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景德会计录》六卷
  右皇朝丁谓谓之撰。谓景德中纂三司户口税赋之入,及兵食吏禄之费,会计天下每岁出纳赢亏之数,李吉甫《元国计图》之类是也。书成奏御。
  △《皇会计录》六卷
  右皇朝田况元钧撰。况两为三司使,谓夏戎阻命之后,增兵比之景德几一倍,加之吏员益繁,经费日侈,民力甚疲。乃约丁谓《会计录》,以皇财赋所入多于景德,而其出又多于所入,着成此书上之,庶几朝廷稽祖宗之旧,省浮费以裕斯民云。
  △《封禅记》五十卷
  右皇朝丁谓等撰。大中祥符元年,诏谓与李宗谔、陈彭年,以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书降于左承天门鸱吻之上,迄十月泰山修封事迹仪注诏诰,编次成书上之。御制序冠之于首。
  △《祀汾阴记》五十卷
  右皇朝丁谓撰。大中祥符三年八月,降祀汾阴御札,至明年春礼成。四年,诏与陈彭年编次事迹仪注,逾二年,成书上之。
  △《吉凶书仪》二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略依古礼,而以今体书疏仪式附之。
  △《本朝事实》三十卷
  右皇朝李攸编次。杂纂国朝事仪注为多。
  ◎刑法类
  △《刑统》三十卷
  右皇朝窦仪以尚书判大理寺,与法官苏晓、奚屿、张希让等修定。古者议事以制,使民不知所争也;后世铸刑书,使民知所避也。虽若不同,所以为民之意则一。然议事以制者,委重于人;铸刑书者,委重于法。委重于人,则上之人将轻重由心,以虐其下;委重于法,则下之人将征于书,以慢其上。其为失也亦均。要之以人行法,不使偏重,然后为得耳。
  △《金科易览》三卷
  右《崇文总目》有唐赵绰《金科易览》一卷,《田氏书目》有萧绪《金科易览》三卷。当是绰初撰一卷,绪删改析之为三尔。
  △《疑狱》三卷
  右晋和凝撰。纂史传决疑狱事。其上卷,凝书也。下、中卷,凝子蒙所续。
  △《天圣编敕》三十卷
  右天圣中宋庠、庞籍受诏改修《唐令》,参以今制而成。凡二十一门:官品一,户二,祠三,选举四,考课五,军防六,衣服七,仪制八,卤簿九,公式十,田十一,赋十二,仓库十三,厩牧十四,关市十五,补亡十六,疾医十七,狱官十八,营缮十九,丧葬二十,杂二十一。
  △《元丰断例》六卷
  右元丰中法寺所断罪,此节文也。
  △《元丰广案》二百卷
  右皇朝元丰初,置新科明法,或类其所试成此书。
  △《诸路将官通用敕》二十卷
  右皇朝崇宁中修。
  △《绍兴敕》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政和三年以后赦》十五卷
  右皇朝张守等绍兴中被旨编修。
  △《刑统赋》二卷
  右皇朝传霖撰。或人为之注。
  △《决狱龟鉴》二十卷
  右皇朝郑克编次。五代和凝有《疑狱集》,近时赵仝有《疑狱事类》,皆未详尽。克因增广之,依刘向《晏子春秋》,举其纲要,为之目录。分二十门,计三百九十五事。
  △《律心》四卷
  右未详撰人。纂《刑统》纲要也。
  △《断例》四卷
  右皇朝王安石执政以后,士大夫颇垂意律令。此熙、丰、绍圣中法寺决狱比也。
  ◎地理类
  △《山海经》十八卷
  右大禹制,晋郭璞传。汉侍中、奉车都尉刘秀校定。表言:“禹别九州岛,而益等类物善恶,着此书。皆圣贤之遗事,古文明著者也。”大父尝考之,于其书有曰:“长沙零陵雁门,皆郡县名,又自载禹鲧,似后人因其名参益之,。”
  △《山海经图》十卷
  右皇朝舒雅等撰。雅,仕江南,韩熙载门人也,后入朝数预修书之选。闽中刊行本或题曰“张僧繇画”,妄也。
  △《水经》四十卷
  右汉桑钦撰。钦,成帝时人。《水经》三卷,后魏郦道元注。道元,节之子,为政严酷,萧宝夤叛,死之。史称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不经》行于世。
  △《十道志》十三卷
  右唐梁载言撰。唐分天下为十道。所载颇详博,其书多称咸通中沿革,载言,盖唐末人也。
  △《青城山记》一卷
  右伪蜀杜光庭宾圣撰。集蜀山、若水在青城者,悉本道家方士之言。
  △《庐山记》五卷
  右皇朝陈令举舜俞撰。先是,刘焕尝为《记》,令举因而增广之,又为俯视图,纪寻山先后之次云。
  △《太平寰宇志》二百卷
