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杜工部集》二十卷

  唐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剑南节度参谋襄阳杜甫子美撰。王洙原叔裒中外书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诗三百九十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别录杂著为二卷,合二十卷,宝元二年记,遂为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苏,且为后记。元稹《墓铭》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遗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刊,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遗文入正集中,则非其旧也。世言子美诗集大成,而无韵者几不可读。然开、天以前文体大略皆如此。若《三大礼赋》,辞气壮伟,又非唐初余子所能及也。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

  秘书郎黄伯思长睿所校。既正其差误,参考岁月出处异同,古、律相间,凡一千四百十七首。杂著二十九首,别为二卷。李丞相伯纪为序之。

  △《贾幼几集》十卷

  唐起居舍人河南贾至幼几撰。《唐志》二十卷,别十五卷。李淑《书目》云:至集有三本,又有十卷者,有序。今本无序,《中兴馆阁》本亦同。

  △《元次山集》十卷

  唐容管经略使河南元结次山撰。蜀本但载自序,江州本以李商隐所作序冠其首。蜀本《拾遗》一卷,《中兴颂》、《五规》、《二恶》之属皆在焉。江本分置十卷。结自号漫叟。

  △《颜鲁公集》十五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唐太子太师京兆颜真卿清臣撰。之推五世孙,师古曾侄孙。案《馆阁书目》:嘉祐中宋敏求惜其文不传,乃集其刊于金石者,为十五卷。今本序文,刘敞所作,乃云吴兴沈侯编辑,而不著沈之名。刘元刚刻于永嘉,为后序,则云“刘原父所序,即宋次道集其刻于金石者也”,又不知何据?元刚复为之《年谱》,益以《拾遗》一卷,多世所传帖语,且以《行状》、《碑传》为附录。鲁公之裔孙裕,自五代时官温州,与其弟伦祥。皆徙居永嘉乐清。本朝世复其家,且时褒录,其子孙亦有登科者。

  △《萧功曹集》十卷

  唐扬州功曹参军萧颖士茂挺撰。门人柳并为序。颖士,梁鄱阳王之裔,敏悟夙成,负才尚气,见恶于李林甫,其后卒不遇以死,寿亦不逮中年。

  △《毛钦一集》二卷

  唐荆州长林毛钦一撰。长林,荆门军属县。钦一上诸公书自称毛钦一,字杰。或时又以杰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号云梦子。开元中人。

  △《吴筠集》十卷

  唐嵩阳观道士华阴吴筠贞节撰。筠举进士不中第,天宝初召至京师,为道士,待诏翰林,为高力士所恶而斥,后入剡中天台卒,弟子谥为宗元先生。事见《隐逸传》。传称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诗相甲乙。巢父诗未之见也。筠诗固不碌碌,岂能与太白相甲乙哉!

  △《独孤常州集》二十卷

  唐常州刺史洛阳独孤及至之撰。其门人梁肃编集,为后序。而李舟为序于篇首。且刻崔祐甫所为《墓志》。其子曰郁字古风者,亦有名,韩退之志其墓。

  △《高常侍集》十卷

  唐左散骑常侍渤海高适达夫撰。适年五十始为诗,即工部子美所善也。豪杰之士,亦何所往而不能哉!

  △《刘随州集》十卷

  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诗九卷,末一卷杂著数篇而已。建昌本十卷,别一卷为杂著。长卿,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刘虞部集》十卷

  唐虞部郎中刘商子夏撰。武元衡为之序。集中有《送弟归怀州旧业序》言:“高祖当武德经纶,勋在王府。”案:武德功臣,有刘文静、宏基、政会,史皆有传。文静之后诛绝,宏甚、政会传,后无所考,未详何人之后也。《胡笳十八拍》行于世。

  △《戎昱集》五卷

  唐虔州刺史扶风戎昱撰。其侄孙为序言:“弱冠谒杜甫于渚宫,一见礼遇。”集中有哭甫诗,世所传“在家贫亦好”之句,昱诗也。

  △《梁补阙集》二十卷

  唐右补阙翰林学士安定梁肃敬之撰。崔恭为之序,首称其从释氏,为天台大师元浩之弟子。今案《独孤及集》后序,称“门下生”,颇述师承之意。韩愈亦言其佐助陆相贡士,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闻。然则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独以为师从释氏者,何哉?

