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元辅表》一卷
龚颐正撰。专录宰相,不及执政。
△《汉官考》六卷
知金州清江徐筠孟坚撰。以《百官表》官制为主,而纪、传及注家所载,皆辑而录之。
△《汉宫总录》十卷
王益之撰。大较亦如前书。
△《县法》一卷
北京留守温陵吕惠卿吉甫撰。曰法令、词讼、刑狱、簿历、催科、给纳、灾伤、盗贼、劝课、教化凡十门,为县之法,备於此矣。虽今古事殊,而大体不能越也。惠卿小人之雄,於材术固优,然法令居首,而教化乃居其末,不曰俗吏而谓之何哉!
△《县务纲目》二十卷
赣阳刘鹏撰。凡四十四门,四百七十余事。其说不止於作县,而事关县务者为多焉。元符庚辰叙。
△《作邑自箴》十卷
李元弼持国撰。政和丁酉序。
△《中兴百官题名》五十卷
监察御史临川何异同叔撰。首卷为《宰辅拜罢录》,余以次列之,刻板浙漕。其后以时增附。渡江之初,庶务草创,诸司间有不可考者,多阙之。
△《齐斋台谏论》二卷
尚书霅川倪思正父撰。嘉定初更化,矫韩氏用事之弊,於是为论三篇,言为之鹰犬者,罪在台谏。已而,其弊自若也,则又为续论六篇,言其情状益精详。凡为台谏之所以得,所以失者,至矣,尽矣。
△《金国官制》
虏雍伪大定年所颁。窃取唐及本朝旧制,以文其腥膻之俗,马非马,驴非驴,龟兹王所谓骡者耶。
○礼注类
△《独断》二卷
汉议郎陈留蔡邕伯喈撰。记汉世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而兼及前代礼乐。舒、台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尝录李氏本,大略与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后错互,因并存之。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
唐集贤院学士萧嵩、王仲丘等撰。唐初有《贞观》、《显庆礼》,仪注不同,而《显庆》又出於许敬宗希旨傅会,不足施用。开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请删《礼记》旧文,而益以今事。张说以为《礼记》不可改易,宜折衷《贞观》、《显庆》以为唐礼。乃诏徐坚、李锐、施敬本撰述,萧嵩、王仲丘继之。书成,唐之五礼之文始备,於是遂以设科取士。《新史》《礼乐志》大略采摭著于篇。然唐初已降凶礼於五礼之末,至显庆,遂削去《国恤》一篇。则敬宗谄谀讳恶鄙陋亡稽,卒不能正也。
△《开元礼百问》二卷
不著名氏。
△《大唐郊祀录》十卷
唐太常礼院修撰王泾撰。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号,而图其坛屋陟降之序。贞元中上之。
△《礼阁新仪》三十卷
唐太常修撰京兆韦公肃撰。录开元以后礼文损益,至元和十年。其一卷为目录。按《馆阁书目》云卷数虽存,而书不全,又复差互重出。今本不尔,但目录稍误。
△《续曲台礼》三十卷
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彦威撰。元和十三年,尝献《曲台新礼》三十卷。至长庆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编录,下及公卿、士庶昏姻、丧祭之礼,并目录为三十卷,通前为六十一卷。案此惟续书,而亦无目录,全书则未之见也。《馆阁书目》亦无之。文宗朝,彦威仕为尚书节度使。
△《开元通礼》二百卷
御史中丞洛阳刘温叟永龄等撰。开宝四年五月,命温叟及李昉、卢多逊、扈蒙、杨昭俭、贾黄中、和岘、陈谔以《开元礼》重加损益,以成此书。
△《太常新礼》四十卷
提举编修贾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礼院浦城吴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礼文故事未经刊修,请择官参定。至庆历四年始成。凡《通礼》所存,悉仍其旧。哀其异者,列之为一百二十篇。编修官孙祖德、李宥、张方平、吕公绰、曾公亮、王洙、孙瑜、余靖、刁约。
△《天圣卤簿图记》十卷
翰林学士常山宋绶公垂撰。始,太祖朝卤簿以绣易画,号“绣衣卤簿”。真宗时,王钦若为《记》二卷,阙於绘事,弗可详识。绶与冯元、孙奭受诏质正古义,傅以新制,车骑、人物、器服之品,皆绘其首者,名同饰异,亦别出焉。天圣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订援证,详洽可稽。
△《大飨明堂记》二十卷、《纪要》二卷
