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博雅》乃隋曹宪撰。宪因揖之说,附以音解,避炀帝名,更之以为“博”焉。

  △《尔雅新义》二十卷

  陆佃撰。其於是书,用力勤矣。自序以为虽使郭璞拥清道,跂望尘躅可也。以愚观之,大率不出王氏之学,与刘贡父所谓不彻姜食、三牛三鹿戏笑之语,殆无以大相过也。《书》云玩物丧志,斯其为丧志也宏矣。顷在南城传写凡十八卷,其曾孙子遹刻於严州为二十卷。

  △《埤雅》二十卷

  陆佃撰。曰《释鱼》、《释兽》,以及於《鸟》、《虫》、《马》、《草》、《木》,而终之以《释天》,所以为《尔雅》之辅也。此书本号“物性门类”,其初尝以《释鱼》、《释木》二篇上之朝,编纂将就,而永裕上宾,不及再上,既注《尔雅》,遂成此书。其於物性精详,所援引甚博,而亦多用《字说》。

  △《注尔雅》三卷

  郑樵撰。其言《尔雅》出自汉代笺注未行之前,盖凭《诗》、《书》以作,《尔雅》明则百家笺注皆可废。《尔雅》,应释者也,笺注,不应释者也。言语、称谓、宫室、器服、草木、虫鱼、鸟兽之所命不同,人所不能识者,故为之训释。义理人之本有,无待注释。注释则人必生疑,反舍经之言,而泥注解之言。或者复舍注解之意,而泥己之意以为经意。此其为说虽偏,而论注释之害,则名言也。

  △《蜀尔雅》三卷

  不著名氏、《馆阁书目》案:李邯郸云唐李商隐采蜀语为之。当必有据。

  △《说文解字》三十卷

  汉太尉祭酒汝南许慎叔重撰。凡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各分上下卷,凡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雍熙中,右散骑常侍徐铉奉诏校定。以唐李阳冰排斥许氏为臆说,末有新定字义三条。其音切则以唐孙忄面《韵》为定。

  △《字林》五卷

  晋■〈巾弦〉今吕忱撰。太乙山僧云胜注。案《隋》、《唐志》皆七卷,《三朝国史志》惟一卷,董氏《藏书志》三卷。其书集《说文》之漏略者凡五篇,然杂揉错乱,未必完书也。

  △《玉篇》三十卷

  梁黄门侍郎吴兴郡顾野王希冯撰。唐处士富春孙强增加,大约本《说文》,以后汉反切音未备,但云“读若某”,其反切皆后人所加,多疏朴脱误。至梁时,四声之学盛行,故此书不复用直音矣。其文字虽增多,然雅俗杂居,非若《说文》之精覈也。又以今文易篆字,易以舛讹。世人以篆体难通,今文易晓,故《说文》遂罕习。要当求其本源可也。

  △《广韵》五卷

  隋陆法言口撰。开皇初,有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共为撰集,长孙讷言为之笺注。唐朝转有增加。至开元中,陈州司法孙忄面著成《唐韵》,本朝陈彭年等重修,《中兴书目》云不知作者。案《国史志》有《重修广韵》,题皇朝陈彭年等。《景祐集韵》亦称真宗今陈彭年、邱雍等因陆法言《韵》就为刊益。今此书首载景德、祥符敕牒,以《大宋重修广韵》为名,然则即彭年所修也。

  △《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

  南唐校书郎广陵徐锴楚金撰。为《通释》三十篇,《部叙》二篇,《通论》三篇,《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篇。锴至集贤学士、右内史舍人,不及归朝而卒。锴与兄铉齐名,或且过之。而铉归朝通显,故名出锴上。此书援引精博,小学家未有能及之者。

  △《说文韵谱》十卷

  徐锴撰。又取《说文》以声韵次之,便于检讨。铉为作序。

  △《佩觽》三卷

  国子《周易》博士洛阳郭忠恕恕先撰。“觽”者,所以解结也。忠恕嗜酒狂纵,数犯法忤物得罪,其死时颇异,世传以尸解。

  △《景祐集韵》十卷

  直史馆宋祁、郑戬等修定,学士丁度、李淑典领。字训皆本《说文》,余凡例详见於序。《说文》所无,则引他书为解。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此旧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

  △《类篇》四十五卷

  丁度等既修《集韵》,奏言今添字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乞委修韵官别为类篇,与集韵并行。自宝元迄治平乃成书,历王洙、胡宿、范镇、司马光始上之,熙宁中颁行。凡十五篇,各分上、中、下,以《说文》为本,而例有九云。

