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新修南唐书》十五卷

  宝谟阁待制山阴陆游务观撰。采获诸书,颇有史法。

  △《前蜀纪事》二卷

  后蜀学士毛文锡平珪撰。起广明庚子,尽天福甲子,凡二十五年。文锡,唐太仆卿龟范之子,十四登进士第,入蜀,仕建至判枢密院,随衍入洛而卒。

  △《后蜀纪事》二卷

  直史馆太常博士董淳撰。惟记孟昶事。

  △《蜀梼杌》十卷

  殿中侍御史里行新建张唐英次功撰。唐英自号黄松子,南英天觉之兄也。

  △《吴越备史》九卷

  吴越掌书记范垌、巡官林禹撰。按《中兴书目》,其初十二卷,尽开宝三年,后又增三卷,至雍熙四年。今书止石晋开运,比初本尚阙三卷。

  △《吴越备史遗事》五卷

  全州观察使钱俨撰。俶之弟也。其序言《备史》亦其所作,讬名林、范,而遗名坠迹,殊闻异见,阙漏未尽者,复为是编。时皇宋平南海之二年吴兴西斋序。盖开宝五年也。俨以三年代其兄偡刺湖州。

  △《闽中实录》十卷

  周显德中,扬州永贞县令蒋文恽记王审知父子及将吏、儒士、僧道事迹,末亦略及山川土物。

  △《闽王列传》一卷

  秘书监晋江陈致雍撰。二世七主,通六十年。

  △《闽王事迹》一卷

  不知何人作。卷末称光启二年至天圣九年,一百三十八年。其所记颇详。

  △《三楚新录》三卷

  知贵州修仁县周羽冲撰。上卷为湖南马殷,中卷为武陵周行逢,下卷为荆南高季兴。

  △《湖南故事》十卷

  不知作者。记马氏至周行逢事。《馆阁书目》作十三卷,盖为列传十三篇,其实十卷也。文辞鄙甚。

  △《五国故事》二卷

  不知作者。记吴、蜀、闽、汉诸国事。

  △《九国志》五十一卷

  右正言知制诰祁阳路振子发撰。九国者,谓吴、唐、二蜀、东南二汉、闽、楚、吴越,各为世家、列传,凡四十九卷。末二卷为北楚,书高季兴事,张唐英所补撰也。

  △《十国纪年》四十卷

  刘恕撰。十国者,即前九国之外,益以荆南,张唐英所谓北楚也。

  △《天下大定录》一卷

  殿中丞通判桂州王举撰。景祐间人。始高季兴,终刘继元。其所记疏略,独江南稍详。书本十卷,今但为一卷,恐非全书也。

  △《阴山杂录》十六卷

  不著名氏。莆田郑氏《书目》云赵志忠撰。志忠者,辽中书舍人,得罪於宗真,挺身来归。欧公《归田录》云,志忠本华人,自幼陷虏,为人明敏,在虏中举进士至显官,归国,能述虏中君臣世次、山川风物甚详。今观此书,可概见矣。

  △《燕北杂录》五卷、《西征寨地图》附

  思卿武珪记。嘉祐六年,宫苑使知雄州赵进於朝。珪自契丹逃归,事见《国史传》。

  △《契丹录》一卷

  即《阴山杂录》之首卷也。

  △《匈奴须知》一卷

  归明人田纬编次。录契丹地理官制。

  △《辨鴂录》一卷

  不著名氏。契丹译语也。凡八篇。

  △《虏廷须知》一卷

  左藏库副使知安肃军陈昉撰:熙宁元年,集贤校理郑穆为之序,凡二十一条目。

  △《西夏须知》一卷

  内殿承制鄜延都监刘温润撰。凡十五条目。

  △《金人亡辽录》二卷

  燕山史愿撰。或称《辽国遗事》。

  △《松漠记闻》二卷

  徽猷阁直学士鄱阳洪皓光弼撰。皓奉使留敌中录所闻杂事。

  △《征蒙记》一卷

  金人明威将军登州刺史李大谅撰。建炎巨寇之子,随其父成降金者也;所记家人跳梁,自其全盛时,已不能制矣。

  △《金国志》二卷

  承奉郎张棣撰。淳熙中归明人,记金国事颇详。

  △《金国志》一卷

  不著名氏。似节略张棣书。其末又杂录金国事宜,及海陵以后事。

  △《金国节要》三卷

  右从事郎兖人张汇东卿撰。宣和中随父官保州,陷金十五年,至绍兴十年归朝。

  △《伪楚录》二卷

  不著名氏。

  △《伪齐录》二卷

  不著名氏。

  △《金人南迁录》一卷

  称伪著作郎张师颜撰。顷初见此书,疑非北人语,其间有晓然傅会者,或曰华岳所为也。近扣之汴人张总管翼,则云岁月皆牴牾不合,益证其妄。

  ○杂史类

  △《越绝书》十六卷

  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越绝之义曰:“圣人发一隅,辩士宣其辞;圣文越於彼,辩士绝於此。”故题曰“越绝”。虽则云然,而终未可晓也。