宰相河汾文彦博宽夫等撰。国朝开创以来,三岁亲郊,未尝躬行大飨之礼。皇佑二年二月,诏以季秋择日有事於明堂,而罢冬至郊祀。直龙图阁王洙言,国家每岁大飨,止於南郊寓祭,不合典礼。古者明堂、宗庙、路寝同制,今大庆殿郎路寝也,九月亲祀,当於大庆殿行礼。诏用其言。礼成,命彦博及次相宋庠、参预高若讷编修为《记》,上亲制序文。已而彦博以简牍繁多,别为《纪要》。首载圣训,欲以大庆为明堂礼官之议,适与圣意合云。
△《元丰郊庙奉祀礼文》三十卷
崇文院校书杨完撰。初,元丰元年,诏以郊庙奉祀礼文讹舛,就太常寺置局,命陈襄、李清臣、王存、黄履等详定,完及何洵直、孙谔检讨。其后,本局乞令原检讨官杨完编类上进,至五年四月书成奏御。
△《閤门仪制》十二卷
学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礼式也。
△《政和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目录》五卷
议礼局官知枢密院郑居中、尚书白时中、慕容彦逢、学士强渊明等撰。首卷祐陵御制序文,次九卷《御笔指挥》,次十卷《御制冠礼》,余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政和五礼撮要》十五卷
绍兴中,有范其姓者为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丧祭为一编,刻板学宫,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为漕者有范正国、范寅秩,不知其为谁也。
△《政和冠昏丧祭礼》十五卷
绍熙中,南康黄灏商伯为礼官,请於《政和五礼》内掇取品官、庶人礼摹印颁之郡县,从之。其实即前十五卷书也。
△《训俗书》一卷
许洞洞夫撰。述庙祭、冠笄之礼,而拜扫附於末。谢绛希深、王举正皆有序跋。洞,淳化三年进士,希深之舅也。
△《孟氏家祭礼》一卷
唐诗侍御史平昌孟铣撰。曰《正祭》、《节词》、《荐新》、《义例》,凡四篇。
△《徐氏家祭礼》一卷
唐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徐润撰。
△《郑氏祠享礼》一卷
唐侍御史郑正则撰。
△《范氏寝堂时飨礼》一卷
唐泾县尉南阳范传式、殿中侍御史傅正修定。
△《贾氏家祭礼》一卷
唐武功县尉贾顼撰。
△《新定寝祀礼》一卷
不知作者。《中兴馆阁书目》有此书,云前后有序,题太常博士陈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后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晋江人,及仕本朝。
△《孙氏仲享仪》一卷
检校左散骑常侍孙日用撰。周显德中博士,后仕本朝。开宝时作此书。
△《杜氏四时祭享礼》一卷
丞相山阴杜衍世昌撰。
△《韩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司徒兼侍中相台韩琦稚圭撰。
△《横渠张氏祭礼》一卷
张载子厚撰。末有吕大钧和叔说教条附焉。
△《伊川程氏祭礼》一卷
程颐正叔撰。首载作主式。
△《吕氏家祭礼》一卷
丞相京兆吕大防微仲、正字大临与叔撰。
△《范氏家祭礼》一卷
范祖禹淳甫撰。
△《温公书仪》一卷
司马光撰。前一卷为表章、书启式,余则冠昏、丧祭之礼详焉。
△《居家杂礼》一卷
司马光撰。
△《吕氏乡约》一卷、《乡仪》一卷
吕大钧和叔撰。
△《高氏送终礼》一卷
礼部侍郎高闶抑崇撰。
△《四家礼范》五卷
张栻、朱熹所集司马、程、张、吕氏诸家,而建安刘珙刻於金陵。
△《古今家祭礼》二十卷
朱熹集《通典》、《会要》所载,以及唐、本朝诸家祭礼皆在焉。
△《朱氏家礼》一卷
朱熹撰。
△《十书类编》三卷
不知何人所集。十书者,管子《弟子职》、曹昭《女诫》、韩氏《家祭式》、司马温公《居家杂礼》、吕氏《乡礼》、范氏《义庄规》、高氏《送终礼》、高登《修学门庭》、朱氏《重定乡约社仓约束》也。虽不专为礼,而礼居多,故附之於此。
△《庙仪》一卷
吏部侍郎赵粹中撰进。专为太祖未正东乡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赵涣首议,与一时讨论本末上之。时淳熙中也。
△《奉常杂录》一卷、《乐章》一卷
无名氏。杂录礼寺牲牢、乐舞、祝辞。其《乐章》则祠祭见行用者。
△《服饰变古元录》三卷
唐翰林学士汝南袁郊之仪撰。郊,宰相滋之子。《唐志》作一卷。
△《古今服饰仪》一卷
题蜀人樊建。绍兴癸酉序。
○时令类
前史时令之书,皆入“子部农家类”。今案诸书上自国家典礼,下及里闾风俗悉载之,不专农事也。故《中兴馆阁书目》别为一类,列之“史部”,是矣。今从之。
△《夏小正传》四卷
