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总目

 
  〔东垣按:唐志作孝经制旨。〕
 
  孝经疏三卷 原释元行冲撰,明皇既作注,故行冲奉诏作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二卷,通考不著卷数。〕
 
  孝经正义三卷 原释皇朝翰林侍讲学士邢昺等撰,初,世传行冲疏外,余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远,咸平诏昺及杜岛镐等,集诸儒之说而增损焉。(见文献通考。)
 
  陈诗庭云,经义考引崇文总目云,咸平中,昺等奉诏据元氏本而增损焉,与通考所引末句异,诗庭谓叔明仅据行冲疏为本,未尝参采诸儒,故今本犹止题邢昺校、当以朱锡鬯所引为正。
 
  论语类

  〔东垣按:白虎通德论以下七书,当另是经总一门,非论语类也,然隋志论语类后叙云,并五经总。〕
 
  义附于此篇,故白虎通、五经钩沈诸书并入论语类,此书盖沿其例,郑渔仲所讥刊谬正俗只看帙前数行,率意释之者,不知此例,凭臆驳诎,谬甚。
 
  共一十三部,计二百一十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论语十卷 何晏集解。
 
  论语义疏十卷 皇侃撰。
 
  〔东垣按:旧本脱义字,今校增,侃、梁书本传作品,读书志作王侃,注云一作皇甫侃,并误。〕
 
  论语正义十卷 邢昺撰。
 
  〔东垣按:今本二十卷。〕
 
  论语井田义图一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论语者,盖为论语学者引用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孔子家语十卷
 
  〔东垣按:孔子二十二世孙猛所传,王肃注,即肃所依托也,今本二十一卷。〕
 
  白虎通德论十卷 原释后汉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诏集其事,凡十四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考是书始名通德论,后诏固撰集成书,定称为通义,今仍作通德论,从其朔也,或称白虎通者,省文。〕
 
  五经钩沈五卷 原释晋杨芳撰,答难申畅,自谓钩取五经之沈义,篇第亡缺,今缺五篇。(见文献通考,末二玉海艺文类引句。)
 
  〔东垣按:旧唐志作钩深,通考不著卷数,杨芳原讹作王芳,今校改。〕
 
  刊谬正俗八卷 原释唐秘书监颜师古撰,采先儒及当世之言,参质讹谬而矫正之,未终篇而师古殁,其子始上之,诏录藏秘阁。(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校雠略云,刊谬正俗乃杂记经史,惟第一篇起论语,而崇文总目以为论语类,应知崇文所释,不看全书,多只看帙前数行,率意以释之耳,刊谬正俗当入经解类,东垣谓其论非是,说已见前,是书本作匡谬,此避太祖讳,宋志作纠缪正俗,书录解题、毛诗补音下亦引作糺缪,又有郑樵刊谬正俗跋八卷,遂初堂书目亦作刊缪,皆避讳也。〕
 
  六说五卷 原释唐右补阙刘迅作六书以继六经,故标概作书之谊而著其目,惟易阙而不叙,故止五卷。(见经义考拟经类,通考引无末句。)
 
  〔东垣按:唐志六卷。〕
 
  经史释题二卷 原释唐李肇撰,起九经,下至唐氏实录,列篇帙之凡,概释其题,(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唐志一卷,通考不著卷数。〕
 
  授经图三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易诗书礼春秋三家论语孝经之学,师承相第,系而为图,(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九经余义一百卷 原释皇朝处士黄敏求撰,摭诸家之说,是非者裁正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敏求原作敏,脱求字,今校增,通志略亦作黄敏。〕
 
  演圣通论三十六卷 原释皇朝秘书监致仕胡旦撰,以易诗书论语先儒传注得失参糅,故作论而辨正之,易百篇,书五十六篇,诗七十八篇,论语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圣中献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宋志并六十卷。〕
 
  原叙,论语者,盖孔子相与弟子时人讲问应答之言也,孔子卒,群弟子论次其言而撰之,汉兴,传者三家,鲁人传之,谓之鲁论,齐人传之,谓之齐论,而齐论增问王、知道二篇,今文无之,出于孔子壁中者,则曰古论,有两子张,是三家者,篇第先后,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谓鲁论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六。〕
 
  小学类上

  〔东垣按:旧本无类字,今据欧阳文忠公集校增,后同。〕
 
  共二十八部,计三百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七部,五百十九卷,盖统小学上下总计之。〕
 
  尔雅三卷
 
  小尔雅一卷 孔鲋撰。
 
  陈诗庭云,文选注引皆作小雅。
 
  尔雅音训二卷 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孙炎、郭璞二家音训为尚狭,颇益增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一卷。〕
 
  尔雅正义十卷 邢昺撰。
 
  方言十三卷 原释汉扬雄子云撰,晋郭璞注,今世所传,文或缪缺,与先儒所引,时有差云。(见文献通考。)
 
  释名八卷 原释刘熙,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目。(见玉海艺文类,及陈道人刻释名跋。)
 
  〔东垣按:今本四卷。〕
 
  辨释名一卷 韦昭撰。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杂,今校改。〕
 
  广雅音一卷 曹宪撰。
 
  〔东垣按:隋志四卷。〕
 
  博雅十卷 张揖撰。
 
  〔东垣按:本名广雅,避隋炀帝讳,改广为博,隋志三卷。〕
 
  义训十卷 窦俨撰。
 
  经典释文三十卷 原释唐陆德明撰,德明为国子博士,以先儒作经典音训,不列注传,全录文颇乖详,略又南北异区,音读罕同,乃集诸家之读九经、论语、老、庄、尔雅者,皆注其翻语以增益之。(见文献通考。)
 
