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元经薛氏传》十五卷

  称王通撰,薛收传,阮逸补并注。案河汾王氏诸书,自《中说》之外,皆《唐艺文志》所无。其传出阮逸,或云皆逸伪作也。今考唐神尧讳渊,其祖景皇,讳虎。故《晋书》戴渊、石虎,皆以字行。薛收唐人,於传称戴若思、石季龙宜也。《元经》作於隋世,而太兴四年亦书曰“若思”,何哉?意逸之心劳日拙,自不能掩耶!此书始得於莆田,才三卷,止晋成帝。后从石林叶氏得全本,录成之。

  △《唐历》四十卷

  唐集贤学士河东柳芳仲敷撰。芳所辑《国史》,叙天宝后事不伦,及谪黔中,会高力士同贬,因从之质开元、天宝禁中事本末,史已上送,不可追刊,乃用编年法作此书。起隋义宁元年,迄大历十三年。

  △《续唐历》二十二卷

  唐监修国史崔龟从元吉撰。起大历十三年春,尽元和十五年,以续柳芳之书也。《艺文志》载韦澳、蒋偕、李荀、张彦远、崔瑄等撰,实大中时。

  △《大唐统纪》四十卷

  唐江南西道观察制官陈岳撰。用荀、袁体,起武德,尽长庆,为一百卷。今止武后如意,非全书也。

  △《通历》十五卷

  唐泉州别驾扶风马总会元撰。书本十卷,止於隋代。今书直至五代,增五卷者,后人所续也。晁公武《志续通历》十卷,孙光宪撰。太祖朝尝诏毁其书。

  △《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起居郎史馆修撰获鹿贾纬撰。以武宗后无实录,故为此书,终唐末,其实补实录之缺也。虽论次多缺误,而事迹鹿存,亦有补於史氏。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

  宰相昭文馆大学士大名范质文素撰。亦以实录繁冗,节略而成此书。

  △《帝王照略》一卷

  唐洺州刺史刘轲撰。伪蜀冯鉴注,并续唐祚以后。《唐志》及《馆阁书目》有《刘轲帝王历数歌》一卷,疑即此书也。

  △《纪年通谱》十二卷

  丞相宋庠公序撰。自汉文后元有年号之后,以甲子贯之,曰正、曰闰、曰伪、曰贼、曰蛮夷,以正为主,而附列其左,号《统元》,为十卷。其二卷曰《类元》,因文之同,各以汇别。庆历中表上之。宣义郎毕仲荀续补一卷,止元符三年。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丞相温公河内司马光君实撰。初,光尝约战国至秦二世,如《左氏》体为志八卷以进。英宗悦之,遂命论次历代君臣事迹,起周威烈,迄乎五代,就秘阁置局。神宗御制序,赐名《资治通鉴》。及补外,听以书局自随。元丰七年书成。上曰:“贤於荀悦《汉纪》远矣。”目录仿《史记》年表,年经国纬,用刘羲叟长历气朔,而撮新书精要散於其中。《考异》参诸家异同,正其谬误,而归於一。总三百五十卷。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司马光撰。《通鉴》既成,尚患本书浩大难倾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是书,以绝二累。其藁在晁说之以道家。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

  △《累代历年》二卷

  司马光撰。即所谓《历年图》也。治平初所进,自威烈王至显德,本为图五卷,历代皆有论。今本陈辉晦叔刻於章贡,为方策以便观览,而自汉高帝始。

  △《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司马光撰。其序曰:“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续者,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遗’者,古之官也;所谓‘职’者,古之加官也。自建隆以来,文官知杂御史以上,武官閤门使以上,内臣押班以上,迁转黜免存其实,以先后相次为表。”本入职官类,以《稽古录序》所谓“建隆接乎熙宁,臣又著之於《百官表》”,即谓此书,盖与《通鉴》相为表里,故著之於此。案晁氏《读书志》有一百四十二卷,未详。

  △《稽古录》二十卷

  司马光撰。其表云:“由三晋开国,迄於显德之末造,臣既具之於《历年图》;自六合为宋,接於熙宁之元,臣又著之於《百官表》,乃威烈丁丑而上,伏羲书契以来,悉从论纂,皆有依凭。”盖元祐初所上也。此书始刻於越,其后再刻於潭。越本《历年图》诸论聚见第十六卷,盖因图之旧也;潭本诸论各系於国亡之时,故第十六卷惟存总论。

