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统元历》一卷
常州布衣陈得一更造,秘书少监朱震监视,绍兴五年上。历家不以为工。高宗绍兴《统元》、二十二年以后用《纪元》。
△《会元历》一卷
夏官正刘孝荣造,礼部尚书李瓛序。绍熙元年也。孝荣判太史局,凡造三厉,此其最后者,胜前远矣。孝宗《乾道历》、《淳熙历》,光宗绍熙《会元历》。
△《统天历》一卷
冬官正杨忠辅撰,承相京镗表进。其《历议》甚详,至於星度,明言不曾测验,无候簿可以立术,最为不欺。绍熙五年也。其末有《神杀》一篇,流於阴阳拘忌,则为俚俗。宁宗庆元《统天》。
△《开禧历》三卷、《立成》一卷
大理评事鲍澣之撰进,时开禧三年。诏附《统天历》推算。至今颁历,用《统天》之名,而实用此历。当时缘金人闰月与本朝不同,故於此历加五刻。天道有常,而造术以就之,非也。大抵中兴以来,虽屡改历,而日官浅鄙,不知历象之本,但模袭前历,而於气朔,皆一时迁就尔。
△《金大明历》一卷
金大定十三年所为也。其术疏浅,无足取。积年三亿以上,其拙可知。然《统天》、《开禧》改历,皆缘朝论以北历得天为疑,贵耳贱目,由来久矣,實不然也。
△《数术大略》九卷
鲁郡秦九韶道古撰。前世算术,自《汉志》皆属厉谱家。要之数居六艺之一,故今《解题》列之杂艺类,惟《周髀经》为盖天遗书,以为历象之冠。此书本名《数术》,而前二卷《大衍》、《天时》二类于治历测天为详,故亦置之於此。秦博学多能,尤邃历法,凡近世诸历,皆傅於秦。所言得失,亦悉著其语云。
○阴阳家类
自司马氏论九流,其后刘歆《七略》、班固《艺文志》,皆著阴阳家。而“天文”、“厉诸”、“五行”、“卜筮”“形法”之属,别为《数术略》。其论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至其论数术,则又以为羲和卜史之流。而所谓《司星子韦》三篇,不列於天文,而著之阴阳家之首。然则阴阳之与数术,亦未有以大異也。不知当时何以别之。岂此论其理,彼具其术耶?今《志》所载二十一家之书皆不存,无所考究,而《隋》、《唐》以来子部,遂阙阴阳一家。至董逌《藏书志》,始以“星占”、“五行”书为阴阳类。今稍增损之,以“时日”、“禄命”、“遁甲”等备阴阳一家之阙,而其他数术,各自为类。
△《景祐遁甲玉函符应经》二卷
司天春官正杨惟德撰。御制序。
△《景祐太一福应集要》十卷
杨惟德撰。御制序。末题绍兴元年嵩阳潜士魏郡刘箕。其积算自建炎三年己酉推之者,其所附益也。《九宫》、《八门》,与《遁甲》相表里。字多讹,未有他本可校。
△《阴阳二遁图局》一卷并《杂诀》
△《三元立成图局》二卷
△《遁甲八门机要》一卷
△《太一淘金歌》一卷
以上四种皆无名氏,得之盱江吴炎。
△《遁甲选时图》二卷
绍兴府所刻本,亦无名氏。
△《广济阴阳百忌历》二卷
称唐吕才撰。有序。案:才序阴阳书,其三篇见於本传,曰《禄命》,曰《卜宅》,曰《葬》,尽扫世俗拘滞之论,安得复有此厉?本初固已假讬,后人附益,尤不经。
△《三历会同》十卷
不知作者。集《百忌》、《总圣》、《集正》三书。
△《万历会同》三卷
陈从古撰。以前书推广之。书坊售利之具也。
△《弹冠必用》一卷
周渭撰。专为宦游择日设。
△《三历撮要》一卷
无名氏。又一本名《择日撮要历》,大略皆同。建安徐清叟宜翁云,其尊人尚书公应龙所辑,不欲著名。
△《阴阳备用》十二卷
通判舒州新安胡舜申汝嘉撰。此书本为地理形法,而诸家选时日法要皆在焉,故附於此。
△《珞琭子》一卷
此书禄命家以为本经。其言鄙俚,闾巷卖卜之所为也。
△《壶中赋》一卷
称紫云溪壶中子。莫知何人。
△《源髓歌》六卷、《后集》三卷
唐沈芝撰。《后集》妄也。
△《太一命诀》一卷
称袁天纲。妄人假讬。
△《五星命书》一卷
不著名氏。歌诀颇详,然未必验也。
△《五星三命指南》十四卷
亦不知名氏。大抵书坊售利,求俗师为之。
△《聿斯歌》一卷
青罗山布衣王希明撰。不知何人。
△《灵台三十六歌》一卷
称武平先生。亦不知何人。
△《五星六曜约法》一卷
△《洞微歌》一卷
△《紫宙经》一卷
以上三种皆无名氏。
△《四门经》一卷
唐待诏陈周辅撰。
△《青罗立成历》一卷
司天监朱奉奏。据其历,“起贞元十年甲戌入历,至今乾宁四年丁巳”,则是唐末人。
△《罗计二隐曜立成历》一卷
