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不著名氏。皆叙宣仁临朝九年中制诰、表章、奏议之属。
△《四明尊尧集》一卷
司谏延平陈瓘莹中撰。专辨王安石《日录》之诬僭不孙,与配食坐像之为不恭。瓘初在谏省,未以安石为非,合浦所著《尊尧集》犹回隐不直,末乃悔之,复为此书。以谓蔡卞专用《日录》以修《神宗实录》,薄神考而厚安石,尊私史而压宗庙,以是编类其语得六十五条,总而论之。坐此羁管台州。
△《尊尧录》八卷
延平罗从彦仲素撰。从彦师事杨时,而李侗又师从彦,所谓南剑三先生者也。从彦当靖康初,以为本朝之祸,起於熙、丰不遵祖宗故事,故采四朝事为此录,及李沆、寇准、王旦、王曾、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司马光、程颢名辅巨儒十人言行,附於其后。末有《别录》一卷,专载司马光论王安石、陈瓘论蔡京奏疏,欲上之朝,不果。嘉定中,太守刘允济得其书奏之,且为版行。
△《本朝事实》三十卷
右承议郎李攸撰。
△《皇朝治迹统类》七十三卷
眉山彭百川叔融撰。略用袁枢《通鉴本末》条例,为《前集》四十卷,中兴后事为《后集》三十三卷。
△《皇朝事类枢要》二百五十卷
蜀人张和卿编集。为一百五十门。盖举子答策之具也。
△《东家杂记》二卷
右朝议大夫孔传撰。历代追崇先圣故事,及孔林古迹。传,盖先圣四十七世孙也。
△《长乐财赋志》十六卷
知漳州长乐何万一之撰。往在鄞学,访同官薛师雍子然,几案间有书一编,大略述三山一郡财计,而累朝诏令申明沿革甚详。其书虽为一郡设,於天下实相通。问所从得,薛曰:“外舅陈止斋修《图经》,欲以为《财赋》一门,后缘卷帙多,不果入。”因借录之,书无标目,以意命之曰《三山财计木末》。及来莆田,为郑寅子敬道之,郑曰:“家有何一之《长乐财赋志》,岂此耶?”复借观之,良是。其间亦微有增损,末又有《安抚司》一卷。并钞录附益为全书。
△《内治圣监》二十卷
起居舍人兼嘉王府赞读清江彭龟年子寿撰。取列圣修身齐家教子、训齐宗室、防制外戚宦官执御等事,以绍熙五年表上之。光宗称善,且曰:“祖宗家法最善,汉、唐所不及也。”
△《高宗圣政草》一卷
陆游在隆兴初奉诏修《高宗圣政》,草创凡例,多出其手,未成而去,私箧不敢留藁。他日追记得此,录之而书其后,凡二十条。
△《高宗孝宗圣政编要》二十卷
《高宗圣政》五十卷,《孝宗圣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所修,皆有御制序。此二帙,书坊钞节以便举子应用之储者也。
△《孝宗圣政》十二卷
亦书坊钞节,比前为稍详。
△《会稽和买事宜录》七卷
浙东帅鄱阳洪迈景卢、提举常平三山郑湜补之集。初,承平时,预买令下,守越者无远虑,凡一路州县所不受之数,悉受之,故越之额特重,以匹计者十四万六千九百,居浙东之半。人户百计规免,皆诡为第五等户,而四等以上户之害日益甚。於是有为亩头均科之说者,帅郑丙少嘉、宪邱崇宗卿、张诏君卿颇主之,由淳熙十一年以后略施行,而议者多以创科五等户为不便。参政李彦颖秀叔、尚书王希吕仲行先后帅越皆言之,而王画八事尤力。会光庙亦以为贻贫弱之害,户部尚书叶翥叔羽奏乞先减四万四千余匹,止以十万为额,而后议均敷。诏从之,仍令侍从集议,皆乞阙并诡挟。遂诏迈、湜措置,既毕,以施行次第类成此书,时绍熙元年也。
△《刘忠肃救荒录》五卷
王居仁撰,淳熙乙未,枢密刘珙共父帅江东救荒本末,嘉定乙亥真景元刻之漕司,以配富郑公《青社》之编,而以刘公行状、谥议附录於后。
△《西汉会要》七十卷、《东汉会要》四十卷
武学博士清江徐天麟仲祥撰。以二史所载汉家制度、典章,散於纪、传、表、志者,仿唐以来“会要”体,分门编纂,其用力勤矣。其言范蔚宗《志》藁,为谢俨蜡以覆车,刘昭因蔚宗遗绪注而补之。夫既曰蜡以覆车,安得复有遗绪?盖未考昭之所著,实司马绍统《续汉书志》也。仲祥,乙丑进士,世有史学。其世父梦莘商老著《北盟会编》,父得之恩叔为《左氏国纪》,兄筠孟坚作《汉官考》,皆行於世。
△《汉制丛录》三十二卷
袁梦麟应祥撰。以《二汉》所记典故,分门编类,凡二十五门。
△《平阳会》四卷