  右皇朝乐史等撰。太平兴国中,尽平诸国,天下一统。史悉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谬误,纂成此书,上之于朝。
  △《图经》
  右皇朝李撰。
  △《九域志》十卷
  右皇朝王存被旨删定,总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县一千一百三十五。
  △《舆地广记》三十八卷
  右皇朝欧阳纂。自尧舜已来,至于五代地里沿革离合,皆系以今郡县名。或云无所谓欧阳者,特假名以行其书耳。
  △《青唐录》二卷
  右皇朝汪藻撰。青唐,吐蕃遗种也。崇宁中,命童贯取湟、廓、西宁州,擒赵怀德,上为之御楼受降,宰臣蔡京以下进官有差。
  △《春秋地谱》十二卷
  右皇朝杨编。十三国地皆释以今州县名,并为图于其后。盖常氏已尝有此书,而增广焉。
  △《洽闻记》三卷
  右唐郑常撰记郡国旧事,故附之地里类。
  △《三辅黄图》三卷
  右按《经籍志》有《黄图》一卷,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畦等,即此书也。不着撰人姓氏。其间颇引刘昭《汉志》,然则出于梁陈间也。
  △《职方机要》四十卷
  右不题撰人姓名。序云:“本新、旧《九域志》,上据历代史,旁取《左氏》、《水经》、《通典》,且采旧闻,参以小说,黜缪举真,纟由成此书。”其间载政和间事,盖当时人也。
  △《渚宫旧事》十卷
  右唐余知古撰。自鬻熊至唐江陵君臣人物事迹、史子传记所载者,悉纂次之。
  △《洛阳伽蓝记》三卷
  右元魏羊之撰。后魏迁都洛阳,一时王公大夫多造佛寺,或舍其私第为之,故僧舍之多,为天下最。之载其本末及事迹甚备。
  △《南行记》三卷
  右王仁裕撰。晋天福三年,仁裕被命使高季兴,记自汴至荆南道涂赋咏及饮宴酬倡,殆百馀篇。
  △《东京记》三卷
  右皇朝宋敏求编开封坊巷、寺观、官廨、私第所在及诸故实,极其精博。
  △《长安志》十卷
  右皇朝宋敏求撰。敏求因韦氏所记,搜采群书,罔有遗轶,二纪而成。凡府县之政,官尹之职,河渠关塞之类,至于风俗物产,宫室道╉,无不详备,世称其博。赵彦若为之序。
  △《河南志》二十卷
  右皇朝宋敏求以唐韦述《两京记》为未备,演之为《长安》、《河南志》。司马光为之序。
  △《相台志》十二卷
  右皇朝韩琦欲编次未成,郡守李琮命郡文学掾陈申之效宋敏求《河南志》成此书。
  △《成都古今记》三十卷
  右皇朝赵编。自庆历至熙宁凡四入蜀,知蜀事为详,摭其故实,以类相从,分百馀门。
  △《明越风物志》七卷
  右皇朝姜屿撰。以明州本越地,故曰“明越”。又以郭璞注《尔雅》,多引江东,故详载其风物云。
  △《蜀记》一卷
  右皇朝张守约撰。载孟昶初降至薨事。
  △《梁益志》十卷
  右皇朝任弁撰。天禧中,游宦于成都,以《蜀记》数家,其言皆无所据依,乃引书传刊正其事。
  △《峨眉志》三卷
  右皇朝张开撰。峨眉,山名也。隋开皇十三年以名其邑,奇胜冠三蜀。郡守吕勤命开考图经及传记、石刻,缀辑成书,析为十四门。宋白、吴中复诗文附于后。
  △《零陵记》十五卷
  右皇朝陶岳撰。永州地里志也。今永州所部才三县,其所录多运及数郡。自序云:“以其皆零陵旧地,故收之。”
  △《番禺记异》五卷
  右皇朝冯拯撰。拯,淳化中谪知端州,见岭表鸟兽草木、民俗物情举异中原,录之,类为三十门凡三百事。还朝上之。
  △《宜春传信录》三卷
  右皇朝罗诱述。载其地古今人物及牧守政迹、山川灵异云。
  △《蜀三神祠碑文》五卷
  右皇朝井度编。任四川漕日,裒梓ㄅ、灌口、射洪三神祠碑文板记,成此书云。
  △《袁州孕惠庙录》一卷
  右皇朝张悫撰。记仰山二神灵异之迹。
  △《游城南记》一卷
  右皇朝张礼撰。礼,秦人,元中,与陈明微自长安城南,探奇访古,以抵樊川,因次之为记。
  △《嘉州志》二卷
  右皇朝吕昌明撰。以《嘉州图经》增广之。
  △《洛阳名园记》一卷
  右皇朝李格非撰。记洛中园圃自富郑公以下十九所。其论以为洛阳之盛衰,为天下治乱之候,园圃之兴废,为洛阳盛衰之候。则《名园记》之作,岂徒然哉!公卿大夫忘天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也。
  ◎传记类
  △《黄帝内传》一卷
