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谢氏论语解》十卷

  上蔡谢良佐显道撰。

  △《游氏论语解》十卷

  监察御史建阳游酢定夫撰。

  △《尹氏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徽猷阁待制河南尹焞彦明撰。绍兴中经筵所上。《孟子解》未成,不及上而卒。自龟山而下,皆程氏高弟也。

  △《论语释言》十卷

  叶梦得少蕴撰。

  △《张氏论语解》二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张九成撰。

  △《致堂论语详说》二十卷

  礼部侍郎建安胡寅明仲撰。文定之子也。

  △《五峰论语指南》一卷

  监南岳庙胡宏仁仲撰。详论黄祖舜、沈大廉之说。宏,文定之季子也。

  △《竹西论语感发》十卷

  中书舍人江都王居正撰。

  △《论语探古》二十卷

  毕良史撰。

  △《论语续解》十卷、《考异说例》各一卷

  吴棫撰。其所援引百家诸史传,出入详洽。所称乐肇驳王、郑之说,间取一二。肇,晋人。《隋》、《唐志》载《论语释》二卷,《驳》二卷。按董逌《藏书志》,《释》已亡,《驳》幸存。而《崇文总目》及诸藏书皆无有,棫盖尝见其书也。《馆阁书目》亦不载。

  △《玉泉论语学》十卷

  工部郎官严陵喻樗子才撰。樗与沈元用、张子韶、凌彦文、樊茂实诸公厚善,为馆职,坐与张通书,得罪秦桧。玉山汪端明应辰,其婿也。

  △《论语义》二卷

  礼部侍郎章贡曾几吉父撰。胡文定门人也。

  △《南轩论语说》十卷、《孟子说》十七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

  △《语孟集义》三十四卷

  朱熹撰。集二程、张氏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周孚先凡十二家,初名“精义”,后刻於豫章郡学,始名“集义”。其所言“外自托於程氏,而窃其近似之言、以文异端之说”者,盖指张无垢也。无垢与僧宗杲游,故云尔。

  △《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大略本程氏学,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间复断以己见。晦翁生平讲解,此为第一,所谓毫发无遗憾者矣。

