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称纯阳子,谓吕洞宾也。其言《小成》七、《中成》六、《大成》五,皆导引、吐纳,修炼之事。
△《日月玄枢篇》一卷
称刘知古。唐明皇时绵州昌明县令。
△《太白还丹篇》一卷
称清虚子太白山人。唐贞元时人。
△《太清养生上下篇》二卷
称赤松子甯先生。
△《上清金碧篇》一卷
称烟萝子。
△《金虎铅汞篇》一卷
称元君。
△《铅汞五行篇》一卷
称探玄子。已上七种共为一集。
△《王芝书》三卷
朝元子陈举撰。上卷论五篇,中为诗八十一首,下为赋九道。
△《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
即前所谓《三成篇》,微不同。
△《华阳真人秘诀》一卷
称施肩吾。
△《吕真人血脉论》一卷
称傅娄景先生。
△《远山崔公人药镜》三卷
不知何人。
△《四象论》一卷
称老子。
△《真仙传道集》一卷
△《参同契》三卷
即魏伯阳书。题九华子编。
△《巨胜歌》一卷
道士柳冲用撰。
△《逍遥子通玄书》三卷
不知姓名,但曰逍遥子。
△《百章集》一卷称魏伯阳。
△《许先生十二时歌》一卷
不知其名。
△《黄帝丹诀玉函秘文》一卷
文林郎蒲庚进。
△《吕公窑头坯歌》一卷
以陶器为喻也。
△《太上金碧经》一卷
题魏伯阳注。
△《金镜九真玉书》一卷
无名氏。
△《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一卷
称罗浮山苏真人撰。
△《金碧上经古文龙虎传》
长白山人元阳子注。皆莫知何人。已上十八种共为一集,其中有《龙牙颂》及《天隐子》,各已见释氏、道家类。
△《群仙珠玉集》一卷
其序曰:“西华真人以金丹、刀圭之诀传张平叔,作《悟真篇》,以传石得之、薛遗光、陈泥丸,至白玉蟾。”玉蟾者,葛其姓,福之闽清人。尝得罪亡命,盖奸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称其人云:“近尝过此,识之否?”余言:“不识也。此辈何可使及吾门!”李士宁、张怀素之徒,皆殷监也,是以君子恶異端。
○释氏类
△《金刚般若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石本金刚经》一卷
南唐保大五年寿春所刻。乾道中刘岑季高再刻於建昌军。不分三十二分,相传以为最善。
△《六译金刚经》一卷
此经前后六译,各有异同,有弘农杨皡者集为此本。太和中,中贵人杨永和集右军书,刻之兴唐寺。
△《圆觉了义经》十卷
唐罽宾佛陀多罗译。
△《华严经》八十一卷
唐于阗实叉难陀译。
△《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唐天竺般刺密谛、乌长国弥迦释迦译语,宰相房融笔受。所谓译经润文者也。
△《维摩诘所说经》一卷
鸠摩罗什译。
△《维摩经》一卷
苏辙所书。
△《楞伽经》四卷
有宋、魏、唐三译。宋译四卷,唐译七卷。正平张戒集注。盖以三译参校研究,得旧注本,莫知谁氏,颇有偷理,亦多可取,句读遂明白。其八卷者,分上下也。
△《四十二章经》一卷
后汉竺法兰译。佛书到中国,此其首也,所谓“经来白马寺者”。其后千经万论,一大藏教乘,要不出於此。中国之士,往往取老、庄之遗说以附益之者多矣。
△《遗教经》一卷
佛涅槃时所说。唐碑本。以下三种同。
△《阿弥陁经》一卷
唐陈仁稜所书。刻於襄阳。
△《金刚经》一卷
唐武敏之所书。在长安。
△《金刚经》一卷
唐邬彤所书。在吴兴墨妙亭。
△《罗汉因果识见颂》一卷
天竺阇那多迦译。首有范仲淹序,言宣抚河东,得於传舍,《藏经》所末录者。十六罗汉为比丘摩挐罗等说。
△《六祖坛经》一卷
僧法海集。
△《宗门统要》十卷
建溪僧宗永集。
△《法藏碎金》十卷
太子少傅晁迥撰。
△《景祐天竺字源》七卷
僧惟净等集进。以华梵封翻,有十二转声、三十四字母,各有齿、牙、舌、喉、唇五音。仁宗御制序,镂板颁行。吴郡虎丘寺有赐本如新,己亥借录。
△《金园集》三卷
钱唐天竺僧遵式撰。
△《天竺别集》三卷
遵式撰。世所谓“式忏主”者也。
