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相国邺侯家传》十卷
  右唐李繁撰。繁,邺侯泌之子也。太和中,以罪系狱当死,恐先人功业不传,乞废纸拙笔于狱吏,以成传藁。戒其家求世间人润色之,后竟不果。宋子京谓其辞浮侈云。
  △《晁以道扬雄别传》一卷
  右族父詹事公撰。杂取诸书所载雄逸事为一编,系之以赞。
  △《忠臣逆臣传》三卷
  右皇朝杨尧臣撰。忠臣谓李若水也,逆臣刘豫也。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
  右不详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欧阳纥妻为猿所窃,后生子询。《崇文目》以为唐人恶询者为之。
  △《绿珠传》一卷
  右皇朝乐史撰。
  △《赵飞燕外传》一卷
  右汉伶玄子于撰。茂陵卞理藏之于金漆匮。王莽之乱,传于世。晋荀{曰助}校上。
  △《杨贵妃外传》二卷
  右皇朝乐史撰。叙唐杨妃事迹,迄孝明之崩。
  △《登科记》三十卷
  右皇朝乐史撰。记进士及诸科登名者,起唐武德,迄天末。
  △《唐制举科目图》一卷
  右不题撰人。凡七十六科,仕至宰相者七十二人,唯刘ナ名最高而官最不达。
  △《宋登科记》三卷
  右皇朝登科人名氏。未详何人所撰。
  △《柳氏序训》一卷
  右唐柳比叙其祖公绰已下内外事迹,以训其子孙。
  △《张忠定公语录》四卷
  右皇朝张忠定公咏守蜀,有善政,其门人李畋纪其语论可以垂世者。
  △《西李文正公谈录》一卷
  右西李文正公也。相皇朝,太宗其子宗谔录其平生所谈十七事。
  △《魏国忠献公别录》三卷
  右皇朝韩魏公琦相仁宗、英宗,其门人王岩叟记其言论事实。然以《国史》考之,其岁月往往牾,盖失之诬也。
  △《锺山日录》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绍兴间,蔡卞合曾布献于朝,添入《神宗实录》。陈莹中谓安石既罢相,悔其执政日无善状,乃撰此书,归过于上,掠美于己,且历诋平生不悦者,欲以欺后世,于是着《尊尧集》及《日录不合神道论》云。
  △《嘉名臣传》五卷
  右皇朝张唐英传仁宗朝贤臣五十馀人。
  △《开元天宝遗事》四卷
  右汉王仁裕撰。仁裕仕蜀,至翰林学士,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
  △《明皇幸蜀记》两卷
  右唐宋巨纂。记明皇幸蜀迄于复归京师。
  △《吴湘事迹录》一卷
  右唐大中中,李绅镇扬州,陷吴湘以罪抵死。后其兄汝纳辩诉其枉状,录总载焉。
  △《唐宋科名分定录》三卷
  右不题撰人。元符间所著书也。序云:》“己卯岁,得张君房所志唐朝科场故事,今续添五代及本朝科名分定事,迄于李常宁云”。
  △《降圣记》五十卷
  右皇朝丁谓撰。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十七日,圣祖降。七年,谓请编次事迹,诏李维、宋绶、晏殊同编。天禧元年之上。
  △《先天纪》三十六卷
  右皇朝王钦若集。圣祖赵讳,即轩辕黄帝也,故钦若奉诏编次传记黄帝事迹上之,赐名《先天纪》。御制序冠其首。
  △《民表录》三卷
  右皇朝胡纳撰。录国朝循吏善政。李淑以为虽浅俗,亦可备广记云。纳,瑗之父,天圣中,偕《贤惠录》上之。
  △《贤惠录》三卷
  右皇朝胡纳撰。录国朝贤惠之女。后一卷,瑗嗣成之。
  △《莱公勋烈》一卷
  右皇朝寇宗编。宗,准之曾孙也。编集仁宗祭准文及赠诰、墓碑、传志、赞诗等,为此书。
  △《王文正公言行录》三卷
  右皇朝王文正公曾相仁宗,其弟录其平生言行,凡六十七事。李清臣为之序。
  △《韩魏公家传》二卷
  右皇朝韩忠彦撰。录其父琦平生行事。近世着史者,喜采小说以为异闻逸事,如李繁录其父泌,崔胤记其父慎由,事悉凿空妄言。前世谓此等无异庄周鲋鱼之辞、贾生服鸟之对者也,而《唐书》皆取之,以乱正史。由是近时多有家传、语录之类行于世,陈莹中所以发愤而着书,谓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岂假门生子侄之间区区自列乎?持史笔其慎焉。
  △《潜德录》一卷
  右皇朝吕诲献可之孙撰。记其祖乞立英宗言章。
  △《文潞公私记》一卷
  右皇朝文彦博所撰。元丰初,王尧臣之子同老,以其父至和中所撰立英宗为皇子诏草上之,且曰:“时宰相文彦博、富弼知状。”神宗以问彦博,彦博具以实对。至元中,贾易为言官,因为韩忠彦争辨其事,彦博乃着此。其后云:自古唯霍禹云:“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此。”杨复恭自称为“定策国老”,谓昭宗为门生天子,皆鞅鞅不道之语,卒被夷灭。
  △《列仙传》二卷
  右汉刘向撰。
  △《神仙传》十卷
