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东虢娄居中撰。临安药肆“金药臼”者,有子登第,以恩得初品官。赵忠定丞相跋其后。书凡六篇。大要以为食治则身治,此上工医未病之一术也。
△《治病须知》一卷
不知名氏。事论外证,以用药之次第为不能脉者设也。
△《五运指掌赋图》一卷
叶玠撰。
△《大观本草》三十一卷
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县尉艾晟作序,名曰《经史证类本草》。案:《本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旧经止一卷,药三百六十五种。陶隐居增《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注释为七卷。唐显庆又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谓之《唐本草》。开宝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种。蜀孟昶又尝增益,谓之《蜀本草》。及嘉祐中掌禹锡、林亿等重加校正,更为补注,以朱墨书为之别,凡新旧药一千八十二种,盖亦备矣。今慎微颇复有所增益,而以墨盖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本草衍义》十卷
通直郎寇宗奭撰。援引辨证,颇可观采。
△《绍兴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医官王继先等奉诏撰。绍兴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内司。每药为数语辨说,浅俚无高论。
△《本草节要》三卷、《明堂针灸经》二卷、《膏肓灸法》二卷
清源庄绰季裕集。
△《肘后百一方》三卷
晋葛洪撰。梁陶隐居增补。本名《肘后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药,凡八十六首,陶并七首,加二十二首,共为一百一首。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唐处士京兆孙思邈撰。自为之序,名曰《千金备急要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其前类例数十条,林亿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孙思邈撰《千余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
唐邺郡太守王焘撰。自为序,天宝十一载也。其书博采诸家方论,如《肘后》、《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之类,今无传者,犹间见於此书。大凡医书之行於世,皆仁庙朝所校定也。按《会要》:嘉祐二年,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以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并为校正、后又命孙奇、高保衡、孙兆同校正。每一书毕,即奏上,亿等皆为之序,下国子监板行。并补注《本草》、修《图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伤寒论》,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呜呼!圣朝仁民之意溥矣。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
太平兴国七年,诏医官使尚药奉御王怀隐等编集。御制序文。淳化三年书成。
△《王氏博济方》三卷
太原王衮撰。庆历七年序。
△《药准》一卷
潞公文彦博宽夫撰。所集方才四十首。以为依《本草》而用药则有准,故以此四十方为处方用药之准也。
△《孙氏传家秘宝方》三卷
尚药奉御太医令孙用和集。其子殿中丞兆,父子皆以医名,自昭陵时迄於熙丰,无能出其右者。元丰八年,兆弟宰为河东漕,属吕惠卿帅并,从宰得其书,序而刻之。兆自言为思邈之后。晁氏《读书志》作《孙尚秘宝方》,凡十卷。
△《灵苑方》二十卷
沈括存中撰。
△《苏沈良方》十卷
苏者东坡,沈即存中也。不知何人所录。其间“辨鸡舌香”一段,言《灵苑》所辨,犹有未尽者。《馆阁书目》别有《沈氏良方》十卷、《苏沈良方》十五卷,而无《灵苑方》。