△《华严合论法相撮要》一卷
青谷真际禅师以唐李长者《通玄合论》,撮其要义,手稿为图。
△《僧宝传》三十卷
僧惠洪撰。
△《林闲录》十四卷
惠洪撰。
△《道院集要》三卷
户部尚书三槐王右敏仲撰。以晁迥《法藏碎金》、《耄智余书》删重集粹,别为此编。
△《禅宗颂古联珠集》一卷
僧法应编。
△《嘉泰普灯录》三十卷
僧正受编。三《录》大抵与《传灯》相出入,接续机缘语句前后一律,先儒所谓遁辞也。然本初自谓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今四《灯》总一百二十卷,数千万言,乃正不离文字耳。
△《雪峰广录》二卷
唐真觉大师义存语。丞相王随序之。随及杨大年皆号参禅有得者也。
△《龙牙和尚颂》一卷
△《释书品次录》一卷
△《大慧语录》四卷
僧宗杲语。其徒道谦所录,张魏公序之。
○兵书类
△《六韬》六卷
武王、太公问答。其辞鄙俚,世俗依托也。
△《司马法》一卷
齐司马穰苴撰。
△《孙子》三卷
吴孙武撰。《汉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为十三篇。世之言兵者,祖孙氏。然孙武事吴阖卢而不见於《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
△《吴子》三卷
魏吴起撰。
△《尉缭子》五卷
六国时人。案:《汉志》杂家有二十九篇,兵形势家又有三十一篇。今书二十三篇,未知果当时木书否。
△《黄石公三略》三卷
世传张子房受书圯上老人,曰:“济北谷城山下得黄石即我也。”故遂以黄石为圯上老人。然皆傅会依托也。
△《黄石公素书》一卷
亦依托也。
△《李卫公问对》三卷
唐李靖对太宗。亦假讬也。文辞浅鄙尤甚。今武举以七书试士,谓之《武经》。其间《孙》、《吴》、《司马法》或是古书,《三略》、《尉缭子》亦有可疑,《六韬》、《问封》伪妄明白,而立之学官,置师弟子伏而读之,未有言其非者,何也?何薳《春渚纪闻》言,其父去非为武学博士,受诏校七书,以《六韬》、《问封》为疑,白司业朱服。服言:“此书行之已久,未易遽废。”遂止。后为徐州教授,与陈师道为代,师道言闻之东坡,世所传王通《元经》、关子明《易传》及李靖《问对》皆阮逸伪撰,逸尝以草示奉常公云。奉常公者,老苏也。
△《注孙子》二卷
唐中书舍人杜牧之撰。
△《阃外春秋》十卷
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撰。起周武王胜殷,止唐太宗擒窦建德,明君良将、战争攻取之事。天宝二年上之。
△《风后握奇经》一卷
永嘉薛士龙季宣校定。自晋马隆三百八十四字,《绩图》三百十五字,合标题七百字。又有马隆讚、述,多所发明,并写陈图於后。马隆本“奇”作“机”。
△《三略素书解》一卷
吕惠卿吉甫撰。
△《三朝经武圣略》十五卷
天章阁侍讲王洙撰。宝元中上进。凡十七门。后五卷为奏议。《中兴书目》云十卷,李淑《书目》十五卷。今本与《邯郸》卷数同。
△《武经总要》四十卷
天章阁待制曾公亮等撰。《制度》、《故事》各十五卷,《边防》、《占候》各五卷。昭陵御制序,庆历四年也。
△《百将传》十卷
清河张预集进。凡百人。每传必以《孙子兵法》断之。
△《熙宁收复熙河阵法》三卷
观文殿学士九江王韶子纯撰。
△《武经龟鉴》二十卷
保平军节度使王彦撰。隆兴御制序。其书以《孙子》十三篇为主,而用历代事证之。
△《渭南秘缺》一卷
昭武谢渊得之於泸州。盖武侯八阵图法也。为之注释,而传於世。
△《补汉兵制》一卷
钱文子撰。
△《阴符玄机》一卷
即《阴符经》也。监察御史新安朱安国注。此书本出於李筌,云得於骊山老姥,旧志皆列於道家。安国以为兵书之祖。要之非古书也。
△《两英兵制》一卷
建安王珨器之撰。
△《制胜方略》三十卷
修武郎杨肃德钦撰。白《左氏传》而下迄於陈、隋用兵事迹。庆元丁巳序。
△《汉兵编》二卷、《辨疑》—卷
姑苏潘梦旂天锡撰。
○历象类
△《周髀算经》二卷、《音义》一卷