  △《通鉴释文》二十卷

  司谏司马康公休撰。温公之子也。

  △《通鉴释文》三十卷

  左宣义郎眉山史炤见可撰,冯时行为之序。今考之公休之书,大略同而加详焉。盖因其旧而附益之者也。

  △《通鉴前例》一卷、《修书帖》一卷、《三十六条四图》共一卷

  司马光记集修书凡例,诸帖则与书局官属刘恕、范祖禹往来书简也。其曾孙侍郎伋季思裒为一编,又以《前例》分为三十六条,而考其离合,稽其授受,推其甲子,括其卷帙,列为四图。

  △《通鉴问疑》一卷

  高安刘羲仲壮舆纂集。其父道原与温公往复相难者,亦附《修书帖》后。

  △《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三卷

  秘书丞高安刘恕道原撰。司马公修历代君臣事迹,辟恕为属。尝谓《史记》不及庖牺、神农,今历代书不及威烈之前,欲为《前纪》,而本朝为《后纪》,将俟书成请於公。会道原病废,绝意《后纪》,乃改《前纪》为《外纪》云。《通鉴》书成,恕已亡,范淳父奏恕於此书用力最多,援黄鉴、梅尧臣例官其子,且以书赐其家。道原父涣凝之,家庐山。欧阳公所为赋《庐山高》也。

  △《疑年谱》一卷、《年略谱》一卷、《杂年号》附

  刘恕撰。谓春秋起周平、鲁隐,《史记》本纪自《轩辕》,列传首《伯夷》,年表起共和。共和至鲁隐,其间七十一年,即与春秋相接矣。先儒庖牺、女娲,下逮三代,享国之岁,众说不同,惧后人以疑事为信书,穿凿滋甚,故周厉王以前三千五百一十九年为《疑年谱》,而共和以下至元祐壬申一千九百一十八年为《年略谱》。大略不取正闰之说,而从实纪之。四夷及寇贼僭纪名号,附之於末。

  △《唐史论断》三卷

  天章阁待制阳翟孙甫之翰撰。甫以《唐书》烦冗遗略,多失体法,乃修为《唐史》,用编年体。自康定元年逮嘉祐元年,成七十五卷,为论九十二首。甫没,朝廷取其书留禁中,其从子察录以遗温公,而世亦罕见。闻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诸论存焉。

  △《编年通载》十五卷

  集贤院学士建安章衡子平撰。编历代帝系年号,始自唐、虞,迄於圣宋治平四年,总三千四百年。熙宁七年上之。其族父楶质夫为之序。衡,嘉祐二年进士首选也。

  △《唐鉴》十二卷

  翰林学士成都范祖禹淳父撰。祖禹与修《通鉴》,分主唐史。元祐初上此书,考其治乱兴废之由,为三百六篇。

  △《绍运图》一卷

  诸葛深通甫撰。元祐中人,未详爵里。其书颇行於世俗。

  △《历代帝王年运诠要》十卷

  左朝请大夫朱绘撰。绍兴五年序,未详何所人。

  △《历代纪年》十卷

  济北晁公迈伯咎撰。咏之之子也,尝为提举常平使者。其自为序,当绍兴七年。

  △《读史管见》三十卷

  礼部侍郎胡寅明仲撰。以《通鉴》事备而义少,故为此书。议论宏伟严正,间有感於时事。其於熙、丰以来接於绍兴权奸之祸,尤拳拳寓意焉。晦翁《纲目》亦多取之。

  △《皇王大纪》八十卷

  胡宏撰。述三王、五帝至周赧王。前二卷自盘古至帝罄,年不可考信,姑载其事而已。自尧以后,用《皇极经世》历,起甲辰,始著年纪。博采经传,时有论说,自成一家之言。然或取庄周寓言以为实,及叙邃古之初,终於无徵不信云尔。

  △《经世纪年》二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用《皇极经世》谱编,有所发明则著之。其言邵氏以数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书》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之说。今案孔氏《正义》正谓刘歆、班固不见古文,谬从《史记》,而章衡《通载》乃云以纪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岁次,《尚书》残缺,而《正义》之说误。盖三代而上,帝王历年远而难考类如此,刘道原所谓疑年者也。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云《史记》谬。

  △《通鉴论笃》三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取《通鉴》中言论之精确者,表而出之。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语,去取甚严,可以见前辈读书眼目之高。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枢机仲撰。枢自太学官分教严陵为此书。杨诚斋为之序。

  △《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侍讲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马公《通鉴》有《目录举要》。其后,胡给事安国康侯又修为《举要补遗》。朱晦翁因别为义例,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自为之序,乾道壬辰也。大书者为纲,分注者为目,纲如经,目如传。此书尝刻於温陵,别其纲谓之提要,今板在监中。庐陵所刊则纲目并列,不复别也。

  △《国纪》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阳徐度敦立撰。度,丞相处仁择之之子也。其书详略颇得中,而不大行於世。邓学有魏邸旧书传得之。

