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同玄注西经》四卷
右唐洞玄子注,其姓名未详。《唐志》有戴诜《注西经》,疑此或诜书也。分三十六章,谓竺干古先生非释氏之号云。
△《徐注西经》二卷
右徐道邈撰。句曲人,未详何代。其本以“有古先生善入无为”作“善入泥丸”。“古先生者,吾之师也,化乎竺干”作“吾之身也,化胡竺干”云。
△《步虚经》一卷
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之所讽咏,故曰“步虚”。
△《定观经》一卷
右题曰:天尊授左玄真人述,定心惠观等修,故以为名云。
△《内观经》一卷
右老子撰。述人胞胚、魂魄、众神之名,当谤观身心,俾不染浊秽,乃可常存云。凡二十有二章。
△《老子化胡经》十卷
右魏明帝为之序。经言老子归昆仑化胡,次授宾,后及天竺。按裴松之《三国志注》言“世称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说盖起于此。《议化胡经八状》附于后。《唐志》云:“万岁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毁《老子化胡经》,秋官侍郎刘如等议状。”证其非伪,此是也。
△《太清经》一卷
右《太清护命灵文》,金阙上真按付修道之士,可以除邪治病云。
△《天蓬神咒》一卷
右未祥撰。《邯郸书目》载道书最众,已上八种皆有之。
△《登真隐诀》二十五卷
右梁陶弘景撰。景以为学其诀者,当由阶而登,真文多隐,非诀莫登,故以名书。凡七篇十七条,《隋志》云。
△《神仙可学论》一卷
右唐吴筠撰。嵇康谓神仙不可以学致,筠意不以为然,故演修习之方,以勉学仙之士云。
△《坐忘论》一卷
右唐司马承祯字子微撰。凡七篇。其后有文元公跋,谓子微之所谓“坐忘”,即释氏之言“宴坐”也。
△《天隐子》一卷
右唐司马子微为之序,云:“天隐子,不知何许人,着书八篇。修炼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乎庄叟。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王古以天隐子即子微也。一本有《三宫法》附于后。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右晋葛洪撰。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元帝时,累召不就,止罗浮山,钅东丹着书,推明飞升之道,导养之理,黄白之事。二十卷名曰《内篇》,十卷名曰《外篇》,自号抱朴子,因以命书。
△《笈七签》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张君房等纂。君房,祥符中谪官宁海。时圣祖降,朝廷尽以秘阁道书付杭州,俾戚纶、陈尧臣校正,纶等同王钦若荐君房专其事。君房诠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于是掇其蕴奥,总万馀条,成是书。仁宗时上之。
△《群仙会真记》五卷
右唐施肩吾集言炼养形气、补毓精神、成内丹之法,凡二十五篇。
△《彭晓注参同契》三卷
右汉魏伯阳撰。按《神仙传》:伯阳,会稽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志,约《周易》作此书,凡九十篇。徐氏笺注。桓帝时,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于世。彭晓为之解。隋、唐书目皆不载。按唐陆德明解“易”字云:“虞翻注《参同契》,言字从‘日’下‘月’。”今此书有“日月为易”之文,则其为古书明矣。
△《张随注参同契》三卷
右皇朝张隋皇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阳之书,列十数图于其后。
△《参同契太易图》一卷
右不题撰人。论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并图。按《崇文总目》云“张处撰”。而李献臣以为“天老神君撰,常子张处序。亦名《至药丹诀》”。未知孰是。
△《混元内外鉴二卷延寿经》一卷
右“混元”,谓老子也,亦导引之术,《内篇》八,《外篇》三。其《延寿经》一卷附后。
△《玉皇圣胎神用诀》一卷
右《玉皇诀》,云野人郎肇注。
△《太上说魂魄经》二卷
右题曰老子撰。载三魂七魄名字、形状、好恶,以咒术存制之。《崇文》题曰《太上灵书》。李氏亦有其目。
△《无上秘要》九十五卷
右题曰元始天尊说。《艺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时析出二十三通也。
△《葛仙翁胎息术》一卷
右仙翁葛洪也。
△《太清服气口诀》一卷,《太起经》一卷,《闭气法》一卷,《太上指南歌》一卷