  右序云:“昔{饯}铿得之于衡山石室中,后至汉刘向于东观校书见之,遂传于世。”《艺文志》以书之纪国政得失、人事美恶,其大者类为杂史,其馀则属之小说。然其间或论一事、着一人者,附于杂史、小说皆未安,故又为传记类,今从之。如《神仙》、《高僧》,不附其类而系于此者,亦以其记一事,犹《列女》、《名士》也。
  △《穆天子传》六卷
  右晋太康二年,汲县民盗发古蒙所得,凡六卷,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诏荀勖、和峤等以隶字写之云。按《春秋左氏传》:“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此书所载即其事也。穆王好巡狩,得骅骝、绿耳之乘,造父为御,以观四荒。北绝流沙,西登昆仑,与太史公记同。汲郡收书不谨,多毁缺。虽其言不典,皆古书,颇可观览。郭璞注本谓之《周王游行记》。勖之时,古文已不能尽识,时有阙者,又转写益误,殆不可读。
  △《汉武内传》二卷
  右不题撰人,记王母降。
  △《汉武故事》一卷
  右世言班固撰。唐张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
  △《汉武洞冥记》五卷
  右后汉郭宪子横撰。其序言:“汉武明隽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着,故曰‘洞冥’。”
  △《十洲记》一卷
  右汉东方朔撰。班固《赞》言:“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岂谓此书之类乎?
  △《襄阳耆旧记》五卷
  右晋习凿齿撰。前载襄汉人物,中载其山川城邑,后载其牧守。《隋经籍志》曰《耆旧记》,《唐艺文志》曰《载旧传》。观其书记录丛脞,非传体也,名当从《经籍志》云。
  △《高士传》十卷
  右晋皇甫谧撰。纂自陶唐至魏八代二千四百馀载世士高节者,其或以身犭旬名,虽如夷齐、两龚,皆不录。凡九十六人,而东汉之士居三之一。自古名节之盛,议者独推焉,观此尤信。
  △《闽川名士传》二卷
  右唐黄璞撰。录唐神龙以来闽人知名于世者。效《楚国先贤传》为之。
  △《王子年拾遗记》十卷
  右梁萧绮叙录。晋王嘉,字子年,尝着书百二十篇,载伏羲以来异事,前世奇诡之说。书逸不完,绮拾缀残缺,辑而叙之。
  △《古列女传》八卷,《续列女传》一卷
  右汉刘向撰。向睹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以为王教由内及外,故采《诗书》所载贤妃贞女及嬖孽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前有王回序,其略曰:此书“有《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辩通》、《嬖孽》等篇,而各公布其义,图其状,为卒篇。传如太史公《记》,颂如《诗》之四言,而图为屏风。然世所行向书,乃分传每篇上下,并颂为十五卷。其十二传无颂,三传同时人,五传其后人,通题曰向撰。题其颂曰向子歆撰,与汉史不合。故《崇文总目》以陈婴母等十六传,为后人所附。予以颂考之,每篇皆十五传耳,则凡无颂者宜皆非向所奏书,不特自陈婴母为断也。颂云画之屏风,而史有颂图在八篇中,莫得而考。以向所序书多散亡,独此幸存而完,复为他手窜疑于其真,故并录其目而以颂证之,删为八篇,号《古列女传》。馀二十传,其文亦奥雅可喜,故又以时次之,别为一篇,号《续列女传》。”八武按:《隋经籍志》有刘向《列女传》十五卷,又有刘歆《列女传颂》,项原《列女后传》。今回删此书为八篇,以合汉史,得之矣。至于疑颂非歆作,盖因颜籀之言尔,又有项原《列女后传》。今回删此书为邪。
  △《孔子编年》三卷
  右皇朝孔传取《左氏》、《国语》、《公羊》、《史记》及他书所载孔子事,以年次之,自生至卒。
  △《东家杂记》二卷
  右皇朝孔传撰。孔子四十七代孙也。纂其家旧闻轶事于此书。
  △《汾阳王家传》十卷
  右唐陈雄撰。雄本汾阳王郭子仪僚吏,后又从事浑幕府,故传不名。第九卷录行状,第十卷录副佐三十三人,大将二十七人,曰《忠武将佐略》。
  △《翊圣保德传》三卷
  右皇朝王钦若撰。建隆初,有神降于凤翔民张守真家,开宝末,征守真诣阙,属太宗践祚,封神翊圣将军,筑宫于终南山。祥符中,诏钦若编次其事,御为制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