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卷蔡绦撰。条,京之爱子。京末年事皆出条。条兄攸既叛父,亦与绦不咸。此书大略为其父自解,而滔天之恶,终有不能隐盖者。其间所载宫闱禁密,非臣庶所得知,亦非臣庶所宜言,既出绦笔,事遂传世,殆非人力也。

  △《北征纪实》二卷

  蔡绦撰。叙伐燕本末。归罪童贯、蔡攸,亦欲为京文饰,然京之罪不可掩也。

  △《靖康要录》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自钦庙潜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

  △《朝野佥言》二卷

  不著名氏。有序。建炎元年八月《系年录》称夏少曾,未详何人。

  △《靖康传信录》一卷

  丞相李纲伯纪撰。丁未二月。

  △《靖康奉使录》一卷

  郑望之撰。

  △《靖康拾遗录》一卷

  何烈撰。又名草史。

  △《孤臣泣血录》三卷、《拾遗》一卷

  丁特起撰。

  △《裔夷谋夏录》七卷

  翰林学士新安汪藻彦章撰。

  △《陷燕记》一卷

  贾子庄撰。记燕山初陷事。子庄,不知其名,蔡靖客也。

  △《南归录》一卷

  直秘阁沈琯撰。亦记燕山事。

  △《靖康录》一卷

  太学生朱邦基撰。

  △《金人犯阙记》一卷

  草茅方冠撰。

  △《汴都记》一卷

  无名氏。

  △《靖康遗录》一卷

  太学生沈良撰。

  △《靖康野录》一卷

  无名氏。

  △《避戎夜话》一卷

  吴兴石茂良太初撰。

  △《靖康小史》一卷

  不著名氏。其末称名曰烈。即何烈《草史》也。

  △《痛定录》一卷

  不著名氏。

  △《悲喜记》一卷

  围城中人作书与所亲曰中美知府者,具述丧乱本末,自称名曰旸,皆不知何人也。

  尝见一书,名《皇旋陷虏记》,中间载秘书少监赵旸与姚太守书云云,虽无中美之称,恐即此书也。

  △《建炎中兴记》一卷

  耿延禧撰。

  △《建炎中兴日历》五卷

  宰相新安汪伯彦廷俊撰。叙元帅开府至南都践极。

  △《吕忠穆答客问》一卷

  宰相济南吕颐浩元直撰。

  △《吕忠穆勤王记》一卷

  左宣教郎臧梓撰。记建炎复辟事。

  △《渡江遭变录》一卷

  丞相上蔡朱胜非藏一撰。记苗、刘作难至复辟事。

  △《建炎复辟记》一卷

  无名氏。

  △《建炎通问录》一卷

  宣教郎傅雱撰。建炎初,李丞相纲所进。

  △《北狩闻见录》一卷

  干当龙德宫曹勋功显撰。勋扈从北狩,以徽庙御札,闻道走行在所,以建炎二年七月至南京。

  △《北狩行录》一卷

  蔡鞗、王若冲撰。

  △《戊申维扬录》一卷

  无名氏。

  △《维扬过江录》一卷

  尚书左丞叶梦得少蕴撰。

  △《己酉航海记》一卷

  中书合人李正民撰。又名《建炎居邠记》。

  △《建炎假道高丽录》一卷

  杨应诚撰。取道辽东,奉使金虏,不达而还。

  △《绍兴讲和录》二卷

  无名氏。

  △《乱华编》三十三卷

  知盱眙军东平刘荀子卿编。其前有小序数语云:“方敬塘割幽、燕遗契丹之日,孰知为本朝造祸之原哉!逮王安石创新法为辟国之谋,又孰知绍述者召祸之酷哉!”所集杂史、传记近三十种。荀,忠肃丞相诸孙也。

  △《元祐党籍列传谱述》一百卷

  龚颐正撰。以诸臣本传及志、状、家传、遗事之类集成之。其事迹微晦,史不可见者,则采拾诸书为之补传,凡三百九人,其阙者四人而已。淳熙中,史院取其书以修《四朝国史》。洪迈奏乞甄录,补和州文学,后赐出身。详见“编年类”。颐正,给事中原之曾孙也。

  △《绍兴正论》二卷

  序称潇湘野夫,不著名氏。录文武官不附和议及忤秦桧得罪者。

  △《绍兴正论小传》二十卷

  宗正寺主簿鄞楼昉旸叔撰。以《正论》中姓名,仿《元祐党传》为之。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直秘阁清江徐梦莘商老撰。辑诸书二百余家,分上、中、下。上为政、宣二十五卷,中为靖康七十五卷,下为炎、兴百五十卷。

