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左氏鼓吹》一卷

  彭门吴元绪撰。

  △《春秋集传》十二卷

  苏辙撰。专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传、啖、赵。盖以一时谈经者不复信史,或失事实故也。

  △《春秋传》十二卷

  刘绚质夫撰。二程门人,其师亟称之。所解明正简切。

  △《春秋得法志例论》三十卷

  蜀州晋原主簿遂宁冯正符信道撰。其父尧民希元为乡先生,正符三上礼部不第,教授梓、遂学十年,著此书及《诗》、《易》、《论语解》。蜀守何郯首以其《春秋论》上之。熙宁末,中丞邓绾为之,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王安石亦待之厚。其书首辨王鲁、素王之说,及杜预三体五例、何休三科九旨之怪妄穿凿。皆正论也。

  △《春秋后传》二十卷、《补遗》一卷

  陆佃撰。《补遗》者其子宰所作也。宰字元钧,游之父。

  △《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贤良眉山王当子思撰。元佑中复制科,尝以苏轼荐,试六论首选,廷对切直,或欲黜之,宣仁后曰:“以直言取士,不可以直言弃。此仁宗故事也。”乃置下第,与堂除簿尉。所传诸臣皆本《左氏》,有见於他书者,则附其末,系之以赞。诸赞论议纯正,文辞简古,於经传亦多所发明。

  △《春秋通训》十六卷、《五礼例宗》十卷

  直秘阁吴兴张大亨嘉父撰。其自序言:“少闻《春秋》於赵郡和仲先生。某初盖尝作《例宗》,论立例之大要矣。先生曰:‘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领会,多求之绳约中,乃近法家者流,苛细缴绕,竟亦何用?惟丘明识其用,然不肯尽谈,微见端兆,使学者自得之。’予从事斯语十有余年,始得其彷佛。”《通训》之作,所谓去例以求经略,微文而视大体者也。东坡一字和仲,所谓赵郡和仲,其东坡乎?然《例宗》考究,未为详洽。

  △《春秋传》十二卷、《考》三十卷、《谳》三十卷

  叶梦得撰。各有序。其序《谳》曰:“以《春秋》为用法之君而已,听之有不尽其辞,则欺民;有不尽其法,则欺君。凡啖、赵论三家之失,为《辨疑》,刘氏广啖、赵之遗,为《权衡》,合二书,正其差误而补其疏略,目之曰《谳》。”其序《考》曰:“君子不难於攻人之失,而难於正已之是。必有得也,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自其《谳》推之,知吾之所正为不妄也,而后可以观吾《考》;自其《考》推之,知吾之所择为不诬也,而后可以观吾《传》。”其序传曰:“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於史,而事未必实,以其不知《经》也。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於《经》,而义未必当,以其不知史也。乃酌三家,求史与《经》。不得於事,则考於义;不得於义,则考於事,更相发明以作《传》。”梦得自号石林居士,明敏绝人,藏书至多,博鉴强记,故其为书,辨订考究,无不精详。然其取何休之说,以十二公为法天之大数,则所未可晓也。

  △《春秋经解》十六卷、《本例例要》一卷

  涪陵崔子方彦直撰。绍圣中罢《春秋》取士,子方三上书,乞复之,不报。遂不应进士举。黄山谷称之曰:“六合有佳士,曰崔彦直。其人不游诸公,然则其贤而有守可知矣。”其学辨《三传》之是非,而专以日月为例,则正蹈其失而不悟也。

  △《春秋指南》二卷

  张根知常撰。专以编年旁通该括诸国之事,如揩诸掌。又为《解例》,亦用旁通法。其他《辨疑》、《杂论》诸篇,略举要义,多所发明。

  △《春秋本旨》二十卷

  知饶州丹阳洪兴祖庆善撰。其序言:“三代各立一王之法,其末皆有弊。《春秋》经世之大法,通万世而亡弊。”又言:“《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者即周天之数以为度。”又言:“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学者独求于义,则其失迂而凿;独求于例,则其失拘而浅。”若此类多先儒所未发,其解经义,精而通矣。兴祖尝为程瑀作《论语解序》。忤秦桧,贬韶州以死。

  △《春秋传》三十卷、《通例》一卷、《通旨》一卷

  徽猷阁待制建安胡安国康侯撰。绍兴中经筵所进也。事按《左氏》义,采《公》、《穀》之精,大纲本《孟子》,而微旨多以程氏之说为证。近世学《春秋》者皆宗之《通旨》者,所与其徒问答及其他议论条例,凡二百余章,其子宁辑为一书。