右四书皆题曰老子撰。服气诀也。
△《食气经》一卷
右太皇子撰。未详。李邯郸云“似杂集之书”。
△《道引养生图》一卷
右梁陶弘景撰。分三十六势,如“鸿鹤徘徊”、“鸳鸾戢羽”之类,各绘像于其上。田伟家本少八势。
△《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
右天真皇人为黄帝说。一行、罗公远、叶法静注。论水火龙虎造金丹之术,崇文书也。按《九仙经兴废记》云:“此经黄帝留峨眉山石壁,汉武帝时得之,大中尝禁断”。
△《阴府内丹经》一卷
右题曰老子说。
△《日月元枢枢论》一卷
右唐刘知古撰。明皇朝,为绵州昌明令。时诏求通丹药之士,知古谓神仙大药无出《参同契》,因着论上于朝。
△《大还丹契秘图》一卷
右草衣洞真子玄撰。凡十二章。大还丹者,乃日月精气之所致也。论火候,则以朔望为据,记药物,则以铅汞为名云。
△《紫阳金碧经》二卷
右皇元真人撰,广成子述,河上公修。为六十四章。上明合和习真之法,中有调神理气之方,下有还丹鼎上之术。《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
△《金碧潜通》一卷
右题长白山人元阳子解,未祥何代人,不知其撰人姓名。按《邯郸书目》云羊参微集。其序言“本得之石函,皆科斗文字。世有三十六字诀,七曜、五行、八卦、九宫,论还丹之事,其辞多隐,人莫之识。刘真人演仰观上象,以定节度,今之所作,多不成者,盖不得口诀故也。吾恐坠匿圣文,故着上经,号《金碧潜通》。金者,刚柔得位,火不能灼,服之则仙游碧落”云。疑即参微所撰也。《道藏》止收。
△《还丹歌》一卷
右元阳子撰。次序杂乱,非完书也。大旨解《参同契》。《李氏书目》云:“海客李玄光遇玄寿先生于中岳,授此。”未祥玄光何代人。
△《龙虎通元要诀》一卷
右苏元朗撰。以古诀《龙虎经》、《参同契秘》、《金碧潜通诀》,其文繁而隐,故纂其要为是书。李邯郸家本题云“青霞子,隋开皇时人”,不出名氏,岂元朗之号耶?
△《胎息秘诀》一卷
右唐僧遵化撰。论达磨胎息,总十八篇,歌二十三首,凡一千四百四十言,天丁酉书成。
△《易成子大丹诀》一卷
右彭仲堪撰。不知何代人,字舜元。天台遇一异僧,授此术。论火候。
△《青牛道士歌》一卷
右题曰青牛道士,未祥。
△《八段锦》一卷
右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
△《高象先歌》一卷
右高先撰。象先,其字也,未祥何代人。论《参同契》。
△《金丹诀》一卷
右皇朝张瑾撰。治平中,授丹诀于荣中立,后因叙其事,以教后学。自此以下,皆非古今书目所载。以其世多传者,不可不收也。至于《北斗经》之类,以为永寿元年老子所说,尤鄙浅可笑,虽行于世,亦削去。
△《真一子还丹金钅龠一卷太清火式经一卷九天玄路秘论一卷灵源》铭一卷太清炉鼎斤两诀一卷
右五书,不着撰人。论龙虎铅汞火候之术。
△《玉芝书》三卷
右皇朝陈举撰。举,字子堙,苏州人。
△《授道志》一卷
右皇朝杨谷,真宗朝尝遇神仙于成都药市,自授其道本。《李氏书目》亦载,云谷自号纯粹子。
△《通玄秘要悟真篇》一卷
右皇朝张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台人。熙宁中,隋陆师闵入蜀,授道于隐者,因成律诗八十一首。
△《养生丹诀》一卷
右皇朝皇甫士安撰。士安,岷山道士也。
△《归正议》九卷
右皇朝林灵素撰。驳佛书中非道家者。
◎释书类
△《四十二章经》一卷
右天竺释迦牟尼佛所说也。“释迦”者,华言“能仁”。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十九学道,三十学成,处世演道四十九年而终,盖年七十九也。没后,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纂掇其平生之言成书。自汉以上,中国未传,或云虽传而泯绝于秦火。张骞使西域,已闻有浮赌之教,及明帝感傅毅之对,遣蔡、秦景使天竺求之,得此经以归。中国之有佛书自此始,故其文不类他经云。佛书自、景以来至梁武帝华林之集,入中国者五千四百卷。曰经、曰论、曰律、谓之“三藏”,传于世盛矣。其徒又或摘出别行,为之注释、疏钞,至不可选纪,而通谓之律学。厥后达磨西来,以三藏皆筌蹄,不得佛意,故直指人心,俾之见性,众尊之为祖,学之者布于天下。虽曰不假文字,而弟子录其善言,往往成书,由是禅学兴焉。观今世佛书,三藏之外,凡讲说之类,律学也;凡问答之类,禅学也。藏经猥众,且所至有之,有录,今取其馀者列于篇。此经虽在《藏》中,然以其见于《经籍志》,故特取焉。
△《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