  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绝者,绝也,绝恶反之於善。越专其功,故曰“越绝”,并见本书。文简批编尾云:《越绝书》讹不可读,如乐架之有哑锺。渔父辞剑事,见於此书。

  △《战国策》三十卷

  司马迁《史记》所本,刘向所校者也。但无撰人名氏。后汉高诱注。自东周至中山十二国,凡三十三篇。

  △《鲍氏校定战国策》十卷

  尚书郎括苍鲍彪注。以西周正统所在,易为卷首。其注凡四易藁乃定。

  △《九州春秋》九卷

  晋司马彪绍统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青、荆、扬、梁、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

  △《华阳国志》二十卷

  晋散骑常侍蜀郡常璩道将撰。志巴、蜀地理、风俗、人物及公孙述、刘焉、刘璋、先后主以及李特等事迹。末卷为《序志》,云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

  △《后魏国典》三十卷

  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行冲以系出拓跋,乃撰《魏典》三十篇,文约事详,学者尚之。此本从莆田刘氏借录,卷帙多寡不同,岁月首尾不具,殆类钞节,似非全书。

  △《大业杂记》十卷

  唐著作郎杜宝撰。纪炀帝一代事。序言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缝阙漏。

  △《建康实录》二十卷

  唐许嵩撰。载吴、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建康者,编年附传,大略用实录体。

  △《行在河洛记》十卷

  唐宰相尉氏刘仁轨正则撰。记李密、王世充事。末二卷记隋都城、宫殿、池苑。按《唐志》作《行年记》二十卷。

  △《河洛春秋》二卷

  唐洋州司功包谞撰。记安史之乱。

  △《明皇杂录》一卷

  唐校书郎郑处诲撰。杂记明皇时事。大中九年序。处诲,太和八年进士也。

  △《开天传信记》一卷

  唐吏部员外郎郑檗撰。杂记开元、天宝时事。

  △《安禄山事迹》三卷

  唐华阴尉姚汝龙撰。

  △《开元升平源》一卷

  唐史官吴兢撰。叙姚崇十事。

  △《庐陵王传》一卷

  唐彭王傅会稽徐浩季海撰。叙狄仁杰五王事。

  △《奉天录》四卷

  唐赵元一撰。起建中四年泾原叛命,终兴元元年克复神都。

  △《燕南记》三卷

  唐恒州司户魏郡谷况撰。专记成德一镇事。自建中二年至太和七年,起张孝忠,终王承元。古语有“燕南垂,赵北际”,今以其在燕之南,故名。然河北诸镇连叛事迹,大略具矣。

  △《建中河朔记》六卷

  唐李公佐撰。序言与从弟正封读国史至建中、贞元之际,序述河朔故事,未甚详备,以旧闻於老僧智融及谷况《燕南记》所说略同,参错会要,以补史阙。

  △《邠志》三卷

  唐殿中侍御史凌准宗一撰。邠军即朔方军也。此本从盱江晁氏借录,其末题曰:“文忠修《唐史》,求此书不获,今得於忠宪范公之孙伯高。其中尚多误,当访求正之。绍兴乙丑晁公酂。”

  △《凉国公平蔡录》一卷

  唐山南东道掌书记郑澥蕴士撰。凉国公者,李愬也。

  △《国史补》三卷

  唐学士李肇撰。

  △《大唐新语》十三卷

  唐江都县主簿刘肃撰。自武德迄大历,分类编纂,凡三十类。元和丁亥岁序。

  △《太和野史》三卷

  不著名氏。但称大中戊辰陈郡袁涛序。自郑注而下十七人,本共为一轴“涛分之为三卷。

  △《太和摧凶记》一卷

  文与上同,而不分卷,岂其初本耶?