  △《春秋正辞》二十卷、《通例》十五卷

  知盱眙军东平毕良史少董撰。良史为东京留守属官。东京再陷,留敌中三年,著此书。已而得归,表上之。

  △《息斋春秋集注》十四卷

  礼部侍郎鄞高闶抑崇撰。

  △《夹漈春秋传》十二卷、《考》一卷、《地名谱》十卷。

  郑樵撰。樵之学大抵工于考究,而义理多迂僻。

  △《春秋经解》十二卷、《指要》二卷

  知常州永嘉薛季宣士龙撰。《指要》列谱例于前,其序专言诸侯无史,天子有外史,掌四方之志,而职于周之太史。隐之时,始更周历而为鲁史。季宣博学通儒,不事科举。陈止斋师事之。季宣死当乾道九年,年四十九。其为此书实绍兴三十二年。盖甫二十岁云。

  △《春秋集传》十五卷

  监察御史王葆彦光撰。朱翌新仲为作序。葆,周益公之妇翁也。其说多用胡氏。

  △《春秋集解》十二卷

  吕祖谦撰。自三《传》而下,集诸家之说,各记其名氏,然不过陆氏及两孙氏、两刘氏、苏氏、程氏、许崧老、胡文定数家而已。大略如杜谔《会义》,而所择颇精,却无自己议论。

  △《左传类编》六卷

  吕祖谦撰。分类内外传事实、制度、论议凡十九门,首有纲领数则,兼采他书。

  △《左氏国语类编》二卷

  吕祖谦撰。与《左传类编》略同。但不载纲领,止有十六门,又分《传》与《国语》为二。

  △《左氏博议》二十卷

  吕祖议撰。方授徒时所作。自叙曰:《春秋》经旨概不敢僭议,而枝辞赘喻,则举子所资课试也。

  △《左氏说》三十卷

  吕祖谦撰。於《左氏》一书多所发明,而不为文,似一时讲说,门人所钞录者。

  △《春秋比事》二十卷

  沈棐文伯撰。陈亮同父为序曰:“文伯名棐,湖州人,尝为婺之校官,以文辞称,而不闻其以经称也。”按湖有沈文伯名长卿,号审斋居士,为常州倅,忤秦桧,贬化州,不名棐也。不知同父何以云然,岂别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则非湖人也。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三卷

  林栗撰。其学专主《左氏》,而黜二传,故为《左氏传解》,表上之。

  △《止斋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

  陈傅良撰。楼参政钥大防为之序。大略谓《左氏》存其所不书,以实其所书。《公羊》、《穀梁》以其所书,推见其所不书。而《左氏》实录矣。此《章指》之所以作。若其他发明多新说,序文略见之。

  △《春秋经辨》十卷

  庐陵萧楚子荆撰。绍圣中,贡礼部不第。蔡京用事,与其徒冯澥书,言蔡将为宋王莽,誓不复仕。死建炎中。自号三顾隐客,门人谥为清节先生。胡邦衡师事之,以《春秋》登甲科,归拜床下,楚告之曰:“学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杀,学不可辱,毋祸吾《春秋》乃佳。”邦衡志其墓。

  △《春秋集善》十一卷

  端明殿学士庐陵胡铨邦衡撰。铨既事萧楚为《春秋》学,复学於胡文定公安国。南迁后作此书,张魏公浚为之后序。

  △《春秋考异》四卷

  不著名氏。录《三传》经文之异者。

  △《春秋类事始末》五卷

  朝请大夫吴兴章冲茂深撰。子厚之曾孙,叶少蕴之婿。

  △《左氏发挥》六卷

  临川吴曾虎臣撰。取《左氏》所载事,时为之论,若史评之类。

  △《春秋直音》三卷

  德清丞方淑智善撰。刘给事一止为作序。以学者或不通音切,故於每字切脚之下,直注其音,盖古文未有反切,为音训者皆如此,服虔、如淳、文颖辈,於《汉书音义》可见。

  △《左传约说》一卷、《百论》一卷

  奉议郎新昌石朝英撰。又有《王道辨》一书,未板行,仅存其书於此编之末。其为说平平,无甚高论。

  △《春秋分记》九十卷

  邛州教授眉山程公说伯刚撰。以《春秋》经传仿司马迁书为《年表》、《世谱》、《历》、《天文》、《五行》、《地理》、《礼乐》、《征伐》、《官制》诸书。自周、鲁而下,及诸小国、夷狄皆汇次之。时有所论发明,成一家之学。公说积学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乱,忧愤以死,年三十七。兄弟三人皆以科第进。今中书舍人公许,其季也。