△《正俗方》一卷
知虔州长乐刘彝执中撰。以虔俗信巫,无医药,集此方以教之。
△《奉亲养老书》一卷
泰州兴化令陈直撰。元丰中人。
△《养生必用书》三卷
灵泉山初虞世和甫撰。绍圣丁丑序。
△《尊生要诀》二卷
即初虞世《四时常用要方》。有卢山陈淮者,复附益焉。
△《宠氏家藏秘宝方》五卷
蕲水庞安时安常撰。安时以医名世,所著书传於世者,惟《伤寒论》而已。此书南城吴炎晦父录以见遗。
△《伤寒微旨论》二卷
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当时名医也。其书颇有发明。
△《钱氏小儿药证真诀》三卷
太医丞东平钱乙仲阳撰。宣教郎大梁阎季忠集。上卷言证,中卷叙尝所治病,下卷为方。季忠亦颇附以己说,且以刘斯立所作仲阳传附於末,宣和元年也。
△《小儿班疹论》一卷
东平董汲及之撰。钱乙元祐癸酉题其末。
△《脚气治法》一卷
董汲撰。
△《指迷方》三卷
考城王贶子亨撰。吴丞相敏为之序。贶为南京名医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医得幸,至朝请大夫。
△《伤寒救俗方》一卷
宁海罗适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药。虽以药施人,多愈,遂以方书召医参校刻石,以救迷俗。绍兴中有王世臣彦辅者,序之以传。
△《南阳活人书》十八卷
朝奉郎直秘阁吴兴朱肱翼中撰。以张仲景《伤寒方论》,各以类聚,为之问答。本号《无求子伤寒百问方》,有武夷张藏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阳人,而“活人”者,本华陀语也。肱,秘丞临之子,中书舍人服之弟,亦登进士科。
△《九籥卫生方》三卷
宣和宗室忠州防御使士纡撰。
△《治风方》一卷
张耒文潜所传。凡三十二方。
△《小儿医方妙选》三卷
成安大夫惠州团练使张涣撰。凡四百二十方。涣五世为小儿医,未尝改科。靖康元年自为之序。
△《鸡峰备急方》一卷
太医局教授张锐撰。绍兴三年为序。太抵皆单方也。
△《产育保庆集》一卷
濮阳李师圣得《产论》二十一篇,有其说而无其书。医学教授郭稽中以方附论诸之末,遂为全书。近时括苍陈言尝评其得失於《三因方》,婺医杜者又附益之,颇为详备。
△《本事方》十卷
维扬许叔微知可撰。绍兴三年进士第六人。以药饵阴功见於梦寐,事载《夷坚志》晚岁,取平生已试验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此书,取“《本事诗诃》”之例以名之。
△《伤寒歌》三卷
许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皆未见。
△《指南方》二卷
蜀人史堪载之撰。凡三十一门,各有论。
△《杨氏方》二十卷
枢密杨倓子靖以家藏方一千一百十有一首刻之当涂,世多用之。
△《本草单方》三十五卷
工部侍郎宛丘王俣硕父撰,取《本草》诸药条下所载单方,以门类编之,凡四千二百有六方。
△《何氏方》二卷
太常博士括苍何偁德扬撰。
△《洪氏方》一卷
鄱阳洪氏。
△《莫氏方》一卷
刑部郎中吴兴莫伯虚致道刻《博济方》於永嘉,而以其家藏《经验方》附於后。
△《备急总效方》四十卷
知平江府溧阳李朝正撰。大抵皆单方也。
△《是斋百一选方》三十卷
山阴王璆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选之精也。
△《三因极一方》六卷
括苍陈言无择撰。“三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说出《金匮要略》。其所述方论,往往皆古书也。
△《小儿保生方》三卷
左司郎姑孰李柽与几撰。
△《伤寒要旨》二卷
李柽撰。列方於前而类证於后,皆不外仲景。
△《汉东王氏小儿方》三卷
不著名。
△《幼幼新书》五十卷
直龙图阁知潭州刘昉方明撰。集刊未毕而死,除璹寿卿以漕蹑郡,趣成之。
△《大衍方》十二卷
朝散大夫孙绍远稽仲撰。凡药当豫备者四十九种,故名“大衍”。所在易得者不与焉。诸方附於后。
△《海上方》一卷
不著名氏。括苍刻木。《馆阁书目》有此方,云乾道中知处州钱竽编。
△《集效方》一卷
南康守李观民集。
△《胎产经验方》一卷
陆子正撰集。
△《叶氏方》三卷
太社令延平叶大廉撰。
△《胡氏方》一卷
不著名。
△《传信适用方》二卷
称拙庵吴彦夔。淳熙庚子。
△《陈氏手集方》一卷
建安陈抃。
△《选奇方》十卷、《后集》十卷
青田余纲尧举撰。
△《伤寒泻痢要方》一卷
直龙图阁长乐陈孔硕肤仲撰。
