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目录
- 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
史记索隐三十卷 司马贞撰。
史记正义三十卷 张守节撰, 原释,为汉书学者,此最精博。(见文献通考。)
〔绎按:通考、二十卷,引原释列是书之下,然审其文乃释汉书中语,不应在此,今姑仍之,今本散附史记中,亦作一百三十卷,无单行本。〕
汉书一百卷 班固撰。
〔绎按:今本一百二十卷。〕
汉书问答五卷 原释、沈遵行撰,采诸儒为汉书说者,申释其义,有博闻之益,然篇第颇差,讨求未获,阙列传以下诸篇。(见文献通考。)
〔绎按:通志略作沈遵撰。〕
后汉书九十卷 范蔚宗撰。
〔绎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
志三十卷 司马彪撰。
〔绎按:即彪撰续汉书诸志也,书录解题作后汉志。〕
新校史记一百三十卷 原释,余靖等校正。(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以下三书,原释亦见三史刊误条下。〕
新校汉书一百卷 原释,余靖等。(见天一阁钞本。)
新校后汉书九十卷 原释,余靖等。(见天一阁钞本。)
三史刊误四十五卷 原释,皇朝张观等校定,初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收史记汉书误,请行校正,诏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与靖、洎直讲王洙,于崇文院雠对,靖等悉取三馆诸本,及先儒注解、训传、六经、小说、字林、说文之类数百家之书,以相参校,凡所是正增损数千言,尤为精备,逾年而上之,靖等又自录其雠校之说,别为刊误四十五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 陈寿撰。
陈诗庭云,读书志作十五卷,误,脱六字。
晋书一百三十卷 房乔等撰。
晋书音义三卷 何超撰。
宋书一百卷 沈约撰, 原释,其书虽诸志失于限断,然有博洽多闻之益,今世虽所传,文多舛失,参补未获,赵伦之传一卷,今阙,谢灵运传,文注讹驳。(见文献通考。)
齐书五十九卷 萧子显撰。
梁书五十六卷 姚察等撰。
陈书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 魏收撰, 原释,齐天保中始诏收撰,魏史收博采诸家旧文,随条甄举,缀属后事,成一代大典,追叙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终孝静,作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析之,凡一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叙、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然收谄于齐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开皇中,敕魏澹更作魏史,唐李延寿作北史,并行于世,与收史相乱,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仅九十余篇。(见文献通考。)
后魏纪一卷 原释,隋魏澹撰,(见天一阁钞本。)初高祖以魏收书,褒贬失实,平绘中兴事,叙事不伦,诏澹别成魏史,澹断自道武,下迄恭帝,为十二帝纪、七十八列传、史论及例、目录一篇,合九十二篇,退东魏孝静帝称传,矫正收绘之失,收天子名则书,太子名则讳,澹讳皇帝名书太子,自收讳太武献文之杀,使同善终天年,澹显书之以惩逆,收书敌国皆曰死,澹曰卒,体裁简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为主,故澹书亡阙,今才纪一卷存。(见文献通考。)
〔绎按:澹书隋志一百卷,旧唐志、唐志并一百七卷,北史本传九十二卷,盖九十二篇,每篇为卷也其后以太宗纪补收书之缺,全书旋亡故今惟存此一卷。〕
后周书五十卷 令狐德棻撰。
北齐书四十九卷 李百药撰。
〔绎按: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宋志及今本并五十卷。〕
魏书天文志二卷 原释,唐张太素撰,魏书凡百篇,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见文献通考。)
〔绎按:旧本二讹作一,今校改,宋志作后魏天文志四卷,误,今本亦二卷,补后魏书之阙。〕
隋书八十五卷 魏征等撰。
唐书一百三十卷 原释,唐韦述撰,初吴克撰,唐史自创业讫于开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克旧本更加笔削,刊去酷吏传为纪志列传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史官于休烈又增肃宗纪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复于纪志传后隋篇增缉,而不加卷帙,今书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详撰人名氏。(见文献通考。)
唐书二百卷 刘煦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薛居正等撰。
原叙,昔孔子删书,上断尧典,下迄秦誓,著为百篇,观其尧舜之际,君臣相与,吁俞和谐于朝,而天下治,三代以下,约束赏罚,而民莫敢违,考其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丁宁委曲,为体不同,周衰史废,春秋所书,尤谨密矣,非惟史有详略,抑由时君功德薄厚异世而殊文哉,自司马氏上采黄帝、迄于汉武,始成史记之一家,由汉以来千有余岁,其君臣善恶之迹,史氏详焉,虽其文质不同,要其治乱兴废之本,可以考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九。〕
编年类
共三十八部,计五百七十九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六百六卷。〕
前汉纪三十卷 荀悦撰。
后汉纪三十卷 袁彦伯撰。
汉春秋一百卷 胡旦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汉春秋问答一卷 胡旦与门人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十国春秋三十卷 萧方等撰。
晋春秋略二十卷 杜延业撰。
〔绎按: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作杜光业。〕
太清纪十卷 原释,梁王韵撰,起太清元年尽六年,初侯景破建邺,韵四奔江陵,士人多问城内事,韵不能人人为说,乃疏为一篇,问者即示之,元帝闻而取读曰,昔王韵之为隆安记,言晋末之乱离,今亦可以为太清纪矣,韵因为之,然其议论皆谢之矣,又韵希帝旨,撰述多非实录。(见文献通考。)
释按,太清上应有梁字,隋志纪作录八卷。
魏典三十卷 原释,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起道武帝,终宇文革命,凡三十篇,孝武入关,则书东魏为东帝,并载两国事为凡例,微用编年之法,文约事详,学者宗之,行冲以族出于魏,克意论著,引魏明帝时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旧史谓元帝本出牛氏,行冲以为非,因言道武名犍,继晋受命,此其应也,特为论载于篇。(见文献通考。)
〔绎按:宋志作后魏典略。〕
三国典略三十卷 原释,唐汾州司户参军邱悦撰,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而东包魏、北齐、南总梁东,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遗,自二十一以下,卷阙。(见玉海艺文类,及文献通考。)
〔绎按:通志略、宋志并二十卷。〕