  △《春秋通说》十三卷

  永嘉黄仲炎若晦撰。端平中,尝进之於朝。

  ○孝经类

  △《古文孝经》一卷

  凡二十二章,比今文多《闺门》一章,余三章分出。本亦出孔壁中。

  △《孝经注》一卷

  汉郑康成撰。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以献河间王,今十八章是也。相承云康成作注,而郑《志》目录不载,故先儒并疑之。古文有孔安国《传》,不行於世。刘炫为作《稽疑》一篇,序所谓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者也。及唐开元中,诏议孔、郑二家,刘知几以为宜行孔废郑,诸儒非之,卒行郑学。按《三朝志》,五代以来,孔、郑注皆亡。周显德中,新罗献别序《孝经》即郑注者,而《崇文总目》以为咸平中日本国僧奝然所献,未详孰是。世少有其本。乾道中,熊克子复从袁枢机仲得之,刻于京口学宫,而孔《传》不可复见。

  △《御注孝经》一卷

  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学,御八分书,未有祭酒李齐古所上表及答诏,且具宰相等名衔,实天宝四载,号为《石台孝经》。乾道中,蔡洸知镇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学宫,云欧公《集古录》无之,岂偶未之见耶?家有此刻,为四大轴,以为书阁之镇。按《唐志》作《孝经制旨》。

  △《孝经正义》三卷

  翰林侍讲学士济阳邢昺叔明撰。明皇既注《孝经》,元行冲为之疏。咸平中,以诸说尚多,诏昺与直秘阁杜镐等,据元氏本增损,定为《正义》。四年上之。

  △《古文孝经指解》一卷

  司马光撰。按《唐志孝经》二十七家,今温公序言秘阁所藏,止有郑氏、明皇及古文三家而已。古文有经无传,以隶体写之,而为之《指解》。仁宗朝表上之。

  △《古文孝经说》一卷

  翰林学士成都范祖禹淳甫撰。元佑二年经筵所进。

  △《孝经解》一卷

  张九成撰。

  △《孝经刊误》一卷

  朱熹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

  △《孝经本旨》一卷

  黄干撰。凡诸经传於言及孝者,辑录之为二十有四篇。

  △《孝经说》一卷

  项安世撰。

  △《蒙斋孝经说》三卷

  礼部尚书四明袁甫广微为鄱宪日,为诸生说《孝经》,旁及诸子,诸生录之以为此编。

  ○语孟类

  前志《孟子》本列於儒家,然赵岐固尝以为则象《论语》矣。自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咸曰孔、孟。孟子之书,固非荀、扬以降所可同日语也。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

  △《论语》十卷

  汉有齐、鲁及古文三家,今行於世者《鲁论语》也。传授本末,何晏序文备矣。

  △《论语集解》十卷

  魏尚书驸马都尉南阳何晏平叔撰。

  △《论语释文》一卷

  唐陆德明撰。

  △《论语注疏解经》十卷

  邢昺撰。唐人止为《五经》疏,而不及《孝经》、《论语》,至昺始奉诏为之。

  △《孟子》十四卷

  赵岐云名轲,字则未闻也。按《史记》字子舆,《孔丛子》作子车。

  △《孟子章句》十四卷

  后汉太仆京兆赵岐邠卿撰。本名嘉,字台卿,避难改名。

  △《孟子音义》二卷

  龙图阁学士侍读博平孙奭宗右撰。旧有张镒、丁公著为之音,俱未精当。奭方奉诏校定,撰集《正义》,遂讨论音释,疏其疑滞备其阙遗,既成上之。

  △《孟子正义》十四卷

  孙奭撰。序言为之注者,有赵岐、陆善经,其所训说,虽小有异同,而共宗赵氏,今惟据赵注为本。

  △《论语笔解》二卷

  唐韩愈退之、李翱习之撰。按《馆阁书目》云秘书丞许勃为之序,今本乃王存序。云得於钱塘汪充,而无许序。

  △《东坡论语传》十卷

  苏轼撰。

  △《颍滨论语拾遗》一卷

  苏辙撰。於其兄之说,意有未安者。凡二十七章。

  △《颍滨孟子解》一卷

  苏辙撰。其少年时所作,凡二十四章。

  △《王氏论语解》十卷、《孟子解》五卷

  广陵王令逢原撰。令年二十八,终於布衣。所讲《孟子》才尽二篇,其第三篇尽二章而止。王荆公志其墓,不言其所著书。而晁氏《读书志》云,令於《尧曰篇》解曰:“四海不困穷,则天禄不永终矣。”王氏《新经书义》取之。

  △《龟山论语解》十卷

  工部侍郎延平杨时中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