通直郎知平阳县汪季良子驷撰。平阳号难治,为淛东“三阳”之冠,季良治有声。乃以一邑财计,自两税而下,为二十一篇,终於岁会,旁通沿革,本末大略备矣。又为外篇五条,如砧基副本、催科检放及书手除科敷之类,以为此财用所从出也。季良,端明应辰之孙,佳士,且能吏也。得年不永,士论惜之。
△《唐昌计》二卷
知昌化县赵希■〈旡上土下〉克家撰。
直斋书录解题·卷六
○职官类
△《汉官仪》一卷、《续补》一卷
后汉军谋校尉汝南应邵仲远撰。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全书亡矣,李埴季允尝续补一卷。
△《汉官典仪》一卷、《续补》一卷
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礼式。《随志》有《汉官典职仪式》二卷。今存一卷,李埴亦补一卷。其续者皆出於史中采拾。
△《汉官旧仪》三卷
汉议郎东海卫宏敬仲撰。或云胡广。按宏本传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不名《汉官》。今此惟三卷,而又有《汉官》之目,未知果当时本书否?《唐志》亦无“官”字,旧在仪注类,以其载官制为多,故著於此。
△《唐六典》三十卷
题御撰,李林甫等奉敕注。按韦述《集贤记注》,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旨修《六典》,上手写白麻纸凡六条,曰理、教、礼、政、刑、事典,令以类相从,撰录以进。张说以其事委徐坚,思之历年,未知所适。又委毋煚、余钦、韦述,始以令式入六司,象《周礼》六官之制,其沿革并入注,然用功艰难。其后,张九龄又以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至今在书院,亦不行。今案《新书百官志》皆取此书,即太宗贞观六年所定官令也。《周官》六职视《周礼》六典,已有邦土、邦事之殊,不可考证,《唐志》内外官与周制迥然不同,而强名“六典”可乎?善乎范太史祖禹之言曰:“既有太尉、司徒、司空,而又有尚书省,是政出於二也;既有尚书省,而又有九寺,是政出於三也。”本朝裕陵好观《六典》,元丰官制尽用之,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颇以为悔云。
△《元和百司举要》二卷
唐宰相赵郡李吉甫弘宪撰。首称文班八十四司,四百六十员,武班二十六司,一百八十员,都计六百四十员。末称在京文武官及府县总三千七百九十九员。意者当时实数也。
△《具员故事》十卷
唐凤阁舍人梁载言撰。以唐官具员附之历代事迹。盖后人《职林》、《职官分纪》之类所从始也。或称《职总联珠》,《崇文总目》又作《具员事迹》。《中兴书目》惟有七卷,三卷阙。
△《官品纂要》十卷
唐乐安任戬撰。以官品令为主,而阶职、勋爵随品具列,历代沿革颇著其要。戬举进士不第。为此书当太和丁未。
△《御史台记》十二卷
唐殿中侍御史南阳韩琬茂贞撰。自唐初迄开元五年,御史姓名、行事及官制沿革,皆详著之。第八卷为琬著传,九卷以后为右台。右台创於武后,废於中宗,岁月盖不久也。末有杂说五十七条。
△《卸史塞故事》三卷
唐朝集使洺州录事参军李结撰。
结本名构,避光尧御讳。
△《御史台记》五卷
不知何人作。记本朝御史台事,至崇、观间。
△《集贤注记》三卷
唐集贤院学士京兆韦述撰。叙置院始末、学士名氏及院中故事。
△《史馆故事录》三卷
不著名氏。凡为六门,曰叙事、史例、编修、直笔、曲笔,而终之以杂录。末称皇朝广顺,则是周朝史官也。
△《翰林志》一卷
唐学士李肇撰。
△《承旨学士院记》一卷
唐承旨河南元稹微之撰。专载承旨姓名,自贞元二十一年郑絪,至元和十五年杜元颖,并稹为十二人。末又有李德裕、李绅、韦处厚三人。盖后人所益也。
△《翰林学士记》一卷
唐侍讲学士万年韦处厚德载撰。
△《翰林院故事》一卷
唐学士京兆韦执谊撰。
△《翰林学士院旧规》一卷
唐学士冯翊杨钜文硕撰。杂记院中事例及文书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庙,上至天地,用“伏惟尚飨”,岳、渎而降只曰“尚飨”,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则施之尊卑无别矣。钜,宰相收之子,其为学士在昭宗时。
