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唐高祖实录》二十卷

  唐给事河东敬播撰。案《志》称房玄龄监修,许敬宗删改。今本首题监修国史许敬宗奉敕定,而第十一卷题司空房玄龄奉敕撰,不详其故。

  △《唐太宗实录》四十卷

  案《艺文志》有《今上实录》二十卷,敬播等撰,房玄龄监修。又有长孙无忌《太宗实录》四十卷。今本惟题中书令许敬宗奉敕撰。盖敬宗当高宗时用事,以私意窜改国史。《中兴书目》言之详矣。但今本既云许敬宗撰,而以为恐止是玄龄、无忌所进,则不可考也。

  △《唐高宗后修实录》十九卷

  唐左散骑常侍彭城刘知几子玄、恒王傅汴州吴兢撰。案《志》,令狐德棻撰,止乾封。知几续成之。故号“后修”。书本三十卷,今阙十一卷。

  △《唐则天实录》二十卷

  吴兢撰。案《志》,魏元忠等撰,刘知几、吴兢删正。今惟题兢撰。武氏罪大恶极,固不应复入唐庙,而题主犹有“圣帝”之称,至开元中,礼官有言,乃去之。武氏不应有实录,犹正史之不应有本纪。皆沿袭《史》、《汉》吕后例。惟沈既济之论为正,而范氏《唐鉴》用之。《唐鉴》中宗嗣圣元年书至二十一年(案神龙元年),黜武后光宅至长安并不用。

  △《唐中宗实录》二十卷

  吴兢撰。

  △《唐睿宗实录》十卷

  刘知几撰。《志》有二录,五卷者为吴兢。今此十卷,当是知几也。《馆阁书目》亦别有五卷者。

  △《唐玄宗实录》一百卷

  题元载撰。盖左拾遗令狐峘所为,而载以宰相监修也,史称事多漏略,拙於取弃,不称良史。峘,德棻五世孙也。

  △《唐肃宗实录》三十卷

  亦元载监修,不见史官姓名。

  △《唐代宗实录》四十卷

  令狐峘撰。尤为漏略,不立房琯传,不载颜真卿事迹。

  △《唐建中实录》十卷

  唐史馆修撰吴郡沈既济撰。其书止於建中二年十月,既济罢史官之日。

  △《唐德宗实录》五十卷

  称裴垍撰。亦监修宰相也。案《志》,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垍,字弘中,河东人。

  △《唐顺宗实录》五卷

  唐史馆修撰韩愈撰。见愈《外集》。案《志》称韩愈、沈传师、宇文籍撰,李吉父监修。《新史》谓议者哄然不息,卒窜定无完篇,以阉官恶其书禁中事切直故也。

  △《唐宪宗实录》四十卷

  题路隋撰。隋自长庆中与韦处厚同修撰,历年久而未成,至文宗太和中,隋为监修,乃上之。案《志》称沈传师、郑澣、宇文籍、蒋系、李汉、陈夷行、苏景裔撰,盖前后史官也。又称杜元颖、韦处厚、路隋监修,亦前后宰相也。

  △《唐穆宗实录》二十卷

  亦路隋监修,史官则苏景裔、王彦威、杨汉公、苏涤、裴休也。

  △《唐敬宗实录》十卷

  监修李让夷,史官陈商、郑亚。

  △《唐文宗实录》四十卷

  监修魏謩,史官卢耽、蒋偕、王沨、卢告、牛丛也。

  △《唐武宗实录》三十卷

  监修韦保衡。

  △《宣宗实录》三十卷

  △《懿宗实录》二十五卷

  △《僖宗实录》三十卷

  △《昭宗实录》三十卷

  △《哀帝实录》八卷

  案:《唐志》惟有《武宗实录》三十卷,其后皆未尝修纂。更五代,《武录》亦不存,《邯郸书目》惟存一卷而已。五《录》者,龙图阁直学士常山宋敏求次道追述为书。案《两朝史志》初为一百卷,其后增益为一百四十八卷。今案《懿录》三十五卷,止有二十五卷,而始终皆备,非阙也。实一百四十三卷。《馆阁书目》又言阙第九一卷,今本亦不阙云。

  △《后唐庄宗实录》三十卷

  监修赵凤,史官张昭远撰。天成四年上。

  △《后唐明宗宝录》三十卷

  监修姚顗,史官张昭远等撰。清泰三年上。

  △《后唐废帝实录》十七卷

  张昭、尹拙、刘温叟撰。案昭本传撰梁均王、郢王、后唐愍帝、废帝、汉隐帝《实录》,惟梁二王年祀浸远,事皆遗失,遂不修。余三帝实录皆藏史阁,周世宗时也。盖昭木撰《周祖实录》,以其历试之迹,多在汉隐帝时,故请先修《隐录》,因并及前代云。

