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帝范》一卷
  右唐太宗撰。凡十二篇,今存者六篇。贞观末,着此书以赐高宗。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其末颇以汰侈自咎,以戒高宗,俾勿效已。殊不知闺门之内,{斩心}德甚多,岂特太侈而已哉!武后之立,实有自来。不能身教,多言奚益,悲夫!
  △《臣范》二卷
  右唐则天皇后武氏撰。“范”或作“轨”。武氏称制时,尝诏天下学者习之,寻废。本十篇,今阙其下五篇。
  △《大和辨谤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先是,唐次撰《辨谤略》。至大和中,文宗诏德裕、裴等续益唐事,删为三卷,上之。
  △《法语》二十卷
  右南唐刘鹗撰。鹗,甲戌岁擢南唐进士第,实开宝七年也。着书凡八十一篇,言治国立身之道。徐铉为之序。
  △《聱隅子欷琐微论》十卷
  右皇朝黄撰。聱隅子,自号也。其叙略曰:“聱隅者,物之名;欷者,琐微者,述之之谓,故以名其书。”
  △《弟子记》一卷
  右皇朝刘敞原父撰。记其门人答问之言。杨忄造、王安石之徒书名,王深甫、欧阳永叔之徒书字。
  △《潜虚》一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撰。光拟《太玄》撰此书,以五行为本,五五相乘为二十五,两之得五十。首有气、体、性、名、行、变、解七图,然其辞有阙者,盖未成也。其手写草藁一通,今在子健侄房。
  △《周子通书》一卷
  右皇朝周敦颐茂叔撰。茂叔师事鹤林寺僧寿涯,以其学传二程,遂大显于世。此其所著书也。
  △《正蒙书》十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张舜民尝乞追赠载于朝云。横渠先生张载着书万言,名曰“正蒙”。阴阳变化之端,仁义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乱国家之经。罔不究通。方之前人,其孟轲、扬雄之流乎?此书是也。初无篇次,其后门人苏丙等区别成十七篇云。
  △《帝学》十卷
  右皇朝范祖禹编纂自古贤君下迨祖宗务学事迹为一篇,以劝讲。淳夫,元时在讲筵八年。诘旦当讲,前一夕,正衣冠俨然如在上前,命子弟侍坐,先按讲其说。平时语若不出诸口,及当讲,开列古义,仍参之时事,以为劝戒。其音琅然,闻起兴起。东坡尝曰:“淳夫讲书,言简义明,粲然成文章,为今讲官第一。
  △《渔樵对问》一卷
  右皇朝张载撰。设为答问,以论阴阳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奥云。邵氏言其祖之书也,当考。
  △《程氏杂说》十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门人杂记其师之言。
  △《信闻记》一卷
  右皇朝张载撰。杂记经传之义及辨释老之失。
  △《理窟》二卷
  右题曰金华先生,未详何人。盖为二程、张氏之学者。
  △《儒言》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其书盖辨正王安石之学违僻者。
  ●卷十一
  ◎道家类
  △《鬻子》一卷
  右楚鬻熊撰。按《汉志》云:“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对为楚祖。”凡二十二篇。今存者十四篇。唐逢行注,永徽中上于朝。叙称见文王时行年九十,而书载周公封康叔事,盖着书时百馀岁矣。
  △《老子道德经》二卷
  右李耳撰。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关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予尝学焉,通其大旨而悲之。盖不幸居乱世尤惧者所为之书乎?不然,何其求全之甚也!古之君子应世也,或知或愚,或勇或怯,惟其当之为贵,初不滞于一曲也。至于成败死生,则以为有命,非人力所能及,不用知于其间以求全,特随其所遇而处之以道耳。是以临祸福得丧,而未当有尤惧之心焉。今耳之书则不然,畏明之易ウ,故守以昏;畏宠之必张,故不辞辱;畏刚之折,则致柔;畏直之挫,则致曲;畏厚亡也,则不敢多藏;畏盈溢也,则不如其已;既贵矣,畏其咎,故退;功成矣,畏其去,故不居。凡所以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以懦弱谦下为道者,其意盖曰:不如是,则不免于咎矣。用此观之,岂非所谓求全也哉?嗟夫!人惟有意于求全,故中怀尤惧,先事以谋,而有所不敢为;有所不敢为,则其蔽大矣。此老子之学,虽深约博大,不免卒列于百家,而不为天下达道欤?因以诸家本参校,其不同者近二百字,互有得失,乙者五字,注者五十五字,尘者三十八字。其间徽宗御注最异。诸本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能易之。”而御注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诸本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御注作:“恬淡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则以丧礼处之。”其不同至如此。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右河上公注。太史公称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晋葛洪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教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德经章句》二卷。”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也。其书颇言吐故纳新、按摩导引之术,近神仙家。刘子玄称其非真,殆以此欤?傅奕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公耳。
