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孟子音义》二卷
  右皇朝孙等采唐张镒、丁公着所撰,参附益其阙。古今注《孟子》者,赵氏之外,有陆善经。等以赵注为本,其不同者,时时兼取善经。如谓“子莫执中”为“子等无执中”之类。大中祥符间书成,上于朝。
  △《石经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席旦宣和中知成都,刊石于成都学宫,云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夫经大成于孔氏,岂有阙邪?其论既谬,又多误字,如以“频颇”为“类”,不可胜纪。
  △《点注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熙宁中,蜀州张简点节经注,附以释文,以教童子。
  △《五臣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范祖禹、孔武仲、吴安诗、丰稷、吕希哲元中同在经筵所进讲义,贯穿史籍,虽文辞微涉丰缛,然观者诚知劝讲自有体也。
  △《伊川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撰。颐居洛阳,其门人号之为伊川先生云。
  △《横渠孟子解》十四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并《孟子统说》附于后。载,汴人,居关中横渠镇,故学者以其所居称之。
  △《百家孟子解》十二卷
  右集古今诸儒自裴日休至强至、贾同百馀家解《孟子》成一编。
  △《王安石解孟子》十四卷,《王解孟子》十四卷,《许允成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素喜《孟子》,自为之解。其子与其门人许允成皆有注释。崇、观间,场屋举子宗之。
  △《删孟》二卷
  右皇朝冯休撰。休观孟轲书时有叛违经者,疑轲没后,门人妄有附益,因删去之,着书十七篇,以明其意。前乎休而非轲者荀卿,刺轲者王充,后乎休而疑轲者温公,与轲辨者苏东坡,然皆不及休之详也。
  △《疑孟》一卷
  右温国司马光君实撰。光疑《孟子》书有非轲之言者,着论是正之,凡十一篇。光论性不以轲道性善为然。
  △《杨亻京荀子》二十卷
  右赵荀况撰。汉刘向校定,除其重复,着三十二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称:卿,赵人,当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稷下。是时,荀卿为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后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已而归赵。按威王死,其子嗣立,是为宣王。楚考烈王初,黄歇始相。《年表》自齐宣王元年至楚考烈王元年,凡八十一年,则荀卿去楚时仅百岁矣。杨亻京,唐人,始为之注。且更《新书》为《荀子》,易其篇第,析为二十卷。其书以性为恶,以礼为伪,非谏诤,傲灾祥,尚强伯之道。论学术,则以子思、孟轲为“饰邪说、文奸言”,与墨翟、惠施同诋焉。论人物,则以平原、信陵为辅拂,与伊尹、比干同称焉。其指往往不能醇粹,故后儒多疵之云。
  △《董子》一卷
  右周董无心撰。皇朝吴秘注。无心在战国时着书辟《墨子》。
  △《新书》十卷
  右汉贾谊撰。谊着《事势》、《连语》、《杂事》,凡五十八篇,考之《汉书》,谊之著述未尝散轶,然与班固所载时时不同。固既云“掇其切于世者”,容有润益刊削,无足怪也。独其说经多异义而《诗》尤甚,以“驺虞”为天子囿官,以“灵台”为神灵之台,与《毛氏》殊不同,学者不可不知也。
  △《太玄经》十卷
  右汉扬雄子撰。雄作此书,当时已诮其艰深,其后字读多异。予尝以诸家本参校,不同者,疏于其上。且发策以问诸生云扬雄准《易》作《太玄经》,其自序称《玄》盛矣,而诸儒或以为犹吴、楚僭王,当诛绝之罪,或以为度越老子之书。大抵誉之者过其实,毁之者失其真,皆未可信。然譬夫听讼,曾未究其意,乌能决其曲直哉!今欲论《玄》有方、州、部、家,凡四重而为一首九赞,通七百二十九赞有奇,分主书夜,以应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度。首准一卦,始于《中》准《中孚》,而终于《养》准《颐》。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与夫二十八宿,错居其问,先后之序,盖不可得而少差也。夫《易》卦之直日,起于汉儒之学舍,四正卦取六十卦之爻三百六十,各直一日,此《玄》之所准者也。然《易》之卦直日,其亦如《玄》之首有序乎,抑无也?若亦有之,则雄之为《玄》不亦善乎?不然,则《玄》之离亦赘矣。自《复》、《后》而为《干》、《坤》,十有二卦,皆以阴阳之消长,分居十二月,谓之“辟卦”,则固有序矣。其馀一月而四卦之序云何?且如《中孚》、《颐》,何以为一日之卦也?曰公卿,大夫,侯者、何谓也?其所谓《屯》正于丑间时而左行,《蒙》正于寅间时而右行者,其旨可得闻欤?又一阳一阴者,《玄》相错之法也,然《养》为阳而《中》不为阴;水、火、木、金、土者,《玄》相传之法也,然《<爻守>》为金而《羡》不为土,其自相戾类如此,岂得无说哉?