  △《晋高祖实录》三十卷

  △《晋少帝实录》二十卷

  监修窦正固,史官贾纬、王伸、窦俨等撰。周广顺元年上。正固字体仁,同州人。相汉至周,罢归洛阳,国初卒。

  △《汉高祖实录》十七卷

  监修苏逢吉,史官贾纬等撰。乾祐二年上。书本十二卷,今缺末三卷。《中兴书目》作十卷。

  △《汉隐帝实录》十五卷

  张昭等撰。事已见前。

  △《周太祖实录》三十卷

  张昭等撰。显德五年上。昭即昭远,字潜夫,濮上人。避汉祖讳,止称昭。逮事本朝,为吏部尚书。开宝四年卒。

  △《周世宗实录》四十卷

  监修官晋阳王溥齐物,修撰范阳扈蒙日用撰。

  △《太祖实录》五十卷

  监修国史肥乡李沆太初,史官集贤院学士河南钱若水淡成等重修。初,淳化中,命李至、张洎等修太祖史未成,及咸平元年,《太祖实录》成书,以太祖朝事多漏略,故再命若水修撰。二年书成,上之。卷首有沆《进书表》,叙前录之失及新书刊修条目甚详。同修者直馆饶阳李宗谔昌武、东平梁颢太素、直集贤院河南赵安仁乐道。李焘云,世传太祖自陈桥推戴马上,约束诸将本太祖圣意,前录无太宗叩马之语,乃后录所增也。前录既不传,今不可考矣。李焘《长编》且载,而云旧录所无,今从新录。然则焘亦尝见旧录也耶?近闻士大夫家亦多有之,求之未获也。

  △《太宗实录》八十卷

  钱若水等以至道三年十一月受命,咸平元年八月上之。九月而毕,人难其速。同修撰者给事中济阴柴成务宝臣、秘阁校理丹阳吴淑正仪、直集贤院建安杨亿大年。案亿《传》,书凡八十篇,而亿独草五十六卷。

  △《真宗实录》一百五十卷

  学士承旨肥乡李维仲方、学士临川晏殊同叔撰。乾兴元年受诏,天圣二年,监修新喻王钦若定国上之。同修者侍讲博平孙奭宗古、知制诰赵郡宋绶公垂、度支副使阆中陈尧佐舜元、校理真定王举正伯中、枝勘河南李淑献臣。

  △《仁宗实录》二百卷

  学士华阳王珪禹玉、范镇景仁、知制诰常山宋敏求次道撰。嘉祐八年奉诏,历治平至熙宁二年七月书成。宰臣韩琦提举。

  △《英宗实录》三十卷

  学士寿春吕公著晦叔、长社韩维持国、知制诰浦城吴充冲卿撰。熙宁元年正月奉诏,二年七月宰臣提举曾公亮上之。

  《英宗实录》熙宁元年曾宣靖提举,王荆公时已入翰林,请自为之,兼实录修撰,不置官属。成书三十卷,出於一手。东坡先生尝语刘壮舆羲仲云,此书词简而事备,文古而意明,为国朝诸史之冠。晁氏《读书志》云,熙宁元年正月,诏曾公亮提举,吕公著、韩维修撰,孙觉、曾巩检讨,三月,又以钱藻检讨,四月,又以王安石、吴充为修撰。二年七月,书成上之。

  △《神宗实录》朱墨本二百卷

  元祐中,兵部侍郎青社赵彦若元考、著作郎成都范祖禹淳甫、豫章黄庭坚鲁直撰。绍圣中,中书舍人莆田蔡卞元度、长乐林希子中等重修。其朱书系新修,黄字系删去,墨字系旧文,其增改删易处则又有签贴,前史官由是得罪。卞,王安石之壻,大抵以安石《日录》为主。陈瓘所谓尊私史而压宗庙者也。

  △《神宗实录考异》二百卷

  监修解梁赵鼎元镇、史官成都范冲元长等撰。建炎初,有诏重修,绍兴六年,先进呈五十卷,六年正月书成。《考异》者,备朱、墨、黄三书,而明著其去取之意也。阙百六十一至百七十一卷。初,蔡卞既改旧录,每一卷成,纳之禁中,盖将尽泯其迹,而使新录独行。谓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见也。及梁师成用事,自谓苏氏遗体,颇招延元祐诸家子孙,若范温、秦湛之流。师成在禁中见其书,为诸人道之。诸人幸其书之出,因曰此不可不录也、师成如其言。及败,没入。有得其书者,携以渡江,遂传於世。呜呼,此可谓非天乎!

