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初,李庚子长集本朝人诗为二卷,未行,太守李兼孟达得之;又得郡士林师箴所辑前代之作,为赋二、诗二百,乃以本朝人诗为《续集》而并刻焉。《别编》则师箴之子表民所补也。

  △《括苍集》三卷、《后集》五卷、《别集》四卷、《续》一卷

  郡人吴飞英、陈百朋相继纂辑。

  △《钓台新集》六卷、《续集》十卷

  郡人王旉集。续者郡守谢德舆子上也。

  △《长乐集》十四卷

  福建提刑吴兴俞向集。宣和三年序。

  △《清漳集》三十卷

  通判漳州赵不敌编。

  △《扬州诗集》二卷

  教授马希孟编。元丰四年秦观作序。

  △《宣城集》三卷

  知宣州安平刘泾。元符三年序。

  △《南州集》十卷

  太平州教授林桷子长集。

  △《南纪集》五卷、《后集》三卷

  知汉阳军于霆、教授施士衡编。其《后集》则教授巩丰也。

  △《相江集》三卷

  不知何人集。“相江”者,韶州曲江别名。

  △《艮岳集》一卷

  不知集者。其首则御制记文也。

  △《桃花源集》二卷、又二卷

  绍圣丙子四明田孳序。淳熙庚子县令赵彦琇重编,合为一卷。下卷则淳熙以后所续。

  △《庾楼纪述》三卷、《琵琶亭诗》一卷

  不知集者。

  △《东阳记咏》四卷

  亦不知集者。

  △《盘洲编》二卷

  洪丞相适兄弟子侄所赋园池诗也。

  △《琼野录》一卷

  学士洪迈园池记述题咏。其曰“琼野”者,从维扬得琼花,植之而生,遂以名圃。

  △《清晖阁诗》一卷

  史正志创阁于余陵,僚属皆赋诗。

  △《会稽纪咏》六卷

  汪纲仲举帅越,多所修创。严陵洪璞每事为一绝,赓者四人,曰张氵旻、王栐、程震龙、冯大章。又有诸葛兴为古诗二十篇。

  △《萧秋诗集》一卷

  玉山徐文卿斯远作《萧秋诗》,四言九章、章四句,赵蕃昌甫而下,和者十三人,绍熙辛亥也,赵汝谈履常亦与焉。后三十三年,嘉定癸未,乃序而刻之。文卿晚第进士,未授官而死,有诗见《江湖集》。

  △《唐山集》一卷、《后集》三卷

  卞圜宋佽编。“唐山”者,临安昌化县也。

  △《后典丽赋》四十卷

  金华唐仲友与政编。仲友以辞赋称于时。此集自唐末以及本朝盛时,名公所作皆在焉,止于绍兴间。先有王戊集《典丽赋》九十三卷,故此名《后典丽赋》。王氏集未见。

  △《指南赋笺》五十五卷、《指南赋经》八卷

  皆书坊编集时文。止于绍熙以前。

  △《指南论》十六卷。又本前后二集,四十六卷

  淳熙以前时文。

  △《擢犀策》一百九十六卷、《擢象策》一百六十八卷

  擢犀者,元祐、宣、政以及建、绍初年时文也,《擢象》则绍兴末。大抵科举场屋之文,每降愈下,后生亦不复识前辈之旧作,姑存之以观世变。

  △《文章正宗》二十卷

  参知政事真德秀希元撰。自序:“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词之多变,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自昔集录文章,若杜预、挚虞诸家,往往湮没不传。今行于世者,惟梁《昭明文选》、姚铉《文粹》而已。繇今视之,二书所录,果得源流之正乎?故今所集,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其体本乎古而旨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其目凡四,曰“辞命”、曰“议论”、曰“叙事”、曰“诗赋”。去取甚严。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
○别集类上

  △宋玉集一卷

  楚大夫宋玉撰。《史记屈原传》言:“楚人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盖皆原之弟子也,而玉之辞赋独传,至以屈、宋并称于后世,余人皆莫能及。”

  △《枚叔集》一卷

  汉弘农都尉淮阴枚乘撰。叔其字也。《隋志》:“梁时有二卷,亡。”《唐志》复著录。今本乃于《汉书》及《文选》诸书钞出者。

  △《董仲舒集》一卷

  汉胶西相广川董仲舒撰。

  △《刘中垒集》五卷

  汉中垒校尉刘向子政撰。前四卷,《封事》并见《汉书》,《九叹》见《楚辞》,末《请雨华山赋》见《古文苑》。

  △《扬子云集》五卷

  汉黄门郎成都扬雄子云撰。大抵皆录《汉书》及《古文苑》所载。

  △《二十四箴》一卷

  扬雄撰。今广德军所刊本,校集中无《司空》、《尚书》、《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据《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駰,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蔡中郎集》十卷