  △《范氏注太玄经解》十卷
  右吴范望叔明注。其序云:子着《玄》,桓谭以为绝伦,张衡拟《五经》。自侯芭受业之后,希有传者。建安中,宋衷、陆绩解释之,文字繁猥。今以陆为本,录宋所长,训理其义,为十卷。且以《首》分居本经之上,以《测》散处《赞辞》之下。其前又有陆绩序,以子为圣人云。
  △《说玄》一卷
  右唐王涯广津撰。涯始以贞元丙子,终于元和己丑,二十六年间,注《太玄》为六卷。今不之见,独此书行于世。凡五篇:《明宗》一,《立例》二,《揲法》三。《占法》四,《辨首》五。
  △《宋惟太玄解》十卷
  右皇朝宋惟注。惟尝得《太玄》古本于昭应。咸平中知滑台,取宋衷、陆绩、范望三家训解,别为之注,仍作《太玄宗旨》两篇附于后。其学盖师济东田告。司马温公所谓“小宋”者也。
  △《徐庸注太玄经解》十卷
  右皇朝徐庸注。庸,庆历间人也。以范望《解》指义不的,因王涯、林氏诸解,重为之注。取王涯《说玄》附于后,及自为《玄颐》,通名之为《太玄性总》。其自序云尔。又多改其文字,如以“仡”,以“危”为“卮”,以“壮凡”为“札乃”,以“孪”为“丝”,以“稚”为“推”之类。其所谓林氏者,也。贾文元尝闭之奸妄于朝。
  △《章氏太玄经注》十四卷,《疏》三十卷
  右皇朝章撰。嘉中,成都帅蒋堂献其书于朝,诏书宠奖,赐号冲退处士。》实录《称:,字隐之,双流人,通经术,善属文,性活淡,屏居林泉,以养生治气为事。
  △《陈渐演玄》十卷
  右皇朝陈渐撰。渐,尧佐族子也。《国史》有传。凡十四篇。渐谓史以扬雄非圣人而作经,犹吴、楚僭王。按子《法言》《解嘲》止云《太玄》,然则经非其自称,弟子侯芭之徒尊之耳。
  △《太玄渊旨》一卷
  右皇朝张揆撰。
  △《太玄经疏》十八卷
  右皇朝郭元亨撰。元亨谓雄之作《玄》,传之侯芭,后独有张衡、桓谭、张华见而称叹,吴郡邹伯岐求本不能得。宋衷为训,陆绩为解,范叔明、王涯亦注之,皆未明白。元亨在蜀,自淳化末迄于祥符八年,仅三十年,撰成今疏。又云《太玄》润色于君平,未知何所据而言然。
  △《温公集注太玄经》十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集汉宋衷《解诂》、吴陆绩《释文》、晋范望《解赞》、唐王涯注《经》及《首测》、宋惟通注、陈渐《演玄》、吴秘《音义》七家,为此书。自庆历至元丰,凡三十年始成。其直云宋者,衷也;小宋者,惟也。惟、渐、秘皆国朝人。
  △《易玄星纪图》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以温公《玄历》及邵康节《太玄准易图》合而谱之,以见扬雄以首准卦非出私意,盖有星候为之机括。且辨正古今诸儒之失,如《羡》不当准《临》,《夷》不当准《大壮》之类。凡此难与诸家口舌争,观谱则彼自屈矣,此谱之所以作也。
  △《李氏注法言》十三卷
  右汉扬雄撰。晋祠部郎中李轨注。雄好古学,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驳,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此以象《论语》,号曰《法言》。每篇复为序赞,以发其大意。然雄之学,自得者少,其言务拟圣人,靳靳然若影之守形,既钱所发明,又往往违其本指,正古人所谓书者仅毛而失貌者也。
  △《温公集注法言》十三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集晋李轨、唐柳宗元、国朝宋咸、吴秘注。光自言:“少好此书,历年已多,今辄采诸家所长,附以己意,名曰《集注》。凡观书者,当先正其文,辨其音,然后可以求其义。故宋相公庠家有李祠部注本及《音义》,最为精详。宋、吴亦据李本,而其文多异同。今参以《汉书》,取其通者,以为定本。先审其音,乃解其义”云。
  △《新序》十卷
  右汉刘向子政撰。向当成帝时,典校书,因采传记、行事、百家之言,删取正辞美义可劝戒者,为《新序》、《说苑》,共五十篇。《新序》阳朔元年上。世传本多亡阙,皇朝曾子固在馆中,日校正其讹舛而缀缉其放逸,久之,《新序》始复全。自秦之后,缀文之士有补于世者,称向与扬雄为最。雄之言,莫不步趋孔、孟;向之言,不皆诸圣,故议者多谓雄优于向。考其行事,则反是。何哉?今观其书,盖向虽杂博,而自得者多,雄虽精深,而自得者少故也。然则向之书可遵而行,殆过于雄矣。学者其可易之哉?