  △《论语或问》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

  朱熹撰。《集注》既成,复论次其取舍之所以然,别为一书,而篇首述二书纲领,与读书者之要法。其与《集注》实相表里,学者所当并观也。

  △《石鼓论语答问》三卷、《孟子答问》三卷

  戴溪撰。岷隐初仕衡岳祠官,领石鼓书院山长,所与诸生讲说者也。其说切近明白,故朱晦翁亦称其近道。

  △《论语通释》十卷

  黄干撰。其书兼载《或问》,发明晦翁未尽之意。

  △《论语意原》一卷

  不知作者。

  △《论语本旨》一卷

  建昌军教授永嘉姜得平撰。

  △《论语大意》二十卷

  海陵卞圜撰。

  △《晦庵语类》二十七卷

  蜀人以晦庵语录类成编,处州教授东阳潘墀取其《论语》一类,增益其未备,刊於学宫。

  △《论语纪蒙》六卷、《孟子纪蒙》十四卷

  国子司业临海陈耆卿寿老撰。水心叶适为之序。耆卿,学於水心者也。尝主丽水簿,当嘉定初年成此书。

  ○谶纬类

  △《易纬》七卷

  汉郑康成注。其名曰《稽览图》、《辨终备》、《是类谋》、《乾元序制记》、《坤灵图》。其间推阴阳卦,直至唐元和中,盖后世术士所附益也。按七纬之名,无《乾元序制》。

  △《易稽览图》三卷

  与上《易纬》前三卷相出入,而详略不同。

  △《易通卦验》二卷

  郑康成注。

  △《易乾凿度》二卷

  亦郑氏注。

  △《乾坤凿度》二卷

  一作《巛凿度》,题包羲氏先文,轩辕氏演籀,苍颉修。晁氏《读书志》云《崇文总目》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当是国朝人依托为之。按《后汉书》“纬候之学”,注言“纬,七纬也;候,《尚书中候》也。”所谓《河洛》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曜》、《帝命验》、《连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汜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曜嘉》、《叶图征》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谶纬之说,起於哀、平、王莽之际,以此济其篡逆,公孙述效之,而光武绍复旧物,乃亦以《赤伏符》自累,笃好而推崇之,甘与莽、述同志。於是佞臣陋士从风而扉,贾逵以此论《左氏》学,曹褒以此定汉礼,作《大予乐》。大儒如郑康成,专以谶言经,何休又不足言矣。二百年间惟桓谭、张衡力非之,而不能回也。魏、晋以革命受终,莫不傅会符命,其源实出於此。隋、唐以来,其学浸微矣。考《唐志》犹存九部八十四卷,今其书皆亡。惟《易纬》仅存如此。及孔氏《正义》或时援引,先儒盖尝欲删去之,以绝伪妄矣。使所谓七纬者皆存,犹学者所不道,况其残缺不完,於伪之中又有伪者乎!姑存之以备凡目云尔。《唐志》数内有《论语纬》十卷,七纬无之。《太平御览》有《论语摘辅像撰考谶》者,意其是也。《御览》又有《书帝验期》、《礼稽命曜》、《春秋命历序》、《孝经左右契》、《威嬉拒》等,皆七纬所无,要皆不足深考。

  ○经解类

  △《白虎通》十卷

  汉尚书郎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作《白虎议奏》,盖用宣帝石渠故事也。《石渠议奏》今不传矣。《班固传》称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云,凡四十四门。

  △《经典释文》三十卷

  唐陆德明撰。自《五经》、《三传》、《古礼》之外,及《孝经》、《论语》、《尔雅》、《庄》、《老》,兼解文义,广采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陆吴人,多吴音,综其实未必然。案前世《艺文志》列於经解类。《中兴书目》始入之小学,非也。

  △《五经文字》三卷

  唐国子司业张参撰。大历中刻石长安太学。

  △《九经字样》一卷

  唐沔王友翰林待诏唐玄度撰。补张参之所不载,开成中上之。二书却当在小学类,以其专为经设,故亦附见於此。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於道者,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遂为家藏书籍之最古者。

  △《演圣通论》六十卷

  知制诰渤海胡旦周父撰。《易》十七,《书》七,《诗》十,《礼记》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为目录。旦,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人,恃才轻躁,累坐摈斥,晚尤黩货,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然其学亦博矣。

  △《群经音辨》七卷

  丞相真定贾昌朝子明撰。康定中侍讲天章阁所上,凡五门,题曰“群经”,亦不当在小学类。

  △《七经小传》三卷

  刘敞撰。前世经学大抵祖述注疏,其以己意言经,著书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书》、《诗》、《三礼》、《论语》见之《小传》,又《公羊》、《左氏》、《国语》三则附焉,故曰“七经”。

  △《河南经说》七卷

  程颐撰。《系辞说》一、《书》一、《诗》二、《春秋》一、《论语》一、《改定大学》一。程氏之学,《易传》为全书,余经具此。

  △《龟山经说》八卷

  杨时撰。《易》三,《诗》、《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则经筵讲义也。

  △《无垢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语孟子拾遗》共一卷

  张九成撰。

  △《六经图》七卷

  东嘉叶仲堪思文重编。案《馆阁书目》有六卷,昌州布衣杨甲鼎卿所撰,抚州教授毛邦翰复增补之。《易》七十,今百三十;《书》五十五,今六十三;《诗》四十七,今同;《周礼》六十五,今六十一;《礼记》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然则仲堪盖又以旧本增损改定者耶?