  △《陆宣公集》二十二卷

  唐宰相嘉兴陆贽敬舆撰。权德舆为序,称《制诰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书奏议》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榜子集》十二卷。序又称别集文、赋、表、状十五卷,今不传。

  △《权丞相集》五十卷

  唐宰相略阳权德舆载之撰。杨嗣复为序。德舆父皋,以不污禄山见《卓行传》。其子璩,为中书舍人,劾李训倾覆,亦能世其家。性宽和,有大体,文亦纯雅宏赡。三世名迹,可谓德门矣!墓碑韩昌黎所为也。序又言九年掌诰,自纂录为五十卷,不在此集内,今未之见。

  △《裴晋公集》二卷

  唐宰相河东裴度中立撰。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唐吏部侍郎南阳韩愈退之撰。李汉序。漠,文公婿也。其言“辱知最厚且亲,收拾遗文,无所失坠”者,性后之人伪妄,辄附益其中也。外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官,不在集中。今《实录》在《外集》。然则世所谓《外集》者,自《实录》外皆伪妄,或韩公及其婿所删去也。“南阳”者,唐东都之河阳,《春秋传》“晋于是始启南阳”者也。《新书》以为邓州,非是。方崧卿《年谱》辨之详矣。

  △《韩文公志》五卷

  金堂樊汝霖泽之撰。汝霖尝为《韩集谱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志、祭文、序谱之属为一编,此是也。《谱注》未之见。汝霖,宣和六年进士,仕至泸帅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年谱》一卷、《举正》十卷、《外钞》八卷

  《年谱》,洪兴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且撰《举正》以校其同异,而刻之南安军。《外集》但据嘉祐蜀本刘煜所录二十五篇,而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之遗见于他集者。及葛峤刻柳文,则又以大庚丞韩郁所编注诸本号《外集》者,并考校疑误,辑遗事,共为《外钞》刻之。

  △《校定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晦庵朱侍讲熹以方氏本校定。凡异同定归于一,多所发明,有益后学。《外集》皆如旧本,独用方本益大颠三书。愚案:方氏用力于此集勤矣,《外集》删削甚严,而存此书以见其邀速常语,初无崇信之说,但欲明世间问答之伪,而不悟此书为伪之尤也,盖由欧阳公跋语之故。不知欧阳公自以《易大传》之名与己意合,从而实之,此自通人之一蔽,东坡固尝深辨之,然其谬妄,三尺童子所共识,不待坡公也。今朱公决以为韩笔无疑,方氏未足责,晦翁识高一世,而其所定者乃尔,殆不可解。今案《外钞》第七卷曰“疑误”者,韩郁注云,潮州灵山寺所刻,末云吏部侍郎潮州刺史者,非也。退之自刑部侍郎贬潮,晚乃由兵部为吏部,流俗但称韩吏部尔。其书盖国初所刻,故其谬如此。又潮本《韩集》不见有此书,使灵山旧有此刻,集时何不编入?可见此书妄也。然其妄甚白,亦不待此而明。

  △《柳柳州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唐礼部员外郎柳州刺史河东柳宗元子厚撰。刘禹锡作序,言编次其文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当时本也,或云沈元用所传穆伯长本。

  △《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别录》一卷、《摭异》一卷、《音释》一卷、《附录》二卷、《事迹本末》一卷

  方崧卿既刻《韩集》于南安军,其后,江阴葛峤为守,复刊《柳集》以配之。《别录》而下,皆峤所裒集也。《别录》者,《龙城录》及《法言注》五则。《龙城》近世人伪作。

  △《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姑苏郑定刊于嘉兴。以诸家所注辑为一编,曰《集注》,曰《补注》,曰章,曰孙,曰韩,曰张,曰董氏,而皆不著其名。其曰“重校”,曰“添注”,则其所附益也。

  △《韩柳音辨》二卷

  南剑州教授新安张敦颐撰。绍兴八年进士也。

  △《李元宾集》五卷

  唐太子校书江东李观元宾撰。观与韩退之贞元八年同年进士。明年试博学宏词,观中其科,而愈不在选,《颜子不贰过论》,其年所试文也。又一年,观年二十九,卒,愈为之志铭。使观不死,可量也哉!陆希声得其文二十九篇,为之序。庆历中,章詧又得十四首于楚人赵昂,通为五卷。