  右晋葛洪弟子滕升尝问洪曰:“古人之仙者,岂有其人乎?”洪答曰以“秦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纂,又七十一人,今复录集古之仙者,以传真识之士”云。
  △《王氏神仙传》四卷
  右蜀杜光庭纂。光庭集王氏男真女仙五十五人,以谄王建。其后又有王虚中续纂三十人,附于后。
  △《高僧传》六卷
  右梁僧惠敏撰。分《译经》、《义解》两门。
  △《又高僧传》十四卷
  右萧梁僧释慧皎以刘义庆《宣验记》、陶潜《搜神录》等数十家并书诸僧,乃博采诸书,咨访古老,起于永平十年,终于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二载,二百五十七人,又附见者二百馀人。分为《译经》、《义解》、《习禅》、《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道》十科。
  △《续高僧传》三十卷
  右唐僧道宣撰。《艺文志》作道宗,大明寺僧也。以慧皎会稽人,故其书详于吴、越而略于燕、魏。故上距梁天监,下终唐贞观十九年,百四十四载,编载二百四十人,附见者又一百六十人。分《释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凡十门。
  △《求法高僧传》二卷
  右唐僧义净撰。义净垂拱中往天竺求佛经,既还,因纂集唐僧往西域者五十六人行事。
  △《比丘尼传》四卷
  右萧梁僧宝唱撰。起晋升平,讫梁天监,得尼六十五人,为之传。以检净为首。宝唱,金陵人。《艺文志》有其目。
  △《僧宝传》三十二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其序云:五家宗派,嘉中达观、昙颖尝为之传,载其机缘语句而略其终始行事。德洪谓入道之缘,监终之效,有不可阙者,遂尽掇遗编别记,补以诸方之传,又自嘉至政和,取门、临济两宗之裔绝出者,合八十七人,各为传,系之以赞云。
  ◎谱牒类
  △《姓源韵谱》一卷
  唐张九龄撰。依《春秋正典》、《柳氏万姓录》、《世本图》,捃摭诸书,纂为此谱。分四声以便寻阅。古者赐姓别之,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赐姓合之,汉高命娄钦、敬项伯为刘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则离析,故古者论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则乱,故后世论姓氏,识其本异。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于世也与?
  △《元和姓纂》十一卷
  右唐林宝撰。元和中,封阎某于诸家姓氏为太原,其人乃言非本郡。宪宗令宰相命宝纂诸家姓氏,自李氏外,各依四声类集,每韵之内,则以大姓为首。
  △《千姓编》三卷
  右不着撰人。
  △《阙里世系》一卷
  右皇朝孔宗翰重修孔子家谱也。《唐艺文志》有《孔子系叶传》,今亡。其家所藏谱虽曰古本,止叙承袭者一人,故多疏略。宗翰元丰末知洪州,刊于牍。绍兴中,端朝者续之,止于四十九代。洪兴祖又以《史记》并《孔光》、《孔僖传》,及太子贤注,与《唐宰相世系》诸书校正,且作《年谱》,列于卷首。
  △《释迦氏谱》十卷
  右唐释僧撰。僧以释迦谱记杂见于经论,览亦难通,因纂成五卷,又取内外族姓及弟子名氏附于后。
  △《鲜于氏卓纸谱》一卷
  右唐乔琳撰。《艺文志》有其目。
  ◎书目类
  △《艺文志见阙书目》一卷
  右《唐书艺文志》。近因朝廷募遗书,刻牍布告境内,下注书府所阙,俾之访求。
  △《吴氏西齐书目》一卷
  右唐吴兢录其家藏书,凡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八卷。兢自撰书,附于正史之末,又有续钞书列于后。
  △《文选著作人名》三卷
  右唐常宝鼎撰。纂《文选》所集文章著作人姓氏、爵里、行事,及其述作之意。
  △《十三代史目》三卷
  右唐殷仲茂撰。辑《史记》、两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周、隋史籍篇次名氏。国朝杜镐以唐、五代书目续之。
  △《崇文总目》六十四卷
  右皇朝王尧臣等撰。景中,诏张观、李若俗、宋庠取昭文、史馆、集贤、秘阁书刊正讹谬,条次之,凡四十六类,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康定三年书成。尧臣及提举官聂冠卿、郭稹加阶邑,编修宫吕公绰、王洙、欧阳修、杨仪、陈经各进秩有差。》国史《谓书目刘向至毋所著皆不存,由是古书难考,故此书多所谬误。
  △《大宋史馆书目》一卷