  福唐俞意掌教建安,同里儒刘游以杨鼎卿所编增益刊之,洪景卢作序。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

  吕祖谦门人所录平日说经之语,末三卷则为《史说》、《杂说》。东莱於诸经,亦惟《读诗记》及《书说》成书,而皆未终也。

  △《畏斋经学》十二卷

  宣教郎广安游桂元发撰,桂,隆兴癸未进士,为类试第二人。历三郡学官,改秩为制置司机宜以没。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四卷

  项安世撰。九经皆有论著,其第八卷以后杂说文史政学。附录《孝经》、《中庸》、《诗篇次》、《丘乘图》则各为一书,重见诸类。

  △《山堂疑问》一卷

  起居郎简池刘光祖德修撰。庆元中谪居房陵,与其子讲说诸经,因笔记之。以其所问于《诗》为多,遂取《吕氏读诗记》尽观之,而释以己意,附《疑问》之后。

  △《六经正误》六卷

  柯山毛居正谊甫校监本经籍之误所欲刊正者,魏鹤山为之序而剔传之。大抵多偏傍之疑似者也。

  △《西山读书记》三十九卷

  真德秀景元撰。其书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大抵本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也。

  △《六家谥法》二十卷

  翰林学士判太常寺周沆等编。六家者,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也。今按:周公,即《汲冢书》之《谥法解》;《春秋》,即杜预《释例》所载也;《广谥》,不著名氏;沈约书一卷;贺琛书四卷;扈蒙书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增广之。琛字国宝,山阴人,梁尚书左丞。蒙字日用,幽州人,国初翰林学士。此书嘉祐末编集,英宗初始上。

  △《嘉祐谥》三卷

  太常礼院编纂眉山苏洵明允撰。洵与编《六家谥法》,因博采诸书为之,为论四篇,以序其去取之意。

  谥法与解经无预,而前志皆以入此类,今姑从之,其实合在《礼》注。

  △《政和修定谥法》六卷

  礼制局详议官蔡攸等承诏修定。全书八十卷,大率祖六家之旧,为《沿革统论》一卷,《参照》二十六卷,《看详》三十五卷,《增立》十卷,合而修定六卷。今惟修定六卷存,而以《沿革》系之篇首。按《馆阁书目》亦阙《参照》二十六卷。

  △《郑氏谥法》三卷

  郑樵撰。上卷《序》五篇,中卷《谥》三篇,下卷《后论》四篇。

  ○小学类

  自刘歆以小学入《六艺略》,后世因之,以为文字训诂有关於经艺故也。至《唐志》所载《书品》、《书断》之类,亦厕其中,则庞矣。盖其所论书法之工拙,正与射御同科,今并削之,而列於杂艺类,不入经录。

  △《尔雅》三卷

  晋弘农太守河东郭璞景纯注。按《汉志尔雅》二十篇,今书惟十九篇。《志》初不著撰人名氏。璞序亦但称兴於中古,隆於汉氏而已。至陆氏《释文》始谓《释诂》为周公所作,其说盖本於魏张揖所上《广雅表》,言:“周公制礼以道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莫能明也。”

  △《尔雅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尔雅疏》十卷

  邢昺等撰。其叙云:“为注者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郭景纯最为称首。其为义疏者,惟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今奉敕校定,以景纯为主。”共其事者杜镐而下八人。

  △《小尔雅》一卷

  《汉志》有此书,亦不著名氏。《唐志》有李轨解一卷,今《馆阁书目》云孔鲋撰。盖即《孔丛子》第十一篇也,曰《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凡十章,又《广量衡》为十三章。当时好事者抄出别行。

  △《急就章》一卷

  汉黄门今史游撰。唐秘书监颜师古注。其文多古语、古字、古韵,有足观者。

  △《方言》十四卷

  汉黄门郎成都扬雄子云撰。晋郭璞注。首题《輶轩使者绝代语》,末载《答刘歆书》,具祥著书本末。其略云:“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抱三寸弱翰,斋素油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於椠。葛洪《西京杂记》言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访殊方绝域之语。盖本雄书所云也。

  △《释名》八卷

  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序云:“名之於实,各有类义,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篇。”

  △《广雅》十卷

  魏博士张揖撰。凡不在《尔雅》者著於篇,仍用《尔雅》旧目。《馆阁书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今书十卷,而《音》附逐篇句下,不别行。《隋志》称《博雅》,避逆炀名也。揖又有《埤苍》、《三苍》、《训诂杂字》、《古文字训》凡四书,见《唐志》,今皆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