  △《哲宗实录》一百五十卷

  监修赵鼎、史官范冲等重修。绍兴四年三月,思陵尝谓宰臣朱胜非等曰:“神宗、哲宗史录,事多失实,当别修定。范祖禹之子冲已有诏命,可趣来令兼史职。”冲至,以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辞,不许。上谓胜非等曰:“此事朕何敢私?顷岁昭慈诞辰,宫中置酒,从容语及前朝事,曰吾逮事宣仁,求之古今,母后之贤,未见其比,奸臣私愤诬谤,虽尝下诏辨明,而史录未经删改,岂足贻信后世?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也。朕每念及此,惕然于怀,欲降一语,具载昭慈遗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於是以圣语系之《哲录》之末。

  △《徽宗实录》一百五十卷

  监修宰相汤思退等上。自绍兴七年诏修,十一年先成六十卷,至二十八年书成。修撰官历年既久,前后非一人。至乾道五年,秘书少监李焘请重修。淳熙四年成二百卷,《考异》百五十卷,《目录》二十五卷。今百五十卷者,前本也。

  △《钦宗实录》四十卷

  乾道四年修撰洪迈等进。

  △《高宗实录》五百卷

  庆元三年,修撰济源傅伯寿景仁撰。初进二百八十卷,止绍兴十六年。嘉泰二年,修撰建安袁说友起岩等又进二百二十卷,止三十二年。

  △《孝宗实录》五百卷

  嘉泰二年,修撰傅伯寿等撰进。中兴以来,两朝五十余载事迹,置院既久,不以时成,涉笔之臣,乍迁忽徙,不可殚纪。及有诏趣进,则匆遽钞录,甚者一委吏手,卷帙猥多,而纪载无法,疏略牴牾,不复可稽据。故二《录》此之前世,最为缺典,观者为之太息。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
○诏令类

  △《西汉诏令》十二卷

  吴郡林虑德祖编。采括志传,参之本纪,以示信安程俱致道。俱以世次先后各为一卷,差比岁月,纂而成书,且为之序。虙尝试中词学,为开封府掾,尹以佞幸进,有所不乐,引疾纳禄去,遂终於家。

  △《东汉诏令》十一卷

  宗正寺主簿鄞楼昉旸叔编。大抵用林氏旧体,自为之序。帝王之制具在百篇,后世不可及矣。两汉犹为近古,愚未冠时,无书可观,虽二史亦从人借。尝於班《书》志、传录出诸诏,与纪中相附,以便览阅。既仕於越,乃得见林氏书,而楼氏书近出,其为好古博雅,斯以勤矣。惟平、献二朝,莽、操用事,如锡莽及废伏后之类,皆当削去,莽时尤多也。

  △《本朝大诏令》二百四十卷

  宝谟阁直学士,豫章李大异伯珍刻於建宁,云绍兴间宋宣献家子孙所编纂也,而不著其名。始自国初,迄於宣、政,分门别类,凡目至为详也。

  △《玉堂制草》十卷

  参政钜野李邴汉老编。承平以前制诰。

  △《中兴玉堂制草》六十四卷

  同知枢密鄱阳洪遵景严编。起建炎,迄绍兴末。

  △《中兴续玉堂制草》三十卷

  丞相益文忠公东里周必大子充为学士院时编进。始尝进言,加上德寿尊号,不以表而以议,且称“嗣皇帝”为非是,遂革之。今书以尊号表为卷首,而增附《馆职策问》於后。起隆兴,迄淳熙改元。自后未有续者。

  △《纶言集》三十一卷

  宇文粹中、虚中兄弟所编集。

  △《中兴纶言集》二十八卷

  左司郎中莆田郑寅子敬编。寅,知枢密院侨之子,靖重博洽,藏书数万卷,於本朝典故尤熟。

  ○伪史类

  △《淝上英雄小录》二卷

  信都镐撰。所录杨行密将吏有勋名者四十人,其二十四人皆淝上,余诸道人,又有僧、道、渔、樵之属十人,录其小事,故名“小录”。

  △《江淮异人录》二卷

  吴淑撰。所纪道流、侠客、术士之类,凡二十五人。

  △《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

  南唐滁州刺史王颜撰。起天祐乙丑,止升元癸卯,合三十九年。

  △《南唐烈祖实录》十三卷

  南唐史馆修撰高远撰。阙第八、第十二卷。远又尝为《吴录》二十卷。而徐铉、郑文宝皆云,开宝中,远始缉升元以来事,书未成而疾,悉焚其草,故事多遗落。

  △《江南录》十卷

  给事中广陵徐铉鼎臣、光禄卿池阳汤悦德川撰。二人皆唐旧臣,故太宗命之撰次。悦即殷崇义,避宣祖讳及太宗旧名,并姓改焉。

  △《南唐近事》二卷

  工部郎江南郑文宝撰。序云三世四十年,起天福己酉,终开宝乙亥。然泛记杂事,实小说传记之类耳。

  △《江表志》三卷

  郑文宝撰。序言徐铉、汤悦所录,事多遗落,无年可编。然前录固为简略,而犹以年月纪事,今此书亦止杂记,如事实之类尔。《近事》称太平兴国二年丁丑,今称庚戌者,大中祥符三年也。

  △《南唐书》三十卷

  阳羡马令撰。序言其祖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未及撰次,今纂先志而成之,实崇宁乙酉。其书略备纪传体,而亦言徐铉、汤悦之疏略云。

  △《江南余载》二卷

  不著姓名。序言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后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得郑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郑君者,莫知何人,岂即文宝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