  右皇朝史馆书。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二卷。
  △《邯郸图书志》十卷
  右皇朝李淑献臣撰。淑,若谷之子也。载其家所藏图书五十七类。经、史、子、集,通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开元释教录》三十卷
  右唐僧智撰。智在开元中纂释氏诸书入中国岁月及翻译者姓氏。以《楞严经》为唐僧怀迪译,张天觉以怀迪与菩提流支同时,流支,后魏僧,其言殆不可信也。
  △《道藏书目》一卷
  右皇朝邓自和撰。大洞真部八十一秩灵宝洞玄部九十秩,太上洞神部三十秩,太真部九十六秩,太平部一十六秩,正一部三十九秩,凡六部三百一十一秩。
  △《成都刻石总目》三帙
  右皇朝刘泾撰。元中,蔡京帅成都,以意授泾纂府县碑板幢柱。自东汉初平,迄伪蜀广政,凡二百六十八。
  △《田氏书目》六卷
  右皇朝田镐撰。田伟居荆南家,藏书几三万卷。镐,伟之子也,因成此目。元中,袁默为之序。
  △《群书备检》十卷
  右未详撰人。辑《易》、《书》、《诗》、《左氏》、《公羊》、《梁》、《二礼》、《论语》、《孟子》、《荀子》、《扬子》、《文中子》、《史记》、《两汉》、《三国志》、《晋》、《宋》、《齐》、《梁》、《陈》、《后周》、《北齐》、《隋》、《新》、《旧唐》、《五代史》书,以备检阅。
  ●卷十
  子之类凡十八:其一曰儒家,二曰道家,三曰法家,四曰名家,五曰墨家,六曰纵横家,七曰杂家,八曰农家,九曰小说,十曰天文,十一曰星历,十二曰五行,十三曰兵家,十四曰类书,十五曰艺术,十六曰医书,十七曰神仙,十八曰释书,合五百五十五部,计七千七百六十卷。序九流者,以为皆出于先王之官,咸有所长,及失其传,故各有弊,非道本然,特学者之故也,是以录之。至于医、卜、技、艺,亦先王之所不废,故附于九流之末。夫儒、墨、名、法,先王之教;医卜、技云,先王之政,其相附近也固宜。昔刘歆既录神仙之书,而王俭又录释氏,今亦循之者,何哉?自汉以后,九流浸微,隋、唐之间,又尚辞章,不复问义理之实,虽以儒自名者,亦不知何等为儒术矣,况其次者哉!百家壅底,正尘之弊既息,而神仙服食之说盛,释氏因果之教兴,杂然与儒者抗衡而意常先之。君子虽有取焉,而学之者不为其所误者鲜矣,则为患又甚于汉。盖彼八家,皆有补于时,而此二教,皆无意于世也。八家本出于圣人,有补于时,特学者失之,而赃、老犹足以亡晋,申、商犹足以灭秦,况二教无意于世,不自附于圣人,若学而又失之,则其祸将如何?故存之以为世戒云。
  ◎儒家类
  △《曾子》二卷
  右曾子者,鲁曾参也。旧称曾参所撰,其《大孝篇》中乃有乐正子春事,当是其门人所纂尔。《汉艺文志曾子》十八篇,《隋志曾子》二卷《目》一卷,《唐志曾子》二卷。今此书亦二卷,凡十篇,盖唐本也,视《汉》亡八篇,视《隋》亡《目》一篇。考其书已见于《大戴礼》,世人久不读之,文字谬误为甚。乃以《大戴礼》参校之,其所是正者,至于千有馀字云。
  △《子思子》七卷
  右鲁孔子思撰。载孟轲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轲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温公采之,着于《通鉴》。夫利者有二,有一己之私利,有众人之公利。子思所取,公利也。其所援《易》之言是也。孟子所鄙,私利也,亦《易》所谓“小人不见利不劝”之利也。言虽相反而意则同,不当以优劣论。
  △《赵岐孟子》十四卷
  右邹孟轲也。赵岐字台卿,后汉人,为章指,析为十四篇。其序云:轲,战国时以儒术干诸侯,不用,退与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着书七篇,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言。秦焚书,以其书号诸子,故得不泯绝。又有《外书》四篇,其书不能洪深,似非《孟子》本真也。按韩愈以此书为弟子所橐集,与岐之言不同。今考其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着书时所见诸侯,不应即称谥。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矣,则岐言非也。《荀子》载“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弟子问之,曰:‘我先攻其邪心。’”《扬子》载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今书皆无之,则知散轶也多矣。岐谓秦焚书得不泯绝,亦非也。或曰:“岂见于《外书》邪?”果尔,则岐又不当谓其不能洪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