  △《北盟集补》五十卷

  梦莘以前书诠载不尽者五家,续编次於中、下二帙,以补其阙。靖康、炎、兴各为二十五卷。

  △《中兴十三处战功录》一卷

  参政眉山李璧季章撰。中兴以来,御寇立功惟此十三处,编为一书,所谓司勋藏其贰者也。开禧乙丑,北事将作,其书成。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乙集》共四十卷

  李心传撰。上自帝系、帝德、朝政、国典,下及见闻琐碎,皆录之。盖南渡以后野史之最详者。

  △《西陲泰定录》九十卷

  李心传撰。记吴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为三十七卷。其后蜀事益多,又增修至辛巳之冬,通为九十卷。仍颇用太史公年表例,并记国家大政令、边防大节目。首尾二十年。

  ○典故类

  △《贞观政要》十卷

  唐吴兢撰。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按《新旧书》列传,兢未尝为此官,而书亦不记岁月。但其首称良相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亦未详为何人。《馆阁书目》云神龙中所进,当考。

  △《魏郑公谏录》五卷

  唐尚书吏部郎中琅邪王綝撰。綝,字方庆,以字行。相武后,其为吏部当在高宗时。《馆阁书目》作王琳,误也。所录魏公进谏奏对之语,又名《魏文贞公故事》。

  △《翰林盛事》一卷

  唐剡尉常山张著处晦撰。纪儒臣盛事,自武德中迄于天宝。首载张文成七登科者,即著之祖也。

  △《衣冠盛事》一卷

  唐武功苏特撰。

  △《李司空论事》一卷

  唐大中史官蒋偕录。司空者,李绛深之,元和宰相也。

  △《太和辨谤略》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撰。初,宪宗命令狐楚等为《元和辨谤略》十卷,录周、秦、汉、魏迄隋忠贤罹谗谤事迹。德裕等删其繁芜,益以唐事,裁成三卷,太和中上之。集贤学士裴潾为之序。元和书今不存,《邯郸书目》亦止有前五卷。

  △《秦传玉玺谱》一卷

  题博陵崔逢修,协律郎严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德谟润色。

  △《国玺传》一卷、《传国玺记》一卷

  《传》,无名氏所记,止唐肃宗。《记》,称严士元,与前大同小异。

  △《玉玺杂记》一卷

  徐景撰。乾元元年七月记。《唐志》有徐景《玉玺正录》,即此书也。

  △《楚宝传》一卷

  杜确撰。肃宗乾元二年,楚州尼真如献宝事。

  △《八宝记》一卷

  无名氏。大观二年。

  △《唐文宗朝备问》一卷

  不著名氏。杂录唐朝典故。

  △《通典》二百卷

  唐宰相京兆杜佑君卿撰。采《五经》、群史、历代沿革废置、群士论议,迄於天宝,凡为八门,曰《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贞元中表上之,李翰为之序。初,刘秩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为未尽,广而成之。

  △《续通典》二百卷

  翰林学士承旨大名宋白太素等撰。咸平三年奉诏,四年九月书成。起唐至德初,迄周显德末。王钦若言杜佑《通典》上下数千载,为二百卷,而其中四十卷为开元礼。今之所载二百余年,亦如前书卷数,时论非其重复。

  △《国朝通典》二百卷

  不著名氏,或言魏鹤山所为,似方草创未成书也。凡通典、会要,前志及《馆阁书目》皆列之类书。按通典载古今制度沿革,会要专述典故,非类书也。

  △《唐会要》一百卷

  司空平章事晋阳王溥齐物撰。初,唐德宗时,苏冕撰四十卷,武宗朝,崔铉续四十卷,至是溥又采宣宗以降故事,共成百卷。建隆二年正月上之。按《唐志》苏冕《会要》四十卷,《续会要》四十卷,杨绍复等撰,崔铉监修。而《会要》称杭州刺史苏弁与兄冕纂国朝故事为是书。弁聚书至二万卷,次於集贤、芸阁。弁字元容,武功人,武后宰相良嗣之从孙。冕仕为京兆士曹,弁判度支,以腐粟给边坐贬,冕亦废。

  △《五代会要》三十卷

  王溥撰。

  △《六朝国朝会要》三百卷

  监修国史华阳王珪禹玉撰。始,仁宗命纂修,自建隆至庆历四年,成八十五卷。熙宁三年,珪为学上承旨乞续修至熙宁十年,总二十一类,八百五十五门,旧书亦略增损,为三百卷。

  △《政和重修国朝会要》百十卷

  先是王禹玉监修,自建隆至熙宁,凡三百卷。崇宁中重修,仅成《吉礼》百十卷,政和进呈。余四类,编治垂成,宣和庚子罢局,遂成散漫。绍兴间,少蓬程俱申请就知桂州许中家借抄之。许中尝与崇宁修书,故存此本,得以备中禁之采录。今重修本题淮康军节度使充礼制局详议官蔡攸等奉敕重修。