  △《野史甘露记》二卷

  不著名氏。上卷记甘露之祸,下卷叙诸臣本末。

  △《乙卯记》一卷

  唐布衣李潜用撰。末又有吴郡李實者,述训、注本谋附益之。乙卯者,太和九年也。

  △《两朝献替记》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饶撰。叙文、武两朝相位奏对事迹。

  △《会昌伐叛记》一卷

  李德裕撰。记平泽潞事。

  △《次柳氏旧闻》一卷

  李德裕撰。记柳芳所闻於高力士者,凡十七条。上元中,芳谪黔中,力士徙巫州。芳从力士问禁中事。德裕父吉甫从芳子冕闻之。

  △《四夷朝贡录》十卷

  唐给事中渤海高少逸撰。会昌中,宰相李德裕以黠戛斯朝贡,莫知其国本原,诏为此书。凡二百一十国,本二十卷,合之为十卷。

  △《东观奏记》三卷

  唐右补阙裴延裕膺余撰。记宣宗朝事,凡八十九条。

  △《贞陵遗事》二卷、续一卷

  唐中书舍人令狐澄撰。吏部侍郎柳玭续之。澄所记十七事,玭所续十四事。

  △《咸通庚寅解围录》一卷

  唐成都少尹张云景之撰。言南诏围城扞御事。

  △《金銮密记》三卷

  唐翰林学士承旨京兆韩偓致尧撰。具述在翰苑时事,危疑艰险甚矣。昭宗屡欲相之,卒不果而贬,竟终於闽。非不幸也,不然与崔垂休辈骈肩就戮於朱温之手矣。

  △《广陵妖乱志》三卷

  唐晋阳郑延晦撰。言高骈、吕用之、毕师铎等事。

  △《汴水滔天录》一卷

  唐左拾遗王振撰。言朱温篡逆事。

  △《朱梁兴创遗编》二十卷

  梁宰相冯翊敬翔子振撰。自广明巢贼之乱、朱温事迹,迄於天祐弑逆,大书特书,不以为愧也。其辞亦鄙俚。

  △《庄宗召祸记》一卷

  后唐中书舍人黄彬撰。

  △《三朝见闻录》八卷

  不知作者。起乾符戊戌,至天祐末年,及庄宗中兴,后唐、河东事迹。三朝者,僖、昭、庄也。其文直述多鄙俚。

  △《大唐补记》三卷

  南唐程匡柔撰。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年代纪》,述神尧,止宣宗。匡柔袭《三百年历》,补足十九朝。起咸通戊子,止癸巳,附璐书中。乾符以后备存《补纪》。末有《后论》一篇,文辞虽拙,论议亦正。

  △《贾氏备史》六卷

  汉谏议大夫贾纬撰。叙石晋祸乱,每一事为一诗系之。

  △《晋太康平吴记》二卷

  周兵部尚书张昭撰。世宗将讨江南,昭采晋武平孙皓事迹,为书上之。

  △《晋朝陷蕃记》四卷

  宰相大名范质文素撰,据莆田郑氏《书目》云尔。本传不载,故《馆阁书目》云不知作者。未悉郑氏何所据也。

  △《五代补录》五卷

  寻阳陶岳撰。每代为一卷,凡一百七条。岳,雍熙二年进士。

  △《五代史阙文》一卷

  翰林学士巨野王禹偁无之撰。

  △《建隆遗事》一卷

  王禹偁撰。其记陈桥驿前戒誓诸将事元出熙陵,而序文云近取《实录》,入禁中亲自笔削。然则此书之作,诚有谓也。《邵氏闻见录》亦尝表而出之,而或者亦辨此书之伪,是见於王明清《挥麈录》者,尤有据,当考。

  △《甘陵伐叛记》一卷

  题文升撰,不知何人。末有论,称甘陵人苏朔为余言其大父庆历中陷贼,亲见则初叛时事。按《中兴书目》有《甘陵诛叛录》,称殿中丞王起撰。起时为文彦博幕客。然则别自一书也。

  △《涑水记闻》十卷

  司马光撰。此书行於世久矣,其间记吕文靖数事,吕氏子孙颇以为讳,盖尝辨之以为非温公全书。而公之曾孙侍郎伋季思遂从而实之,上章乞毁板。识者以为讥。

  △《书壬戌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其记永乐之事甚详。

  △《逸史》二十卷

  丞相杨羡蒋芾子礼撰。其曾祖魏公之奇颍叔所记《逸史》,殆数百册,兵火散失,捃摭遗藁,得六百六十事,为十九门。淳熙改元书成,为之序。

  △《林氏野史》八卷

  同知枢密院长乐林希子中撰。希不得志於元祐,起从章惇,甘心下迁西掖,草诸贤谪词者也。而此书记熙宁、元丰以来事,颇平直,不类其所为。或言此书作於元祐之前,其后时事既变,希亦随之,书藏不毁。久而时事复变,其孙懋於绍兴中始序而行之耳。

  △《元和录》三卷

  池州石埭县尉维扬马永明叟撰。自元和三年牛、李对策,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绹罢相,唐朋党本末具矣。永锡尝著《唐职林》、《实宾录》等书,崇、观、政和间人也。又有马永卿大年者,从刘元城游,大观三年进士,当是其群从。《馆阁书目》以永锡为唐人,大误也。

  △《邵氏辨诬》三卷

  右奉直大夫河南邵伯温子文撰。专辨绍圣群小诬谤宣仁事本末。绍兴中,其子待制溥上之。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邵伯温撰。多记国朝事。又有《后录》三十卷,其子溥所作,不专纪事。在子录小说类。

  康节两孙溥、博。尝见川本《邵氏闻见后录》,名博,今作溥,未知直斋何所据?恐博是。盖刊本不应误也。

  △《国史后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