  △《明皇老子注二卷疏》六卷
  右唐玄宗撰。玄宗既为《注》二卷,又为《疏》六卷。天宝中,加号《玄迈道德经》,世不称焉。又颇增其辞,如“而贵食母”作“儿贵求食于母”之类。“贵食母”者,婴儿未孩之义。诸侯之子,以大夫妻为食母增之赘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右唐蜀郡岷山道士张君相集河上公、严遵、王弼、何晏、郭象、锺会、孙登、羊、罗什、卢裕、刘仁会、顾欢、陶隐居、松灵仙人。裴处恩、杜弼、《节解》、张凭、张嗣、臧玄静、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褚糅、刘进喜、蔡子晃、成玄英、车惠弼等注。君相称三十家,而列其名止二十有九,盖君相自为一家言并数之尔。君相,不知何时人,而谓成玄英为皇朝道士,则唐天宝后人也。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
  △《老子指归》十三卷
  右汉严遵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首之类。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此本卷数与廓注同,其题谷神子而不显姓名,疑即廓也。
  △《老子略论》一卷
  右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景迂云,弼有得于《老子》而无得于《易》,注《易》资于《老子》,而《老子论》无资于《易》,则其浅深之效可见矣。
  △《御注老子》二卷
  右徽宗御撰。或云郑居中视草,未祥。
  △《温公道德论述要》二卷
  右皇朝司马光撰。光意谓道、德连体,不可偏举,故废《道经》、《德经》之名,而曰《道德论》。《墓志》载其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皆于“无”与“有”下断句,不与先儒同。
  △《王安石注老子》二卷,《王注》二卷,《吕惠卿注》二卷,《陆佃注》二卷,《刘仲平注》二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注。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首章皆断“无”、“有”作一读,与温公同。后其子及其徒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
  △《吕氏老子注》二卷
  右皇朝吕大临撰。其意以老氏之学合有无谓之玄,以为道之所由出,盖至于命矣。其言道体,非独智之见,孰能臻此?求之终篇,胶于圣人者盖寡,但不当以圣知仁义为可绝弃耳。
  △《刘巨济注老子》二卷
  右皇朝刘泾巨济注。泾,蜀人。笃志于学,文词奇伟。早登苏子瞻之门,晚受知于蔡京,除太学博士。
  △《李暹注文子》十二篇
  右李暹注。其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云。按刘向录《文子》九篇而已。《唐志》录暹注,与今篇次同,岂暹析之欤?颜籀以其“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疑依者”。然三代之书,经秦火而存者,其错乱参差类如此。《尔雅》,周公作也,而有“张仲孝友”。列子,郑穆公时人,而有“子阳饣鬼粟”是也。李暹师事僧般若流支,盖元魏人也。
  △《默希子注文子》十二卷
  右默希子者,唐徐灵府自号也。灵府谓文子周平王时人。
  △《朱玄注文子》十二卷
  右唐朱玄注。阙《符言》一篇,或取默希《注》补焉。
  △《张湛注列子》八卷
  右郑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八篇,云:“缪公时人,学本于黄帝老子,清虚无为,务崇不竞,其寓言与庄周类”。晋张湛注。唐号《冲虚真经》。皇朝加,加“至德”之号。《力命篇》言寿夭不存于葆养,穷达不系乎智力,皆天之命。《杨朱篇》言肆耳目之欲,而不恤生之危,纵酒色之娱而不顾名之鬼,是之谓制命于内。刘向以“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言”。予以为非也道家之学,本谓世衰道丧,物伪滋起,或骋智力以图利,不知张毅之走高门,竟以病殒;或背天真以徇名,不知伯夷之在首阳,因以馁终。是以两皆排摈,欲便好利者不巧诈以干名,好名者不矫妄以失性尔,非不同也。虽然,儒者之道则异乎是,虽寿夭穷达之非人力也,必修身俟焉,以为岩墙之下而死者,非正命也。虽知耳目之于声色有性焉,以为其乐也外而不易吾内。呜呼,以此自为,则为爱已,以此教人,则为爱人。儒者之道所以万世而无弊欤?