右按《纂灵记》云,《华严》大经,龙宫有三本:佛灭度后六百年,有龙树菩萨入龙宫,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流传天竺。晋有沙门支法领得下本,分三万六千偈,至此土,义熙十四年,译成六十卷。唐证圣元年,于阗沙门喜学再译旧文,兼补诸阙,通旧总四万五千颂,成八十卷,三十九品。《合论》者,唐李通玄所撰。通玄,太原人,宗室子也。当武后时,隐居不仕。旧学佛者皆曰佛说此经时,居七处九会,独通玄以为十处十会云。
△《华严经清凉疏》一百五十卷
右唐僧澄观撰。澄观居清凉山,号清凉国师,即韩愈赠之诗者。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体者,莫辨于《楞严》,明法身之用者,莫辨于《华严》。”学佛者以为不刊之论云。
△《华严决疑论》四卷
右唐李通玄撰。通玄即为《华严合论》,又着此书。皇朝张商英使河东,得之寿阳县东浮屠废书中。
△《华严经略》一卷
右唐僧澄观撰。澄观既疏《华严》,又撮其大意为此,凡四十二章。
△《华严起信文》一卷
右唐僧善孜撰。善孜,潭州太平寺僧也。每品一章,撮其大指,凡三十九章。
△《华严经百门义海》二卷
右唐僧法藏撰。法藏,长安崇福寺僧也。分十章。
△《华严奥旨》一卷
右唐僧法藏撰。又曰《妄尽还源观》。凡六门。
△《法界摭要记》四卷
右皇朝僧遵式述。其序云:“元上初,览清凉《玄镜》,圭峰注,取其合者录之。”
△《法界披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述。杜顺纂《华严经义》,撰《法界观》,道通又分十玄门。
△《华严吞海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通述。《华严经》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五万四千偈,其文浩博。澄观为之疏,尤难观览道通约之,成万三千言,以便初学。
△《注维摩诘所说经》十卷
右天竺维摩诘撰。西域谓净名曰维摩诘,广严城处士也。佛闻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萨往问讯,皆以不胜任固辞。最后遣文殊行,因共变妙道,遂成此经。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净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不以十弟子、四菩萨为知法者,斥其有净秽之别也。文殊大智,法身之体也。净名处俗,法身之用也。俾体用相酬对,皆真俗不二之喻也。姚秦僧鸠摩罗什译。按《开元释教录》云“罗什”者,华言“童寿”,天竺人也。苻坚遣吕光破西域,俘之以归。姚兴迎致长安,译经于逍遥园。凡四十部,此其一也。本三卷十四品,其后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为之注,为十卷。予得之董太虚家,盖襄阳木本也。唐李繁颇言此注后人依者。
△《法华言句》二十卷
右唐僧智ダ撰。智ダ居天台山,号天台教。五代兵乱,其书亡。钱ㄈ闻高丽有本,厚赂因贾人求得之,至今盛行于江浙。
△《金刚经会解》一卷
右后秦僧鸠摩罗什译。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僧元仁、贾昌朝、王安石五家注。予弟公日诵三过。予靳之曰:“汝亦颇知其义乎?”对曰:“知之。其义明万物皆空,故古人谓以空为宗也。”予曰:“金刚者,坚固不坏之义也。万物之空,何以谓之金刚?”复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独奈何?”因语之曰:“汝之过,正在以有为法同无为法,以真空同顽空耳。张湛曰:‘身与万物同有,其有不有;心与太虚同无,其无不无。’庶几知此哉!”
△《禅宗金刚经解》一卷
右皇朝安保衡采摭禅宗自达磨而下发明是经者参释之。序称:其有言涉修证者,北宗法门也;举心即佛者,江西法门也;无法无物者,本来如是者,曹溪法门也。
△《六祖解金刚经》一卷
右唐僧惠能注。《金刚经》凡六译,其文大概既同,时小异耳,而世多行姚秦鸠摩罗什本。
△《楞伽经》四卷
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罗译。楞伽,山名也。佛为大慧演道于此山。元魏僧达磨以付僧慧可,曰:“吾观中国所有经教,唯《楞伽》可以印心。”谓此书也。释延寿谓此经,以佛语心为宗,而李通玄则以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按经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言其性不二,明伪即出世也。延寿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非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