  △《续通鉴长编》一百六十八卷

  礼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撰。长编云者,司马公之为《通鉴》也,先命其属为丛目,既成,乃修长编,然后删之以为成书。唐长编六百卷,今《通鉴》惟八十卷尔。焘所上表自言未可谓之《通鉴》,止可谓之长编,故其书虽繁芜而不嫌也。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余三百。盖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余。

  △《续通鉴长编举要》六十八卷

  李焘撰。大略皆温公旧规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复撰。

  △《中兴小历》四十一卷

  熊克撰。克之为书,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称良史。

  △《中兴遗史》六十卷

  从义郎赵甡之撰。庆元中上进。其书大抵记军中事为详,而朝政则甚略,意必当时游士往来边陲、出入幕府者之所为。及观其记张浚攻濠州一段,自称姓名曰闲府张鉴。然则此书鉴为之?而甡之窃以为己有也。或曰鉴即甡之妇翁,未知信否?

  △《丁未录》二百卷

  左修职郎昭武李丙撰。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贯之诛,故以“丁未”名之。每事皆全载制诏章疏甚详。

  △《思陵大事记》三十六卷、《阜陵大事记》二卷

  李焘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

  工部侍郎陵阳李心传微之撰。盖与李巽岩《长编》相续,亦尝自隆兴后相继为之。会蜀乱散失,不可复得。

  △《大事记》十二卷、《解题》十二卷、《通释》一卷

  著作郎东莱吕祖谦伯恭撰。自敬王三十九年以下,采《左氏传》、历代史、《皇极经世》、《通鉴》、《稽古录》辑而广之。虽上接获麟,而书法则视太史公所录,不尽用策书凡例。《解题》者略具本末,或附以己意,多所发明。《通释》者,经典纲要,孔、孟格言,以及历代名儒大议论。初,意欲起春秋,接於五代,仅及汉武征和三年而止。东莱年方强仕而得末疾,平生论著大抵经始而未及成,如《让诗记》、《书说》是已。是书之作,当淳熙七年,又二年而没。使天假之年,所传於世者,宁止是哉!

  △《建隆编》一卷

  陈傅良撰。盖《长编》太祖一朝节略也。随事考订,并及累朝始末。庆元初,在经筵所上。

  △《读书谱》一卷

  陈傅良撰。自伏羲迄春秋终,以《易》、《书》、《诗》、《春秋》诸经考世代而附著之。共和而下始有年数。

  △《纪年统纪论》一卷

  永嘉朱黼文昭撰。黼从陈止斋学,尝著《记年备遗》,起陶唐,终显德为百卷。盖亦本《通鉴》、《稽古录》,而撷其中论正统者为《统纪论》。是编叶水心序之。

  △《皇朝编年举要》三十卷、《备要》二十卷

  太学生莆田陈均平甫撰。均,丞相俊卿之从孙。端平初,有言於朝者,下福州取其书,由是得初品官。大抵依仿朱氏《通鉴纲目》。《举要》者纲也,《备要》者目也。然去取无法,详略失中,未为善书。

  △《续百官公卿表》十卷、《质疑》十卷

  兵部尚书永嘉蔡幼学行之撰。续温公旧书,起熙宁,至靖康。《质疑》者,考异也。

  △《续稽古录》一卷

  秘书丞历阳龚颐正养正撰。以续司马光前录,而序述繁酿。其记绍熙甲寅事,归功於韩侂胄。颐正本名敦颐,避崇陵讳改焉。尝撰《元祐党籍谱传》得官。韩氏用事时,赐出身入馆,非端士也。此书正以右韩也。

  △《历代帝王纂要谱括》二卷

  余姚孙应符仲潜撰。盖《绍运图》之详者也。

  ○起居注类

  《唐志》起居注类,实录、诏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传》及《唐创业起居注》二种,馀皆不存。故用《中兴馆阁书目》例,与实录共为一类,而别出诏令。

  △《穆天子传》六卷

  晋武帝时汲冢所得书,其体制与起居注正同,郭璞为之注。起居注者,自汉明德马皇后始,汉、魏以来因之。

  △《唐创业起居注》五卷

  唐工部尚书晋阳温大雅彦弘撰。所载自起义至受禅凡三百五十七日。其述神尧不受九锡,反复之语甚详。愚尝书其后曰“新史”。称除隋之乱比迹汤武,汤武未易比也,唐之受命正与汉高帝等尔。其不受九锡,足以扫除魏、晋以来欺天罔人之态,而犹不免曰受隋禅者,乃以尊立代王之故,会不若以子婴属吏之为明白洞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