  △《列子释文》一卷
  右唐殷敬顺撰。敬顺尝为当尘丞。
  △《郭象注庄子》十卷
  右庄周撰,晋郭象注。周为蒙漆园吏。按《汉书志》本五十二篇,晋向秀,郭象合为三十三篇:《内篇》八,《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唐世号《南华真经》。自孔子没,天下之道术日散。老聃始着书垂世,而虚无自然之论起。周又从而羽翼之,掊击百世之圣人,殚残天下之圣法而不忌,其言可谓反道矣。自荀卿、扬雄以来,诸儒莫不闭之,而放者犹自谓游方之外,尊其学以自肆。于是乎礼教大坏,戎狄乱华,而天下横流,两晋之祸是已。自熙宁、元丰之后,学者用意过中,见其书末篇论天下之道术,虽老聃与其身皆列之为一家而不及孔子,莫不以为阳讠此孔子而阴尊焉,遂引而内之,殊不察其言之指归宗老氏耶,宗孔氏耶?既曰宗老氏矣,讵有阴助孔子之理也耶?至其论道术而有是言,盖不得已耳。夫盗之暴也,又何尝不知主人之为主人耶?顾可以其知及此,遂以为尊我,开关揖而进之乎?窃惧夫之过乎两晋也。
  △《成玄英庄子疏》三十三卷
  右唐成玄英撰。本郭象注,为之疏义。玄英,字子实,陕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中,流郁州。书成,道士王元庆邀文学贾鼎就授大义。序云:周字子休,师长桑公子。《内篇》理深,故别立篇目。《外篇》、《杂篇》,其题取篇首二字而已。
  △《文如海庄子疏》十卷
  右唐文如海撰。如海,明皇时道士也。以郭象注放乎自然而绝学习,失庄生之旨,因再为之解。凡九万馀言。
  △《吕吉甫注庄子》十卷
  右皇朝吕惠卿撰。吉甫,惠卿字也。
  △《王元泽注庄子》十卷
  右皇朝王撰。元泽,其字也。
  △《东坡广成子解》一卷
  右皇朝苏轼撰。轼取《庄子》中“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一章,为之解。景迂尝难之。其序略曰:“某晚玷先生荐贤中,安敢与先生异论?然先生许我不苟同,翰墨具在。”
  △《冠子》八卷
  右班固载:“冠子,楚人。居深山,以羽为冠。”着书成编,因以名之。至唐韩愈称爱其《博选》、《学问篇》,而柳宗元以其多取贾谊《赋》,非斥之。按《四库书目》:《冠子》三十六篇,与愈合,已非《汉志》之旧。今书乃八卷,前三卷十三篇,与今所传《墨子》书同。中三卷十九篇,愈所称两篇皆在,宗元非之者,篇名《世兵》,亦在。后两卷有十九篇,多称引汉以后事,皆后人杂乱附益之。今削去前、后五卷,止存十九篇,庶得其真。其辞杂黄老刑名,意皆鄙浅,宗元之评盖不诬。
  △《亢仓子》二卷
  右唐柳宗元曰:“太史公为《庄周列传》,称其为书,《畏累》、《亢桑子》,皆空言无事实。今世有《亢桑子》书,其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盖周所云者尚不能有事实,又况取其语而益之者?其为空言尤也。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按大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传》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今此书乃士元补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掊击之,可见其锐于讥议也。其书多作古文奇字,岂内不足者,必假外饰与?何璨注。
  △《素书》一卷
  右题黄石公着,凡一千三百六十六言。其书言治国治家治身之道,而乱无统,盖采诸书以成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