  只十四篇,四十二卷。言称十五篇,恐是目录三卷亦与。

  △《礼部韵略》五卷、《条式》—卷

  雍熙殿中丞邱雍、景德龙图阁待制戚纶所定,景祐知制诰丁度重修,元祐太学博亡增补。其曰“略”者,举子诗赋所常用,盖字书声韵之略也。

  △《复古编》二卷

  吴兴道士张有谦中撰。有工篆书,专本许氏《说文》,一点画不妄错。林中书摅母《魏国夫人墓道碑》,有书之,“魏”字从“山”。摅以为非,有曰:“世俗以从‘山’者为‘巍’,不从‘山’者为‘魏’,非也。其实二字皆当从‘山’,盖一字而二音尔。《说文》所无。手可断,字不可易也。”摅不能强。晚著此书,专辨俗体之讹,手自书之。陈了斋为之序。

  △《韵补》五卷

  吴棫撰。取古书自《易》、《书》、《诗》而下,以及本朝欧、苏凡五十种,其声韵与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讲多用其说於《诗传》、《楚辞注》,其为书详且博矣。又有《毛诗补音》一书,别见《诗》类,大归亦若此。以愚考之,古今世殊,南北俗异,语言音声,诚有不得尽合者。古之为《诗》学者,多以讽诵,不专在竹帛,竹帛所传不过文字,而声音不可得而传也。又,汉以前未有反切之学,许氏《说文》、郑氏《笺注》但曰“读若某”而已,其于后世四声七音,又岂能尽合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韵书肇于陆法言,于是有音同韵异,若《东》,《冬》、《钟》,《鱼》、《虞》,《模》,《庚》、《耕》,《清》、《青》,《登》、《蒸》之类,断断乎不可以相杂,若此者岂惟古书未之有,汉、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陆德明于《燕燕》诗,以“南”韵“心”,有读“南”作尼心切者,陆以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此诚名言。今之读古书古韵者,但当随其声之叶而读之。若“来”之为“厘”,“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其声韵苟相近,可以叶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

  △《字始连环》二卷

  郑樵撰。大略谓六书惟类声之生无穷,音切之学,自西域流入中国,而古人取音制字,乃与《韵图》吻合。

  △《论梵书》一卷

  郑樵撰。

  △《石鼓文考》三卷

  郑樵撰。其说以为石鼓出于秦,其文有与秦斤、秦权合者。

  樵以本文“函”、“殴”两字,秦斤、秦权有之,遂以石鼓为秦物,先文简论而非之,其说甚博。

  △《啸堂集古录》二卷

  王俅子弁撰。李邴汉老序之,称故人长孺之子,未详何王氏也。皆录古彝器款识,自商迄秦凡数百章,以今文释之,疑者阙焉。

  △《锺鼎篆韵》一卷

  不著名氏。案《馆阁书目》此书有二家,其一七卷,其一一卷。七卷者,绍兴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广;一卷者,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观王楚也。则未知此书之为王楚否?尚功有《锺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当是其《篆韵》之所本也。

  △《前汉古字韵编》五卷

  侍郎宣城陈天麟季陵撰。取《汉书》所用古字,以今韵编入之。

  △《班马字类》二卷

  参政嘉禾娄机彦发撰。取二史所用古字及假借通用者,以韵类之。洪迈景卢作序。

  △《汉隶字源》六卷

  娄机撰。以世所存汉碑三百有九韵类其字,魏碑附焉者仅三十之一。首为《碑目》一卷,每字先载经文,而以汉字著其下,一字数体者并列之。皆以《碑目》之次第,著其所从出。亦洪迈序。

  序谓洪文惠公作五种书,《释》、《缵》、《图》、《续》皆成,唯《韵》书未就,而娄忠简继为之。

  △《广干禄字书》五卷

  娄机撰。唐颜元孙为《干禄字书》,其侄真卿书之,刻石吴兴,为世所宝。辨正、通、俗三体,目以“干禄”,谓举子所资也。机熟于小学,嘉泰中教授资善堂,景献时为惠国公,数问字画之异,因为此书。续唐之旧,故仍“干禄”之名。既而悟其非所以施於朱邸也,则以“干禄百福”之义传会焉。

  △《修校韵略》五卷

  秘书省正字莆田刘孟容以《说文》、《字林》、《干禄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佩觽》、《复古编》等书修校。

  △《韵略分毫补注字谱》一卷

  进士未阳秦昌朝撰。附前《韵略》之后,皆永嘉教授临安钱厚所刻也。窃谓小学当论偏傍尚矣,许叔重以来诸书是也。韵以略称,止施於礼部贡举,本非小学全书,於此而校其偏傍,既不足以尽天下之字,而欲使科举士子尽用篆籀点画於试卷,不几於迂而可笑矣哉!进退皆无据,谓之赘可也。