  △《续会要》三百卷

  监修仙井虞允文并甫等上。自绍兴十年编修,起元丰元年,迄靖康之末。乾道六年书成。

  △《中兴会要》二百卷

  监修晋江梁克家叔子等上。乾道六年,既进《续会要》,有旨自建炎元年续修,止绍兴三十二年。九月成书。

  △《国朝会要总类》五百八十八卷

  李心传所编,合三书为一。刻於蜀中,其板今在国子监。

  △《三朝宝训》三十卷

  翰林学士李淑等撰。天圣五年,监修国史青社王曾孝先奏,乞用唐吴兢《贞观政要》故事,取三朝圣语、政事及臣僚奏对不入正史者,别为一书,与《国史》、《实录》并行。至十年书成,诏以“宝训”为名。其后进读於迩英、延义。今《馆阁书目》以为二十卷,富弼所上者,非也,乃《政要》尔。

  △《三朝训鉴图》十卷

  学士李淑、杨伟等修纂。庆历八年,伟初奉旨检讨三朝事迹,乞与淑共编,且乞制序。皇祐元年书成。顷在莆田,有售此书者,亟求观之,则已为好事者所得,盖当时御府刻本也。卷为一册,凡十事,事为一图,饰以青赤。亟命工传录,凡字大小、行广狭、设色规模,一切从其旧,敛衤任铺观,如生庆历、皇祐间,目睹圣作明述之盛也。按《馆阁书目》载此书云绘采皆阙,至《续书目》乃云得其全。未知果当时刻本乎,抑亦摹传也?

  △《三朝政要》二十卷

  宰相河南富弼彦国撰。庆历三年,弼为枢副,上言选官置局,以三朝典故分门类聚,编成一书,以为模范。命王洙、余靖、孙甫、欧阳修同共编纂,四年书成,名《太平故事》,凡九十六门,每事之后各释其意。至绍兴八年,右朝议大夫吕源得旧印本,刊正增广,名《政要释明策备》上之於朝。《馆阁书目》指《政要》为《宝训》,非也。

  △《两朝宝训》二十卷

  礼部郎中长乐林希子中编进,用天圣故事也。元丰六年表上。

  △《仁皇训典》六卷

  翰林侍讲范祖禹撰。元祐八年经筵所上。凡三百十七条,大略亦用“宝训”体。

  △《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

  丞相饶阳李虻明叔在翰苑时所纂。

  △《朝制要览》五十卷

  (屯)田郎中宋咸撰。此书传於陆放翁氏,放翁书其后曰:“先君会稽公晚岁喜观,间为子弟讲论因革,率至夜分。”会稽公者,其父宰元钧也。其书作於嘉祐中,皆国初故宝,观之使人有感焉。

  △《景德会计录》六卷

  丞相吴郡丁谓谓之撰。时为三司使。序言岁收两京十七路帐籍四万四百有七,日入疾徐事一千五百,文移倍之。仿李吉甫《国计簿》、贾耽《国要图》,总其目得四十,列为六卷,一《户赋》,二《郡县》,三《课入》,四《岁用》,五《禄食》,六《杂记》。大抵取景德中一年为准。

  △《皇祐会计录》六卷

  枢密信都田况元均权三司使时所撰。仿景德之旧,取一岁最中者为准。又为《储运》一篇,以补其阙。

  △《春明退朝录》三卷

  龙图阁直学士常山宋敏求次道撰。所记多故实。其父宣献公绶居第在春明坊,如晁氏称昭德也。

  △《先朝政范》一卷

  直集贤院徂徕石介守道编进。自《任将》至《悔过》凡十二篇。

  △《尊号录》一卷

  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大意以为徽号夸诩非古,而我祖宗往往谦逊不居,犹愿超然远览,尽屏前号。其爱君以德者欤?至神宗遂却不受,至於今行之。

  △《辅弼名对》四十卷

  天禧中前进士刘颜编。自汉迄五代为四十门。

  △《青社赈济录》一卷

  丞相富文忠公弼,青州捄荒施行文牍也。

  △《元丰问事录》二卷

  光禄寺丞李德刍撰。德刍,邯郸李淑之子,元丰中为详定官制检讨文字,诏旨所问奏藁,录为此书。

  △《官制局纪事》一卷

  李德刍奉旨编。录置局以来命官等事。

  △《中书备对》十卷

  太常丞检正户房公事管城毕仲衍夷仲撰。凡一百二十五门,附五十八事。

  △《吕申公掌记》一卷

  丞相申国吕公著晦叔撰。在相位所记人材已用、未用名姓,及事当行、已行条目。

  △《元祐荣观集》五卷

  左朝奉大夫权太学正汪浃撰。记元祐六年视学本末,并群臣所上诗、赋、颂、表之类。张舜民芸叟为之序。

  △《泰陵故事》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