称大中大夫曹士蒍。亦莫知何人。但云起元和元年入历。
△《诸家五星书》一卷
杂录五星禄命之说。前数家亦多在焉。
△《遁甲八门命诀》一卷
不知名氏。
△《信斋百中经》一卷
不著名氏。安庆府本。术士言最善。
△《怡斋百中经》一卷
东阳术士曹东野。自言今世言五星者,皆用唐《显庆历》历法,更本朝,前后无虑十余变;而《百中经》犹守旧历,安得不差?於是用见行历法推算。其说如此,未之能质也。
△《五行精纪》三十四卷
清江乡贡进士廖中撰。周益公为之序。集诸家三命说。
△《三辰通载》三十四卷
嘉禾钱如璧编。集五星命术。
○卜筮类
△《易林》十六卷
汉小黄令梁焦延寿赣撰。又名《大易通变》。唐会昌丙寅越五云溪王俞序。凡四千九十六卦,其辞假出於经史,其意雅通於神祇。盖一卦可以变六十四也。旧见沙随程迥所记,南渡诸人以《易林》筮国事,多奇验。求之累年,宝庆丁亥始得之莆田。皆韵语古雅,颇类《左氏》所载《繇辞》。或时援引古事,间尝筮之,亦验。颇恨多脱误。嘉熙庚子从湖守王寺丞侑借本两相校,十得八九。其中亦多重复,或诸卦数爻共一繇,莫可考也。
△《易传积算法维占条例》一卷
汉京房撰。详已见《易》类。世所传京氏遗学不过如此而已。今世卜者“世应”、“飞伏”、“纳甲”之类,皆出京氏。
△《周易版词》—卷
不知名氏。当是汉魏以前人所为。其间官名,皆东京制也。
△《周易玄悟》一卷
题李淳风撰。
△《火珠林》一卷
无名氏。今卖卜者掷钱占卦,尽用此书。
△《揲蓍古法》一卷
开封郑克武子撰。
△《蓍卦辨疑序》三卷
郭雍撰。自序略言:学者相传,谓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及观乾爻称九、坤爻称六,则九、六为阴阳,盖无疑也。而六子皆称九、六,不言七、八,则少阴少阳未有所据。及考乾坤之策,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六之一,则乾爻得三十六,坤爻得二十四,是则老阴老阳之数也。又考二篇之策,阳爻百九十有二,以三十六乘之,积六千九百十有二,阴爻百九十有二,以二十四乘之,积四千六百八,合之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二篇之策,亦皆老阴老阳之数也。而少阴少阳之数又无所见。再置阳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阳二十八乘之,积五千三百七十六;再置阴爻百九十有二,以少阴三十二乘之,积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是知少阴少阳之数隐於老阴老阳之中。如是则七、九皆为阳,六、八皆为阴,其画为奇为耦皆同。圣人画卦,初未必以阴、阳、老、少为异,然卜史之家欲取动爻之后卦,故分别老少之象,与圣人画卦之道已不同矣。然七、九为阳,六、八为阴,盖谓阴阳各有二道,与《说卦》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其义皆同。是道也,以圣人不明,载之《系辞》。后世纷纷,互相矛盾,至有大失圣人之意者。大率多主卜史之论,不知所谓策数,遂妄为臆说也。
△《六壬翠羽歌》一卷
后唐长兴中僧令岑撰。错误极多,未有他本可校。
△《京氏参同契律历志》一卷
虞翻注。专言占象而不可尽通。字亦多误,未有别本校。
△《京氏易式》一卷
晁说之以道撰。
△《六壬洞微赋》一卷
不知名氏。瞽卜刘松年所传。
○形法类
△《八五经》一卷
序称大将军记室郭璞。后序言:“余受郭公囊书数篇,此居一,公戒以秘之。丞相王公尽索余书,余以公言告之,得免。”末称太兴元年六月,盖晋元帝时。王公,谓导也。然皆依托尔。其书为相墓。作“八五”者,其五行八卦之谓欤。
△《狐首经》一卷
不著名氏。称郭景纯序。亦依托也。胡汝嘉始序而传之。其文亦雅驯,言颇有理。《阴阳备用》中全载。
△《缤葬书》一卷
称郭景纯。鄙俗依托。
△《地理小》(原本缺)一卷
称李淳风。亦未必然。
△《洞林照胆》一卷
范越凤撰。又名《洞林别诀》。相传为缙云人,家於将乐。
△《地理口诀》一卷
不知何人所集。曰杨筠松、曾杨乙、黄禅师、左仙、朱仙桃、范越凤、刘公、赖太素、张师姑、王吉,凡十家。