△《重修翰林壁记》一卷
唐学士丁居晦撰。开元二年也。所记姓名迄于咸通,而独无天宝、大历学士,为不可晓。
△《金坡遗事》三卷
学士吴越钱惟演希圣撰。题名自建隆至天圣四年,凡四十七人;自开元而下合三百一十五人。其他典故,视前记详矣。
△《别书金坡遗事》一卷
学士澶渊晁迥昭远撰。因钱惟演寄示《遗事》,别书真宗待遇恩礼三则於后。
△《翰苑杂记》一卷
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撰。
△《续翰林志》一卷、《次续志》一卷
学士承旨梓潼苏易简太筒撰。以续唐李肇之书。其子耆又以其父遭遇恩礼之盛,续於其后。
△《翰苑群书》三卷
学士承旨鄱阳洪遵景严撰。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兴后题名共为一书,而以其所录遗事附其末,总为三卷。遵后至签枢,父皓、兄适、弟迈,四人入翰苑,可谓盛矣。
△《翰林遗事》一卷
洪遵撰。已见上录诸书所未及者。
△《掖垣丛志》三卷
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时为正字。
△《职林》二十卷
集贤院学士钱唐杨侃撰。咸平二年所序。有胡昉者,明道二年作后序,增益事实七百四十五条,而以新续标之。侃,端拱进士,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欧阳公其婿也,集中有墓志。
△《职官分纪》五十卷
富春孙逢吉彦同撰。大抵本《职林》而增广之,其条例精密,事实详备矣。秦少游序之,元祐七年也。
△《官制》、《学制》各一卷
司马光撰。
△《唐职林》三十卷
石埭尉维扬马永锡明叟撰。以《唐六典》为主,而附以新史所载事实,颇采传记歌诗之属。政和乙未天台左誉序。
△《朝集院须知》一卷
无名氏录承平时京朝官得替回朝见礼式。
△《皇宋馆阁录》五卷
不著名氏所记,止於元祐。《中兴馆阁书目》云秘合校理宋匪躬撰;又云共八门,原十五卷,存十一卷。今本止五卷,不见门类,前三卷又混而为一,意未必全书也。
△《蓬山志》五卷
秘书少监剑川罗畸畴老撰。凡十五门,崇宁四年序。
△《麟台故事》五卷
中书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中兴之初,复置馆职,俱为少蓬,采摭旧闻,参考裁定条上。既略施行,而为书十有二篇以进。俱在承平时,凡三入省,故其见闻为详。
△《中兴馆阁录》十卷、《续》十卷
秘书监天台陈骙叔进撰。淳熙中,骙长蓬山,与同僚录建炎以来事为此书。李焘仁父为之序。《续录》者,后人因旧文增附之。
△《续史馆故事》一卷
著作佐郎曲阿洪兴祖庆善撰。记国朝史馆事迹,以续旧编。
△《祖宗官制旧典》三卷
直龙图阁东莱蔡惇元道撰。大略以为元丰用官阶寄禄,虽号正名,而流品混淆,爵位轻滥,故以祖宗旧典与新制参稽并考而论其得失。元道,文忠公参政齐之姪孙,而翰林学士延庆之子,渡江卒於涪陵。尹和靖焞尝题其墓。
△《官制旧典正误》一卷
无名氏。
△《国朝官制沿革》一卷
黄琮元礼撰。
△《职官记》一卷
大理少卿张縯季长撰。专载新旧迁转之异,亦以寄禄为未然也。以上三家皆附蔡氏书后。縯,蜀人,陆务观与之厚善。
△《官制新典》十卷
熊克撰。其书以元丰新制为主,而元祐之略加通变,崇、政之恣为纷更,皆具列焉。
△《圣朝职略》二十卷
熊克撰。仿马永锡《唐职林》,考其废置因革,亦颇采故事,摘旧制诰中语附焉。其书犹草创未成,盖应用之具也。
△《宰辅拜罢录》二十四卷
史馆修撰范冲元长等撰。起建隆元年,止绍兴六年。宰相自范质至张浚,执政自赵普至折彦质,各记除授年月、训词,亦略叙在位本末於后。
△《国朝相辅年表》一卷、《续》一卷
同知太常礼院开封陈绎和叔撰。自建隆庚申迄治平丙午。《续》自丁未迄绍兴十四年,称臣易记,而不著姓,当是李易也,时方自给事中奉祠,其曰“私题臣绎之次”者,其书盖未必上,而私续之云尔。自后接於嘉定,则后人所益也。
△《职源》五十卷
大理司直金华王益之行甫撰。亦简牍应用之书,而专以今日见行官制为主。盖中兴以后,於旧制多所并省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