  后汉左中郎将陈留蔡邕伯喈撰。《唐志》二十卷,今本阙亡之外,才六十四篇。其间有称建安年号及为魏宗庙颂述者,非邕文也。卷末有天圣癸亥欧阳静所书《辨证》甚详,以为好事者杂编他人之文相混,非本书。

  △《陈思王集》二十卷

  魏陈王曹植子建撰。卷数与前志合。其间亦有采取《御览》、《书钞》、《类聚》诸书中所有者,意皆后人附益,然则亦非当时全书矣。其间或引挚虞《流别集》。此书国初已亡,犹是唐人旧传也。

  △《陈孔璋集》十卷

  魏丞相军谋掾广陵陈琳孔璋撰。案《魏志》:文帝为五官中郎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广陵陈琳孔璋、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植公榦,并见友善。自邯郸淳、繁钦、路粹、丁廙、杨修、荀绰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世所谓“建安七子”者也。但自王粲而下才六人,意子建亦在其间耶。而文帝《典论》则又以孔融居其首,并粲、琳等谓之七子,植不与焉。今诸家诗文散见于《文选》及诸类书。其以集传者,仲宣、子建、孔璋三人而已。余家亦未有《仲宣集》。

  △《阮步兵集》十卷

  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嗣宗撰。籍,瑀之子也。

  △《嵇中散集》十卷

  魏中散大夫谯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会稽徙谯之铚县嵇山,家其侧,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论六七万言。今存于世者,仅如此。《唐志》犹有十五卷。

  △《张司空集》三卷

  晋司空范阳张华茂先撰。前二卷为四言、五言诗,后一卷为祭、祝、哀、诔等文。

  △《陆士衡集》十卷

  晋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撰。

  △《陆士龙集》十卷

  晋清河内史陆云士龙撰。太康平吴,二陆入洛,张茂先所谓“利获二俊”者也。逊、抗之后,而有机、云,可谓代不乏人矣。然皆不免其身。才者身之累也,况居乱世乎!机好游权门,抑又有以取之耶?

  △《刘司空集》十卷

  晋司空中山刘琨越石撰。前五卷差全可观,后五卷阙误,或一卷数行,或断续不属,殆类钞节者,末卷《刘府君诔》尤多讹,未有别本可以是正。

  △《陶靖节集》十卷

  晋彭泽令浔阳陶潜渊明撰。或云渊明字元亮,大司马侃曾孙,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征士。

  △《陶靖节年谱》一卷、《年谱辨证》一卷、《杂记》一卷

  吴郡吴仁杰斗南为《年谱》,蜀人张縯季长辨证之,又杂记前贤论靖节语。此蜀本也,卷末有阳休之、宋庠序录、私记,又有治平三年思悦题,称“永嘉示以宋丞相刊定之本”。思悦者,不知何人也。

  △《鲍参军集》十卷

  宋前军行参军东海鲍照明远撰。世多云鲍昭,以避唐武后讳也。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皆作鲍照。而《馆阁书目》直以为鲍昭,且云上党人,非也。

  △《谢宣城集》五卷

  齐中书郎陈郡谢朓玄晖撰。集本十卷,楼炤知宣州,止以上五卷赋与诗刊之,下五卷皆当时应用之文,衰世之事。可采者已见本传及《文选》。余视诗劣焉,无传可也。

  △《孔德璋集》十卷

  齐太子詹事山阴孔稚圭德璋撰。《北山移文》,其所作也。

  △《沈约集》十五卷、《别集》一卷、又九卷

  梁特进吴兴沈约休文撰。约有文集百卷,今所存惟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为赋,余皆诗也。《别集》杂录诗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诏草也。《馆阁书目》但有此九卷及诗一卷,凡四十八首。

  △《昭明太子集》五卷

  梁太子萧统德施撰。

  △《何仲言集》三卷

  梁水部郎何逊仲言撰。本传集八卷,《馆阁书目》同。今所传止此。

  △《江文通集》十卷

  梁散骑常侍江淹文通撰。

  △《庾开府集》二十卷

  周司宪中大夫南阳庾信子山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扬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来所作,而《哀江南赋》实为首冠。

  △《稽圣赋》三卷

  北齐黄门侍郎琅邪颜之推撰。其孙师古注。盖拟《天问》而作。《中兴书目》称李淳风注。

  △《唐太宗集》三卷

  唐太宗皇帝本集四十卷。《馆阁书目》但有诗一卷六十九首而已。今此本第一卷赋四篇、诗六十五首,后二卷为碑铭、书诏之属,而讹谬颇多。世所传太宗之文见于石刻者,如《帝京篇》、《秋日效庚信体诗》、《三藏圣教序》,皆不在。又《晋书》纪、传论,称“制曰”者四,皆太宗御制也。今独载宣、武二纪论,而《陆机》、《王羲之传》论不预焉。《宣纪》论复重出,其他亦多有非太宗文者杂厕其中,非善本也。