题赵君卿注、甄鸾重述、李淳风等注释。《周髀》者,盖天之书也。称周公受之商高而以句股为术,故曰《周髀》。《唐志》有赵婴、甄鸾《注》各一卷,李淳风《释》二卷。今日君卿者,岂婴之字耶?《中兴书目》又云君卿名爽,盖本《崇文总目》。然皆莫详时代。甄鸾者,后周司隶也。《音义》者,假承务郎李籍撰。
△《星簿讚历》一卷
《唐志》称《石氏星经簿讚》。《馆阁书目》以其有徐、颍、婺、台等州名,疑后人附益。今此书明言依甘、石、巫咸氏,则非专石申书也。
△《乙巳占》十卷
唐太史令岐阳李淳风撰。起算上元乙已,故以名焉。
△《玉历通考经》三卷
李淳风撰。亦天文占也。《唐志》无之。
△《乾坤变异录》一卷
不著名氏。杂占变異。凡十七篇。
△《古今通占》三十卷
唐嵩高潜夫沛国武密撰。纂集黄帝、巫咸而下诸家及隋以前诸史《天文志》为此书。《景祐乾象新书》间取其说,《中兴馆阁书目》作《古今通占镜》,本《唐志》云尔。
△《景祐乾象新书》三十卷
司天春官正杨惟德等撰。
△《大宋天文书》十五卷
不著名氏。《馆阁书目》亦无之。意其为太史局见今施用之书,盖供报占验,大抵出此。
△《天经》十九卷
同州进士王及甫撰进。
△《天象法要》二卷
丞相温陵苏颂子容撰。元祐三年新造浑天成,记其法要而图其形象进之。
△《历代星史》一卷
不著名氏。钞集诸史《天文志》。
△《天文考异》二十五卷
昭武布衣邹淮撰。大抵袭《景祐新书》之旧。淮后入太史局。
△《二十四气中星日月宿度》一卷
此书传之程文简家,云得於荆判局。荆名大声,太史局官也。
△《天象义府》九卷
宜黄布衣应垕撰。其书考究精详,论议新奇,而多穿凿傅会。象垂於天,其曰某星主某事者,人實名之也。开辟之初,神圣在御,地天之通未绝,其必有得於仰观俯察之妙者,故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夫天岂谆谆然命之乎?如必一切巧为之说,而以为天意實然,则几於矫诬矣。
△《官历刻漏图》一卷、《莲花漏图》一卷
太常博士王普伯照撰。
△《唐大衍历议》十卷
唐僧一行作新历,草成而卒。诏张说与历官陈元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新史志》略见之。“十议”者,一《历本》、二《日度》、三《中气》、四《合朔》、五《卦候》、六《九道》、七《日晷》、八《分野》、九《五星》、十《日食》。大抵皆以考正古今得失也。《历志》略取其要,著於篇者十有二,曰《历本》,曰《中气》,曰《合朔》,曰《卦候》,曰《卦议》,曰《日度》,曰《九道》,曰《日食》,曰《五星》。盖《历议》之八篇,而分《卦候》为二,故共为九条。其《没灭盈缩》、《晷漏》、《中星》三条,则皆取之《略例》,余《历议日暑》,《分野》二篇,则具之《天文志》。嘉定辛末,辞科用为序题,有刘澹如者,尝得其书,白诡必在选中。而考官但据史文,初不知此书尚存於世也。以其篇次与史文不合,黜之。要之,史官因此书以述《志》,考官因《史志》以命题,当以此书为本而参考《志》之所载,乃为全善。
郭雍撰集《古历通议》,论诸家历云:“一行作历,上自刘洪之斗分、下及淳风之总法,前后五百余年,诸家所得历术精微之法,集其大成,以作《开元历》。此其所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尽善尽美矣。是以自宝应之后以迄於今,几五百年皆宗之,而不能易。语以上古圣人之术则又有问矣。
△《崇天历》一卷
司天夏官正权判监宋行古等撰。天圣二年上。学士晏殊序。国初有建隆《应天历》,次有《乾元历》、《仪天历》,详见《三朝史志》。太祖建隆《应天》,太宗太平兴国《乾元》,真宗咸平《仪天》,仁宗天圣《崇天》。
△《纪元历》三卷、《立成》一卷
姚舜辅撰。崇宁五年成。自《崇天》之后,有《明天历》、熙宁《奉元历》、元祐《观天历》。至崇宁三年,舜辅造新历,曰《占天》。未几,蔡京又令舜辅更造,用帝受命之年、即位之日,元起庚辰、日命己卯。上亲制序,颁之天下,赐名《纪元》。本朝承平,诸历略具正史志,不见全书。此二历近得之蜀人秦九韶道古,故存之。英宗治平《明天》,熙宁元年复《崇天》,熙宁七年《奉元》,哲宗元祐《观天》,徽宗崇宁《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