间为之序。
△《金匮玉函经》八卷
右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设答问杂病形证脉理,参以疗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于馆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
△《仲景伤寒论》十卷
右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按《名医录》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以宗族二百馀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着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善医者或云:“仲景着《伤寒论》,诚不刊之典,然有大人之病而无婴孺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此其所阙者。盖陈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汤,治伤寒。”其言极有理。
△《脉经》三卷
右题云黄帝撰。论诊脉之要,凡二十一篇。
△《王叔和脉经》十卷
右晋王叔和撰。按唐甘伯宗《名医传》曰:“叔和,西晋高平人,性度沈静,博通经方,精意诊处,尤好著述。”其书纂岐伯、华佗等论脉要诀所成,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五藏六府、三焦四之疴,织悉具备,咸可按用。凡九十七篇。皇朝林亿等正。
△《脉诀》一卷
右题曰王叔和撰。皆歌诀鄙浅之言,后人依者,然最行于世。
△《巢氏病源候论》五卷
右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业中被命与诸医共论众病所起之源。皇朝旧制,监局用此书课试医生。昭陵时,诏校本刻牍颁行,宋绶为序。
△《雷公炮炙》三卷
右宋雷撰,胡洽复位。述百药性味,炮熬煮炙之方,其论多本之于干宁晏先生。称“内究守国安正公”,当是官名,未详。
△《天元玉策》二十卷
右启玄子撰。即唐王水也。书推五运六气之变。唐《人物志》云:“水仁至太仆令,年八十馀,以寿终。”
△《金宝鉴》三卷
右魏嵩撰。嵩仕至翰林博士。《崇文总目》云:“不详何代人,述脉候征验要妙之理。”
△《宝藏畅微论》三卷
右五代轩辕述撰。青霞君作宝《藏论》三篇,着变炼金石之诀既详,其未善,复刊其谬误,增其缺漏,以成是书。故曰“畅微”。时年九十,实干亨二年也。
△《圣济经》十卷
右徽宗皇帝御制。因黄帝《内经》,采天人之赜,原性命之理,明营卫之清浊,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顺之盈虚,为书十篇,凡四十二章。
△《通真子伤寒诀》一卷
右题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用张长沙伤寒论为歌诗,以便览者,《脉诀》之类也。
△《伤寒百问》三卷
右题曰无求子。大观初所著书。
△《运气论奥》三卷
右皇朝刘温舒撰。温舒以《素问》气运最为治病之要,而答问纷揉,文辞古奥读者难知,因为三十论,七十二图,上于朝。
△《脉粹》一卷
右皇朝萧世基撰。世基尝阅《素问》及历代医经,患其难知,因缀缉成一编。治平中姚谊序之。
△《南阳活人书》二十卷
右皇朝朱肱撰。序谓:“张长沙《伤寒论》,其言雅奥,非精于经络,不能晓会。顷因投,设为对问,补苴缀辑,仅成卷轴。作于己已,成于戊子,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八字。”
△《存真图》一卷
右皇朝杨介编。崇宁间,泗州刑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亲决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校以古书,无少异者,比《欧希范五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医家也。王莽时,捕得翟义党王孙庆,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是亦此意。
△《补注神农本草》二十卷
右皇朝掌禹锡等补注,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艺文志》所不载。《平帝纪》:“诏天下举通知方术、《本草》者。”《本草》之名,盖起于此。梁之录载《神农本草》三卷。书中有后汉郡县名,盖上世未着文字,师学相传,至张机、华佗始为编述。嘉初,诏禹锡与林亿、苏颂、张洞等为之补注。以《开宝本草》及诸家参校,采拾遗逸,判定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总二十卷。
△《图经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
右皇朝苏颂等撰。先是,诏掌禹锡、林亿等六人重校《神农本草》,累年成书奏御。又诏郡县,图所产药,用永徽故事,重命编述。于是颂再与禹锡等裒集众说,类聚诠次,各有条目云。嘉六年上。
△《证类本草》三十二卷
右皇朝唐慎微纂。合两《本草》为一书,且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之于本条之下,殊为详博。
△《本草广义》二十卷
右皇朝寇宗编。以《本草》二部着撰之人,或执用已私,失于商确。并考诸家之说,参之事实,其情理,证其脱误,以成其书。
△《子午经》一卷
右题云扁鹊撰。论针砭之要,成歌咏。盖后人依者。
△《铜人针灸图》三卷
右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
△《明堂针灸图》三卷
右题云黄帝论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明堂者,谓雷公问道,黄帝授之,故名云。
△《烙三十六黄经》一卷
右不着撰人。唐世书也。《国史补》云:“自茗饮行于世,世人不复病黄瘅。”
△《千金方》三十卷
右唐孙思邈撰。思邈博通经传,洞明医术,着用药之方,诊脉之诀,针灸之穴,禁架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要,无不周悉。后世或能窥其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然议者颇恨其独不知伤寒之数云。
△《千金翼方》三十卷