  五经文字三卷 原释初张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石经、许慎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传钞撮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略而不集。(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经字样一卷 原释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开成中,元度奉诏覆定太学石经字文以来,补张参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六。(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原释唐太学博士欧阳融撰,辨正继典字文,使不得相乱,篇帙今阙全篇,止春秋中帙,余篇悉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说文二十卷 许慎撰,李阳冰刊定
 
  说文字原一卷 原释唐李腾集,初李阳冰为滑州节度使李勉篆新驿记,贾耽镇滑,州见阳冰书,欢其精绝,因命阳冰侄腾,集许慎说文目录五百余字,刊于石以为世法云。(见文献通考毛扆说文附录引字,侄腾集下多,李腾集下多李阳冰篆书五其篆书以四字。)
 
  说文解字韵谱十卷 徐锴撰。
 
  说字解字系传三十八卷 原释徐锴,(见天一阁钞本。)锴以许氏学废,推源析流,演究其文,作四十篇,近世言小学,惟锴名家。(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接通考四十卷。
 
  急就章一卷 史游撰。
 
  〔东垣按:今本四卷。〕
 
  说文解字十五卷 原释徐铉。(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即铉等校定本。〕
 
  玉篇三十卷 顾野王撰。
 
  像文玉篇二十卷 原释唐释慧力撰,据顾野王之书,裒益众说,皆标文示象,(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志略,三十卷。〕
 
  玉篇解疑三十卷 原释道士赵利贞撰,删略野王之说,以解字文,(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原作谢利贞撰,误,今校改,宋志亦作谢。〕
 
  重修玉篇三十卷 原释皇朝诏翰林学士陈彭年与史馆校勘吴锐、直贤院邱雍等重加刊定。(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云,祥符新定玉篇三十卷,崇文目曰重修,通考作三卷,误脱十字。〕
 
  正俗音字四卷 原释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正时俗文字之谬,援诸书为据,凡三十五目。(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正应作证,遂初堂书目亦误作正。〕
 
  干禄字书一卷 颜元孙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遂初堂书目无字字。〕
 
  字源偏旁小说三卷 东林生解。
 
  佩觿三卷 原释郭忠恕,上卷列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以四声分十条。(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忠恕原讹作宗恕,今校改。〕
 
  〔又按:以上原卷七。〕
 
  小学类下

  共二十九部,计二百一十九卷。
 
  〔东垣按:今核计除图书会不得卷数,实二百二十二卷。〕
 
  唐广韵五卷 张参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铨十五卷 武元之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铨讹作注,今校改。〕
 
  唐韵五卷 孙愐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海鉴源十六卷,颜真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困学纪闻云,颜鲁公在湖州,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唐志、通志略并三百六十卷,宋志亦作十六卷,是书本名镜源,此避嫌讳,说见前。〕
 
  切韵十卷 李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 僧猷<智亏>撰,原释。(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智猷撰。〕
 
  切韵五卷 陆慈撰。
 
  雍熙广韵一百卷 句中正等详定,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宋重修广韵五卷 陈彭年等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略五卷 邱雍撰,原释略取切韵要字,备礼部科试。(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集韵十卷 丁度等撰。
 
  〔东垣按:玉海云,景祐集韵十卷,崇文目有之。〕
 
  声韵图一卷 夏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评书十卷 唐太宗撰。
 
  千字文一卷 周兴嗣撰。
 
  书品一卷 庾肩吾撰。
 
  〔东垣按:书录解题,七卷。〕
 
  书后品一卷 原释李嗣真因庾肩吾之品,更分十等,各为评赞。(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法书要录十卷 张彦远撰
 
  书谱一卷 徐浩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书断论三卷 张怀瓘撰, 原释采古人以书名家,差为三品,(见玉海艺文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及今本皆无论字。〕
 
  书指论一卷 褚长文撰, 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图书会
 
  〔东垣按:此书卷数原缺。〕
 
  翰林禁经一卷 李阳冰撰。
 
  〔东垣按:书录解题,二卷,经作书,云无名氏,通考八卷,宋志三卷,亦不著撰人。〕
 
  书录一卷,宋志不著撰人,阙。(见天一阁钞本。)
 
  蔡氏口诀一卷 宋志注云名亡。
 
  墨薮五卷
 
  〔东垣按:书录解题,一卷,通考十卷,并不著撰人,陈诗庭云,今本二卷,题唐韦续撰。〕
 
  古迹记一卷 徐浩撰。
 
  书隐法一卷 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笔势图一卷
 
  临书关要一卷
 
  原叙古者教学之法,八岁而入小学,以习六甲四方,书数之艺,至于成童,而后授经,儒者究极天地人神事物之理,无所不通,故其学有次第,而后大成焉,尔雅出于汉世,正名命物,讲说者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文字之兴,随世转易,务趋便省,久后乃或亡其本,三苍之说,始志字法,而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略,秦汉以来,学者务极其能,于是有字书之学,先儒之立学,其初为法未始不详而明,而后世犹或讹失,故虽小学,不可阙焉。(见欧忠公集,玉海艺文类两引尔雅出于汉阳文世,至于是有字书之学,词句稍节。)
 
〔东垣按:以上原卷八。〕

卷二


  正史类

  共三十部,计二千一百六十二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二千作一千,误,今核计实二十九部,二千一百三十二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
 
  史记八十七卷 原释,唐陈伯宣注,因裴骃说有所未悉,颇增损焉,然多取司马氏索隐以为己说,今篇残缺。(见文献通考。)
 
  〔绎按:此书本一百三十卷。〕
 
  史记音义十九卷 徐广撰。
 
  〔绎按:隋志、通志略并十二卷,宋志、通考并二十卷,唐志、刘伯庄撰,书录解题、宋志亦同。〕