汉戴德传,给事中山阴傅崧卿注。此书本在《大戴礼》,郑康成注《礼运》“夏时”曰:“夏四时之书也,其存者有《小正》。”后人於《大戴礼》钞出别行。崧卿以正文与传相杂,仿《左氏经传》,列正文其前,而附以《传》,且为之注。
△《荆楚岁时记》六卷
梁吏部尚书宗懔撰。记荆楚风物故事。
△《锦带》一卷
粱元帝撰。比事俪语,若法帖中《章草》、《月仪》之类也。
△《玉烛宝典》十二卷
隋著作郎博陵杜台卿少山撰。以《月令》为主,触类而广之,博采诸书,旁及时俗,月为一卷,颇号详洽。开皇中所上。
△《金谷园记》一卷
题李邕撰。《馆阁书目》云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号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选》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阶,本传不载,不知《书目》别何所据?唐世不应有两李邕也。
△《秦中岁时记》一卷
唐膳部郎中赵郡李绰撰。绰别未见,此据《中兴书目》云尔。其序曰:“缅思庚子之岁,洊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广明元年;戊辰,梁开平二年也。又曰:“偶记昔年皇居旧事,绝笔自叹,横襟出涕。”然则,唐之旧臣国亡之后,伤感畴昔,而为此书也。按朱藏一《绀珠集》、曾端伯《类说》载此书,有杏园探花使、端午扇市、岁除傩公傩母及太和八年无名子诗数事,今皆无之,岂别一书乎?
△《咸镐故事》一卷
唐韦慎微撰。其书与前大同小异,竟不知何人作也。卷末却有鬼神大者号傩公母一语。案《馆阁书目秦中岁时记》一名《咸镐岁时记》。
△《千金月令》三卷
唐孙思邈撰。
△《韦氏月录》一卷
唐右领军卫兵曹韦行规撰。李翱为之序。
△《岁华纪丽》七卷
唐韩鄂撰。采经、子、史传岁时事类聚,而以俪语间之。
△《国朝时令集解》十二卷
左仆射真定贾昌朝子明撰。唐因《礼记》《月令》旧文增损为《礼记》首篇。天宝中改名《时令》。景祐初,始命复《礼记》旧文,其唐之《时令》,别为一篇,遂命礼院修书官丁度、李淑、宋祁、王洙、郑戬及昌朝,约唐《时令》撰定为《国朝时令》,以便宣读。盖自唐以来有明堂读时令之礼也。及昌朝解相印治郡,五臣者皆已沦没,乃采经、史诸书及祖宗诏令典式,为之集解而上之。
△《岁时杂记》二卷
侍讲东莱吕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献公公著之子,号荥阳公。在历阳时与子孙讲诵,遇节日则休,学者杂记风俗之旧,然后团坐饮酒以为乐,久而成编。承平旧事,犹有考焉。
直斋书录解题·卷七
○传记类
△《古列女传》九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成帝时,赵氏姊弟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嬖孽乱亡者,序次为八篇,以戒天子。其七篇,篇十五人,为一百五人。第八篇为颂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十五卷,盖以七篇分为上下,并颂为十五卷,而自陈婴母以下十六人附入其中,或与向同时,或在向后者,皆好事者所益也。王回、曾巩二序辨订详矣。巩之言曰:“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恣,顾利冒耻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愚尝三复其言而志之。向书传于世鲜矣,惟此书独全。其称《诗·芣苡》《柏舟》《大车》之类,与今说《诗》者乖异,盖齐、鲁、韩之学,固不尽与毛氏同也。
△《东观汉纪》十卷
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撰。初,班固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騊駼等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其后,卢植、蔡邕、马日磾等皆尝补续。《唐艺文志》一百二十七卷。今所存惟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及景丹、盖延九人列传而已。其卷第凡十二,而阙第七、八二卷,未知果当时之遗否也?
△《高士传》十卷
晋征士安定皇甫谧士安撰。序称自尧至魏咸熙,二千四百余载,得九十余人。今自被衣至管宁惟八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