  △《附释文互注韵略》五卷

  以监本增注而释之。

  △《押韵释疑》五卷

  进士庐陵欧阳德隆、易有开撰。凡字同义异、字异义同者皆辨之,尤便於场屋。

  △《字通》一卷

  彭山李从周肩吾撰。

  △《切韵义》一卷、《纂要图例》一卷

  汴阳谢晖撰。绍兴十年序。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
○正史类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太史令夏阳司马迁子长撰。宋南中郎参军河东裴駰集注。案班固云:“迁掳《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於大汉,斯以勤矣。十篇缺,有录亡书。”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武纪》、《礼乐兵书》、《汉兴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靳歙傅宽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作《武纪》、《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颜师古曰:“本无《兵书》,张说非也。”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补《武纪》,全写《封禅书》,《三王世家》但述封拜策书,二列传皆猥酿不足进,而其余六篇,《景纪》最疏略,《礼》、《乐书》誊荀子《礼论》、河间王《乐记》,《传靳列传》与《汉书》同,而《将相年表》迄鸿嘉,则未知何人所补也。褚先生者,名少孙。裴駰即注《三国志》松之之子也。始,徐广作《史记音义》,駰本之以成《集解》。窃尝谓著书立言,述旧易,作古难。六艺之后,有四人焉:摭实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恁虚而有理致者,庄子也;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及子长易编年而为纪传,皆前未有其比,后可以为法,非豪杰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汉书》一百卷

  汉尚书郎扶风班固孟坚撰。唐秘书监京兆颜师古注。本传称字籀,恐当名籀,而以字行也。固父彪叔皮,以司马氏《史记》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作《后传》数十篇。固以所续未详,探撰前纪,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高祖,终孝平王莽之诛,二百三十年,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自永平受诏,至建初中乃成。案《班昭传》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今《中兴书目》以为章帝时,非也。固坐窦宪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时。师古以太子承乾之命,总先儒注解,服虔、应劭而下二十余人,删繁补略,裁以己说,遂成一家。世号杜征南、颜监为左氏、班氏忠臣。

  △《后汉书》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顺阳范蔚宗撰。唐章怀太子贤注。案《唐艺文志》,为后汉史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刘义庆、华峤、谢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刘珍等《东观记》,至蔚宗乃删取众书,为一家之作。其自视甚不薄,谓诸传、序、论,精意深旨,实天下之奇作。然颇有略取前人旧文者,注中亦著其所从出。至於论后有赞,尤自以为杰思,殆无一字虚设。自今观之,几於赘矣。蔚宗父泰、祖甯皆为时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於灭族,其与迁、固之人祸天刑不侔矣。然则岂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诛,为谢俨蜡以覆车,故惟存纪、传。贤,高宗太子,招集诸儒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等共为之注。贤坐明崇俨得罪武后,废死,大安、讷言亦流贬。

  △《续后汉书》四十二卷

  庐陵贡士萧常撰。周益公序云:“曹氏代汉,名禅实篡,特新莽之流亚。丕方登禅坛,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今隔千载,好恶岂复相沿?而苏轼记王、彭之说,以为途人谈三国时事,儿童听者,闻刘败则颦蹙,闻曹败则称快,遂谓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兹岂人力强致也欤!陈寿身为蜀人,徒以仕屡见黜,父又为讲葛亮所髡,於刘氏君臣不能无憾。著《三国志》,以魏为帝,而指汉为蜀,与孙氏俱谓之主,设心已偏。故凡当时祭高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书。方且乞米於人,欲为佳传,私意如此,史笔可知矣。其死未几,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以蜀为正,魏为篡,谓汉亡仅一二年,则已为晋,炎兴之名,天实命之,是盖公论也。然五十四卷,徒见於《唐艺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览》之目。逮仁宗时修《崇文总目》,其书已逸,或谓世亦有之,而未之见也。幸《晋史》载所著论,千三百余言,大指昭然。刘知几《史通》云,备王道,则曹逆而刘顺。本朝欧阳修论正统而不黜魏,其宾客章望之著《明统论》非之,见於《国史》。近世张栻《经世纪年》直以先主上继献帝为汉,而附魏、吴於下,皆是物也。今庐陵贡士萧常潜心史学,谓古以班史为《汉书》,范史为《后汉书》,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尽后主炎兴元年癸未,为《续后汉书》。既正其名,复择注文之善者并书之,积勤二十年,成帝纪、年表各二卷,列传十八卷,《吴载纪》十一卷,《魏载纪》九卷,别为《音义》四卷。惜乎,寿疏略於前,使不得追记英贤宪章於后,以释裴松之之遗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