  △《欧阳行周集》五卷

  唐国子四门助教莆田欧阳詹行周撰。詹亦韩愈同年进士,故其集中各有《明水赋》。詹亦早死,愈为之哀词,尤拳拳焉。李翱作传,而李集不载。其序,福建廉使李贻孙所为也。詹之为人,有《哀辞》可信矣,黄璞何人斯,乃有太原西髻之谤。好事者喜传之,不信愈而信璞,异哉!“高城已不见”之句,乐府此类多矣,不得以为实也。然“高城已不见”之诗,题云《途中寄太原所思》,盖亦有以召其疑也。昔人以暧昧受谤,传之千古,尚未能明,孰谓今人之行己而可不谨哉?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唐宰相河南元稹微之撰。《中兴书目》止四十八卷,又有《逸诗》二卷。稹尝自汇其诗为十体,其末为艳诗,晕眉约鬓,匹配色泽,剧妇人之怪艳者。今世所传《李娃》、《莺莺》、《梦游春》、《古决绝句》、《赠双文》、《示杨琼》诸诗,皆不见于六十卷中。意馆中所谓“逸诗”者,即其艳体者耶。稹初与白乐天齐名,文章相上下,出处亦不相悖。晚而欲速化,依奄宦得相,卒为小人之归,而居易终始全节。呜呼!为士者可以鉴矣!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年谱》一卷、又《新谱》一卷

  唐太子少傅太原白居易乐天撰。案:集后记称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时会昌五年也。《墓志》乃云“集前后七十卷”。当时预为志,时未有《续后集》。今本七十一卷,苏本、蜀本编次亦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乐天自记之旧矣。《年谱》,维扬李璜德劭所作,楼大防参政得之,以遗吴郡守李伯珍谏议刻之。余尝病其疏略牴牾,且号为《年谱》而不系年,乃别为《新谱》,刊附集首。

  △《白集年谱》一卷

  知忠州汉嘉何友谅以居易旧治既刊其《文集》,又作《年谱》,刊之集首。始余为谱既成,妹夫王栐叔永守忠录寄之,则忠已有此《谱》,视余《谱》详略互见,亦各有发明。其辨李崖州三绝非乐天作,及载晁子止之语,谓与杨虞卿为姻家,与牛僧孺为师生,而不陷牛李党中,与余暗合,因并存之。详见《新谱》末章。

  △《刘宾客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中山刘禹锡梦得撰。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辑其遗文,得诗四百七篇、杂文二十二篇,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

  △《李文公集》十卷

  唐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习之撰。蜀本分二十卷。集中无诗,独有《戏赠》一篇,拙甚,决非其作也。然《韩集远游联句》有习之一联,云“前之讵灼灼,此去信悠悠”,亦殊不工。他无一语,意者于诗非所长而不作耶。习之为文,源委于退之,可谓得其传矣,但其才气不能及耳。

  △《樊宗师集》一卷、《绛守园池记注》一卷

  唐谏议大夫南阳樊宗师绍述撰。韩文公为《墓志》,称《魁纪公》三十卷,《樊子》三十卷,诗文千余篇,今所存才数篇耳,读之殆不可句。有王晟者,天圣中为绛倅,取其《园池记》章解而句释之,犹有不尽通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没弗传也宜哉。书以“魁纪公”名,异甚,文之不可句,当亦类是。

  △《皇甫持正集》六卷

  唐工部郎中新定皇甫湜持正撰。东都修《福先寺碑》三千字,一字索三缣。其轻傲不羁,非裴晋公钜德,殆不能容之也。今集才数十篇,《碑》不复存,意其多所亡逸。然湜之矜负如此,固不苟为人作,人亦未必敢求之也。

  △《林藻集》一卷

  唐岭南节度副使莆田林藻纬乾撰。藻,贞元七年进士,试《珠还合浦赋》,叙珠去来之意,人谓有神助焉。

  △《林蕴集》一卷

  唐邵州刺史林蕴复梦撰。藻之弟也,见《儒学传》。蕴父披,苏州别驾,有子九人,世号“九牧林氏”。其族至今衣冠诗礼,以蕴所为父墓碑考之,其八子为刺史、司马,其一号处士。而披之父为饶阳郡守,祖为瀛州刺史,盖亦盛矣。

  △《沈下贤集》十二卷

  唐福建团练副使吴兴沈亚之下贤撰。元和十年进士,仕不出藩府。长庆中为栎阳尉,太和中谪掾郢州,皆集中可见者也。吴兴者著郡望,其实长安人。

  △《孟东野集》十卷

  唐溧阳尉武康孟郊东野撰。惟末卷有书二篇、赞一篇,余皆诗也。郊,贞元十二年进士。

  △《吕衡州集》十卷

  唐衡州刺史河中吕温和叔撰。一字化光。刘禹锡为序。温本善韦执谊、王叔文,偶使绝域,得免在八司马之数,而终以好利败。与窦群、羊士谔昵比,倾诬宰相李吉甫,谪死。屦校不惩,至于灭耳,此其所以为小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