  △《说苑》二十卷
  右汉刘向撰。以《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法诫》《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式》《谈丛》《杂言》《辨物》《修文》为目。鸿嘉四年上之。阙第二十卷。曾子固校书,自谓得十五篇于士大夫家,与崇文旧书五篇合为二十篇,又叙之。然止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
  △《盐铁论》十卷
  右汉桓宽撰。按班固曰: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原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着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凡六十篇。
  △《潜夫论》十卷
  右后汉王符节信撰。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遂不得进,隐居着书三十六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范晔取其《贵忠》、《实贡》、《爱日》、《述赦》等五篇,以为足以观见当时风政。颇润益其文。后韩愈亦赞其《述赦》旨意甚明云。
  △《中论》二卷
  右后汉徐伟长撰。,“邺下七子”之一也。曾子固尝序其书,略曰:“始见馆阁有《中论》二十篇,以为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太宗称尝见《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阙此篇。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着《中论》二十馀篇,于是知馆阁本非全书也。”笃行全道,不耽世荣,魏太祖特旌命之,辞疾不就,后以为上艾长,又以疾不行。夫汉承秦灭学之后,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学者罕能自得于治心养性之方,去就语默之际,况于魏之浊世哉!独能考论六艺,其所得于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浊世,有去就显晦之大节,可不谓贤乎?今此本亦止二十篇,中分为上、下两卷。按《崇文总目》六卷,不知何人合之。李献民云:“别本有《复三年》、《制役》二篇。”乃知子固时尚未亡,特不之见尔。
  △《家训》七卷
  右北齐颜之推撰。之推,本梁人,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诸子孙。
  △《续家训》八卷
  右皇朝董正功撰。续颜氏之书。
  △《家范》十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纂,取经史所载贤圣修身齐家之法,分十九门,编类以训子孙。
  △《阮逸注中说》十卷
  右隋王通之门人共集其师之语为是书。通行事于史无考,独《隋唐通录》称其有秽行,为史臣所削。今观《中说》,其迹往往僭圣人,模拟窜窃,有深可怪笑者。独贞观时,诸将相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皆其门人。予尝以此为疑。及见李德林、关朗、薛道衡事,然后知其皆妄也。通生于开皇四年,而德林卒以十一年,通八岁,固未有门人。通仁寿四年,尝一到长安,时德林卒已九载矣,其书乃有予在长安,德林请见,归,援琴鼓《荡》之什,门人皆г襟。关朗在太和中见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年甲辰,盖一百七年矣,而其书有问《礼》于关子明。《隋书薛道衡传》称道衡仁寿中,出为襄州总管,至炀帝即位,召还。《本纪》:仁寿二年九月,襄州总管周摇卒。道衡之出,当在此年也。通仁寿四年始到长安,是年高祖崩,盖仁寿末也。又《隋书》称“道衡子收,初生即出继族父孺,养于孺宅,至于长成,不识本生。”其书有“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语子收曰:‘汝往事之。’”用此三事推焉,则以房、杜辈为门人,抑又可知矣。
  △《元经》十卷
  右隋王通撰,唐薛收传,皇朝阮逸学。起晋惠帝太熙元年,终于陈亡。予从兄子逸仕安康,尝得其本,归而示四父,四父读至“帝问哇鸣”,哂其陋曰:“六籍奴婢之言不为过”。按《崇文》无其目疑逸依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