△《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象图》一卷
锡即筠松也。人号杨救贫。
△《神龙鬼砂》一卷
△《罗星妙论》一卷
皆不知作者。
△《九星赋》一卷
题范公。
△《龙髓经》一卷
△《疑龙经》一卷
△《辨龙经》一卷
△《龙髓别旨》一卷
△《九星祖局图》一卷
△《五星龙祖》一卷
△《二十八禽星图》一卷
以上七种皆无名氏。并前诸家,多吴炎录以见遗。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
△《杂相书》一卷
凡二十三种。
△《成和子观妙经》一卷
不著名氏。
△《希夷先生风鉴》一卷
逸人亳社陈搏图南撰,刘康国注。《馆阁书目》作《人偷风鉴》。
△《诸家相书》五卷
知莆田县昭武黄唐毅夫撰集。
△《玉管神照》—卷
无名氏。
△《集马相书》一卷
光禄少卿孙珪撰。
△《相鹤经》一卷
称浮邱公撰。
△《相贝经》一卷
不知作者。
△《师旷禽经》一卷
称张华注。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
○医书类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黄帝与歧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於后世依讬,要是医书之祖也。唐太仆令王砯注,自号启元予。案:《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又有全元起《素问注》八卷。嘉祐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承诏校定、补注,亦颇采元起之说附见其中,其为篇八十有一。王砯者,宝应中人也。
△《难经》二卷
渤海秦越人撰,济阳丁德用补注。《汉志》亦但有《扁鹊内》、《外经》而已。《隋志》始有《难经》,《唐志》遂题云秦越人,皆不可考。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而杨元操复为之注,览者难明,故为补之,且间为之图。八十一难,分为十三篇,而首篇为《诊候》,最详,凡二十四难。盖脉学自扁鹊始也。“难”当作去声读。
△《脉诀机要》三卷
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通真子注并序,不著名氏,熙宁以后人也。
△《脉要新括》一卷
通真子撰。以叔和《脉诀》有臲卼鄙俗处,疑非叔和作,以其不类故也。乃作歌百篇,案经为注。又自言尝为《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
△《伤寒论》十卷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建安中人。其文辞简古奥雅。又名《伤寒卒病论》。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金匮要略》三卷
张仲景撰,王叔和集,林亿等校正。此书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於证侯之下,以便检用。所论伤寒,文多节略,故但取《杂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旧名。
△《中藏经》一卷
汉谯郡华陀元化撰。其序称应灵洞主少室山邓处中,自言为华先生外孙,莫可考也。
△《巢氏病源论》五十卷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等撰。大业六年也。惟论病证,不载方药。今案《千金方》诸论,多本此书,业医者可以参考。
△《圣济经》十卷
政和御制。辟廱学生昭武吴禔注。
△《医门玉髓》一卷
不知作者。皆为歌诀。论五脏六腑相传之理。
△《医经正本书》一卷
知进贸县沙随程迥可久撰。专论伤寒无传染,以救薄俗骨肉相弃绝之敝。
△《医说》十卷
新安张杲季明撰。
△《食治通说》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