五运录二十卷 原释,唐曹圭撰,起三皇迄隋,年世之略,(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十二卷,宋志作曹元圭五运图十二卷,注云一作录,通志略亦作十二卷,曹元圭撰,唐历四十卷 柳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统纪一百卷 陈岳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四十卷〕
古今通要四卷 苗台符撰。
唐历目录一卷 崔令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通历十卷 马总撰。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 范质撰, 原释,初梁末帝无实录,质自以闻见补成之,其赞次时叙,最有条理。(见海艺文玉类。)
〔绎按:旧本上脱五代二字,今校增,陈诗庭云,玉海作建隆五代通录,下开皇纪、玉海亦有五代二字。〕
开皇纪三十卷 原释,郑向,(见天一阁钞本。)五代乱亡,史册多漏失,向摭拾遗事,颇有补焉。(见玉海艺文类。)
唐朝年代纪十卷 焦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圣朝年代记,注云一作纪,通志略、璐作潞。〕
正闰位历三卷 柳璨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宋志、上有补注二字。
建元历二卷 张敦素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年号录七卷 封演撰。
〔绎按:唐志、宋志并一卷。〕
嘉号录一卷 韦美撰。
释按,宋志作韦光美。
元类一卷 沈汾撰。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五位图三卷 王起撰, 原释,自开辟至唐,以五运为叙。(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宋志作五运图一卷。〕
帝王历数歌一卷 刘轲撰。
历代年号一卷 李昉撰。
西汉至唐年纪一卷 李匡乂撰。
〔绎按:唐志、西汉作两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避太祖讳也,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义,皆传写之讹,或又作正文,亦避讳。〕
古今年代历一卷 贾钦文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年历图八卷 龚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帝皇兴废年代录二卷 武密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废作衰。〕
帝皇年代图一卷 郑伯邕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类聚年号图一卷 杜光庭撰。
〔绎按:旧本号讹作貌,今校改。〕
年号历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帝王正闰五运图一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王字,今校增。〕
年纪录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年号历一卷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此书与前重出。〕
唐至五代纪年记五卷 通志略,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君臣图三卷 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二卷〕
原叙,昔春秋之后,继以战国,诸侯交乱,而史官(绎按,一本作氏。)废失,策书所载纪次不完,司马迁始为纪传表志之体,纲罗千载,驰骋其文,其后史官悉用其法,春秋之义,书元最谨,一时无事,犹空书其首月,以谓四时不具,则不足成年,所以上尊天纪,下正人事,自晋荀悦为汉纪,始复编年之体,学徒称之后世作者,皆与正史并行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
实录类
共三十三部,计八百四十一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唐高祖至周世宗,今核计实八百一卷。〕
唐高祖实录二十卷 敬播撰,房元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正观实录四十卷 长孙无忌等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贞作正,避仁宗嫌名。〕
唐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 令狐德棻撰,唐知几、吴克续成。
〔绎按:玉海引志云,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崇文目书目止有后修,书录解题作十九卷,云本三十卷,今阙十一卷。〕
唐则天实录二十卷 魏元忠等撰,刘知几、吴克删正,陈诗庭云,则天下应依唐志增皇后二字,书录解题云,今惟题克撰。
唐中宗实录二十卷 吴克撰。
太上皇实录十卷 刘知几撰。
睿宗实录五卷 吴克撰。
〔绎按:读书后志、通考并十卷,书录解题同,云馆阁书目亦别有五卷者,读书志、宋志、并作刘知几、吴克撰。〕
明皇实录一百卷 令狐峘撰,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 元载监修。
〔绎按:通考二十卷。〕
代宗实录四十卷 令狐峘撰。
建中实录十卷 原释,唐史馆修撰沈既济撰,起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尽建中二年十月,既济罢史官之日,自作五例,所以异于常者,举终必见始,善恶必评,月必举朔,史官虽卑,出入必书,太子曰薨,自谓辞虽不足,而书法无隐云。(见文献通考。)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五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
〔绎按:玉海云,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修、崇文目同。〕
顺宗实录五卷 韩愈等撰,李吉甫监修。
〔绎按:玉海云,景祐中编次崇文总目,顺宗实录有七本,皆五卷,五本略,而二本详。〕
宪宗实录四十卷 沈传师等撰,杜元颖等监修。
敬宗实录十卷 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修。
穆宗实录二十卷 苏景允等撰,路隋监修。
诸仁煦云,穆宗实录应在敬宗实录之前。
文宗实录四十卷 原释,起宝历二年,尽开成五年,凡十四年。(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云,文宗实录四十卷,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魏謩监修,崇文目同。〕
武宗实录一卷 韦保衡监修。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并三十卷,宋志、二十卷。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实录自出于当代,崇文总目有唐实录十八部,既谓唐实录,得非出于唐人之手,何须一一释云唐人撰,释考总目所录实录,其原释今可考见者,惟沈既济建中实录一部,然其余自可概见,知原本并不仅释唐人撰三字,若题明某人撰,则郑渔仲自撰艺文略,亦已如此,且总目之例,某人上皆冠朝代,故此处亦尔,渔仲不考前后,以意非驳,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