右唐孙思邈撰。思邈着《千金方》,复掇集遗轶以羽翼其书,成一家之学。林亿等谓首之以《药录》,次之以《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辟》、《退居》、《补益》、《杂病》、《疮痈》、《色脉》、《针灸》而《禁经》终焉者,皆有指意云。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
右唐王焘撰。焘在台阁二十年,久知弘文馆,得古方书数千百卷,因述诸病证候,删集方药、符禁、针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门。天宝中,出守房陵及大宁郡,故以“外台”名其书。孙兆以焘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针”,识其为医之蔽。予独以其言为然。
△《产宝》二卷
右唐昝殷撰,殷,蜀人。大中初,白敏中守成都,其家有因免乳死者,访问名医,或以殷对。敏中迎之,殷集备验方药三百七十八首以献。其后周又作三论,附于前。
△《龙树眼论》三卷
右佛经树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说,集治七十二种目病之方。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右太宗皇帝在潜邸日,多蓄名方异术。太平兴国中,内出亲验者千馀首,乃诏医局各上家传方书,命王怀隐、王、郑彦、陈昭遇校正编类,各于篇首着其疾证。淳化初书成,御制序引。
△《太医局方》三卷
右元丰中,诏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验试,依方制药鬻之。仍模本传于世。
△《和剂局方》十卷
右大观中,诏通医刊正药局方书。阅岁书成,校正七百八字,增损七十馀方。
△《沈存中良方》十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撰。存中博学通医术,类其经验方成此书。用者多验。或以苏子瞻论医药杂说附之。
△《灵苑方》二十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编。本朝士人如高若讷、林亿、孙奇、庞安常,皆以善医名于世,而存中尤喜方书。此书所载多可用。
△《王氏博济方》五卷
右皇朝王衮撰。衮,庆历间官滑台,因暇日出家藏七十馀方,择其善者,为此书。名医云:其方用之无不效,如“还丹”治中风,“太一丹”治鬼胎,尤奇验。
△《钱氏小儿方》八卷
右皇朝钱乙仲阳撰。神宗时,擢太医丞。于书无所不窥,它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最工疗婴孺病。年八十二而终。阎季忠方附于后。
△《养生必用方》十六卷
右皇朝初虞世撰。序谓:“古人医经行于世者多矣。所以别著者,古方分剂为今铢两不侔,用者颇难。此方其证易详,其法易用,苟寻文为治,虽不习之人,亦可无求于医也。”虞世,本朝士,一旦削为僧。在襄阳,与十父游从甚密。
△《婴童宝镜》十卷
右题曰栖真子,不着姓名。录世行应验方,成此书。
△《小儿灵秘方》十三卷
右不题撰人。辨小儿疾证及治疗之方,多为歌诀。
△《伤寒证治》三卷
右皇朝王实编。实谓百病之急,无逾伤寒,故略举病名法及世名医之言,为十三篇,总方百四十六首。或云颖川人,官至外郎,<厂龙>安常之高弟也。
△《小儿玉诀》一卷
右未详撰人名氏。为韵语以记小儿疾证治法,凡二十三。
△《孙尚秘宝》十卷
右皇朝孙尚撰。吕惠卿帅边日,尚之子在属郡,因取此书刻板传于世。
△《杨子护命方》五卷,《通神论》十四卷
右皇朝杨退修撰。退修以岐伯论五运六气以治疾病,后世通之者,唯王︸一人而已,然犹于迁变行度,莫知其始终次序,故着此《方》、《论》云。
●卷十六
◎神仙类
△《度人经》三卷
右元始天尊说。《唐志》有其目,古书也。神仙之说,其来尚矣。刘歆《七略》,道家之学与神仙各为录。其后学神仙者稍稍自附于黄、老,乃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姓乐,名静信,常存不灭。每天地开闭,则以秘道授诸仙,谓之开劫度人。延康、赤明、龙汉、开皇,即其纪年也。受其道者,渐致长生,或白日天。其学有授之法,名曰“齐”;有拜章之仪,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摄治鬼神,服饵以蠲除秽浊。至于存想之方,导引之诀,烹炼变化之术,其类甚众。又葛洪、寇谦、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其言益炽于世。宝贵者多惑焉,然通人皆疑之。国朝修《道藏》,共六部,三百一十一秩,而神仙之学如上所陈者居多,兴道家绝不类。今于其间取自昔书目所载录之,又而为二;凡其说出于神仙者,虽题曰“老子”、“黄帝”,亦皆附于此,不以名乱实也。若夫容成之术,虽收于歆辈者,以荐绅先生难言之特削去不录。
△《大洞真经》一卷
右题云高上虚皇君等。道书,三十七章。晋永和中,上清紫微元君降授于王夫人,是《上清高法》。《道藏》书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灵宝洞元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李氏《道书志》四类:一曰经诰类,二曰传录类,三曰丹药类,四曰符篆类,皆以此书为之首,然《唐志》不载,故以此《度人经》云。
△《黄庭内景经》一卷
右题《大帝内书》,藏谷阴,三十六章,皆七言韵语。梁丘子叙云:“扶桑大帝命谷神王传魏夫人,一名《东华玉篇》。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外指事,即天、人、地中;内指事,即腊、心、脾中,故曰‘黄庭’。”
△《黄庭外景经》三卷
右叙谓老子所作,与《法帖》所载晋义之所书本正同,而文句颇异。其首有“老子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两句,其末有“吾言毕矣勿妄陈”一句,且改“渊”为“泉”,改“治”为“理”,疑唐人诞者附益之。《崇文总目》云“记天皇氏至帝菪受道得仙事”,此本则无之。
△《真诰》十卷
右梁陶弘景撰。皆真人口授之诰,故以为名。记许迈、许谧、杨义诸仙受道之说,本七卷:《运题》一,《象甄》二,《受授》三,《协昌期》四,《稽神枢》五,《握真辅》六,《翼真检》七。后人析第一、第二、第四,各为上下。
△《西经》四卷
右题曰太上真人尹君纪录。老子将游西域,既为关令尹喜说五千言,又留秘旨,凡三十六章,喜述之,为此经。其首称老君西,闻道竺干,有古先生,是以就道。说者以“古先生”,佛也。事见《广洪明集辩惑论》。
△《韦注西经》二卷
右梁道士韦处玄。分上下经:上经三七,法天之阳数,分二十一章;下经四七,法地之阴数,总四十九章,象大衍用数云。《唐志》称处玄《集解》。以“闻道竺干”为“经道竺干”,以“古先生”为老子自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