△《汤氏婴孩妙诀》二卷
东阳汤衡撰。衡之祖民望,精小儿医。有子曰麟,登科。衡,麟之子,尤邃祖业,为此书九十九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卷
库部郎中陈师文等校正。凡二十一门、二百九十七方,其后时有增补。
△《诸家名方》二卷
福建提举司所刊市肆常货而局方所未收者。
△《易简方》一卷
永嘉王硕德肤撰。增损方三十首,■〈口父〉咀药三十品,市肆常货圆子药十种,以为仓卒应用之备。其书盛行於世。
△《四时治要方》一卷
永嘉屠鹏时举撰。专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之类,杂病不与焉。
△《治奇疾方》一卷
夏子益撰。凡三十八道,皆奇形怪证,世间所未见者。
△《伤寒证类要略》二卷、《玉鉴新书》二卷
汴人平尧卿撰。专为伤寒而作。皆仲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疮疹证治》一卷
金华谢天锡撰。
△《产宝诸方》一卷
不著名氏。集诸家方,而以《十二月产圆》冠之。
△《纂要备急诸方》一卷
不知何人集。皆仓卒危急所须乐及杂术也。
△《摘要方》一卷
《伤寒十劝》及《危证十病》,末载《托里十补散方》。
△《刘涓子神仙遗论》十卷
东蜀刺史李頔录。按《中兴书目》引《崇文总目》云宋龚庆宣撰。刘涓子者,晋末人,於丹阳县得《鬼遗方》一卷,皆治痈疽之法,庆宣得而次第之。今按:《唐志》有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书否?卷或一板,或止数行。名为十卷,实不多也。
△《卫济宝书》一卷
称东轩居士,不著名氏。治痈疽方也。
△《外科保安方》三卷
知兴化军亳社张允蹈家藏方。龚参政茂良、刘太史夙为之序、跋。
△《五发方论》一卷
不知名氏。亦吴晦父所录。
△《李氏集验背疽方》一卷
泉江李迅嗣立撰。凡五十二条,其论议详尽曲当。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
○音乐类
刘歆、班固虽以《礼》、《乐》著之六艺略,要皆非孔氏之旧也,然《三礼》至今行于世,犹是先秦旧传。而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乐章》既已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已录于《小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今从之,而著于子录杂艺之前。
△《乐府维录》一卷
唐国子司业段安节撰。
△《琴说》一卷
唐工部尚书李勉撰。
△《琴书》三卷
唐待诏赵惟暕撰。称前进士滁州全椒尉。
△《琴经》一卷
讬名诸葛亮。浅俚之甚。
△《琴说》一卷
唐待诏薛易简撰。衡州耒阳尉。
△《琴义》一卷
称野人刘籍撰。
△《琴三诀》一卷
称天台白云先生。
△《指诀》一卷
唐道士赵邪利撰。一名《弹琴古手法》。
△《琴操》一卷
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述所以命题之意。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似非全书也。
△《琴曲词》一卷
不知作者。凡十一曲。辞皆鄙俚。
△《琴史》六卷
吴郡朱长文伯原撰。唐、虞以来迄于本朝,琴之人与事备矣。
△《制瑟法》一卷
不知何人撰。
△《大胡笳十九拍》一卷
题陇西董庭兰撰,连刘商辞。又云祝家声、沈家谱,不可晓也。
△《琴谱》八卷
鄞学魏邸旧书有之,己卯分教传录,亦益以他所得谱。
△《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
参政历阳张严肖翁以善鼓琴闻一时,余从其子佖得此谱。
△《琴谱》十六卷
新昌石孝隆君大所录。
△《羯鼓录》一卷
唐婺州刺史南卓撰。
△《琵琶故事》一卷
段安节撰。
△《景祐乐府奏议》一卷
殿中丞致仕胡瑗翼之撰。
△《皇祐乐府奏议》一卷
胡瑗撰。
△《三圣乐书》一卷
宋祁子京撰。
△《景祐广乐记》八十卷
翰林院侍讲学士冯元等撰。阙八卷。景祐元年,判太常寺燕肃建言锺律不调,欲以王朴《律准》更加考详。诏宋祁与集贤校理李照共领其事,照言朴律太高,比之古乐,约高五律,遂欲改定大乐,制管铸锺,并引校理聂冠卿为检讨官,又诏元等修撰乐书,为一代之典。三年七月,书成。然未几,照乐废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