  △《东皋子》五卷

  唐大乐丞太原王绩无功撰。绩,文中子王通仲淹之弟也。仕隋,为正字,嗜酒简放,不乐仕进。晚以大乐吏焦革善酿,求为其丞,不问流品,亦阮嗣宗步兵之意也。革死,乃归于所居,立杜康祠,为文祭之,以焦革配。自号东皋子。其友吕才鸠访遗文,编成五卷,为之序。有《醉乡记》传于世。其后陆淳又为后序。

  △《卢照邻集》十卷

  唐新都尉范阳卢照邻撰。以久病,自沈颍水。

  △《骆宾王集》十卷

  唐临海丞义乌骆宾王撰。宾王后为徐敬业传檄天下,罪状武后,所谓“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者也。其首卷有鲁国郗云卿序,言宾王光宅中广陵乱伏诛,莫有收拾其文者,后有敕搜访;云卿撰焉。又有蜀本,卷数亦同,而次序先后皆异。序文视前本加详,而云广陵起义不捷,因致遁逃,文集散失,中宗朝诏令搜访。

  △《陈拾遗集》十卷

  唐右拾遗射洪陈子昂伯玉撰。黄门侍郎卢藏用为之序。又有《别传》系之卷末。子昂仕武后,既不过,以父丧家居。县令段简贪暴,取货弗厌,致之狱以死,年财四十二。子昂为《明堂议》、《神凤颂》,纳忠贡谀于孽后之朝,大节不足言矣。然其诗文在唐初实首起八代之衰者。韩退之《荐士诗》言“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非虚语也。卢序亦简古清壮,非唐初文人所及。

  △《宋之问集》十卷

  唐越州长史河汾宋之问延清撰。

  △《沈佺期集》十卷

  唐中书舍人内黄沈佺期云卿撰。自沈约以来,始以音韵、对偶为诗,至之问、佺期,益加靡丽。学者宗之,号为沈宋。唐律盖本于此。二人者皆以谄附二张进,景龙中俱为修文馆学士。佺期《回波词》有所谓“齿录牙绯”者,其为人可知。之问尤反覆无行,卒以罪死。

  △《张燕公集》三十卷

  唐宰相范阳张说说之撰。一字道济,与苏颋号“燕许大手笔”。家未有《苏许公集》。二人名相,而以文擅天下,盛矣哉。

  △《曲江集》二十卷

  唐宰相曲江张九龄子寿撰。曲江本有元祐中郡人邓开序,自言得其文于公十世孙苍梧守唐辅而刊之,于末附以中书舍人樊子彦所撰《行状》、会稽公徐浩所撰《神道碑》及太常博士郑宗珍《议谥文献状》。蜀本无之。

  △《王右丞集》十卷

  唐尚书右丞河中王维摩诘撰,建昌本与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多异于他处本,而此集编次尤无伦。维诗清逸,追逼陶、谢。《辋川别墅图画》摹传至今。尝与裴迪同赋,各二十绝句。集中又有与迪书,略曰:“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当待春中,卉木蔓发。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雉朝雊。傥能从我游乎?”余每读之,使人有飘然独往之兴。迪诗亦佳,然他无闻于世,盖亦高人也。辋川在蓝田县西南二十里,本宋之问别圃,维后表为清源寺,终墓其西。

  △《龙筋凤髓判》十卷

  唐司门员外郎陆泽张鷟文成撰。鷟,调露中进士,事迹见张荐传。荐之祖也。唐以书判拔萃科选士,此集凡百题,自《省台》、《寺监》、《百司》,下及《州县》、《类事》、《属辞》,盖待选预备之具也。鷟自号浮休子。

  △《李翰林集》三十卷

  唐翰林供奉广汉李白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者,李阳冰所录也。今案:阳冰序文但言十丧其九,而无卷数。又乐史序文称《李翰林集》十卷,别收歌诗十卷,因校勘为二十卷,又于馆中得赋、序、表、书、赞、颂等,亦为十卷,号曰《别集》。然则三十卷者,乐史所定也。家所藏本,不知何处本,前二十卷为诗,后十卷为杂著,首载阳冰、史及魏颢、曾巩四序,李华、刘全白、范传正、裴敬碑志,卷末又载《新史》本传,而《姑孰十咏笑矣》、《悲来》、《草书》三歌行亦附焉,复著东坡辨证之语,其本最为完善。别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数亦同,而首卷专载碑、序,余二十三卷歌诗,而杂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后序,言旧集歌诗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万集本,因裒唐《类诗》诸编洎石刻所传,广之无虑千篇。以《别集》、杂著附其后。曾巩盖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旧藏本篇数,如其言,然则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丰中毛渐题,云“以宋公编类之勤,曾公考次之详,而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于世”,乃晏知止刻于苏州者。然则蜀本盖传苏本,而苏本不复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